我国2016—2020年辐射事故回顾与分析

2023-12-24 10:52李小丁曲云欢
辐射防护 2023年6期
关键词:核技术放射源放射性

龚 宇,党 磊,李小丁,白 刚,曲云欢,齐 媛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 102400)

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或造成环境污染后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核技术利用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有可能发生辐射事故。我国每年都有辐射事故发生,辐射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是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辐射事故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辐射事故的数量与使用放射源数量的比值,我国通常采用每万枚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作为衡量辐射安全水平的指标。我国颁布的历次核安全领域国家规划均将辐射事故发生率作为考核指标。本文在开展《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终期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对2016—2020年全国发生的辐射事故进行回顾与分析,探讨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

1 事故基本情况

1.1 我国2016—2020年辐射事故概况

2016—2020年,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领域共发生26起辐射事故[1-5],事故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令),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一般辐射事故。对事故信息中的放射源活度、类别、事故经过和原因等重要问题和数据进行了核实和统计,事故概况列于表1。

表1 2016—2020年我国辐射事故概况

1.2 事故发生的应用领域分布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医疗等领域,2016—2020年核技术各应用领域发生辐射事故数量列于表2。事故主要发生在核子仪、放射性测井、工业探伤、工业辐照领域,共24起,医疗应用领域2起。

表2 2016—2020年辐射事故发生领域及数量

核子仪应用领域发生的事故最多,共13起,这些事故单位大多为水泥建材、煤炭等企业。由于产能相对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小型的水泥生产单位和煤炭企业关、停、并、转,产生闲置和废旧放射源,管理松懈时容易发生事故。料位计、核子秤、灰分仪等核子仪易拆卸、可移动,容易丢失、被盗。其次发生事故较多的领域为放射性测井,共7起,放射性测井辐射事故主要是测井过程中发生的含源设备卡井或落井。

1.3 事故级别、类型及后果

2016—2020年发生的26起辐射事故中,一般辐射事故25起,较大辐射事故1起。从事故类型来看,主要为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事故,共23起。3起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事故,分别发生在工业辐照(1起)和工业探伤(2起)。

从事故造成的后果来看,3起辐射事故造成了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后果,共6人受到超剂量照射,造成其中2人中度急性放射病。23起事故导致放射源丢失或失控,其中仅1起事故找回了丢失的放射源。未造成确定环境放射性污染的辐射事故。

2 问题分析

2.1 辐射事故高发领域和高风险领域依然存在

根据《2004—2013年全国辐射事故汇编》记载,我国2004—2013年发生244起辐射事故,通过辐射安全监管的不断加强,我国每年辐射事故发生数量大幅降低(图1),辐射安全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然而辐射事故高发领域和高风险领域仍然存在,据记载2004—2013年我国辐射事故发生最多的3个应用领域依次是核子仪、放射性测井、工业探伤,造成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后果最多的领域依次是工业探伤、工业辐照、放射性药品制备[6]。虽然“十三五”期间辐射事故的数量明显降低,而核子仪、放射性测井和工业探伤仍然是辐射事故发生数量最多的应用领域,工业探伤、工业辐照仍然是造成人员辐射损伤最多的领域,辐射事故高发领域和高风险领域没有改变。

2.2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核安全文化薄弱

2016—2020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无警示标志或警示标志不明显,对含源设备无定期检查,长期置于生产线无人管理,拆下后随意搁置或混放,无人看守;管理不善,如未建立符合要求的放射源库,对于放射源的领取、归还和登记等无专人管理;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安全观念薄弱、管理不善、领导失职、人员失误等是导致辐射事故的主要原因。部分核技术利用领域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核安全文化缺失的问题凸显。

2.3 辐射事故发生率指标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生辐射事故26起,辐射事故年发生率约为0.38起/万枚,比“十二五”期间0.80起/万枚,下降了约52.5%,2016—2020年我国历年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列于表3。监管部门和用户对降低辐射事故发生率的努力,对提升我国辐射安全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随着我国辐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辐射事故发生率已逐渐降到较低水平,辐射事故数量已没有2004—2015年那样大幅下降的空间。客观来说辐射事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2017年以来我国每年辐射事故数量保持在3~5起,在这个数量的基础上,期待辐射事故发生率进一步下降是难以实现的。其次,近年来我国每年辐射事故数量趋于稳定,近10年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均低于1起/每万枚,辐射事故发生率作为辐射安全的评估指标在近年的评估中显现出区分度减弱的趋势,作为辐射安全水平的衡量指标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表3 2016—2020年我国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7]

2.4 辐射事故损害赔偿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没有针对核与辐射损害赔偿的专门法律法规,现有法律中仅在《民法典》第1239条、《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59条、《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61条做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以及配套的财务保障制度。辐射事故损害赔偿的周期长、金额大,在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发生关停、破产等情况,可能导致受害人的赔偿难以实现。例如2016年天津发生工业辐照事故后,中国裁判文书网[8-13]的相关信息显示,事故单位与受害人进行了多次民事赔偿诉讼(表4),判决书显示事故单位支付全部赔偿金的能力在逐渐减弱,受害人合法权利的保障存在较大风险。

表4 2016年天津辐射事故民事赔偿庭审情况

3 对策与建议

3.1 开展辐射安全风险评估优化辐射安全管理

针对辐射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后果,各级监管部门对辖区开展辐射安全风险评估,明确辐射风险点,合理分配监管力量。可采取风险矩阵法进行定性风险评估,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可能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和很小5级)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分为基本不可能、较不可能、可能、较可能和很可能5级,根据以往辐射事故发生的频率确定)。根据评估结果,可加强对辐照、工业探伤等高风险领域的监管,严控较大以上级别辐射事故的发生。对于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但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较低的领域(如核子仪),应抓住此类放射源本身难以对人造成辐射损伤、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特性,将监管重点放在单位管理和安全保卫,以减少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的发生。

3.2 积极培育核技术利用领域核安全文化

从已发生的辐射事故来看,能否实现高标准安全的关键,取决于人们的行为表现。核技术利用单位规模小,机构简单,绝大多数单位无法像核电厂一样实行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管理模式。因此,建议监管部门结合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工作实际,制定核技术利用领域核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方案,组织和引导核安全文化建设和长期培育,并集合日常监督检查对建设情况进行督导。通过严格监管,依法行政,使核技术利用单位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开展核安全文化培育。将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辐射安全培训,逐步树立辐射工作人员质疑的态度和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加强宣传和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的核安全文化氛围,使核安全文化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辐射安全纵深防御的一部分,从而有效降低辐射事故的发生率,实现安全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相互兼顾。

3.3 建立综合性辐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核事业的发展,以及辐射安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一的数据指标很难客观的反应辐射安全水平。建议监管部门参考核电厂安全监管领域建立“国家核安全局经验反馈平台”的经验,建立核技术利用领域的经验反馈平台,收集核技术利用领域的辐射事件情况、监督检查不符合项、行政执法信息,以及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的异常数据等信息。建立以辐射事故发生率、监督检查覆盖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率、辐射工作人员培训率、个人剂量数据异常率等指标组成的综合性辐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不同分指标的加权求和获得辐射安全综合水平,从而更加科学评价辐射安全水平。

3.4 建立辐射事故损害赔偿机制和放射源责任保险

为确保发生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的辐射事故后,受害人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证,建立一套完备的辐射事故损害赔偿机制势在必行。建议在研究制定《核损害赔偿法》过程中考虑将辐射事故赔偿有关内容纳入该法,或制定辐射事故损害赔偿的专门法规。建议辐射安全监管部门联合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通过立法、政策引导等方式逐步建立放射源责任保险制度,从财政和税务上进行扶持,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核技术利用单位参与放射源责任保险。可参考核保险的经验,在工业辐照、工业探伤等高风险领域设置放射源第三者责任保险,并要求相关单位购买适当额度的保险(根据2016年天津事故的相关赔偿数据,作者认为保额初步可以按照1000万人民币考虑)。从而避免辐射事故发生后,因责任单位的破产或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受害人无法获得赔偿。

猜你喜欢
核技术放射源放射性
张宇蔚: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的“领跑者”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宁夏铱-192放射源辐射事故调查及分析
一起铯-137放射源失控事故应急监测探讨
放射源在线监控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分析
放射性家族个性有不同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
身边的核技术
扬帆破浪 砥砺前行
——庆祝国防科工局核技术支持中心成立十周年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准单色X射线机替代241Am放射源的测厚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