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视角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逻辑

2023-12-25 16:47陈少林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技术双循环企业

陈少林 赵 逖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1520)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3年不仅是疫情防控全面放开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中期年份,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迈向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机遇期。面对这样特殊的时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下,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较为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基于“双循环”视角深入探讨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逻辑的研究成果暂时还不多见。由此表明,从“双循环”视角出发,系统剖析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不仅有助于更为全面清晰地认识和理解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逻辑,而且能够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发展的路径选择乃至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意义。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循环模式大体经历了从“内循环”主导到“外循环”主导再到目前正在着力构建的“双循环”三个阶段。就当前而言,构建技术“双循环”模式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体、以购买国内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国内大循环,以及以引进国外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国内国际技术“双循环”。

一、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

(一)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与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我国高技术企业主要通过“以市场换技术和经验”的方式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国内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模仿,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伴随着1992年“南方谈话”引发的外商投资潮,以及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之后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出口企业在以加工贸易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显然,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制约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其原因在于:第一,参与国际贸易的大多数产业本身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并不高,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第二,对高技术企业而言,其研发项目通常周期较长,资金投入较大,并且研发成果无法确定,因此企业往往会因惧怕高风险、低回报甚至零回报而过度谨慎投资,取而代之的是采取授权许可的方式从国外相关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的短期使用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高技术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并导致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进而在国际贸易中容易陷入“低端锁定”的尴尬局面。

长期以来,在技术“外循环”发展模式主导下,我国高技术企业对国外核心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然而,国外技术供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外部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当外部技术出口制度趋于收紧时,我国高技术企业在短期内将难以获得生产所需的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显然,企业遭遇核心技术“卡脖子”不仅会使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大为受限,还会影响行业的产业优化升级乃至整个国家的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安全性。特别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普遍疲软,大多数国家需求大幅下降。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转移国内矛盾,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制造业回流”等政策将本国在外企业回迁,以重塑本国产业价值链,另一方面打着“保护本国利益”的幌子针对我国发起技术“脱钩”,不仅限制我国高技术企业在他们本土发展,而且出台严苛的政策法规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本土公司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相关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释放核心技术使用与转让权。由此可见,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恶化,发达国家与我国在高技术领域技术合作的“脱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常态”。

另外,我国经济以往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形成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以及投资驱动模式也将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模式更契合新时代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驱动就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优化和完善全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以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现由“外循环”主导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不仅必要而且尤为紧迫。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技术“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应聚焦于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第一,只有高技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才能真正解决与西方发达国家博弈中遭遇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进而才有可能保障我国全产业链安全、经济科技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第二,只有高技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提升我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从而彻底摆脱以往国际贸易中遭遇的“低端锁定”困境;第三,只有高技术企业掌握技术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我国真正实现创新型国家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

(二)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实现的基本逻辑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类型涵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成果主要体现为全新的科学发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品牌等。从特征来看,自主创新一般具有主动性、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对高技术企业而言,创新主体通常会依据自身要素禀赋优势,结合外部整体创新环境在企业内部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以破解外部技术束缚困境。就创新成果的市场表现而言,在企业产品和技术专利权增加的同时,会有更多技术和质量水平以及附加值更高的原创性产品出现,行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而整个行业技术水平也会因为企业之间竞争与技术扩散而得到显著提升。从核心影响因素来看,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与其研发投入强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研发投入越多,越有助于创新主体构建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进而其自主创新绩效也相对更好。就投入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物质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从物质资本来看,投入增加一方面可以为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购买实验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和耗材,从而让其在研究中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而提升科研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稳固其经济基础,从而有助于最大程度释放其智能潜力。这两方面的变化最终均会促进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提升。从人力资本来看,其投入增加同样有助于高技术企业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而提升其创新绩效。原因在于: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载体,人力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直接效应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增加能够吸纳更多拥有丰富科技知识、经验及创造力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其中,而高水平人才知识融合和创新能力叠加能够直接有效拓展整个企业自主创新的可能边界,进而产生更多创新成果。溢出效应体现在: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和创新力高的群体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所带来的示范作用通常会激发周围其他群体努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间接地提升所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本投入越大,高学历和高素质研发人员也会相对越多,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先进科技知识和经验在企业内部传播和扩散,从而显著提升知识与经验的运用和转化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绩效。

另外,囿于高技术市场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排他性特征,多数落后企业在现实中难以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获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限。此时,依靠自主创新方式获得关键技术成为大多数高技术企业的无奈之举。与此同时,由于高技术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但凡进入行业的企业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一旦这些企业选择采取自主研发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往往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企业可以凭借该优势开发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性产品,并且利用产品的独特性和非替代性在市场上制定相对高昂的价格,从而获取更多经济利润,进而提升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而且,在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除直接的知识创造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研中学”增加知识存量,从而更好地对已有技术和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利用,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三)外部环境对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多少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如地区创新资源集聚度、地区市场环境、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度等密切相关。第一,如果高技术企业所在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载体较为丰富,那么该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通常也会相对更强,这意味着当高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遇到难题时,能够联合区域内其他创新资源载体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快速提升创新绩效。第二,由于高技术企业从投入自主创新到最终获取创新成果经济收益需要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市场环境可能发生变化,倘若变化的方向朝着市场化水平迈进,则更为完善的技术转化制度将有助于创新技术应用于开发更多新产品,从而在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相反,若市场化水平变得更低,则经济利益和创新绩效就会同时下降。第三,以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为代表的政府支持不仅能够增加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规模,而且能够激励企业增加投资或是获取更多来自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外部主体的创新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技术企业的项目研发投资风险,进而有助于促进其创新积极性与效率。此外,政府针对企业的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会引导企业向战略价值更强、效率更高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产生积极作用。第四,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在知识与技术创新方面通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国内高技术企业越能够以相对低的风险和成本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技术及经验,进而实现自身的知识与技术积累,并且将其有效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创新绩效提升。

二、购买国内技术与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一)购买国内技术的比较优势

技术购买是指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或从国外引进或从国内购买取得特定技术使用权限,并将其用于自身技术创新活动。事实上,引进国外技术在我国以往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基本都经历过国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等过程。然而,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以及部分发达国家针对我国进行的核心技术封锁,高技术企业越来越难以从国外获得所需技术。因此,购买国内技术逐渐取代技术引进,成为高技术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首要来源。实际上,购买国内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相对较低的技术搜寻、谈判等交易成本使购买国内技术的综合成本明显低于引进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可将节省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本开发和自主创新活动,从而提升其创新绩效;第二,跨文化情境下,高技术企业通常会因为难以学习和吸收引进技术所需的相关缄默知识而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二次创新,而购买国内其他企业技术更加适宜,原因在于国内各地区文化背景基本相似,知识、技术以及人才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高技术企业对购买到的技术吸收和消化效果相对更好,也更容易进行二次创新;第三,购买本土其他企业技术还能规避国内同类技术研发的重复投入,从而最大程度实现高技术企业自身资源优化配置,助推其自主创新。

(二)购买国内技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

拥有创新资源是高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有效利用创新资源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更具重要意义。资源协奏理论认为,企业要想实现由资源到能力的最终转化,通常需要经历组织资源、捆绑资源以及充分利用资源三个阶段。相应地,购买国内技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资源协奏过程依次为购买国内技术、吸收国内技术、整合国内技术、实现创新绩效。显然,技术吸收和技术整合在购买国内技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充当着关键性中介角色,购买国内技术所产生的创新绩效与企业的技术吸收和整合能力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包括技术吸收机制和技术整合机制。

1.技术吸收机制。作为高技术企业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吸收能力体现了企业对获取的外部技术精准识别、有效吸收以及综合利用的水平。事实上,购买国内技术可以通过技术吸收渠道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一方面,具有丰富技术购买经验的高技术企业通常会从购买的国内技术中获取新的管理经验和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其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另一方面,购买国内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充高技术企业自身的知识与技术信息库,从而有利于知识在企业内扩散与企业间溢出,进而提升企业对购买技术的整体吸收能力。与此同时,良好的技术吸收能力也有助于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具体表现在:第一,良好的技术吸收能力不仅意味着企业对行业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把握,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内外技术交流,从而有利于企业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自主创新绩效提升;第二,良好的技术吸收能力有利于企业精准识别和充分利用市场机遇,提高其技术创新水平与绩效。

2.技术整合机制。技术整合是将企业内外现有技术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进而形成新工艺或新产品的过程。技术整合在购买国内技术促进高技术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方面发挥着中介渠道作用。具体而言,购买国内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宽了高技术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可能边界,从而有助于显著提升企业综合资源整合能力尤其是技术整合能力。而技术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较好的技术整合能力能够促使企业在吸收现有技术优势基础上,根据其面临的内外综合环境,探索适应自身条件的全新技术发展路线,进而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基于购买的国内技术进行技术整合,能够有效降低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失败风险,使二次技术创新的目标更加明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升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三、引进国外技术与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尽管技术“双循环”模式的核心在于瞄准国内需求,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体,以购买国内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国内大循环,但在当今高度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闭关自守式”技术创新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强化国家之间技术合作,尤其是提升服务于我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合作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构建以引进国外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国内国际技术“双循环”同样意义重大。

(一)高技术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缘由

高技术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原因,就技术需求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核心技术储备需求和模仿创新需求。从核心技术储备需求来看,倘若本土高技术企业目前尚未掌握某项关键技术或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往往会通过直接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增加自身核心技术储备,这种情况常见于欠发达经济体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模仿创新需求来看,为了快速实现技术创新,本土高技术企业通常会先引进国外技术,然后对其进行消化、吸收、整合,最后进行二次创新,从而有助于自身技术能力拓展和行业创新水平整体提升。此类技术需求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选项中。

(二)引进国外技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逻辑

引进国外技术对本土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补充促进效应和替代挤出效应。补充促进效应体现在:本土高技术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充实自身知识、技术及经验信息库,并能够将此作为自身技术创新的基础,并在充分吸收和有效整合信息库资源基础上,企业既可以通过逆向研发模式实现对引进技术的精准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技术创新绩效,也可采用自主创新方式另辟蹊径,探寻已经存在但企业暂未掌握的技术,或者直接开拓全新技术与产品,实现行业技术引领,进而助推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总而言之,引进国外技术及其潜藏的先进开发理念、前沿知识、管理经验能够充实本土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储备,从而有利于促进其创新能力和绩效实现。 替代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若本土高技术企业将创新资金更多用于引进国外技术,则留给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空间将会压缩,如此创新资金投入替代会因本土企业研发投入相对削弱而不利于其创新绩效提升;另一方面,倘若国内高技术企业所需技术可通过从国外引进实现,那么引进国外技术不仅会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激励,而且还容易形成外部技术引进依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土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进而不利于其创新行为发生和创新绩效增长。

当然,引进国外技术对本土高技术企业创新影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综合叠加。具体而言,若补充促进效应高于替代挤出效应,则引进国外技术会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相反,若替代挤出效应占主导作用,则引进国外技术会抑制企业创新绩效增长。

(三)引进国外技术渠道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关于引进国外技术的渠道,主要有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其中,技术贸易是引进国外技术的最直接方式,本土高技术企业通过技术贸易所获取的外企技术方案、专利使用权以及生产设备等都可以用来发展企业自身技术。但技术贸易会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补充促进和替代挤出两种相反的影响,最终影响效果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地位。作为一种间接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以及流动效应、横向及前后向关联效应影响本土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溢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FDI)入驻国内所携带的先进技术、营销经验以及管理模式可为本土高技术企业提供学习和借鉴。为防止知识、技术等资源短时间外流,外资企业通常会采取提高职员劳动报酬、要求职员签订保密合约等措施,但“劳动力池效应”的存在依然能够使本土相关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信息,从而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竞争效应是指拥有先进技术、丰富管理经验以及高生产率的外资企业入驻国内会争夺生产同类商品的本土高技术企业市场份额,从而导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此情况下,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率不高,盈利能力弱且融资约束较大的本土企业会因率先被市场淘汰而主动放弃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但是其他企业尤其是处于行业技术顶端的本土高技术企业则会通过加大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强度,努力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员培训以及流动效应是指高技术外资企业入驻国内将雇佣大量本土劳动力,并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进企业生产率。倘若这些已经获得人力资本提升并且在外企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劳动力流向本土高技术企业时,外资企业的知识、技术以及经验会随着该群体的流入而对本土企业产生溢出效应,进而有助于促进本土高技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横向及前后向关联效应指FDI通过横向与前后向关联影响本土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横向来看,外资企业在市场上投放的高技术产品会引发本土企业竞相模仿,为了在市场上持续获得垄断利润,外资企业通常会对自身核心技术严格保密,致使本土企业的技术模仿仅局限于其核心技术的外围。此外,外资企业拥有的强大技术储备也会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和生命周期,从而对本土高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现。就前向关联而言,处于上游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后在一定程度能够降低本土企业使用中间品的搜寻成本和冰山成本,但倘若长期使用甚至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提供的高技术中间品,本土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会受到严重侵蚀。就后向关联而言,为了及时获得高质量中间品,位于下游的外资企业通常会为上游本土高技术中间商提供生产技术支持,甚至会以联合开放模式与其开展合作,这不仅会降低本土高技术中间商的研发成本与风险,而且能够促使其在与下游外资企业的技术合作中获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高技术双循环企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企业
企业
企业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