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堆栈:促进个体高质量技能发展的新思维

2023-12-25 18:17祝思璇祝智庭沈书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祝思璇 祝智庭 沈书生

摘要:“工业4.0”和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社会转型,对个体适应变化的高质量技能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技能堆栈”可作为理解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新思维,为解决社会需求与技能培养脱节的问题提供裨益。从堆栈的思维视角来看,个体技能的形成可分为顺应、变革与创生三个层级,分别与基于场景、跳出场景和改变场景相对应,呈现出基于堆栈、跳出堆栈和改变堆栈的技能形成逻辑。个体的观察、聚焦、互动、内化、回馈等外显行为决定着技能的演进阶段,顺应、变革、创生等内隐行为则决定着技能的进化层次,两者的结合可将技能划分为15种类型,最终指向更为高阶和复杂的精异型技能。个体的技能堆栈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进而满足其持续变化的技能需求。因此,为促进个体高质量技能的发展,需要运用数字技术营造真实场景以助于技能创生,注重优化技能堆栈以培养具备综合技能的“斜杠人才”,并聚焦社会发展需求以促进个体技能的融通与反哺。

关键词:技能堆栈;堆栈思维;技能形成;技能创生;技能划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3)06-0060-07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3.06.007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国家一般课题“适应性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学习范式研究”(BCA190081)。

作者简介:祝思璇,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祝智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沈书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一、引言

社会和教育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工业4.0”的到来与发展持续推动社会转型,也对人类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映射至教育领域,科技的持续发展贯穿人的整个学习与职业生涯,但个体往往难以提前关注到技术发展催生出的新技能需求,学校与教师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持也很少。“工业4.0”正倒逼教育的转型与变革,从而加速“教育4.0”的到来(Shahroom et al.,2018)。2022年9月,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指出,教育系统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破坏,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不同学习者群体间的巨大差距随之暴露(UNESCO,2022)。同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其发布的《推动教育4.0:投资未来学习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复苏》报告中指出,要以突破性技术、创新性教学与包容性心态重构教育范式,同时迫切需要关注技能的培养,进而将学习者置于学习的中心(World Economic Forum,2022)。未来教育应当秉持技能优先的理念,注重培养个体面向未来的技能(陈维维等,2023)。

技术创新将教育主体行为的协同方式从人际协同扩展到人机协同(祝智庭等,2020a),并更新了现代工作与学习所需的部分技能,教育系统亟需适应持续变化的技能需求——技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序列化的;技能不是独立的,而是具有连贯性的;技能不是终身的,而是不断迭代的。本研究尝试用“堆栈思维”理解技能的形成及其关系,并以“技能堆栈”为切入点探索促进个体技能多样化形成和个性化创生的方法,从而提出能够解决社会需求与技能培养间脱节这一问题的实践策略。

二、堆栈思维:理解技能形成的新视角

所谓“堆栈思维”,是参考了堆栈的基本属性所建立的问题解决逻辑。堆栈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空间属性、时间属性以及关系属性,个体技能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三种属性。将堆栈思维引入到技能的培养中,就产生了“技能堆栈”的技能培养新样态。

1.堆栈:指向问题解决的底层逻辑

《现代汉语词典》对“堆栈”的释义为“临时寄存货物的地方”。若将其拆分,分别从“堆”和“栈”的字面含义来看:“堆”既可以作为一种对形态的描述,指累积、聚积在一起,又能作为量词,用于指代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栈”则指储存货物或供旅客住宿的房屋、用木料或其他材料架设的通道等。“堆”既可以是对“栈”中事物状态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指向“栈”中所存放的事物,而“栈”则是存放事物的介质(场所或容器)。在计算机领域的数据结构中,“栈”具备数据存储能力,存放于栈中的数据遵循着先进后出的原则,有序规整但不够灵活;“堆”的动态分配能力则弥补了栈的弱势,可为栈内数据分配合适的存储空间,便于后续调用。在现实应用中,堆栈也被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图书馆的书库管理就使用了“父—子—孙”三级堆栈的思维:新入库的图书先存放在“孙栈”,若一直无人借阅,其会在一周后被送入“子栈”,在“子栈”存放一年后再送入“父栈”。根据借阅频率和存放时长决定将图书放置于哪一个空间当中,既有利于对空间的高效利用,也便于读者寻书(Sun et al.,2012)。

堆栈的基本属性包含空间、时间与关系三个维度,分别指向不同领域的共性问题,使得堆栈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堆栈的空间属性指向栈中的事物存在,譬如在计算机领域中将数据类型作为存储规则。堆栈的空间属性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特征分隔,即强调栈中事物的简单存放,只以该事物自身的属性特征进行划分和存储;二是意义分隔,即强调栈中事物的有意义存放,结合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对事物进行划分和存储。堆栈的时间属性指向栈中的事物序列,譬如在书库管理领域中将借阅频率作为存储规则。堆栈的时间属性同样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顺序排序,即基于特征分隔的空间,按照事物进入栈内的先后顺序排定事物的存储序列;二是并行排序,即基于意义分隔的空间,在划分出的不同空间中进行事物的排序,同样以事物进入栈内的先后顺序为基准。堆栈的关系属性指向栈内和栈间的事物关联。当面对复杂问题求解时,我们需要关联栈内与栈间事物进行综合性处理,这就体现出堆栈的关系属性。堆栈的关系属性也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內联关系,主要是指堆栈内部事物间的关联;二是外联关系,主要是指堆栈与堆栈间事物的关联。前者范围小,限于自身;后者范围更大,且强调跨栈关联,更利于特殊问题的解决。

2.堆栈思维:分析技能形成的思想启示

参照堆栈的内涵与多重属性而形成的堆栈思维,可以作为一种分析技能形成的思想启示。从堆栈思维的视角来看,个体的技能可分为顺应技能、变革技能与创生技能,分别与基于场景、跳出场景和改变场景的技能(祝智庭等,2023)相对应,呈现出基于堆栈、跳出堆栈和改变堆栈的技能形成逻辑。

(1)堆栈思维中的“技能达尔文”:形成顺应技能

立足于堆栈的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堆栈思维启示我们在把堆栈看作置物容器的同时,既要根据一定标准有效划分栈内空间,还要从时序视角考虑栈内事物的去留。“数字达尔文”的概念由汤姆·古德温(Tom Goodwin)提出,他认为“当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越企业的适应能力时,数字达尔文便会出现——那些难以适应的企业将无法生存”(Goodwin,2018)。个体的技能亦是如此。堆栈思维中的“技能达尔文”指个体在感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落后技能的淘汰或静默(类似于出栈或沉入栈底),经过更新或优化(类似于入栈或升到栈顶)后的技能即为顺应技能。个体所能具备的技能是有限的,所以对栈内技能的选择至关重要。技能达尔文能够帮助个体确立技能堆栈的结构,并根据外部世界的变化选择保留或淘汰技能,最终形成顺应技能的集合。

(2)堆栈思维中的“技能激活”:形成变革技能

立足于堆栈的关系属性,堆栈思维启示我们不仅要关注栈内事物的关联与相互作用,还要跳出堆栈,关注栈间事物的关联与作用,这种关联往往在进行跨界融合时自然发生。堆栈思维中的“技能激活”指个体静默技能的复生,亦指变革技能的形成。静默技能是存在于技能集中的已有技能,往往在个体自身或个体之间技能进行关联时被激发出来,进而形成变革技能。技能激活一方面强调技能被激发的条件,即个体在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时,自身内部或与他人之间的技能会产生联结,这种联结可能激活个体的静默技能。另一方面,技能激活也强调静默技能是技能集中已有的技能,即某些技能一直都存在,只是还未被个体真正习得,个体可能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最终习得这些技能。

(3)堆栈思维中的“技能赋生”:形成创生技能

立足于堆栈的三种属性,堆栈思维启示我们要兼顾栈内空间以及栈内与栈间的关联,从而解决堆栈容量有限、栈内事物与外部环境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堆栈的意义分隔属性也启示我们,只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作用,技能存储才是有意义的。当个体面临新的问题场景且依赖原有技能集都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通过改变堆栈结构形成新的技能。堆栈思维中的“技能赋生”指个体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技能,即创生技能。创生技能是在原有技能集中不存在的技能,是一种超越原有技能的新技能。随着工业4.0和智能时代的到来,科技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依靠人类技能获得新的发展,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具备跨界、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王雅静,2022)。因此,创生技能的习得不但是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的必然需要,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途径。

三、技能堆栈:堆栈思维视野下的技能重构

堆栈思维既有助于理解个体技能形成的内在机理,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习得符合现实需要的技能集,进而建立起有意义的“技能堆栈”。

1.何谓技能堆栈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身独特的技能集,这些技能是在个体所经历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获得的(Exploring Observations,2022)。技能集是不同技能的集合,其与技能堆栈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技能的数量,后者强调有意义的技能堆叠。在现实中,专家与新手的差别不仅在于专家掌握更多的技能,更在于专家能够将技能进行有意义的重构,从而让自身具有更为优化的技能堆栈。有意义的技能重构强调个体有意识地重构自身的技能,基于堆栈思维对技能进行重新的组织,通过改变自身的固有偏好和思考模式来改善行为模式。个体在对技能进行有意义的重构时通常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兴趣因素,个体会从不断积累的过往经历中关注自身行为,从而找到吸引自己的东西;二是经验因素,无论在实操层面还是情感层面,个体都倾向于从外部世界中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并将其与相应技能建立起联系(Adams,2013)。由于在经历和所处环境上的差异性,个体往往会在技能重构过程中构建起符合自身现实需要的技能堆栈。伴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所堆叠的技能越多,对技能集的掌握越精通,个体之间技能堆栈结果的差异性就越大。因此,从技能堆栈的视角来看,许多人可能会具备同样的一项技能(如图1(a)所示),但拥有同样技能堆栈的人却是极少数的(如图1(b)所示)。

在技能堆栈的构建过程中,堆栈思维是指导个体对技能的规划和选择做出理性决策的关键。堆栈思维强调个体应当关注技能堆栈在空间、时间、关系上的关联,聚焦不同领域、学科、层次、类型的技能,结合自身特质和优势,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实践,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能堆栈,进而塑造独特的个人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是个体基于实践量身定制的,既有助于支撑个体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也能让个体更好地参与竞争,体现出个体的“不可替代性”。

2.技能堆栈的内在机制

技能堆栈既具有堆栈的基本属性,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堆栈,其在技能的空间分配、存储方式、调用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也体现出技能堆栈在促进个体高质量技能形成上的价值。

在空间分配上,一般的堆栈具有特征分隔和意义分隔两种“静态”的空间属性,而技能堆栈还具备“动态”的空间属性。譬如,数据结构中的堆栈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存取(如图2(a)所示),而技能堆栈的空间分配具有自由性与动态性,可以是多层次的技能堆叠,每个层次又包含多样态的技能组合(如图2(b)所示)。进行技能堆栈的栈内层次划分时,需要考虑技能类型、技能數量、个体习得技能水平等多方面内容。由于进入堆栈之后的个体技能在不断变化,栈内空间也应根据技能的变化情况动态分配,从而提高技能堆栈的空间利用率,加快技能存取的速度。

在存储方式上,一般的堆栈只有唯一的存储入口,而技能堆栈具备多样化的存储入口,可以更加灵活地支持技能在栈内的存储。譬如,数据结构中的堆栈只有一个数据入口(如图2(a)所示),而技能堆栈具有多个入口(如图2(b)所示),强调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习得的技能可以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存储于技能堆栈。存储时需同时考虑栈内技能间的关联以及空间分配,通过结构化的存储便于后续的灵活调用。

在调用方式上,一般的堆栈具有内联和外联两种关系属性,技能堆栈具有的关系属性更加灵活和复杂,可以实现基于不同技能组合的多样化输出。譬如,数据结构中的堆栈只有一个数据出口(如图2(a)所示),而技能堆栈具备多个出口(如图2(b)所示),支持个体依据不同的问题求解需求灵活调用栈内技能。技能的输出并非对单一技能的调用,而是对多种技能的组合调用。

3.技能堆栈中的技能划分与技能优化

技能堆栈中的技能类型划分如图3所示,这一划分方式在横向上体现为个体在运用技能进行问题求解过程中的外显行为,在纵向上体现为个体在习得技能过程中的内隐行为。在横向维度上,个体的技能划分反映出其与外部世界交互时的行为变化:从“观察”外部世界到“聚焦”到某一特定问题,再到与其展开“互动”,进而通过基于对问题理解的“内化”明确解决策略,最后调用自身技能解决问题,实现对外部世界的“回馈”。在纵向结构上,个体的技能划分反映出技能的不同层次:从“顺应”外部世界要求,到实现对外部世界的“变革”,再到“创生”出新的技能。个体的观察、聚焦、互动、内化、回馈等外显行为决定着技能的演进阶段,顺应、变革、创生等内隐行为则决定着技能的进化层次,两者的结合划分出一个包含15类技能的矩阵,最终指向复杂的、高阶的、创新的精异型技能。

对于个体技能的优化可以从技能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四个方面着手,体现“四生”(Four-Life)的技能学习模式(李盛兵,2022),从而促进高质量技能堆栈的形成。一是明确栈内技能类型,开展更具生命长度(Life-Long)的学习。个体应当在明确自身技能需求的基础之上,开展持续性的终身学习。二是扩充栈内技能数量,开展更具生命广度(Life-Wide)的学习。个体需要不断探索外部世界,与其他个体进行交互,扩延自身视域,通过“技能激活”和“技能赋生”发展多元化的技能集。三是优化栈内技能质量,开展更具生命深度(Life-Deep)的学习。一方面,通过“技能达尔文”筛选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技能激活”和“技能赋生”创生出高质量的创新性技能。四是调整栈内技能结构,开展更具生命智慧(Life-Wise)的学习。个体的技能堆栈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从而满足个体持续变化的技能需求,这就要求学习更具弹性与生命智慧。

4.基于技能堆栈的技能创生

技能堆栈可以引导个体适应不同需求与场景,促进个体技能的形成与创生。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生活构成一定影响,对于知识和技能价值的认识,正在经历从知识优先向技能优先的转变。如前所述,个体技能的产生,需要经历从依赖场景到脱离场景再到回归场景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也将经历从有限感官向多重感官的参与转变,从而促进技能从形成到创生。个体技能的形成,是指个体获得技术、技巧和能力的过程。学校是促进个体技能形成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知识本位的认识观,在个体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往往会脱离技能的具体应用场景,导致技能难以得到外显,更难以促成技能的创生。所谓技能创生,是技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过程,关注高阶技能的产生。首先,技能的创生离不开场景。场景指面向问题求解的复杂情境,可以为个体进行创新提供嵌入性场域(尹西明等,2022)。通过不同场景的刺激,个体会意识到已有技能堆栈无法适应外部需求,便会在嵌入性场域中进行技能创新。其次,个体技能堆栈中的技能可能处于静默状态,当面临实际问题时,技能的组合会让这些静默技能被激活,进而实现技能堆栈在空间分配和调用方式上的改變。最后,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通过对个体多重感官的刺激,可以建立起技能间的多样化反应与联结,进而形成高阶技能,实现技能的创生。

四、促进高质量技能发展:技能堆栈支持下 的实践策略

厘清了堆栈思维视角下技能的形成逻辑,以及技能堆栈的内在机制和技能的创生机理,便能从优化技能堆栈的角度促进个体高质量技能的发展,从而在技能培养上改善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1.运用数字技术营造真实场景以促进技能创生

技能创生的内在机理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场景化学习空间建设,满足个体开放式学习实践的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更具真实感的学习场景构建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新兴数字技术构建的真实场景可以激发个体充分调用栈内技能,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得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中不断更新认知,逐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技能(李小涛,2022;沈书生,2023)。同时,通过在场景中纳入更多新技术,也能够实现场景的领域延拓与价值增生(尹西明等,2022),提升个体的数字智能(祝智庭等,2023),使其具备更适应数字时代生存需要的技能堆栈。在场景化的学习中,教学者应当结合特定的教学目标,按照学习者的技能堆栈结构与技能层次进行教学场景的细分和选择,设计突显知识运用与技能实践的学习活动,通过“即学即用”的场景化教学,推动学习者特需技能的创生与个性化发展(郭欣悦等,2021)。

2.优化技能堆栈以实现“斜杠人才”培养

更为真实的学习场景为个体技能的获得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外部支持,但决定个体技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技能堆栈的优化。正如前文所述,个体的技能集决定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可供调用的技能,而技能堆栈却决定着个体在问题求解过程中运用技能的实效。也就是说,个体的技能堆栈结构会影响到个体对技能集中技能的激活与重构。在技能的持续调用和创生过程中,技能堆栈也会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从而提升个体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个体逐步成为具备综合技能的“斜杠人才”,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斜杠”一词源于“斜杠青年”,是指拥有多元化的职业、身份、体验以及生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一类青年群体(牛天,2022)。在教育实践中,斜杠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在学习力和韧性的获得上(沈书生,2020;祝智庭等,2020b)。从堆栈思维的视角来看,就是要使个体既能主动调整技能堆栈的内部结构与关系,又能持续形成和创生技能,以适应充满变化的未来。

3.聚焦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个体技能融通与反哺

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体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心向(沈书生,2021),个体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关注技能的社会性价值。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双向驱动作用:一方面,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输送给社会,实现教育内生动力驱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新型人才需求也会重塑教育教学环境与教育系统行为,以社会变革驱动教育转型(黄荣怀,2022)。教育服务供给的社会化发展正在把全社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曹培杰等,2021),从而实现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因此,对个体的技能培养也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育人的价值,通过终身学习实现个体技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和融通,促进个体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完成技能的形成和创生,最终指向精异型技能的习得,达成对创新的促进和对社会的反哺。同时,通过在社会参与行为中对技能堆栈的反复调用,在“技能达尔文”的作用下,也能促进个体技能堆栈的优化,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个体高质量技能的需求。

五、结语

作为一种促进个体技能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技能堆栈不仅可作为技能培育的新方法,也为个体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崭新思路。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个体技能的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具备优质技能堆栈的“斜杠人才”。从技能堆栈的视角来看,技能的创生不仅指向个体发展,也指向群体间技能堆栈的相互作用,进而将其辐射范围从个体、群体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呼应了教育4.0对于人类高质量技能发展的要求。技能堆棧也为我们摹绘出一个场景赋能、技能本位、终身学习的未来学习图景,有助于在实践层面上推进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曹培杰,孙立会(2021).把全社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服务供给社会化的发展路径与监管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3(1):49-55.

[2]陈维维,祝智庭(2023).技能本位教育:内涵、价值、发展与行动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44(7):29-36.

[3]郭欣悦,吴峰,邵梁(2021).职业教育虚实融合场景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131-136.

[4]黄荣怀(2022).论科技与教育的系统性融合[J].中国远程教育,(7):4-12,78.

[5]李盛兵(2022).新加坡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8-98,206-207.

[6]李小涛(2022).元宇宙中的学习:融合学习者身份、时空的未来学习图景[J].远程教育杂志,40(2):45-53.

[7]牛天(2022).内卷化与去内卷化:斜杠青年的工作困境及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5):100-108.

[8]沈书生(2020).学习新生态:构建信息化学习力[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8(1):1-8.

[9]沈书生(2021).面向幸福成长:设计支持数字韧性构建的学习空间[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3(3):18-24.

[10]沈书生(2023).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学习范式转型:建立主体责任[J].电化教育研究,44(11):21-27,35.

[11]王雅静(2022).智能时代的技能形成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5): 9-17.

[12]尹西明,苏雅欣,陈劲等(2022).场景驱动的创新:内涵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39(15):1-10.

[13]祝智庭,陈维维(2023).技能本位教育:探寻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6):34-41.

[14]祝智庭,彭红超(2020a).技术赋能智慧教育之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10):1-8.

[15]祝智庭,沈书生(2020b).数字韧性教育:赋能学生在日益复杂世界中幸福成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4):3-10.

[16]祝智庭,赵晓伟,沈书生(2023).技能本位的学习范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论新见解[J].电化教育研究,44(2):36-46.

[17]Adams, S. (2013).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M]. New York: Portfolio:96-103,175.

[18]Exploring Observations (2022). The Strength in Skill Stacking[EB/OL]. [2022-10-19]. https://www.sampaxinos.com/mental-models/skill-stacking.

[19]Goodwin, T. (2018). Digital Darwinism: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Age of Business Disruption[M]. London: Kogan Page:132-154.

[20]Shahroom, A. A., & Hussin, N. (2018). Industrial Revolution 4.0 and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8(9):314-319.

[21]Sun, H. C., & Chen, K. N. (2012). A Proposed Model for Library Stacks Management[J].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36):24-29.

[22]UNESCO (2022). About the 2022 U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Summit[EB/OL]. [2022-10-11]. https://www.un.org/ en/transforming-education-summit/about.

[23]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 Catalysing Education 4.0: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Learning for a Human-Centric Recovery[EB/OL]. [2022-10-09].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Catalysing_Education_4.0_2022.pdf.

收稿日期 2023-03-08 責任编辑 谭明杰

Skill Stacking: New Thinking to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of High-Quality Skills in Individuals

ZHU Sixuan, ZHU Zhiting, SHEN shusheng

Abstract: “Industry 4.0”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inue to promot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lacing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kills for individuals to adapt to changes. The “skill stacking” can be used as a new thinking of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ills and can provide benefits for solving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needs and skill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ck thinking,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skil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adaptation, revolution and creation, corresponding to scene-based, scene-disengaging and scene-changing respectively, and showing the skill formation logic based on the stack, off the stack and changing the stack. The individual’s explicit behaviors such as observation, focusing, interac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feedback determine the evolution stage of skills, while the implicit behaviors such as adaptation, revolution and creation determine the evolution level of skill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divide skills into 15 types, and eventually point to more advanced and complex refined skills. The skill stacking structure of individuals needs to be constantly adjusted and developed to meet the changing skill needs.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high-quality skill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 create real scenarios to help skill creation, pay attention to optimize the skill stack to cultivate “compound slash talent” with comprehensive skills, and focus on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feedback of individual skills.

Keywords: Skill Stacking; Stack Thinking; Skill Formation; Skill Creation; Skill Di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