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在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2023-12-26 17:16王桂生罗庆美
河北画报 2023年22期
关键词:观者场域雕塑

王桂生 罗庆美

(景德镇陶瓷大学)

雕塑创作在构思、立意、造境中与材质、造型、色调的相互关系契合度会直接触动到情感输出的量化到质化的升级。真、善、美作为雕塑创作的根基源泉,是情感灵魂是否能正向撞击欣赏者内心的原始驱动力。场域空间的灯光增强作品震撼力,观者所具备的艺术修为和涵养与雕塑作品及作者的修为涵养是否在一个维度,这是作品与观者共情通道的核心枢纽,也是情感表现的呼喊和回应。

一、雕塑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艺术创作,尤其是雕塑创作方向,情感的植入是创作的根基。场域的设定是必要条件,共情灵犀是情感充分发挥的最佳路径。生命力穿插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唤醒,在表达主体客观存在时需要情感优先,得意忘象从而达到意犹未尽之感。情感的细微表达需要共情,场域。共情是观者通过作品为媒介与作者的共情,观者与观者的共情,而场域空间是必要条件,雕塑创作有感而出,由心而发,十指连心,心传递于手,手因力而触于物。物因力而千万相,从而情感被唤醒,情感生产是满足于在艺术创作中所要达到的一种心灵向往,使一种无形的力撞击,震撼着心之所向。

情感的真实源于真诚,真诚源于初心、兴趣、热爱等。初心是关系着情感的方向,选择忠诚于初衷,这是和真诚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兴趣则是可以确保过程的创新、创造及活力,因为兴趣的重要性在创作过程中会增强求知欲,求知欲的无限循环可以让作品更加深刻。不仅具有高维度的境界,还可以拓展无限广域的空间。热爱是维持可持续性不断上升的根基,因为热爱可以把一份职业转换成事业,可以让艺术家用一辈子的心血来雕筑自己的梦想和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热爱是体现永恒可靠性的依据,无论何时何地热爱是传达雕塑创作情感最夯实的根基。同时也是坚持、坚守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虽然情感再生产看起来发生了量变,但是质没有变,而且这个质是与生命共生的。不同的艺术家创作不同的雕塑作品,艺术家对所创作的作品情感在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内心与作品对话,内心情感投射到作品的路径、尊重永远是一样的。因为生命的客体是有呼吸、有节奏、有灵魂的。

意犹未尽的缺憾会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生命里的感受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的。在生命的周期里,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相博弈,让生命有了更好的节奏感。在节奏感的带动下产生了脉搏,跳动的脉搏让情感时重时轻。在感受客观世界时,客观世界完完全全按照内心情感反映而来,也就是超写实,那么就会形成一个齿轮耦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消散,保留不住情感的冲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意犹未尽来填补这一缺陷,在雕塑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是形之上。要对客观反映有做保留,抓住主要的点来宣泄情感。这样让观者与作品在碰撞的时候不会像是齿轮一样耦合,而是让情感在主客观中互相博弈产生摩擦升温,达到意犹未尽,长乐未央。

二、雕塑艺术创作原理三大要素与真善美的关系

在《中国雕塑史》文献中,梁思成老先生写到:“从上古先民穴居野处,以石为器,为某生存必以居室,艺术创作之始是以雕为先,塑其中,雕塑善终”。雕塑创作的重要性和先觉性是取决于人的存在形式,因为人是空间三维实体存。不管是饮食、打猎、睡觉等都是在三维空间里活动,而并非在二维平面。绘画艺术是在雕塑艺术之后,在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工具也必须先是三维实体存在。如石器、陶器、青铜器等。这些三维物体的出现就会占据生活的立体空间,在这个阶段,“空间场域”出现并且不断重构中,而后雕塑艺术油然而生。在《大匠之道》文中,吕品昌老师提到了在雕塑创作原理中的三大要素:求源、溯源、问源,这三大要素直指人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发现三大要素与真善美的直接联系,“求源”为“真”,不忘初心。真心诚意是探索创作雕塑的初心和源头,对精神信仰的源头进行求真探索,对雕塑创作历史尽头发起诉求。雕塑起始源头都具有广阔无垠的探求空间,通过求源追本可以发现情感在源头的重要性。可以发求而不得和求之所得之间会调动情绪的涟漪,是雕塑创作在客体成型过程中情感如何爆发的一把钥匙。所以求源为“真”是对情感的一种尊重,为创作起源时摸索方向,对创作初心的笃定奠定基础。

“溯源”为“善”,追本溯源,砥砺前行寻找情感的源头,了解过去才能把握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溯源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雕塑的起源历史悠久,是践行雕塑创作情感发展变化的可创造性和必经过程。把握好“善”在过程中的不可缺失。雕塑创作情感触动人心、扣人心弦、油然而生,所以溯源为善是要贯穿在整个雕塑创作中,让情感自始至终都在唤醒本体和客体。

“问源”为“美”,知本塑美。问源是在探索追问何来何去,以美来做解答。而美是一种概念,没有具体标准,把握好美的尺度表现犹如揣摩人心,测宇宙之变。最终情感依然不变,如六祖慧能云: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仁者心动,这种高维度哲学的思维诠释美是有边界的。情感的表达取决于心,心锁定着美的边界,美却源于种种未知,犹如浩瀚的宇宙。所以“问源”为“美”在雕塑创作的情感表达中始终反映边界的重要性。

时空在变,场域的需求也在变。文中也提到要打破固有的经典纪念性模式,采取“无中心”整体布局和“碑林式”的阵列方式。融合古典建筑和陶俑阵列的浩荡形式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抽象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符合整体布局的原则下从本土艺术,特别是传统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在类似传统建筑所营造的空间中自由发挥,让建筑结构之美和雕塑形式之美和谐统一。文中“求源”这一点也在强调“场域”在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性。文中“溯源”说到了:人用语言来传达思想,用艺术传达情感,雕塑在其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创造。一件好的雕塑是形式和语言高度统一的情感表现,寻求人们心底的情感之“源”。文中“问源”说到:仰观宇宙之大,寄浪漫情思于日月之间,这里就把情感和空间(场域)联系在一起。“求”雕塑语言本体之“源”,“溯”中华文化传统之“源”,“问”人类文明精神之“源”,创作出具有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的“问源之塑”。

在《大匠之道》的文献记载中吸取了吕品昌老师对雕塑创作原理的精华,三大原理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雕塑创作技法、材料、工艺的层面,而在形之上的感悟,也是在追寻探索情感初心。本源的宿命和归宿,同时在践行信仰的力量。文化信仰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文明与冲突,而在创作激发情感的思想中,我们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

三、雕塑创作中“意犹未尽”与“材料、造型、色彩的运用

在《中国美术简史》文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在诠释着雕塑创作中“意犹未尽”的重要性。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石卧牛”,线条流畅简洁,取其型而松其象,意在象犹。汉代霍去病墓的动物石雕,以型写神,归纳抽离,意在让观者与雕塑对话的时候以型为导火索牵动情感,使主体与客体达到共情的最佳状态。

圆满圆不满,无圆无不圆。情感无形但有分量,意在有心取其色。这关乎于“度”的掌握,在意犹未尽的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之作用。情感的恰到好处是直指人心最有力量的一把手术刀,可以在情感的门禁中恰到好处的找到切入口,这取决于本体的认知和修为。

材料的质地与情感的意图。材料作为媒介,是本体主观意识再现的必经途径,最终形成的客体再现。材料的不同属性具备着不同的客观质感,在雕塑创作中它是根据主观意识选择的。考验本体对材料的熟悉与掌握,这样会更充分的利用好材料客观存在的特质。如木的温度、钢铁的冰冷、陶瓷的温润、水的柔软、光的温和、空气的透明、影像的玄幻、声音的律动……这些材质的特有属性禀赋着无限的可能性。在主观本体的加持下会更好的把本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出来。而在选择材料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恰到好处、不增不减、让意犹未尽由内向外刺激着客体的感官与情绪。

造型的变化与情感的张力。造型作为主观意识形态的抽离再现,借助材料的特性在空间、维度、纵横交错的把情感浓缩起来,像一颗原子弹瞬间爆炸,移平所有阻挡情感宣泄的障碍,定格在情感触动的最高峰。造型是灵魂的存在,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磨练与考验,因为赋有张力的造型空间才能更好的传输情感,所以造型是具有能量的。而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本体对情感空间的敏感度及把握度。造型还具有正型和负型,正型是材料本身呈现的造型,负型是材料造型之外的空间。这里会和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负两者之间互为辩证统一关系,造型可以为场域空间赋能。就像一具有极强辐射的不稳定材料放在一个空间里,只要辐射足够强,霸占的场域空间则更大,辐射能量的强弱和造型能力的强弱成正相关的关系。型的抽离状态让观者意犹未尽、流连忘返,这才是最高境界的情感抒发。

色彩的契合与情感的融合。色彩通过光的作用刺激视觉感、肌理感和色彩感的坚柔并进。从视觉感受联通到心理感受,呼唤情感的苏醒。色彩犹如一阵狂风可以席卷眼球的任何一个角落,色彩会给造型赋能。同时在光的作用下可以逼出美轮美奂、千奇百怪的微妙变化,是传达细微情感超高敏感度的途径。犹如微观量子纠缠,扰动着每个感光细胞。色彩的斑斓无穷是情感意犹未尽的遐想通道,无穷无尽且意犹未尽。在当下是人工智能、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影像艺术得到飞速发展。这里就摆脱了造型的束缚,通过电子屏幕(材料)和色彩(光影)来传播雕塑创作的情感。但如要严格追问探讨,其实造型还是在其中,只是重要性有所缺失。如影像屏幕造型如何设计,或者投屏构图设置都在造型范围内。但是影像艺术加了一个“声音”,通过声音也可以更好的表达本体情感的抒发。

在材料、造型、色彩三者间,材料是造型的媒介,造型是色彩的基础。色彩反补了材料质感的缺失,三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其次影像艺术的发展在“声学”的加持下情感会通过听觉撞击内心情感的涟漪。只有把材料、造型、色彩充分熟练的把握,与雕塑三大要素求源、溯源、问源充分融会贯通,在情感表达中才能更好的把握意犹未尽的“度”。

在《艺术概论》中提到“客观精神说”与“主观精神说”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印证了情感与场域的辩证关系。《引爆设计灵感》文中提到通过情感、场域、意犹未尽的创作原理呈现雕塑创作,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情感是雕塑创作的基本要素、场域空间是雕塑表达的重要途径、意犹未尽是雕塑作品和观者对话以后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我们从原始时期的穿针、打磨、石器中可以看出,在原始时期雕塑创作的萌芽和情感的投入。来到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墓穴的雕塑创作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更加的丰富,情感里揉捏夹杂的东西更加的饱满。在封建时期里,雕塑艺术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涉及到生活器、装饰及建筑方面。直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雕塑艺术创作在新材料、新科技、新观念的交融下涉及的范围扩大到工业产品、建筑等领域。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雕塑艺术创作在情感不变的基础上,加上其他学科的发展辅助,特别是量子物理学、光学、新材料、新观念上会突破以往的三维、四维空间。那么雕塑创作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里,会由一粒浮埃演变成一条蓬荜生辉散发着耀眼夺目的锦鲤,自由的游向想去的远方。

猜你喜欢
观者场域雕塑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端午节观龙舟赛
写实雕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