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在闽华人华侨的洋楼洋房的未来生存价值思考

2023-12-26 17:16王永超
河北画报 2023年22期
关键词:洋楼华侨装饰

王永超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在闽洋楼洋房”不同于传统的闽南红砖大厝的单层结构,可以说是外来建筑文化与地域居住文化相融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内部空间保持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具有外部建筑形式洋化与横向空间楼宇化两个主要特点”故衍生了几种关于洋楼的称谓“楼仔厝”“红砖楼”“坝灰楼”“番仔楼”等。闽南洋楼的演变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侨乡错综复杂的生活。

闽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地形多为丘陵,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不足。清末到民国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贫困,闽南先民只得漂洋过海下南洋,这也客观促进了具有南洋特色的建筑材料及形式传入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建筑相融合。在闽洋楼洋房住宅建筑将欧洲住宅和热带建筑特色的常见“殖民走廊风格”与闽南传统红砖风格融为一体,是体现中西融合的古老建筑。与鼓浪屿租借洋楼相比,泉州地区显露出更多的乡土风格。因其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因素。

一、洋楼洋房装饰及空间特征

(一)20世纪20至30年代建造的华侨建筑装饰及空间特征

这段时间为在闽侨居建筑修筑的高潮时期,此时建筑融合了欧洲、东南亚,以及传统闽南地区红砖大厝的建筑样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外廊的设置上分析,侨居外廊常采用拱券式,由柱头起拱,多呈现为缓弧,或者为圆弧状。在建筑平面设置看,有单面设置,有多面设置,但是一般设置在屋前单面居多。根据外廊设置的位置可分为几种类型,“一”字形、“L”字形、“凵”字形、“口”字形、“凹”字形、“凸”字形等,在建筑材料上分析,其建筑材料多为红砖混凝土混合而成。在外观上极具西方建筑风格,但是室内的设计却依旧采用中国传统样式,这反映了华侨洋楼的本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思想观念。

董云阁故居建于1929年,董云阁故居在外廊的类型上分析就是典型的塌寿式外廓侨居,外廊主要材料为混凝土材质券柱式。整体朝向坐北朝南,建筑样式为“凹”字形,主要设置在建筑正立面中央位置。正面为中间大两边小三开间,而中部开间正面底层设置石埕,底部开间与第二层开间大小样式一致,底层方拱券弧度较为平缓,在拱券上方还用灰塑雕刻出的条形装饰条以及花草装饰纹,二层外廊筑有以绿釉瓶作为装饰的围栏对二层外廓空间进行围合。无论是装饰风格还是外廊建筑样式,都体现西方建筑样式与装饰样式的影响。

(二)20世纪40年代建造的华侨建筑装饰及空间特征

这段时间为华侨建筑修筑的停滞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日军相继攻陷南洋、香港、侨汇中断侨眷生活陷入困难,侨居的修建也陷入停滞。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追随美国,推行反共政策,限制华侨入境及贸易,此时期修筑材料受到贸易限制,建筑材料转变为本土材料,装饰纹理进一步简化及乡土化。

以位于福建晋江武店市的涴然别墅为例,建于1957年,由香港同胞苏孙江和英国夫妇柯梅拥有。主体为一栋两层西式建筑,古典大理石柱和栅栏,红砖墙,以及从小型西式建筑前后突出的阳台。建筑的外表面装饰着古典柱子,南阳台装饰着山花的几何图案。此时期主体建筑建材受外部因素限制,故大量采用泉州本土自产条石以及红砖,随之而来的是装饰风格也有所改变,装饰线条由民国时期繁琐圆弧形多边形转化为较为简洁的简单直线条。

(三)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华侨建筑分布及空间特征

20世纪60年代之后是侨居建筑修筑的衰败时期,受国际形势以及国内以所谓“海外关系”之名及其他原因,把华侨业主、代理人扫地出门或压缩其住房,把华侨房屋占用或没收。在此背景下大部分华侨洋房的建设也就陷入停滞。

以位于晋江的施宅为例,外廊设置于建筑正面,呈内凹的塌岫式,内凹2.7米,外廊为五开间,中间一跨最大,梁柱式,柱梁均为石制,柱与梁之间有类似于雀替的形状,整体造型简洁,主要以功能性结构为主,正面顶部女儿墙造型受西方巴洛克风格影响,其上面的“共同努力”“团结”“一致”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

二、保护与开发模式

(一)政府主导典型个案:泉州西街116号宋宅

泉州市西大街116号宋宅,1912年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房修缮。2013年,该住宅楼入选泉州市16个优秀现当代建筑保护名录。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闽南住宅建筑“中西合一”风格的杰出代表,宋宅现由面临街道的店面、古厝、后西式建筑组成。古宅布局三开间、两院、双护房。沿街店面、是典型的泉州红砖住宅风格。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建筑工艺水平。

宋宅后期已经无人居住。宋宅的修缮工作由政府投入资金,业主则可以选择转让使用权,完成后,这些房屋将由政府和业主共同拥有,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如今恢复了原有的格局与风貌,赋予了其新的功能,如今宋宅已成为泉州艺术展览活动区,传统的华侨建筑艺术与现代的艺术在此互相交融。

(二)基层组织,个人参与个案:福林古村落

龙湖镇是晋江著名侨乡,近代以来,华侨衣锦还乡。回馈乡里。建造了众多中西合璧的华侨民居或私塾书斋。2015年,晋江市政府拨款100万元,聘请天津城市规划设计局研究院恢复联村进行规划设计。

要对核心保护区内传统民居及其周围环境实施整顿,修复包括保护文物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历史建筑及其建议,历史建筑改善,传统建筑风貌整治改造以及拆除风貌欠缺的建筑,风貌复原,环境要素改造,建设村民安置区,建造旅游服务设施等。未来福林村建设“一廊”“一环”“三带”的展示布局,并最终形成四个片区,即精品文化商旅服务区,闽南新村体验服务区,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区、文化展示体验区。

(三)个人主导典型个案:晋江石狮汉林楼

永宁卫城中最具盛名的侨居之一非汉林楼莫属,华侨蔡泽恰于1947年建成,楼体为钢筋混凝土水泥红砖混合结构,其砖雕、陶塑、彩绘装饰十分精美。2015年下半年,汉林楼屋主自筹资金用于汉林楼的修缮工作,因产权、修缮资金全靠自筹,这一工作完全成为一种私人行为,这种类型的修复对华侨建筑的维护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方法缺乏专业指导,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所用的材料与原材料差异较大,房屋的结构虽得到了维护,但与当初工艺有很大出入,原有的木结构被水泥及石材代替,使得在整体感观显突兀。彩画的修复上,室内天窗的彩画修缮中直接用白灰涂抹,许多彩画就此消失,破坏了原有的图案,整体构思。通过汉林楼改造工程可以看出,民间的修缮工作主要为主体结构的维护和功能恢复为主且与主体结构的维修和功能恢复有关,能够满足住宅使用的功能要求。这种维护破坏了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违背了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三、典型代表华侨建筑分析

(一)冻结式活化保护类

冻结式保护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措施,旨在恢复和重建历史悠久的建筑,比如中国的故宫。此处的冻结是保护,不是将其原样复原后空置起来,而是将其原有的功能也保留下来,例如欧洲的众多教堂,虽然成为旅游景点,但是仍有宗教用途。这种方式适合重要的文物建筑,其优点是有效地保护建筑本身及其使用的功能的原真性,资金的投入上一般比较大,对于建筑形式、装饰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等原真性要求很高,因而适合采用这种保护方式的建筑较少。

在闽华侨建筑中,尚未发现国家级文物建筑,因而对于在闽华侨建筑的保护形式不需要采用此保护方式。

(二)活化再生类

转化思想,将侨居保护与村落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而打破保护与发展相互矛盾的局面。文物建筑应当坚持不破坏历史原貌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历史风貌的价值,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活化利用措施,以保持其历史文化价值,并发挥出它们的最大功能。其优点是能够将历史建筑的价值最大化,也便于对于建筑的日常维护。在闽地区华侨建筑中,部分被评为市级或区级的文物建筑,或被评为市级的历史建筑,这些侨居比较适合根据自身的特征或所在地周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和活化利用。

(三)新旧共生类

新旧共生是指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对建筑进行扩建,或在原有建筑周边新建建筑。此方式适用于历史文化价值较低的建筑,其优点是能够更加灵活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在闽地区存在大量尚未被评定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侨居,其本身往往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居住需求,或空置荒废,因而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改扩建。应该重视侨居与周边新建建筑的和谐共存,因此,必须仔细研究侨居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以便确定最佳的建筑设计。

四、应用及未来思考

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ring)提出,为了更好地实现侨住区的功能,应当重新调整其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因此,在改造和利用侨住区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华侨聚落的利用率。

通过对侨居的有效保护和激活,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可以实现有效的商业改造,从而提升村庄的发展水平,释放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为此,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原有的洋楼洋房改造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餐厅、民宿、工艺品店等,以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利用,洋楼洋房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助于保护和维护它们。根据它们的位置,这些洋楼洋房既可以成为村民的娱乐场所,又可以成为海外华人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展示中心,从而为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等

通过改造,将历史文化建筑转变为博物馆或展览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其历史价值,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历史文化建筑,比如中国的紫禁城、巴黎的卢浮宫等,更加合理有效。这类住宅的历史一般是名人事迹展览。不过,福建华侨楼的房主和名人较少,改造可能性相对较低。

(二)将其重新改造为一个旅游胜地,同时提供住宿、纪念品商店和餐饮服务

创建旅游景点是许多历史文化建筑的利用方式,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华山镇,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并具有餐饮、纪念品商店等商业功能。这不仅提高了侨屋的利用率,也使侨屋的日常维护成为可能。这种利用形式主要适用于洋楼洋房住宅和地区的大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但是该指出的是,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通过旅游业传播的,应正确看待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主要和次要关系,不应将旅游业开发视为保护的首要动机。

德国慕尼黑的马里恩广场上的新的政府大厅,以其独具匠心的哥特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景观设计精巧,更有德国最大的木偶钟表演,令人叹为观止,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这里的独具魅力。这种以古为荣的古老建筑,应当受到慕尼黑新市政府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纳。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市政府一楼经过重新装修,变身为一家精致的商店和餐厅。一楼的巨型镜面墙面完美地映衬出当前的景观,让消费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尽情享受,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其实际的经济效益。

(三)对外出租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原有的侨居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的居住需求。为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善侨居的环境,提高它们的舒适度,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屋主更好地利用侨居,以便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居住理念。

五、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在闽侨居的保护与利用存着一些问题。从政府的层面上看;首先文物保护观念落后,重经济、轻保护、重申报、轻管理,文物保护部门的只是“乐于锦上添花,却不舍得雪中送炭”的做法也导致政府层面不能在深挖华侨文化内涵等方面下苦功。在基层保护队伍建设方面,没有建立起一支精干又专业的队伍,在个人角度上看,受限于个人文物保护素质及开发活化的水平不同,在对建筑文物保护活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使用性破坏以及改造性破坏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由于是私人产权加入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难免需要受到多重限制,产权人不但需要承担责任还需要履行保护的义务,这样实际的受惠少,付出的精力多,更是影响到私人参与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的热情。

对在闽侨居现状与保护进行研究,不仅是闽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一个补充,更是对广大海外闽籍华侨的一种回应,建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是海外华侨在历史进程中与祖国不断的感情联系,对建筑的保护就是对闽籍华侨“根”的保护,把“根”留住,就是把海外游子与祖国的连接留住,对今后福建地区侨务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洋楼华侨装饰
我的华侨老师
On Modern Pro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s Theory—Tak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for Example
鲤鱼旗装饰坠
远房的大姑妈
渔父·威尼斯水城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装饰圣诞树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