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思想情境,助学生发现内心真实诉求

2023-12-26 20:01杨文静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苏州21533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内心创设

◎ 杨文静(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苏州 215331)

在心理课堂中,我们常常会根据授课主题预设各种话题讨论,如认识情绪、感悟生命意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邀请学生发表自己对该话题的主观见解,分享自身经验、智慧和力量,进而达到将困扰一般化,或明晰困境中的机遇,或与自身不合理信念辩论,或探讨问题解决之道等。

但是,在探讨某一话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学生难以将内心真正的见解与诉求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种,学生有时难以分辨自己的内心诉求和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以为社会规范的要求就是自己的追求;第二种,学生难以掀开自己内心真正诉求蒙上的主观情绪之纱,即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心情去评价事物;第三种,有部分学生习惯性地带着玩笑、调侃的态度,回避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顿开金绳,扯断玉锁”,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观点与诉求呢?我认为可以创设有情、有趣、有哲思的思想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内心诉求。

一、对照比较法

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是指将话题中的事物看成一个核心变量,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现两组对该核心变量有无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核心变量的作用和意义。我在上有关学习的苦与乐的心理课时,一个学生抱怨考试非常折磨人,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附和,一起抱怨考试。此时,如果强硬灌输,告诉学生考试的好处,只会让学生认为教师无法共情他们的感受,甚至让师生关系产生隔阂。

于是,我当堂创设了一种思想情境,我问:“同学们,现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我们有周测、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我们初三结束后,我们去迎接中考,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第二种情况,从初一到初三,我们一次考试都没有,直接在初三结束的时候考一次,你们觉得哪种情况下我们更有可能考入理想中的好高中呢?”很多学生立刻不假思索地说:“那肯定是第一种。”于是,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讨论考试的意义和作用所在。

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卸下心防,也有利于学生摈弃情绪和喜恶,发现内心真正的答案。

在上生命的意义的心理课时,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自己事事顺心快乐,自己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幸福的。看到学生这样的反应后,我想到了电影《楚门的世界》和“诺齐克的体验机”的思想实验,于是我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并邀请学生思考,“现在有一台机器,这个机器就像电脑程序一样,你可以将自己的愿望,或者令自己快乐的东西输入进去,然后再将自己的大脑与机器相连,你就可以在这台机器上获得满足,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与这台机器相连,永远沉浸在机器程序带来的快乐里吗?还是更愿意选择当下这个有苦有乐的真实生活呢?”

问题抛出后,学生马上变得迟疑了,有的学生坦言自己不愿意与机器相连,因为那样的快乐是虚假的。我立刻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也非常重视生活的“真实性”,浅薄的快乐绝非幸福和意义的终极度量。

二、一键消失法

一键消失法可以看成对照法的变异,默认当前情况是对照组,但是在情境中并不会刻意地提出来,重点让学生感悟话题中事物消失后给自己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例如,面向初一学生首次上认识情绪的心理课时,我首先抛出问题:消极情绪是否所谓的坏情绪?很多学生点头,甚至有学生直言,消极情绪就是只能发挥负面作用的坏情绪。紧接着,我向学生发问:“既然消极情绪是对我们有害的坏情绪,那如果现在讲台上有一个按钮,当你按下这个按钮的时候,你所有的消极情绪都会消失,你会按吗?”

话音刚落,我立马感觉到学生们开始变得沉静,思考了起来。通过询问,我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按。但是,也有学生说:“老师,我愿意按,不会再有消极情绪,每天开开心心。”当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时,我明白彼此的沟通不到位,随即进一步澄清了这种情境,“同学们,我说消极情绪会消失,但是并不表示导致你产生消极情绪的事件会消失,你会按下按钮吗?”这个时候全班都表示自己不愿意按下去。这个活动无形中引导学生看见自己的本心。

不过,我在另一班级创设这一思想情境时,遇到一个有趣的回答。一位学生说:“老师,如果你给我钱,我就愿意按。”全班也笑了起来。我就问,“那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会按呢?”学生思考了一会,说:“999 到正无穷的钱吧。”我笑着又问:“那就是多到数不清的钱啊,那我可不可以认为,其实你自己也觉得你的消极情绪是无比珍贵的,你内心也是不愿意按的,对吗?”一语既出,很多学生深以为意,发现原来自己的内心是看重消极情绪的。那么接下来因势利导地讨论消极情绪的意义所在,就变得水到渠成。

应用一键消失法,也可以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修改,例如“如果有一杯忘情水,你会不会喝下去?”“如果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再也不用和爸爸妈妈见面说话,你愿不愿意?”等等。一次有意义的情境讨论既让学生动情、动脑、动心,又可以让心理课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地流动起来。

三、推至极致法

顾名思义,推至极致法即创设一种情境,在该情境中将问题的表现推至极致。曾经在上有关网络游戏的心理课时,有学生感叹,希望自己可以经常玩游戏,于是我利用契机,询问学生:“如果现在让你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只能打游戏,你愿不愿意?”学生由此会反思,如果天天打游戏,那么也没意思。我们身为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此刻思考中的灵光,并将学生的思绪铺展澄清,“也就是说,适度打游戏能让我们收获快乐,过度沉迷游戏可能会伤心又伤身,那么同学们,有什么防网络游戏沉迷的好方法吗?”然后我进一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从而探讨出应对网络游戏沉迷的多种有效方法。

在上情绪ABC 的心理课时,我曾与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情绪是否由别人决定。这一问题抛出后,学生反应各异。有一个学生调侃道:“我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随即班级里有不少同学嬉笑附和,表示同意。我马上意识到,这是需要帮助学生坦诚内心之善的契机。我问道:“如果现在班里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摔了一跤,趴在地上,你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学生说:“那我可能会忍不住笑这个同学出糗了。”我立刻赞扬这个学生面对社会赞许压力依然能够保持真诚的态度,并鼓励他继续想象,“如果这个同学摔断了一条腿,并且再也无法治愈,再也无法正常行走了,你会有什么反应?还会因此而觉得快乐吗?”同学们沉默了。这个学生坦诚地说:“那他也太惨了,我不会觉得快乐,只会觉得他很可怜。”我立刻抓取并放大他的观点中的良善之意,顺势邀请同学们一起讨论“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这一观点中快乐和痛苦的度在哪里。最后总结:“原来,我们看到别人的痛苦并不会总是感到快乐,对别人无伤大雅的出糗我们会开心,但是如果别人真的受了严重的伤,我们并不会快乐,因为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情境讨论不止步于答案的显现,更能帮助学生“发明本心”,擦亮心中的明镜,做到“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四、剥洋葱法

在学生面对多重趋避冲突而无法抉择的时候,可以使用剥洋葱法。常见的方法是,邀请学生将自己无法抉择的多项事物都写下来,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爱好特长、一些经历和回忆,也可以是每日待办事项等。然后告诉学生需要一个个删减,引导学生留下自己最珍视的重要之物,从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内心真正的价值观排序。此外,剥洋葱法也适用于团队之间想法的碰撞与交融,帮助学生学会在团体中表达与协商。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如果他带着一些动物穿过沙漠,自己会选择带哪些动物,或会丢弃哪些动物?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达成一致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学会协商之道,在知己知人的交流过程中去生成团队的一致意见。

思想情境的创设方法其实由来已久,广为人知的思想情境包括薛定谔的猫、道德难题中的电车困境等。通过创设思想情境,我们无须去做复杂的实验来论证答案,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在脑海中思考一个个难题,利用想象来充分发挥和运用我们的理智与情感。在课堂上遇到很多问题,都是难以通过学生现实生活的实践和行动来帮助其了解真相的,但是创设思想情境可以不花费任何实践的成本,便能帮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开启对问题的新认知,让混乱逐渐清晰,让晦涩变得可解。

心理课堂过程中的思想情境创设是丰富多彩的,要想创设有情、有趣、有哲思的思想情境,首先,心理老师需要秉承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即相信人性本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力量、智慧和经验去产生改变,我们要努力挖掘学生向善、求真和追求幸福的意识与能力。其次,思想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本课的主题和细微的课堂生成,情境的讨论需要服务于本课的主题,又能够促进整堂课的活跃和流动。另外,创设情境可以搭配一些心理访谈技巧,例如具体化、面质等。我们需要敏锐捕捉学生的良善之意,抓取学生话语中的矛盾和纠结点,放大和铺展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诉求与潜力。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课堂上通过创设思想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不是不接纳学生的感受和观点,而是利用旁观者清的优势引导学生发现内心真正的诉求。情境讨论中,有时也可能需要引导学生与自身的假性诉求或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身为心理老师,需要警惕事实和观点、感受的区别,不与学生过多争辩,也不助长学生间做无谓的争论。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内心创设
静心
测试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帮孩子化解消极情绪的绘本
Clear Your Mental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