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的报刊类新闻写作发展策略

2023-12-26 12:05刘彤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报刊内容

刘彤

近些年,国内国际一些纸媒关闭,让“纸媒出路在何方”的讨论之声不绝于耳。伴随而来的,是势不可挡的媒体融合。为应对融媒体背景下报刊类新闻所面临的挑战,报刊类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加大写作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借鉴和主动学习新媒体写作经验,推动传统报刊类新闻写作转型升级。

融媒体环境下报刊新闻面临的现状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运用,媒介的形态、业态、生态都在不断革新。尤其是随着算据、算法、算力等基础资源和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内容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式和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即使是突发事件,不出几秒钟,网络上就会出现相关报道。而且,备大平台也可以实现即时转载、评论,互动性强,促使新闻受众群体增加。

与之相较,报刊类媒体采写和编发的新闻局限性就比较多,如新闻素材搜集速度缓慢、采编过程漫长,报纸文风严肃、趣味性不足,出版流程琐碎导致新闻发布不及时等。

不过需要肯定的是,报刊类新闻依然有一定的优势。报刊类新闻以真实性为生命,不会一味追求速度或者博人眼球而失去调查研究,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南方周末等。与网络新闻相比,报刊类新闻写作更加严谨,审核更为严格,特别是一些党报严格遵守“三审三校”流程,重大节点“五审五校”,权威性和公信力强。从这个角度看,报刊类新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笔者认为,纸媒不会“灭亡”,只是亟须转向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融媒体环境下报刊新闻写作的发展方向

呼应时代回应社会关切

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人們追求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新闻信息。但是,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把握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觉承担起弘扬正能量的任务。

例如,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势利导,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国内媒体派出优秀记者前往疫区,采访报道了大量提振士气、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写了《战“疫”的一天——新华社记者直击湖北保卫战》,《人民日报》刊登《推动抗疫国际合作,中国在行动》系列文章,《光明日报》刊登《书写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中国奇迹》等,让人们既了解了最权威的疫情信息,又能从新闻作品中感知温度和力量。

笔者注意到,历年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一个共性,就是选题重大、主题鲜明、贴近时代的新闻作品必然会榜上有名。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选题涵盖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等方面。这些作品叩问时代,文笔有力,感染力极强。其中,新华社《砥柱人间是此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一文,播发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站位高远,题材宏大,文笔有力,稿件获得了特等奖。

从这个角度看,报刊类新闻写作的首要方向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紧扣重大时间节点的重要事件,同时又要围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这样才能让新闻记录历史风云,回应社会关切,成为有价值有分量的优秀作品。

立足特色精准定位受众需求

为了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拥有更大知名度、话语权、影响力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增加用户数量,报刊类新闻写作方式也应紧跟融媒体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积极运用不同媒体平台,发挥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根据受众差异化需求来使用差异化写作方式。

笔者认为,报刊类新闻应立足自身媒体特色,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和了解受众的喜好,找出哪一类新闻受众群体较多、阅读量高来设定一些特色专栏或者版面。

以《人民政协报》为例。《人民政协报》是全国政协机关报,以全方位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和各级统战、政协部门工作,以及广大政协委员、统战人士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在媒体转型升级中,人民政协报牢牢把握宣传领域主阵地,做好对重大主题活动融合报道,特别是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融合报道,是报道的“重头戏”。2020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因疫情防控需要,人民政协报克服上会记者人数有限的困难,创新报道形式,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担任“特邀委员记者”,推出“委员报道”版,让委员们以记者视角撰写会场故事,鼓励委员主动“采访”委员,传播委员好声音、好提案。该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受到广大政协委员的欢迎和支持,更是被国内诸多媒体纷纷效仿。如今,“特邀委员记者”成为人民政协报的一项重要品牌,延续至今。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在平时也以“特邀委员记者”的身份供稿。

加大原创增强内容可读性

“原创”是媒体制胜的法宝。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报刊类新闻工作者应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新闻作品的原创性与可读性,让报刊新闻作品在短平快的融媒体环境中一骑绝尘,彰显自身优势特色。

比如,报道民生选题的新闻作品时,记者应站在民生视角,用平实化、故事性的叙述报道事件。以《江西日报》为例,在2017年1月10日刊登的《返乡妹子治虫记》一文中,记者全文采用散文写作手法,如“她善待这灭虫高手,它们也爱这生态乐园,在此冬眠。冬天种菜不小心,就会锄塌蛙洞,惊扰了青蛙关于春天的梦。于是又赶紧把它掩藏好,生怕惊走它,误了来春的繁殖”这样的细腻描述,突出了农场主人、31岁的邱敏高超的种植技术,原创味、特色化十足,让读者感受到新意。还有2022年8月21日刊登的《拆迁后闲置土地成“隐秘角落”——不敢使用、管理困难、基层政府期盼减负》一文,文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使新闻报道内容凸显群众的心声,抓住民众的心理。

融媒体环境下报刊新闻写作的发展策略

做好报刊类新闻写作内容的优化

优化内容编排,提升整体设计

报刊类新闻编辑需要在内容拟定、标题形式应用、受众需求等多方面考虑,并不是在传统媒体报刊类新闻写作中融入现代技术,也不是传统认知中的新闻美化和版面装饰,而是报刊类新闻工作者要在视觉效应、阅读过程、市场营销、信息传播、整体形象设计、文化定位等多方面进行编辑和设计。

比如,版面设计方面。2023年3月7日,“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全国“两会”期间各家报纸推出的“两会”特刊,并推送了一批精美的报纸版面,有中央媒体的报纸,如《人民日报》3月5日第5版、《新华每日电讯》3月6日第8版、《解放军报》3月6日第5版、《光明日报》3月7日第5版、《科技日报》3月7日第5版、《人民政协报》3月6日第21版等,也有地方媒体报纸,如《北京日报》3月6日第2至3版,《内蒙古日报》3月6日第6至7版。这些报纸版面第一眼看上去美感很强,有的庄重大气,有的精巧细腻,版式颜色设计各有特色,既完美呼应了全国“两会”这一重要节点重要事件,也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氛围。

所以,报刊类新闻工作者不管在内容的选取、文字处理,还是图片说明和设计、标题形式的优化上,都要确保精致化、优质化、多元化,并反映出报刊类新闻写作的特点和办报刊理念,还要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使报刊类新闻兼具真实性、审美性等特色,让受众能够在第一眼看到新闻标题时,就有阅读的欲望,凭借新闻真实的内容、醒目和趣味的标题、多元的形式、优质的图片和精美的排版吸引读者,以此全面树立报刊媒体的良好品牌形象。

重视策划,加强深度报道

加强新闻内容的连续报道、深度报道,才能发挥聚光灯效应,增强新闻可读性和传播力。这就要求报刊类新闻工作者增强新闻专题的策划力度,以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关心的民生问题等内容为引领,在这些新闻素材中,以全局视角挖掘新闻蕴含的深意,并以“奇招”“新招”挖掘内容深度。

比如,在深度报道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南方周末》。分析它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首先是经过多年积累,《南方周末》已经形成了独有的风格——语言具有思辨色彩,悬疑式、提问式的文章结构。特别是调查类的深度稿件,采编团队为了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以及对事件挖掘的深度,采访多个当事人。其次,在选题上,《南方周末》往往会选择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想知却不知、难知的内容,以满足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理。

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强大的策划团队。因此,报刊类新闻作品必须加大策划力度,守正创新,才能成就精品力作。

注重报刊类新闻写作技巧创新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积极融入新媒体语言特色

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新媒体平台充斥着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不僅仅满足于传统新闻的“五个W”,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转换思维,适应新时代大众心理需求。

这就需要报刊类新闻媒体重视研究新媒体语言风格。笔者注意到,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语言以短小精悍为主,标题醒目,能让受众很快就抓住信息的关键内容,表达方式上也偏口语化,与百姓生活用语相贴合。因此,在报刊类新闻写作方面,可以借鉴优质的融媒体文章写作方式,利用一些网络流行词、热点话题等,使报刊类新闻写作符合受众阅读偏好。

例如,《人民日报》在2018年11月29日第13版刊登了一篇《平台套路多谨防网络抽奖成“诱饵”》的新闻,从标题风格、文章选题、内容来看,完美诠释了传统媒体报刊新闻写作语言借鉴和吸收新媒体语言的案例。该文不仅使用了“锦鲤”“圈粉”等网络热词,而且内容本身就是针对网络平台流行的现象。“锦鲤”原本是一种观赏鱼,但2018年国庆期间,因支付宝在微博平台发布一条抽奖信息,将中奖者称作“中国锦鲤”,由此“锦鲤”一词成为在网络平台广为流传,寓意为好运的人或事。《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及时借用这一网络热词,在文中集中罗列了网络平台上几个虚假宣传案例,以提醒广大网友擦亮眼睛,对于中奖“锦鲤”保持清醒。

通过信息传播途径带动新闻写作方法创新

为了加深报刊类新闻读者之间、读者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报刊类新闻采编人员应该主动适应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趋势,在切实完整阐述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利用好信息传播平台,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让读者积极参与新闻写作和日常探讨。

比如,报刊类新闻工作者可以将原创文章“二次加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并开启大众投票活动,让读者结合新闻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记者编辑要及时收集、整理、总结读者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把有价值的观点融入到新的写作中,形成延伸报道,这样既能吸引读者的持续关注,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丰富报刊类新闻写作类型

报刊类新闻工作者可以从写作类型上进行创新。传统的新闻题材有社论、侧记、综述等,但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侧重点。报刊类新闻应丰富写作类型,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开设新闻专题,采用专题报道、专栏等形式,选择优质资源,打造新颖的新闻产品,以此提高报刊类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同时,报刊类新闻采编人员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定位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比如,军事报刊新闻内容写作、民生报刊新闻写作等,通过浏览量数据分析结果,定位不同群体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向。此外,一些地方报刊类新闻媒体还可以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开展特色专题报道、专栏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离基层近、离百姓近的优势,从共性中追求个性,突出个性化表达,扩大当地读者群体,从而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通过上述分析,融媒体环境下我国报刊类新闻写作既迎来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报刊类新闻写作工作者,应该抓住发展契机,从新闻内容、新闻写作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并以群众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为中心,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功能优势,提高报刊类新闻写作内容的质量,确保报刊类新闻写作更好地适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实现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报刊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中国百强报刊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国百强报刊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主要内容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