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农桑经》及其农事诗关系探究

2023-12-26 01:47杨璐祎黄媛顾昱妍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
关键词:蒲松龄关系

杨璐祎 黄媛 顾昱妍

【摘要】蒲松龄农事诗与《农桑经》均以淄川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状况为主要内容,前者为蒲松龄感时而作的现实主义诗歌,后者是蒲松龄记述当时淄川地区农业技术措施的农学专著,以科学的农业生产思想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为特点。《农桑经》中对农事诗创作主要体现在总结御灾防治经验、洞察乡村世态人情和同情民生疾苦三个方面。

【关键词】蒲松龄;《农桑经》;农事诗;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48-004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13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以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著称于世,其论著除文学外还涉及医药、农业、戏曲等多个领域,《农桑经》为其中农学专书的代表,作为中国农业史上一部重要的地方性农书,以介绍适应淄川地区生产生活实际的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要内容。该书自问世以来颇受淄川地区百姓的欢迎,虽流传广、抄本多,但长期未刊刻,直至1962年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龄集》出版,才初次被收录①,1982年李长年《农桑经校注》单行本出版②,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中国古农书考》主要考证《农桑经》各版本之间的关系③,盛伟所编《蒲松龄全集》亦收录有《农桑经》 ④。相关的专题论文有俞荣梁《蒲松龄及其农学著作》 ⑤和《“生态农业”的雏形一读<农经校注>琐记》 ⑥,二文总结了蒲松龄农学思想概况,是相关研究的开山之作;焦浩《蒲松龄〈农桑经〉的农业管理学文献价值》 ⑦从农业管理学角度剖析蒲松龄农学思想,探究其在当代农业管理学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王雷雷《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 ⑧、徐长春《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⑨分别探讨此书在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当代启示。综上,这些优秀成果对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目前的研究多将《农桑经》和农事诗剥离,未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农桑经》中反映的农业生产生活和蒲松龄农事诗的类型及内容入手,论述《农桑经》中的内容在农事詩创作中的体现,探究其更完整深入的关系和意义。

一、蒲松龄诗文中的农事诗

(一)蒲松龄诗文集与时人评价

蒲松龄的文学作品除广为人知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外,还存有诗文集《聊斋文集》《聊斋诗集》以及大量戏曲与俚曲。

《聊斋文集》现存13卷,共计539篇,赋、传、记等各种文体皆备。文章取材广泛,反映许多当时社会现实,主要包括天灾祸民、重赋病民、政策困民、绅吏侵民、钦差扰民、科场舞弊六类,此外还有感叹身世、写景状物之作。⑩关于聊斋文的艺术成就,时人王士祯评价:“聊斋文不斤斤宗法震川,而古折奥峭,又非拟王、李而得之,卓乎成家,其可传于后无疑也。” ⑪阐明聊斋文兼具隽丽典雅、古折奥峭的艺术特征,并评其文“得《离骚》之神”。朱缃将聊斋文与济南名山华不注并提:“然则华不注之形模,唯先生文似之;华不注之神骨,唯先生文得之。” ⑫认为聊斋文的艺术感受就如济南名山华不注的形模、神骨。

《聊斋诗集》共计五卷,外加《续录》和《补遗》,共有诗1039首。现行《聊斋诗集》为路大荒编定,收录了康熙九年庚戌(1670)到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间的聊斋诗。从体裁上看,聊斋诗诸体兼备,近体、古体皆有,其中近体诗数量约占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三,除六言古诗外的各种诗歌体制均有运用,尤擅七律、七绝,七律超过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⑬从题材内容上看,蒲松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题材有反映社会现实、描写田园山水、咏史怀古、唱酬吊贺、吟咏爱情、咏物等。

(二)农事诗的类别和内容

农事诗作为蒲松龄诗作的重要类型,多为蒲松龄触景生情、感时而作,在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三类:一是记载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的摧残;二是揭露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三是表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面。其诗作采用直言不讳、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手法,详尽地记录了淄川百姓遭受的苦难,体现了蒲松龄对自然灾害下生活疾苦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剥削压迫农民的统治阶级的愤恨不满。

其一,蒲松龄农事诗中淄川地区农民遭受的天灾接连不断。仅康熙四十三年蒲松龄就创作了反映淄川灾情诗歌四十七首:《微雨》《旱甚》《灾民谣》等诗描写旱灾;《蝗来》《捕蝻歌》《蜚虫害稼》等描写虫灾;《清水潭决口》《风雪行》等描写水灾、风灾、雪灾;有时几种灾害同时降临,如《纪灾》等。⑭康熙四十二年(1703)雨灾与旱灾先后降临淄川,“高田苗瘠黄未死,酷阳收烬霪雨余。赤夏三旬无滴雨,禾穗半秕豆茎枯。今方秋成谷腾贵,市上斗米如斗珠!”(《霪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反映了灾后颗粒无收、米价骤涨的困境。学者赵怀珍将其与李绅之《悯农》、聂夷中之《咏田家》等悯农诗并提,认为其“反映深刻程度不亚于唐人诗作” ⑮。盛伟认为蒲松龄这组反映灾情的诗在创作上已达到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高峰,是记载淄川灾情的诗史⑯。

其二,蒲松龄农事诗直接揭露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自然灾害和贪官酷吏双重打击下农民悲惨生活的实录。“雨不落,秋无禾;无禾犹可,征输奈何?吏到门,怒且呵。宁鬻子,免风波。纵不雨,死无他,勿诉公堂长官诃!”(《灾民谣》) ⑰尽管天灾已使生活极尽艰苦,官吏仍向农民征收沉重的租税,以致宁愿卖儿鬻女或一死也不愿遭受官吏的催逼和辱骂毒打。灾情当前,蒲松龄对官员的谎报义愤填膺,“大人已报年初富,五月横尸满郡城!”(《历下》) ⑱“年丰幸有中丞报,犹缓君王东顾忧。”(《邸报》) ⑲以辛辣的笔调讽喻当权者的丑恶嘴脸。“大旱三百五十日,垅上安能有麦禾?报到公庭犹不信,为言庭树尚婆娑。”(《旱甚》其三) ⑳即便灾情严重、无麦可收,昏聩的官吏为追求政绩,对百姓毫无同情心,拒绝受灾百姓期望官府救灾的请求。

其三,蒲松龄农事诗中有不少表现农民辛勤劳作场面的作品。“采叶伤素手,投食误女红。几何时,三眠起;大者蜿蜒,小者纷如蚁。蚕娘入室来,抚之窃窃喜。”(《养蚕词》) ㉑生动地描绘了蚕娘辛勤养蚕的生产情景。“南山高万丈,秋雨苦淋浪。彼谁者子?箬笠来牧羊……昼逐茭草,夜备虎狼。羊不得食羵其首,主人怒问尔何瘦我羊?稍纵之,羊入阿,食人禾。禾主来骂,牧人不敢呵……”(《牧羊辞,呈树百》) ㉒表现牧羊人在严寒中牧羊昼夜不得歇的劳动场面,牧羊人精神上在羊主人和禾主之间两难的境地和身体上牧羊的劳苦引发了蒲松龄强烈的恻隐同情,发出“牧人牧人,奈甲子何”的哀悯之声,体现出蒲松龄同情苦难深重的百姓的仁爱之心和人道主义关怀。

(三)蒲松龄农事诗在清代农事诗中的特点

农事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已形成一种表现追求理想意趣、归隐境界的潮流,中国文人将田园事农视为与现实矛盾对立的精神退处,借此获得慰藉和超脱心境。王列生将与农业的接触的中国文人按人生阅历分为三种类别:一是长期生活在农村并躬耕劳作,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农耕的艰辛与喜悦,其农事诗创作大多具有朴素率直、严肃沉重的特点;二是长期在中上层社会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与真实的农事有所隔膜,其农事诗缺乏农家气息,实质上只是以观照状态描绘风光;三是历经官场风波后退回社会底层或只做过底层小官,他们或厌恶或畏惧官场倾轧,转而向往自然田园,但其农事诗创作“当视为暂离尘嚣后的泣言与悔语”。㉓以清代诗史观之,第一类诗人由于受到教育条件和农作负重的限制,在中国文学史数量有限,如蒲松龄;第二类诗人如朱彝尊,其农事诗虽随时代变迁、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风格和题材上有所变化,但仍有置身事外之感,缺乏质朴醇厚的农家气息;第三类诗人如在官场受到打击的钱澄之,他在归隐后创作了《水夫谣》《催粮行》《捉船行》等农事诗,借写农事疏泄个体的郁愤落寞。与第二、三类诗人相较,蒲松龄大半生都在乡间教书,生活清贫,靠农业供养家人,称得上农民文人,他对农业拥有直接的生命体验,理解农民的生活苦难和精神煎熬,在进行农事诗创作时语言更口语化、通俗易懂,其中所表现的农人悲喜也异常生动鲜活,具有现实主义意义。

二、《农桑经》中的农业生产生活

(一)内容及分类

“居家之要务,外惟农而内惟蚕。” ㉔ 《农桑经》主要分为《农经》和《蚕经》两大部分,记载了关于农耕和蚕桑较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开荒、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具保管、家畜饲养、栽桑养蚕等。㉕从编辑方式来看,《农经》为月令式体裁,将一年中主要的农事活动按正月至九月依时安排;《蚕经》以类的形式进行编排,前半部分以蚕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从择种到择茧分列21个条目介绍喂养和防病知识,后半部分叙述种桑。

(二)科学的农业生产思想

《农桑经》总结的农业生产经验体现出合理密植、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等科学的农业生产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蒲松龄强调合理密植的重要性。种谷时“当视谷类善歧不善歧,以为疏密” ㉖。根据品种分蘖特性来决定密植程度;种豆时按农民经验,记忆“黑豆一二三,黄豆单打单”的巧诀;谷子留苗时需掌握“密处稀,稀处密,不稀不密留到底” ㉗的原则。俞荣梁认为蒲松龄明确提出的这种密切结合地力状况、时令来确定作物密植程度的做法,是《农桑经》区别于其他农书的独特之处。㉘

书中提到耕作要注重节气时令,符合时宜。“耕田”一条下指出:“耕太早,则地寒不发苗;太晚,又恐天暖虫生,苗难立。” ㉙春耕播种需掌握好關键时机,蒲松龄结合各类作物的生长周期具体分析:棉花“种不宜早,恐春冷伤苗;又不宜晚,恐秋霜伤桃” ㉚;高粱“宜清明前种之,勿太晚” ㉛;芝麻则是“二三月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 ㉜。这些不同作物的播种季节以淄川一带实际气候为依据,体现出地域性。

因地制宜的思想突出了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地域性。山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淄博地处丘陵,缺乏灌溉条件,又容易积雨成涝。蒲松龄在总结小麦种植经验时考虑到了地域特点,如遇天旱“则以酸浆并蚕矢薄渍麦种,夜半渍向晨” ㉝,经过这样处理后“浆令耐旱,矢令耐寒” ㉞,麦种会既耐旱又抗寒。

(三)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

由于蒲松龄撰写《农桑经》是为普及农桑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预期读者是农民、蚕妇,因此该书极少浮文虚词,语言实用、质朴。书中引用了不少民间农谚,“干锄棉花湿锄瓜,雾露地里锄芝麻。” ㉟“密处稀,稀处密,不稀不密留到底。” ㊱文字浅显通俗、明白如话,易为群众接受,加之月令体裁使《农经》简洁明了、易于遵行,增强了其实用价值。

三、《农桑经》内容在农事诗创作中的体现

(一)总结御灾防治经验

御灾与防治经验是《农桑经》在蒲松龄农事诗创作中的重要体现。《农经》有“御灾”这一专门章节㊲,其目的在于总结自然灾害中的惨痛教训,倡行抗灾成功经验:“天灾流行,所时有也……而捍御之法,人定亦可胜天。因即凶年所经验者,记告世人。” ㊳以虫害防治为例,介绍了田畔生火熏驱蝗虫、并力逐杀蝗蝻、勤打虸蚄早除其子、捉豆虫、诱杀蜚虫五种防治手段。

农事诗中写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蝗来》《捕蝻歌》真实地记叙了是年蝗灾的残酷,“蝗来蔽日影纵横,下上扰扰如雷轰。” ㊴诗歌内容与《农桑经》“飞蝗”“打蝻”条目一一照应:“我前建蝗策,顺风熏烟瓶。行者已有效,高渺胜旌旗。” ㊵是“田畔积草熰火以熏之” ㊶驱蝗方法有效的实践证明;“隔岸喜无事,漠不一关情。灾来未切肤,不助但遥侦” ㊷是对一些愚昧短见的农民因虫害暂未波及自身暗自窃喜的狭隘心理的写照。

(二)洞察乡村世态人情

蒲松龄《农桑经》及其农事诗创作都体现了他对乡村世态人情,尤其是对冷漠、自私、愚昧等人性黑暗面的洞察。除了在虫害面前暴露出的自私狭隘,蒲松龄深知乡民易听信谣言的愚昧落后观念。对于打虸蚄,《农桑经》写道“慎勿听龙天门愈打愈盛之妖言” ㊸,说明当时有乡民听信虸蚄愈打愈盛的不实传闻,导致庄稼受灾。《捕蝻歌》同样有对灾民愚昧行为的揭示,“听巫造讹言:蠕蠕皆神灵;况此悉生命,杀之罪愈增……瞪目任蚕食,相戒勿敢撄。” ㊹灾民听信巫婆的谎话,将蝻虫视为神灵,任凭它们祸害庄稼,最后损失惨重。蒲松龄熟悉乡民生活处境和思想性格,因此既同情他们的疾苦,又痛心他们的愚昧。

(三)同情民生疾苦

蒲松龄继承了前人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在感同身受的个人体验基础上将炽热的感情注入文学创作中,无论是《农桑经》还是农事诗,都寄寓着他强烈的人文关怀。《农桑经》表现了蒲松龄注重实际、志在解决农民实际生产难题的写作目的。农事诗可谓是和泪书写,他关心农事,与农民同悲喜:“此时晴雨关生死,不比寻常家报传。”(《喜闻雨信》) ㊺“枕上忽闻雪乱飞,眼中已见麦掀舞”(《二十五夜雪》) ㊻,表现了他忧荒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蒲松龄《农桑经》及其农事诗创作皆以淄川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状况为主要内容,在总结御灾防治经验、洞察乡村世态人情和同情民生疾苦三个方面具有共通性。首先,蒲松龄农事诗多为感时而作的現实主义诗歌,详尽地记录了淄川百姓遭受的天灾人祸,表现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剥削者的愤懑批判。其次,《农桑经》是蒲松龄记述当时淄川地区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技术措施的农学专著,以解决农民实际生产难题和推广农业生产经验为目的。这部专著蕴含了合理密植、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等科学的农业生产思想,因其通俗质朴、明白易懂的语言形式广受大众欢迎,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将《农桑经》和农事诗看作一个整体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蒲松龄作为农民文人的独特身份,了解蒲松龄农学思想形成的内外成因,丰富蒲松龄农学与文学研究。

注释:

①(清)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②(清)蒲松龄撰,李长年校注:《农桑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③(日)天野元之助著,彭世奖、林广信译:《中国古农书考》,农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286页。

④盛伟编:《蒲松龄全集 第1册》,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⑤㉘俞荣梁:《蒲松龄及其农学著作》,《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第105-110页。

⑥俞荣梁:《“生态农业”的雏形——读〈农桑经校注〉琐记》,《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第14-18页。

⑦焦浩:《蒲松龄〈农桑经〉的农业管理学文献价值》,《蒲松龄研究》2017年第2期,第107-120页。

⑧王雷雷:《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13期,第253-255页。

⑨徐长春:《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古今农业》2021年第2期,第46-51页。

⑩⑬袁世硕主编:《蒲松龄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第197-206页。

⑪⑫㉔(清)蒲松龄:《蒲松龄集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28页,第428页,第60页。

⑭王建平:《论蒲松龄的灾难诗》,《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1期,第75-84+102页。

⑮赵怀珍:《浅说蒲松龄的悯农诗》,《蒲松龄研究》1996年第4期,第102-107+116页。

⑯㊲盛伟:《试论蒲松龄康熙甲申年“流民”诗及写作的历史背景》,《蒲松龄研究》1986年第00期,第48-63页。

⑰⑱⑲⑳㉑㉒㊴㊵㊷㊹㊺㊻(清)蒲松龄:《蒲松龄集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2页,第591页,第592页,第592页,第476-477页,第477页,第530页,第531页,第532页,第532页,第593页,第589页。

㉓王列生:《农事诗与中国文人之农业心态》,《东方丛刊》1994年第3、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166页。

㉕王永厚:《蒲松龄与〈农桑经〉》,《农村·农业·农民》1999年第11期,第39页。

㉖㉗㉙㉚㉛㉜㉝㉞㉟㊱㊳㊶㊸(清)蒲松龄著,蒲松龄纪念馆编:《聊斋杂著》,齐鲁书社2020年版,第263页,第263页,第258页,第260页,第262页,第262页,第277页,第277页,第261页,第263页,第275页,第275页,第276页。

猜你喜欢
蒲松龄关系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蒲松龄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