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辽东马政在壬辰战争中的作用

2023-12-26 01:47朱文博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
关键词:辽东万历

朱文博

【摘要】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万历朝鲜战争爆发,日军进攻朝鲜,朝军无力抵抗,明神宗决定出兵援朝抗倭。马在冷兵器时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战争的爆发刺激了原本不断衰败的辽东马政,一是辽东马政提振了明军骑兵的威慑力和战术战法的运用;二是在战争中提高了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但辽东马政不振也导致了壬辰战争初期明军对骑兵战术的运用不当,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这也招致了战争初期明军的失利。本文以壬辰战争为时代背景,探究马匹以及明代马政对战争走势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辽东;马政;壬辰战争;万历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48-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25

朝鲜半岛系亚洲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的桥梁,明朝时,朝鲜地处中、朝、日三国明争暗斗的核心之处。日本南北朝时在朝鲜设任那府、丰臣秀吉借道攻明都是典型案例。而马政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要制度,尤其对地处中原腹地的政府而言,其发展也间接成为战争的胜负手。

一、辽东马政提振了明军在壬辰战争中的战斗力

在壬辰战争之前,明代辽东马政经历了创建、兴盛、衰落的发展曲线。自洪武时期开始,辽东马政便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建立。因卫所无法做到对军马的供养,明太祖宣布核定辽东地区军队数量。之后又颁布“命辽东定辽等二十一卫军士自明年俱令屯田自食”。[1]3607以屯田和设置具体官位的形式来解决明初辽东马匹存数短缺和应对可能出现的用马之问题。并且处在辽东辖区的蒙古、女真、朝鲜等族,都享有政府无赋无役的特殊待遇。

明代中期,当辽东地方马政机构不能保证马匹的供给时,朝廷就需要不断拨款在市场上购买马匹来维持辽东的防御力量。自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不断有马政相关机构被裁撤,官员职责由专职马政变为兵马兼管,马政机构也不断搬迁其址,与兵备相混。并且由于辽东地区多次出现边疆危机,军队权重不断扩大,马匹需求日益增长,马政便多归军营兼管,辽东专职管理马政的机构和官员事实上不复存在,也是马政进一步废弛的原因。

明中后期,在壬辰战争的刺激下,辽东地区马政有所恢复。相关机构又重新设立,如设立专门管理朝廷所派发银两的机构,相关官员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加。

(一)辽东马政增强了明军的威慑力

在壬辰战争之前,日本多次向朝鲜表达谈判之意,日本希望借道朝鲜以攻击明朝,朝鲜尊明朝为宗主国,其对外大政方针亦与明朝相像,所以拒不接受日本所提之要求。日本与朝谈判即为缓兵之计,万历十九年(1591)日军全线进攻朝鲜,占领朝鲜全境。再以朝鲜王国领土和主权为要挟与明朝政府谈判,并且在战争初期因明军战法运用不当,加之轻敌等因素,使得日本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

碧蹄馆战役结束后,此时明军增援部队和大量陆路运输粮草已到达前线,联军迅速在临津江一线部署,对汉城的日军呈包围态势,但明朝联军此前正是因为骑兵战术运用不当,加之主帅轻敌,败仗居多,军队士气锐减,无意南下,明军将领李如松也放弃有利战机进行和谈。而正因此时,明军威慑力不足,日军虽深陷困境,仍边谈边打,并且疏通了各日军据点之交通要道,“予尔后日军进出朝鲜以极大便利”[2]430,日方也趁机提出多条明朝无法接受之条款,最终谈判破裂。

在谈判失利后,明军痛定思痛,将以战促和作为作战指导思想。联军命杨元率骑兵三千与守将陈愚衷率骑兵二千共守全州,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军水陆两军共计五万七千人进攻全州,为拖住日军,给明军主力争取时间,五千骑兵宁死不屈,苦战四天,外无援军内尽粮草,最终城池被攻破。之后明军赶到,明军将领牛伯英等将领以骑兵快速之优势,先于敌军占领有利地势,使明军对日军呈三面夹击之势,日军苦于久战,最终仓皇撤退。

蔚山战役中,明军骑兵在黎明时分突袭蔚山城,杨登山亲率两千骑兵使用火铳筒炮射击,日军第八军大部被歼,骑兵发挥了奇效。

在泗川城战中骑兵也发挥奇效,将领李宁亲率骁骑千人冲锋陷阵,与日军近身肉搏,以死拖住城中日军,攻击泗川城西南,待增援明军赶到,形成合围之势,最终全部歼灭日军。但骁勇善战之骑兵军队损失大半,爱国将领李宁战死。

多场战役证明骑兵在战场上发挥的关键作用,明军对日威慑力增大,日军军心涣散、不断溃败,日方开始忌惮战争,加快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与开战前谈判态度截然不同,主动示好并且发出和谈以“偃干戈”。[3]56朝鲜统治者害怕日本有所企图,就利用了日军忌惮宗主国之特点,“如得一委官,来莅边上,则可以借重威,而善为之图”。[3]503证明了日本因忌惮明军实力,一改战争初期谈判之态度,体现出明军的威慑力。

(二)遼东马政加强了明军在壬辰战争中骑兵战术的运用

壬辰战争是三国大规模的军事作战,孰强孰弱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两国交战中双方兵力的多少,是战斗力最直接的体现。战争前期援朝明军兵力有46941至48274人,到战争后期攻破平壤用43500名,追到8000名之和,战争后期明军兵力确数为92100人。如此合计,援朝明军前后总兵力为143600人。如此大量的兵力,更加需要马匹的参与[4]233-234。

明军经历了战争初期的失利后,在随后的战役中明军将领开始重视骑兵所应发挥的作用。平壤会战时,日军诱李如松入城未果,双方随即展开大战,李如松“率亲兵二百余骑,亲至各军巡视指挥,激励士卒”[2]423,并在日军火炮炮击之下,依旧拼死冲锋,“而如松坐骑毙于炮,易马驰,堕堑,鼻出火,麾兵愈进。我师无不以一挡百”[5]966。日军不时便抵挡不住,撤回城内,又因工事毁损大半最终败逃,损失惨重。

明军经历了战争初期失败后,重视与日作战,合理运用骑兵战术,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战场局势,并且震慑了日军,还将战场上的优势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突出了当时马政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丁酉:“运太仆寺银二十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二两,于辽东,补万历二十七、八、九三年年例买马之用”。[1]6903万历三十七年九月丙戌:据辽东巡按熊廷弼奏辽东镇每年“年例银不下二三十万”。[1]8715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癸巳:“命太仆寺动支马价银一万六千零补发蓟辽,以备本年秋季止来年夏季年例买马之用”。[1]8758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甲辰:“兵部尚书薛三才谓辽军缺饷已历三时”。[1]3630在战争结束后,朝廷给予辽东马政之花费不降反升,既是战争刺激了辽东马政短暂的回暖,也为辽东地区应对女真之崛起奠定基础。

二、辽东马政增强明军在壬辰战争中后勤保障能力

古语有云:“自古兵行粮随,若储饷不充,调兵何益?”战争的持久程度远超当时明、朝、日的预想,明朝始于助朝抗倭,朝鲜应有承担明援朝军队大部分的粮食、兵马所消耗之义务,但此次耗时之久,耗粮之巨,朝鲜根本无力承担。

(一)辽东马政保证了明军粮草供应

在粮食供给方面,单靠朝鲜根本无法满足粮饷的需要,而且朝鲜为了让明朝尽快援朝抗倭,对粮饷数量进行谎报,致使明朝军队到达朝鲜后才发觉粮饷的极度缺乏。在此情形下,辽东军民最先筹集粮饷为战事做准备。并且辽东军民花费数月征集粮食并运输到各地,到十一月初的时候,用于战争的粮草可以让十万明军使用两个月之久。又将北部边境用于防御蒙古军队的九万石粮草转为抗倭军粮。又令海盖、宁前二道买够三万石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并且提前征调万历二十一年(1593)屯粮等。

据史料记载:“自辽东出来者十四万石,今自山东出来者又十二万石”[6]495,与上文相互佐证,表明10万石粮食要使用船只海运数千里有余,但海上风浪怒涛,实际运输极为困难。宋应昌在奏疏中也阐述了此情形,侧面反映出义州至前线的粮草海运效果不佳。[7]778-779这也体现出辽东地区马匹的陆路运输承担了战争主要的后勤运送任务,也增强了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二)辽东马政保障了明军战略投送能力

万历二十年(1592),辽东军队中“先锋游击史儒所率军一千二十九名,马一千九十三匹”。[8]496“广宁游击王守关、原任参将郭梦征等领兵五百六名,马七百七十九匹,本月十七日越江。副总兵祖承训领军一千三百十九名,马一千五百二十九匹。”[8]498因进军时间正值雨季时期,道路不便,加之明军对日军的认识不足,此战兵败。折损官兵三百余人,战马一千多匹。十月,兵部以“拒敌势不容缓”决定立即以大批军队渡江援朝。”

战事频发下,辽东对马匹的需求和损耗都很大。史料明确记载道,“辽东缺马,兵部议将寄养马匹调取三千给发。及督抚又云捐马数多,兵部覆议,给马价银五万两。”[1]5064万历二十二年(1594)七月,为补充战事所需战马,辽东故前往马市购买马匹:“辽东副总官管分守海盖等处地方左参将……钦差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兼管备倭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往关西并本镇收买马匹,陆续呈解前院,验给各兵喂养……平易买马,每匹价银不过十六两,务要膘壮,堪以骑操。”[9]837谓之曰:“国事莫大于戎,军政莫急于马”,马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初期辽东地区马政建设对此次战争提供了马匹保障,极大地增强了明军战斗力,展现了入朝后势如破竹的战争攻势。虽然此次战争明军将领轻敌,双方军队投入之多、战况之惨烈,加之入朝后多场战役的马匹之供应均由辽东地区承担,使马匹出现断供现象。但为了应急,官府从市场上大量购买马匹并及时投入战场,保障了明军后勤的运输和投送能力,客观上刺激了辽东马政的恢复,为壬辰战争后防御辽东地区女真人的崛起奠定基础。

三、辽东马政不振导致壬辰战争初期明军不断失利

马政机构专门设库房存放马价银并任專人管理,导致人力资本不断上涨。且随着银两不断增多,马匹也因购买数量的上升而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出现了明朝国内生产的马匹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和满足战争的现象,市场马价水涨船高,朝廷只能以较高价格收购,但也无法保证每一匹马的质量。《皇明马政纪》记载:“库金日羡,而马日羸矣。议者又言,征银便如是不已,几无马矣。夫谓积银以市百万之骑可立致,则内藏之银犹外厩之马也。是不然,往者常损金以购马,当时犹谓扰民而不可行。一旦仓卒括民间马可得耶,如仓庾无积榖,而黄金珠玉饥不可食也。冀北之马称天下,今民岁俵马,往往市之他郡,所谓外厩者,果安在哉。”

由此可见,从明中期开始,明代国内马匹的数量和质量均下降,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明军的骑兵战术运用和后勤保障能力削弱,这一点在壬辰战争的初期尤为明显。

如在大石桥遭遇战中,李如松世家统御骑兵,在夜间指挥军队行军过程中竟无“衔枚裹蹄”之举,至早晨“七时顷通过大石桥”,骤遇敌军,然“此时如松及其本队尚在桥北及望容岘隘路间”,无法马上支援先头部队,“不久两侧峰岩间亦见有敌出没”,手持火枪射击明军,若不是“会杨元援兵至”就无法“始解如松危”。[10]244此战“而我精锐多丧失,过桥者尽死”[5]966,致使日军士气高涨,战争初期明军多以失败告终,即使有胜利也以惨胜为主。

再如明军刚入朝时,明军将领祖承训轻视敌军,并且在朝鲜密探虚假情报指引下,错误地引骑兵进入巷战,导致骑兵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战实力,最终与日军“短兵相接,敌展其所长”。[2]418

不光如此,战争初期明军轻敌冒进,忽略了初春时冰雪消融致使道路泥泞的负面影响,率“绵长庞大之骑兵行军纵队”[2]425,人马通过十分艰难。据《六韬》载:“汙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11]337显然因马政的荒废和明军将领的轻敌,导致其对军事战法的基本原则都未能遵守。虽面对“日八个军事首长……各军主力亦分别随往……不免分散”[2]419的兵力集结困难的日军,却仍然无法在短期内结束战争,并且在谈判中也无法取得优势,这就是马政荒废、骑兵战术运用不到位所对领军将领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四、结语

明早期马政的耕耘,为战争奠定了相对有利的基础。明朝中期辽东马政逐渐废弛,专门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相继合并及裁撤,由之前自给自足的模式转向中央扶持,至壬辰战争时马匹资源紧张之状况,使得明朝中央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而壬辰战争后辽东地区频繁的兵马军备动员更是成为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就战争本身来看,明代的地方马政极大程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明王朝源源不断地供应马匹,极大地便利了战争前线将领对骑兵的使用,大大加强了明军持久作战能力,并且提高了明军的威慑力,使其在谈判桌上更能掌握主动权,加速了战争进程,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相对有利的基础。又因为辽东马政在壬辰战争中被一度提振,为后来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打下基础。

但总体上明朝马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机构的裁撤和官员的贪腐,使得明朝马政一度衰败,马匹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更是影响了战争中将领对骑兵战术的应用,这也是战争前期明军失利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彰健校勘.明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中国历代战争史[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72.

[3](朝鲜)春秋馆史官.朝鲜王朝实录[M].首尔:朝鲜社会科学院民族古典研究所,1985.

[4]刘永连,段玉芳.万历援朝抗倭战争明军兵力考[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6.

[5]谷应泰等.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明)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8]东京大学文学部.朝鲜王朝实录抄·满蒙史料[M].首尔:景仁文化社,1982.

[9]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代辽东档案汇编[M].沈阳:辽沈书社,1985.

[10]桑田悦,前原透.简明日本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1]陈曦译注.六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辽东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心向辽东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小议明万历《铜仁府志》人物志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