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年建设成效的经济学分析与新发展路径选择

2023-12-27 11:04陈甬军罗丽娟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倡议一带一路

陈甬军 罗丽娟

摘 要: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建设成效丰富,其背后的经济机制包括两点:首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客观存在经济结构互补性和供需匹配,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其次,中国探索和实践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效的充分条件。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精华的继承,也是在实践中对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发扬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发展与重大创新。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再创辉煌,将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变成现实,需要从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遵循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积极推进人文交流等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经济学分析; 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6 - 0122 - 07

收稿日期:2023 - 11 - 21

作者简介:陈甬军,男,浙江宁波人,经济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罗丽娟,女,贵州遵义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经济学。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機会和成果属于世界”[1]的合作共赢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了广泛反响。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已经发展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回顾“一带一路”十年建设成效,分析取得建设成效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变化,展望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这项世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效丰富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五通”为主要内容,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建设成效。

一是政策沟通意愿不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转变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诉求差异大,加强政策沟通有助于凝聚合作共识,增强政治互信,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建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等政策有效对接,中国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被多次写入国际组织重要文件,赢得广泛国际共识。

二是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高,共建“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共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加强设施联通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十年间,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框架,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逐步构建起陆海空网四位一体,交通、能源、通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有效提升了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便利化水平。根据美联储经济学家德·索雷斯等2020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效应的量化评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将促进共建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4%,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效应达2.9%[3]。

三是贸易畅通规模稳步提高,共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规模和效率明显提升。面对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和投资放缓、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加强贸易畅通为全球复苏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十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从2013年的1.04万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4],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直接投资额累计1800亿美元,共建国家对华投资累计800亿美元,跨境电商蓬勃发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和升级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形成“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不断探索经贸合作新模式。

四是资金融通方式不断丰富,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需求得到多方支持和满足。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庞大的投融资需求,加强资金融通,以金融促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十年间,中国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持续性投融资支持,国内金融机构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保障,此外,积极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新模式,优化投融资方式,建立健全多边金融合作机制,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

五是民心相通程度持续深化,为共建“一带一路”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明形态多样,宗教信仰各异,加强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十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推进与共建国家的签证互免工作,不断加强科技和教育领域合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此外,统筹推进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援助和扶贫工作,改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生福祉。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帮助760万人口摆脱极度贫困,以及帮助3200万人口摆脱中度贫困[5]。

二、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效的经济机制分析

纵观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建设成效,其逻辑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客观存在经济结构互补性和供需匹配,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二,中国探索和实践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结合起来正是中国智慧的完美体现。

从中国的供给要素来看,中国客观的经济结构奠定了中国有能力供给富裕产能、成熟技术、充沛资本这三大要素的扎实基础。首先,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放缓,产能富裕需要新的市场空间。具体表现在,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寻求从过去的“国际大循环”战略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型;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大循环”战略的发展惯性,中国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能供给体系,在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的过渡阶段,中国的庞大产能需要寻找有效市场并被充分利用。其次,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中国的高铁、动车、核电站制造等技术的综合性价比均在全球占有优势。此外,中国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基于此培养了一批同时具有高超施工建设团队管理能力和熟练施工经验的施工建设团队,低建造成本与高服务质量使得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尤其适合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基建技术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再次,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可通过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来引导寻求稳健的投资机会与项目,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历史上由于中国沿用“国际大循环”战略并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此过程中形成大额贸易顺差,配合强制结售汇的外汇体制政策,我国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掌握了丰富的资本要素,与“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庞大融资需求相匹配,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先导基础。

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需求要素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由于长期受制于基础设施缺乏、产能有限、技术欠缺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迫切希望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摆脱“低端锁定”的魔咒。“一带一路”连接的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而中间却长期是经济发展的“低洼地”,近一半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处于或低于中期水平,学界普遍认为该局面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落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正向外溢作用,能够支撑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此外,融入全球开放经济体系,共享全球化红利,进一步释放国家经济增长活力的美好愿景亦催生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庞大需求。然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能有限,亟须争取国际外生力量,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切实有效合作,以快速实现经济起飞。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投资成本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通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这些国家本身的融资、社会资金能筹集的资金有限,投资资金尚有大量缺口,由此催生了庞大的资金需求。

正是由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供给与需求的高度匹配,中国将原本相对富余的生产能力和外汇储备转化为比较优势,而这些国家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弥补资金和技术的双缺口,扩大本国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实现“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必要条件。然而,仅有必要条件,还不能解释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取得伟大成就的经济逻辑,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和发扬合作共赢理念是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充分条件。“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6]正是合作共赢理念,赋予了“一带一路”倡议跨越时代的魅力、跨越种族和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也正是合作共赢理念及其贯彻执行,提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充分条件。

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结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乃至全世界发生了划时代的共振,使“一带一路”建设在十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提出“清洁绿色倡议”以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这进一步从侧面论证了“一带一路”经济学基础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然而,西方国家虽然具备了必要条件,却缺乏充分条件,缺乏和合作国家共谋发展共进退的责任与担当,缺乏言必行、行必果的可贵品质,这也预示着这些复制倡议无法取得“一带一路”同样的建设成效。

三、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效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纵观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建设成效,其成因逻辑与经济学史上多个流派的经典理论相得益彰,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精华的继承,也是在实践中对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发扬与创新。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至今仍是主导世界贸易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得,其核心是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生产,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主张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从而实现各国利益最大化。

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倡导规则的透明性,减少贸易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为参与国家提供了更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贸易的增长。共建“一带一路”也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实现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互补,通過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和分工合作,参与共建的国家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自由贸易的努力与斯密和李嘉图等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是相一致的,都强调通过贸易合作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各国经济的繁荣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强调合作共赢理念,并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互补,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整合,推动发展了经典的贸易理论。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多元化合作方式、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式。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交往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马克思指出:“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最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7]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和全球化、推动国际交往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提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8],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规模的产品需要寻求更广大的市场,从而促进贸易从国内市场向世界市场拓展。

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了地域限制和民族局限,为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其本质就是运用推动生产力发展扩大国际交往的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平等和包容的合作精神,无论国家大小、发展水平如何,都可以参与其中。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模式明显不同,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典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共建“一带一路”还促进了国家间合作模式的创新,推动了知识和技术的跨境流动,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让和人员交流,各国能够分享和受益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而这背后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庞大的产能供给体系,需要寻找有效市场并充分加以利用。中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培养了一批具有高超管理能力和熟练施工经验的施工建设团队。历史上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形成了大额贸易顺差,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充裕资金也需要寻求稳健的投资机会与项目。富裕产能、成熟技术、充沛资本这三大要素均促使了中国从一国国内市场向世界市场拓展,可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等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需要。这样,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扩大国际交往的经济内核和在世界市场实现供求匹配的市场逻辑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国际交往和世界市场理论相契合。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摒弃单边主义和零和思维,旨在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注解和时代使命。

以保罗·克鲁格曼和加里·格雷菲为代表的西方当代经济学家,分别提出了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阐释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作用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冰山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较低时,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将导致经济积聚的发生。格雷菲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球价值链概念,强调跨国生产网络和全球产业分工对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模式的影响。

共建“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亚欧大陆间的交通运输效率和降低了运输成本,改善了互联互通情况,并产生了生产、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推动了经济积聚,对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起到重要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了新的经济走廊和产业园区,推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和协同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理权重,加强了亚欧大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互补性,加速了亚欧大陆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也对重构全球价值链,加快布局全球产业链,起到了突出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和合作,促进了供应链纵向和横向扩展和各国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互补和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鼓励创新和技术转移,在全球价值链中加强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通过跨国研发合作、技术转让和人员交流等,使各国企业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这样,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互联互通和重构全球价值链,为诠释克鲁格曼和格雷菲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案例。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帮助共建国家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实现对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的突围,也为超越这些经济理论,为现代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土壤。

共建“一带一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资源配置,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却与西方经济学明显不同。西方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局部均衡原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原理、帕累托最优状态等皆侧重于技术层面研究;而政治经济学则是从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角度研究。换句话说,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资源配置方式,具体讲就是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实践体现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结构互补供需匹配是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必要条件,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创造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发展的充分条件。这就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资源全球配置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一个生动诠释,有着重大的理论创新空间。

四、共建“一带一路”再创辉煌的新发展路径选择

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充分表明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发展需求,顺应国际社会期待,葆有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然而,作为一项长周期的系统性世界工程,十年仅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开端,要想将“一带一路”的愿景变成现实,还需要系统布局和科学谋划。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此外,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国内国际的环境变化也对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

2021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9]习近平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要夯实发展根基;要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要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全面强化风险防控,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要强化统筹协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等,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9]在这个讲话中,习近平还对共建“一带一路”八年来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对未来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五个方面的具体推进措施,为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战略方向和具体路径。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再创辉煌,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发力:

一是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根据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结合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選择,也是未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11]。一方面,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循环,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桥梁和抓手;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也为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发展机遇,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国内大循环的繁荣与稳定有助于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更高水平开放也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朝着对接国际标准、加强风险管理和机制建设的精细化发展阶段迈进。

二是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经过前期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共建“一带一路”逐渐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转型,未来还要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12]。具体而言,建议设立共建“一带一路”投资专项规划,在投资规模总量上进行适当控制,在投资结构分布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项目的比重;推进建立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投融资平台,积极借鉴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吸纳国际资本力量;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建设信息发布机制,引进第三方组织参与评估合作建设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回应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债务问题的关注;建立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机制的协调组织,切实加强“一带一路”软实力建设,努力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三是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是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2022年9月1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强调,双方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经贸、产能、互联互通、抗疫等领域合作,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金融、跨境电商、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等创新合作。要增进民心相通,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相互理解。[13]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基础上,需要打造新的增长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到产业链、数字化、环境保护和国际减贫等新领域;要通过加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人文交流,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与技术合作提供机遇,打造“创新丝绸之路”;要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内国际互联互通水平,从实体空间的互联互通到网络空间的畅通连接,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要通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国际共识,打造“绿色丝绸之路”;要通过分享中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与全球减贫事业紧密结合,打造“减贫丝绸之路”。

四是进一步遵循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加强投融资平台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加强国际经贸规则应用和国际经济合作。在国际经贸规则方面,积极对接和融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同时加强“一带一路”国际经贸规则的创新和完善。因此,应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机制,积极拓展参与者更多的多边机制,注重国际条约和全球实践的角色担当。中国开发性银行可通过设立人民币融资窗口等方式,进一步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要携手聚力共建更加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更加有利于公平有序竞争的国际营商环境。同时,要加强国际经贸与财税人才的培养,奠定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五是积极推进人文交流。加强多领域人文合作和多样化交流沟通。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传承了“丝绸之路”的精神。通过推动各国民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实现增进信任、促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效果,推动理念认同、利益契合、感情友好的稳定发展模式,是与共建“一带一路”供求匹配必要条件相配合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的“软力量”合作交流对促进“硬合作”意义重大。通过形式丰富的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民心相通,对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今后要重点抓好抓实。总体来看,我们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减贫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文化丝绸之路”,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共同助力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取得新突破、人类福祉水平再上新台阶。

回顾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十年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把准合作共赢的脉动,继往开来、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就能够迎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的同频共振,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5.

[2]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EB/OL].(2020-02-10)[2023-11-20].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TgxMTI2Nw==&mid=2247537365&idx=3&sn=1643e212126f8672d3ffd0a51b50de50&chksm=fb2625f9cc51aceff31e19f632ec1921c291e1ce4d467e5a9840b6bc8b72badca57d75e5e124&scene=27.

[3]DE SOYRES F,MULABDIC A,RUTA M.Commo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A quantitative model and estimates from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20(143):102415.

[4]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十年年均增长8%[EB/OL].(2023-03-03)[2023-11-20].https://www.yidaiyilu.gov.cn/p/309732.html.

[5]THE WORLD BANK.Belt and Road Economics: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Transport Corridors[R].The World Bank Group,2019: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9]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  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1-20(1).

[10]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4-10.

[11]陈甬军,郭成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86.

[12]马建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展、挑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1:93.

[13]杜尚泽,于宏建.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N].人民日报,2022-09-15(1).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Ten-Year Achievements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nd New Path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Chen Yongjun,Luo Liju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Guangdo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have been substantial. The economic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achievements are based on two points: Firstly,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RI route have complementary economic structures and matching supply and demand,which are essential conditi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BRI. Secondly,China'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win-w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represen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success of the BRI. The BRI not only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ies but also showcases the expansion and innovation of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ies in practice,reflecting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BRI and realize its vision in the future,efforts need to be made in three areas: integrating closely with the new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emphasiz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actively expanding new areas of cooperation. Furthermore,five primary tasks,inclu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infrastructure,trade and investment,financial integration,and cultural exchanges,need to be accomplished.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economic analysis;new development path

責任编辑:李祖杰 邓卫红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倡议一带一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