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 背景下以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的林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3-12-27 07:47赵爱国贾小明彭少兵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农科林学实践课程

赵爱国 贾小明 彭少兵

基金项目:2020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林业社会实践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Y1101034)。

作者简介:赵爱国(1985—),女,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贾小明(1973—),男,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彭少兵(1973—)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

摘  要:在“新农科”背景下,以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的林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通过构建现代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林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新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林业人才,旨在加强试验示范站的功能建设,打造综合林业实验平台;推进林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完整的林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拓展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以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的林学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农科”发展的要求,满足现代农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促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科”;示范站;林学;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2-0055-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引发了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并重塑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教育部在2019年工作重点中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在课程设置方面以递进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及学校可用资源提高实践水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力支持试验示范站的建设,通过试验示范站实验新的农业技术将技术推广到农业发展的一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可用资源构建了林学实践教学体系,对“新农科”背景下提升林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新农科”的内涵及外延

农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也是支柱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农林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国家战略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科”建設提出了“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农科”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在“农”方面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在“科”方面要将新兴技术全方位地应用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和“科”的交融和有机结合将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1]。

(一)“新农科”的内涵

“新农科”重视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多元化、国际化等农业生产经营新理念。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化,重视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采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2. 可持续性,注重保护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3. 多元化,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村资源禀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经营,降低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 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采用智能化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压力;5. 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吸收海外先进经验,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总之,新农科的内涵是倡导农业现代化,以现代科技、可持续性和智能化为基础,注重市场需求和农民收益,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

(二)“新农科”的外延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知识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而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知识交叉融合并汇入“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使得传统农业学科的研究问题发生转移。传统农业学科在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有所欠缺,而“新农科”要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为工业、农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智能农业和休闲农业培养人才。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培养方式要进行改革,新农科人才需要掌握更多智能化时代的知识和新型技术,在培养方式上也要求应用更多的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由于人工智能也会涉及伦理问题,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方面的培养。“新农科”是建立在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的创新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新农科” 背景下林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

新农科建设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的涉农专业,使专业发展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高等农林教育适应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要求作出的选择[2]。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课程的设置上都进行了创新。

(一)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知林爱林[3],有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解决复杂林业问题的学术精英和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设置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创新型培养目标,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生命科学和林业科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森林培育、森林生物、森林资源利用、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有较强生理生化分析能力,具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在高中等林业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林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精英;复合型培养目标,同样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生命科学和林业科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森林生物、森林培育、森林经营与管理、森林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与技能,成为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

(二)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实施林学类大类招生,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相同,1年后进行专业分流。专业分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个性发展,结合第一学年的学业成绩平衡专业人数。毕业额定学分为160学分课内学分加8学分课外学分。课内学分为109学分必修课,18学分选修课,综合实践教学环节33学分;课外学分为8学分素质拓展。取得额定学分,方可准予毕业。课程设置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其中课程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环节均设置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每部分均设置相应的额定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环节设置创新性模块和复合型模块两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实践课教学体系设置为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和综合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知识体系的积累规律将实践课教学过程与课程教学过程相匹配。实践课也为创新性模块和复合型模块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科学的课程设置方案不仅可系统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培养学生适应新农科要求的专业素养。

三、“新农科”背景下支撑实践课程的试验示范站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连接农业技术和与农户的桥梁,也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农业推广技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探索“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建立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试验示范站(基地),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5]。推动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3]。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相关试验示范站(基地)现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有试验示范站(基地)44个,其中林学相关试验示范站有23个。示范站在陕南、关中和陕北均有分布,新疆地区示范站的建设更是为旱区农业生产高新技术推广到新疆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些试验示范站(基地)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虽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有多个林学相关试验示范站(基地),但是多数试验示范站还没有成为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基地)进行科技推广的教师多数不是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对示范站(基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無法有效地与基地负责人沟通学生的实践情况,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进行了相关改革。

(二)“新农科” 背景下支撑实践课程的试验示范站建设措施

青年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基于任课教师不了解试验示范站(基地)现状,以及任课教师脱离产业前沿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台了青年教师必须到试验示范站或学科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学习。这样就打通了任课教师和产业之间的壁垒,教师可以了解产业实践的具体环节,用理论知识指导试验示范站(基地)及企业的生产实践。在授课过程中可有重点地突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还可与试验示范站(基地)或企业负责人沟通以方便学生到试验示范站(基地)或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四、“新农科” 背景下以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的林学实践教学

林业社会实践课程是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学专业学生(复合型)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在学会独立思考、应用知识、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独立选择和比较的能力,实现知识教育与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认识林业现状,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丰富社会经验的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投身林业生产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在“新农科”背景下,林学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将最新的研究结果及新技术融入课堂中,试验示范站是将知识和技术融入实践环节的良好场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据此构建了以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的林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任课教师到各示范站进行调查学习

青年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可以有效打通教师和产业之间的壁垒[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的多数青年教师均参与试验示范站的工作,有教师参与多个示范站的工作。比如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教师参与多个实验示范站(基地)的病虫害防治,这样就可以把产业面临的挑战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参与实验示范站(基地)工作不同专业方向教师的有效沟通,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任课教师对试验示范站所从事工作的全面了解,可以将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为学生到试验示范站的实践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新农科”背景下,将先进技术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必然选择[7]。

(二)林学专业学生到示范站进行实践课程学习

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特色与优势,以“西北经济林产业现状调查”为主题,以已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基地为依托,组建由科研、推广一线的试验站、基地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建设林学社实践课程。围绕西北主要经济林(核桃、苹果、猕猴桃、红枣、花椒、元宝枫),开展生产现状调查,包括分布、种植面积、种质资源、品种、育苗、建园、修剪、病虫害防治、产品收获、采后加工等内容,采用教师讲解与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凤县陇县核桃基地、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花椒试验示范站、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扶风元宝枫基地、大荔红枣试验示范站开展相关的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校试验示范站的优势,强化了人才培养。

2021年6月,林学2018级3、4班(复合型)39人;2021年8月,林学2019级3、4班(复合型)49人;2022年6月,林学2020级3、4班(复合型)46人先后3次围绕西北主要经济林(核桃、苹果、猕猴桃、红枣、花椒、元宝枫),开展生产现状调查,完成了林业社会实践实习。通过到林业生产一线调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了知识技术给当地林业产业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知林”达到了“爱林”,进一步坚定了专业信仰。

(三)以示范站为依托学生实践课程学习反响

以示范站为依托学生实践课程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学生在实践总结报告中写道:“本次实习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花椒的形态特征、品种类型、地域分布以及在栽培过程中的土水肥管理、修剪修枝管理、病虫害防治的理论知识,并且深入园区学习,感受理论如何被灵活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全程边听边看边学,印象深刻,充分理解,还扩展学习了花椒的栽培历史、神话传说等,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也增强了我对林业的自信心与兴趣度。”[8-10]。还有的同学在总结报告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是对本次实践实习最好的解释。通过本次实践实习,我们看到了许多书本里没法看到的东西,与理论知识进行印证,也明白了身为一名农科大学生所肩负的任务。”良好的反响说明以示范站为依托学生实践课程的建设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焦新安,俞洪亮,杨国庆,等.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5):22-25.

[2] 张忠,沈素平. 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路径刍议[J]. 高等农业教育,2020,10(05):12-15.

[3] 刘杨,海江波,郗洛延. “双一流”背景下农学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2):9-10.

[4] 郭占峰.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J]. 农村现代化,2012(06):101-104.

[5] 郭占鋒,李晗锦. 农业经营主体演进背景下试验站升级发展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为例[J]. 中国农技推广,2018,34(03):7-10.

[6] 周振飞. 基于实践导向的高校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22(22):46-50.

[7] 何茜,周玮,许窕孜,等.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2022,40(03):16-20.

[8] 何伟,王永健,滕明君. 新农科发展背景下林学学科教学改革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19(28):46-47.

[9] 袁军,曹受金,袁德义,等. 基于科技小院的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 科教导刊,2023(09):19-22.

[10] 伊力塔,豪树奇,王正加.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21(02):99-102.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新农科林学实践课程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