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统整教学下的学习任务群设计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教学为例

2023-12-28 06:19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1期
关键词:统整板块古诗词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小学 解 敬

一、任务缘起

(一)教材解读:“古诗词诵读”板块统整教学的必要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编排有三种呈现方式:精读课文、“日积月累”、课后“资料袋”。不同于以上三种编排方式,“古诗词诵读”板块将十首古诗词集中呈现,从编排来看,只有诗词内容、插图、关键词注释,学习形式更开放自主。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的要求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两个学段的要求循序渐进。“古诗词诵读”板块作为小学阶段最后的内容,更侧重“迁移学法”“读读背背”“增加积累”的教学指向,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运用小学阶段所掌握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此外,从十首诗词的整体编排上看,虽然不是每首都紧密联系,但是从诗词主题、意象、题材、写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整合点。因此,“古诗词诵读”板块更适合通过统整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增量。

(二)课标定位:在古诗词统整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群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在古诗词统整教学中建构学习任务群?第一,统整教学,建构“大主题+小任务”的组织体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同一主题古诗词的整体认识。而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由互相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这也正契合古诗词统整教学的特点。第二,古诗词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节奏感,教师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或进行跨学科教学,通过创设大情境组织主题联读和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诵诗词、品诗词、画诗词的积极性,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统整教学下“古诗词诵读”板块的任务群设计

“古诗词诵读”板块的任务群设计,可以从主题、意象、课内外资源三个方面进行统整,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诵读、欣赏、积累、运用等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一)统整主题,建构学习框架

从时间这条线索上看,“古诗词诵读”板块有从先秦、唐朝到宋朝的创作时代跨度,也有从冬天到初春、仲春、暮春的季节迁移;从体裁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也有适合吟唱的长短句,体裁形式丰富;从题材上看,有送别主题,也有惜春主题……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关联性统整诗词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1.绘制思维导图

“古诗词诵读”板块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增加知识积累,并迁移学法来诵读体悟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自学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指导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十首诗的时间线、体裁线。基于学生对古诗词板块的整体把握,再进行统整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凸显课堂增量。

2.对比联读

在统整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对比联读。以古诗词诵读板块两首送别诗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将重点定位于“以一带多”,让学生在对比归纳中感受送别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了解古人歌声送别、设宴送别、写诗送别等多元的文化,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教师还可以统整送别诗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撰写临别赠言”的活动环节,指导学生迁移运用自己积累的送别诗句,表达对老师或同学的深深留恋之情。

以《浣溪沙》这首词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六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板块中学习过《长歌行》,读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时,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对两首诗相反的思想观点产生疑问。教师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展开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述自己更支持的观点,在思辨中感受“珍惜时间”和“积极豁达”并不冲突。

(二)统整意象,驱动思维发展

在诗词中,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通过聚焦意象把握作品情感,是教学诗歌的着力点。在“古诗词诵读”板块中,多次出现了相同的意象,教师可对这些意象进行统整,基于学生思维力设计探究活动,指导小组成员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等方式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

1.异中求同

同一物象在不同诗词中寄托的情感往往是相似的,如《采薇》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都寄托离别之意。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诗词中的柳文化”,安排几个子任务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第一,自主读,通过借助注释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采薇》和《送元二使安西》的写作背景,体会柳中情;第二,拓展读,回忆《凉州词》,搜集以柳寄托相思情感的其他诗词,读一读,再悟柳中情;第三,延伸读,观看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送别”的相关片段,深悟柳中情;第四,沉浸式诵读,借毕业之际折柳互赠同学,并吟诵一首以柳寄托离情别意的诗词。前两项子任务,学生可在课前完成探究、课中交流,后两项子任务在交流后完成。

2.同中存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道:“情以物迁,辞以情法。”同样的物象在不同诗词中呈现的意象也可能是有区别的。教师可设计探究活动——“聆听诗词中的雨”,先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如“同样写到了雨,韩愈、杜甫、王维、苏轼诗中寄托的情感是一样的吗?”,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等方式展开探究和交流。学生会发现:韩愈赞美“春雨贵如油”,迫切希望友人与自己同行,杜甫赞美春雨来得及时,是“久旱逢甘霖”的欣喜之感,这两场雨都是“喜”雨;王维送别友人,所见之雨皆含愁,苏轼被贬黄州时作《浣溪沙》,所听之雨凄切婉转,这两场雨都是“愁”雨。接着,再进一步驱动学生思考:同样的意象,为什么承载的情感会有不同?由此引出“意”是内心情感,“象”是外在事物,两者交融就是“意象”。

“雨”是十首古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意象,除了探究任务,教师还可以安排小活动:第一,品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诗词或拓展课外的诗词,给“雨”贴上心情标签;第二,诵雨,开展诗词飞花令的活动,促进学生积累写雨的诗词。

(三)统整内外,培养审美情趣

在“古诗词诵读”板块中,诗词、注释和插图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可视资源,但在教学中,教师仅仅依托有限的教材资源是不够的,更需要统整课内外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赏诗词,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1.诗词明信片

在“古诗词诵读板块”中,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诗句占比很大,侧重以诗会画的学生可以选择喜爱的诗词,根据诗句中的景物和课本插图,依托理解和想象,绘制明信片。通过制作诗词明信片,既展示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也宣传了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

2.赏析纪录片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每一首诗词都藏着诗人的精神密码,“诗言志”这句话揭开了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但是,受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所限,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与诗人之“志”存在跨越时空的距离,想要真正体会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并不容易。教师可通过引入多媒体资源,巧用背景资料,进行有效补充,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如教学《浣溪沙》时,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时往往会了解到苏轼为“豪放派”代表诗人,但仍然较难理解苏轼的豁达乐观。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入纪录片《苏东坡》这一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多媒体资源的引入,既补充了创作背景,又让教学向深处延伸,达到学生与诗人、诗句的对话,有助于诵读、品赏、积累。侧重欣赏纪录片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给诗人写一封信,与诗人隔着时空展开对话。

3.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文化创新节目,整合了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的元素。借鉴这一栏目,教师可利用跨学科教学,设计学习活动。侧重以吟唱会诗的学生可以向音乐教师请教,选择喜爱的诗词进行编曲、吟唱,在声情并茂的吟唱中体验古诗词独特的魅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统整教学下的任务群设计,打破了古诗词教学的壁垒,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古诗词的新“大门”。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实现了对诗词的积累与知识体系的建构,建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统整板块古诗词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踏青古诗词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