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患者心理应激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023-12-28 13:46梁桂铭黄燕红肖运华朱洁钱德怡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外伤个体维度

梁桂铭, 黄燕红, 肖运华, 朱洁, 钱德怡

在当今时代中,外伤创伤已经成为“杀伤力”极强的病症,大约51.2%的女性和60.7%的男性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历一次甚至更多次严重程度不同的潜在外伤创伤事件[1]。在创伤事件发生以后,不仅对患者造成身体方面的伤害,还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心理应激在身体上的疾病治愈后,仍会持续存在。个人在创伤后受到身心双重打击,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持久并反复的影响,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与其他个体进行合作,帮助他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而成全别人利益的行为,有助于社会和谐。近年来,应激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2-4]。了解外伤患者心理应激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有助于鼓励患者关注和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和心理情绪,针对性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面对创伤的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外伤患者心理应激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外伤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11月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康复治疗的360名创伤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意识清晰且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创伤病程超过一个月;④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调查。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身体疾病无法配合的患者;②既往有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③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④药物或酒精依赖患者;⑤视力或听力损伤程度较深而无法交流的患者;⑥近期有除外伤事件的外重大生活应激事件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由研究者给予解释,指导患者填写及回收问卷,填写过程中针对自行填写问卷有困难的患者,为保证问卷填写质量,研究人员依次朗读研究课题并客观收集,如果有遗漏或不完整的条目,提醒患者及时填写并提交。所有问卷调查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上,在统一的指导语下完成,当场回收,对问卷进行筛选整理。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问卷调查表自制一般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及疾病相关信息两个部分。基本信息内容包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背景。疾病相关信息问卷内容包含:创伤事件分类、创伤部位、损伤程度(依据《外科学》第九版对外伤的损失程度划分)等。

1.3.2 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该量表根据Weiss等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翻译,由中国研究人员于2006年翻译成中文,用于评价威胁性或致命性心理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状况[5]。共包括3个维度:侵袭、回避和高唤醒,22个条目,每个项目都使用5级评分系统(0~4意味着从来没有出现过~频繁出现),心理应激水平总分为侵袭、回避2个维度的分数之和,0~8分为亚临床;9~25分为轻度;26~43分为中度;44~88分为重度。中文版IES-R的重测信度为0.86,Cronbach'sα系数为0.96。

1.3.3 亲社会行为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arlo编制,共有26项。根据国内的研究状况,由中国学者依据Carlo的《亲社会倾向量表》修订的符合我国情况的问卷,亲社会行为量表的内部信度为0.90,Cronbach'sα系数为0.78[6]。量表使用5级评分,总分130分,理论均分为78分,得分越高亲社会行为倾向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析人口学相关资料及疾病学相关资料与应激、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外伤患者应激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建构应激及其分维度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模型,以上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伤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共纳入有效样本360例,基本情况简要描述如下。见表1。

表1 360例外伤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亲社会行为得分及不同特征比较

本次调查人群中的亲社会行为得分为(73.28±12.59)分,不同特征创伤患者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创伤事件类型、创伤部位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程度与亲社会行为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在亲社会行为维度上:18~<31岁对其影响程度比其他年龄段大;未婚对其影响程度比其他婚姻状况大;中专及大专文化水平对其影响程度比其他文化水平大;烧烫伤创伤事件对其影响程度比其他事件大;躯干损伤对其影响程度比其他创伤部位部位大。见表2。

表2 360例患者基本情况在亲社会行为上的差异性

2.3 心理应激与亲社会行为得分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外伤患者心理应激总得分为(38.90±18.14)分。将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亲社会行为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回避、侵袭、高唤醒和应激总分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各指标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呈负相关(P<0.05)。提示外伤患者心理应激水平越高,亲社会行为越少。见表3。

表3 各变量因子的相关系数

2.4 外伤患者应激对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为明确应激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亲社会行为作因变量,以应激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在控制年龄、性别等因素情况下进行分析。模型1中纳入心理应激3个维度:回避、侵袭和高唤醒,显示其对亲社会行为具有16%的负向预测作用。回避、侵袭和高唤醒3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5、-0.092、-0.193。模型2以心理应激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应激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预测作用为31.7%。回归系数为-0.391。心理应激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预测功能,其回避、侵袭和高唤醒3个维度对亲社会行为均有负向预测作用。见表4。

表4 外伤患者应激对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外伤患者的亲社会行为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外伤患者心理应激水平均分为(38.90±18.14)分,处于中度应激状态,亲社会行为均分为(73.28±12.59)分,低于理论均分,提示外伤患者亲社会行为倾向较低。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路径的改变,外伤引起的强烈应激障碍以及心理健康在病症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外伤创伤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对病患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出现应激状态,如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意外创伤后的医疗资源消耗、个体残疾或者肢体功能障碍所致劳动能力丧失,对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可预估的影响。个体的外伤创伤性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不可控性,外伤除了导致患者躯体伤害,往往伴随着抑郁、焦虑、恐怖等不良情绪,导致外伤患者心理压力与自我威胁,消耗自身的心理资源,使得他们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解决自身问题[7],降低亲社会行为。应加强外伤患者心理资源建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缓解其应激水平,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3.2 外伤患者基本情况在亲社会行为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性别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有显著差异,男性心理应激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提示男性在受到应激的刺激后,也会表现出了“照料和结盟”反应,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性承担更大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和负担有关[8]。这一结果提示,在外伤患者的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男性患者心理应激水平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不同年龄外伤患者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年龄越大,具有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出现频率较低[9]。由于个体创伤后恢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恢复时间比青少年长;另一方面与患者所处的社会位置有关,高年龄的患者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创伤事件激活患者保护自身或家庭相关利益的关注程度,而减少亲社会行为[10]。此外,外伤患者创伤部位、创伤事件类型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产生应激后的保护性反应,应激状态产生后,个体会寻求社会支持,通过积极的社交互动来释放自身的焦虑情绪[11]。Baumeister和Leary[12]的研究显示,个体在生活中有社会支持的需要,个体在经历威胁事件后通过社会群体的支持,缓解来至威胁事件的情况困扰,个体为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在社交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综上所述,可给予外伤患者相关心理健康宣教,增加外伤患者的群体社会支持,协助患者认识和了解自身症状和情绪,明确各种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减轻患者心理应激的消极影响,增加患者康复依从性,从而减轻医疗保健和社会的负担。

3.3 外伤患者心理应激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外伤患者的心理应激可能对亲社会行为产生负面预测作用,这些结果与心理应激产生的“照料和结盟”(tend and befriend)结果不同。该假设表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后的保护性反应,心理应激状态产生后,个体会寻求社会支持,通过积极的社交互动来释放自身的焦虑情绪。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与生理应激、心理应激、压力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及不同研究中采取的亲社会任务范式不同相关。

对于外伤患者而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但是心理应激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理性和认知处理能力,加剧了自我控制资源损耗[13],当外伤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过高时,所产生的亲社会行为也就越少。另一方面,心理应激可能增加外伤患者更关注自身利益的本能倾向,出于自我保护而更为关注自己的利益,进而降低与他人的合作和利他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增加医务工作者对心理应激的认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及干预,提升患者的心理韧性及自尊水平,减弱心理应激对其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促进外伤患者的康复依从性。

猜你喜欢
外伤个体维度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胸壁外伤合并胸壁疝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