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兰州工业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3-12-28 13:59薛诚隋然冯毅蒋成燕贾金龙他进国
中国设备工程 2023年2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工科课程体系

薛诚,隋然,冯毅,蒋成燕,贾金龙,他进国

(兰州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新型的工程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新工科是基于国家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既包括新的工科专业,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理念、内容、标准、方法技术的更新改造。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很显然,制造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尤其需要生产一线懂工艺、会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焊接类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焊接无损检测类人才更为紧缺。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焊接无损检测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为社会提供大批掌握技术、能操作、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应对制造业对焊接无损检测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焊接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加快一线焊接无损检测类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国内拥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传统培养模式,对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的相关教学较为薄弱。既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也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资源。

(2)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并没有设置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专业。

(3)与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有交集的本科专业叫测控技术与仪器,其中包含焊接无损检测的方法和技术,但其涵盖的应用范围更广,并不限于焊接方面,且其涉及专业领域重心在于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其培养的人才对焊接技术与工程相关领域并不清楚。

(4)在与焊接技术与工程相关的工业领域和研究领域中,对具备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很高,同时相关人才数量很少。

2 具体改革做法

首先,对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从理论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根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焊接无损检测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及其学时数安排。再次,为了很好地保障良好的教学体系能够正常运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最后,以上的各项工作的落实,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最终都要依靠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保障,因此,无损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包括实验场地建设与实验设备种类、台套数的购置也势在必行。最后,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共享企业和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生一、二年级学习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后,在三年级时将专业方向分成两个,分别为焊接技术与工程方向和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方向。针对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方向人才培养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体系。同时,在焊接技术与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加培养焊接无损检测技术和能力方面所必须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并设置足够的学时。这样就可以从新型和传统两条线上同时加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在焊接无损检测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学习和培养。

2.2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方向行业的特点和相关企业对人才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合理地选择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实验内容和实践课程,并按照课程的重要性合理地确定学时比例。

针对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方向人才培养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需要,理论课部分开设《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表面检测》等专业必修课和《无损检测新技术》专业选修课,并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实践技能训练部分开设《射线检测实习》《超声波检测实习》《射线检测课程设计》《超声波检测课程设计》等实习实训课程。具体学时与学分设置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在焊接技术与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加焊接无损检测技术和能力方面所必须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在理论课部分开设《焊接检验与质量控制》等专业必修课和《无损检测新技术》专业选修课,并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在实践技能训练部分开设《焊接检测实习》等实习实训课程。具体学时与学分设置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焊接技术与工程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2.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任何教育教学的基础保障之一,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水平才能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来开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教师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焊接技术与工程和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两方面的学识和技能。

2.4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的条件是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实验设备的种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覆盖范围,实验设备的台套数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实验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而这些又都受到实验场地面积的限制。因此,实验室建设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2.5 校企合作办学

积极与省内和国内质量检测行业中焊接无损检测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建立产业学院、签订学生实习基地协议、校企联合课程建设与讲授等方式,将焊接无损检测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与经验引进大学课堂,提高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对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实践技能的应用水平,培养出行业和企业所需的焊接与检测人才。

3 取得的成果

(1)本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目前是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校生521 人。

(2)培养的学生中,曾在全国大学生无损检测大赛中,1 人获得二等奖,5 人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中,12 人获得二等奖,28 人获三等奖;在省级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7 人获得三等奖;获审批实用新型专利3 项。

(3)在2015 级学生中,3 年综合测评合格率平均为95.92%,优良率为43.50%;必修课学分绩合格为90.10%,优良率为20.70%;获各类国家级和校级奖学金142 人次,获“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15 人次,2 个班集体获得学校“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参与并主持教育部2017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 项,甘肃省教育厅创新项目3 项;15 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7%;就业率达到88%。

(4)拥有优质校外资源。甘肃省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协会、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蓝科高新装备有限公司、兰石集团重型设备安装公司、南京英派克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10 余家检验检测企业,都与该项目组成员保持良好的且长期的联系和合作。

(5)建立了校级“材料智能成型产业学院”并与焊接无损检测相关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基地协议,同时企业“订单班”“3.5+0.5”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课程建设以及定向就业等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4 结语

(1)在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焊接无损检测技术与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解决了现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2)在遵循学校发展定位的同时,丰富了本校焊接专业培养的人才技能,创新了人才种类,提高了人才水平,扩展了人才就业领域,同时也推动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工科课程体系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