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2023-12-29 00:33段志强赵佳福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3年8期
关键词:概论遗传思政

段志强,陈 祥,赵佳福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课程思政”是2014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进而达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的。2020 年6 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是一门与畜牧学、兽医学、动物学、生态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具有交叉的新兴学科,主要讲授与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知识。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于2012年将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作为动物科学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本身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抽象、理论性强和思政元素多等特点,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或弱化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如何将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习态度、科学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是当前需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主要从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简介、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本课程以及其它类似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简介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西南大学赵永聚教授主编的《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第1 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内容共12 章,包括绪论、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与形成机制、物种濒危灭绝与外来种问题、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原理和一般途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和国际组织、动物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以及畜禽、实验动物、渔业和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的分布和现状,认识到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为将来从事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打下必要的基础。

2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动物遗传资源包括畜禽遗传资源、实验动物遗传资源、渔业生物遗传资源和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它们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还涉及到动物福利、动物生物保护技术、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专业引导作用。但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家国情怀、个人品德、科学素养和学习态度的启发与指引较少,忽略了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挖掘和充实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课程教学过程相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的科学思维,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从而达到课程思政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标。

3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改革

3.1 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农耕时代畜牧业兴起开始,畜牧文化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例如,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最早比较完整的生肖记载见于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衡》、《物势》和《言毒》。对于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一种说法是流传的神话传说,另一种说法是根据每天动物活动的时间确定十二生肖的选用和排序,但归根结底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才孕育出十二生肖。另外,我国劳动人民围绕十二生肖还编织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并从中去窥探自身的命运。为此,十二生肖在各个民族和各个时代均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喜爱,像陈沈炯的《十二属诗》、明胡严的《十二生肖诗》暗含了许多关于十二生肖的典故和成语,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底蕴之大。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我国养猪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猪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十分丰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猪文化意义主要是褒义。例如,汉字中的“家”由“宀”和“豕”组成,其中“豕”即为猪,表明猪乃六畜之首,也表明屋子里豢养猪者家境殷实。在民俗文化中,猪被称为“金猪”或“乌金”,说明猪还象征着财富。然而,到了现代,猪则被作为笨蠢、懒惰、丑陋的代名词。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猪被用作人体器官移植的实验动物,以及配合警察参与缉毒和排爆工作,说明表面看起来笨头笨脑的猪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又如,我国的牛文化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它早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像脾气大了叫“牛脾气”、财大气粗叫“牛气”。同时,牛文化与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也有密切结合。例如,宋代陆游《饮牛歌》中的“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鲁迅先生《自嘲》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描述憨厚倔强和甘愿服务的精神,这也正是目前我国在伟大复兴道路上广大劳动者矜矜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因此,在绪论章节中导入十二生肖的典故和畜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增强文化自信。

3.2 融合当代中国科学家故事的课程思政教学

动物遗传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许多优秀科学家在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他提出了畜禽保种优化设计,并把计算机、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管理,为我国乃至世界多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指导。另外,吴常信院士团队还发现猪促卵泡素β 亚基基因与猪产仔数相关,将其应用于高繁殖率猪的选育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应用合成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蛋鸡育种进展缓慢的问题,在国际上首先实现小型蛋鸡产业化生产。此外,吴常信院士培养的学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国家杰青等。将吴常信院士为科学研究奋斗不辍的故事融入动物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章节中,既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科技成果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在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章节中,可以引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涌院士和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教授的故事:张涌院士长期从事动物胚胎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建立了牛羊高效克隆技术体系,解决了原技术的低效率问题,将体细胞克隆技术发展到应用水平;创建了牛羊基因精确编辑技术,首次报道创制了一批抗乳腺炎和抗结核牛羊育种材料,对畜牧种质创新发挥了引领作用,为培育新品种、抢占制高点做出了重要贡献。田见晖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胚胎工程和繁殖调控技术开发,团队发明了体外胚胎发育的视黄酸校正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雌性体外胚胎死亡的难题;开发了家畜高效、精准排卵控制技术和相关药物,推动了我国生猪“批次化”生产大规模产业应用。因此,将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融入教学,让课堂知识变得不再枯燥,对提高学生科研兴趣和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3 融合人类疾病与健康生活的课程思政教学

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发展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德国医生闵可夫斯基切除狗的胰腺,证明了胰腺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加拿大年仅30 岁的青年医生班廷从狗的胰腺提取物中发现了胰岛素,为人类战胜糖尿病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也于1923 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科学家Milstein 和Kohler 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发明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传染病和肿瘤的诊断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又如,猴子由于与人类非常相似,经常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与食品安全检测;鼠类与人类基因相似度在70%以上,每10 只实验动物中就有大约9 只是小鼠或者大鼠,小鼠适合于人类遗传病的研究,而大鼠则适于癌症研究和毒物学实验研究,并且在当前新冠肺炎流行背景下,小鼠也作为新冠病毒致病机理和药物评估的动物模型。据相关数据统计,从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的研究显示,有67.5%的研究成果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获得的。此外,人类寿命的延长归功于医学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然而这种进步离不开科学实验,在众多无法以人体进行的实验中,实验动物扮演着“人类替难者”的角色。

对实验动物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2017 年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报道,将小鼠BMAL1 基因缺失或安排小鼠在中午而非午夜活动,会明显加重小鼠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揭示了生物钟和正常的作息对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而在2022 年Science 杂志最新的研究发现,在正常能量摄入基础上减少30%~40%的卡路里限制饮食可以让小鼠的寿命延长10%;如果将进食时间只限制在夜间(小鼠最活跃的时间),可大大延长低热量饮食小鼠的寿命,整体寿命延长35%,这一结果强调了“七分饱+不吃夜宵”或是健康长寿的秘诀。另外,2022 年3月8 日,世界首例接受猪心移植的心脏病患者大卫?贝内特去世,把猪的器官移植推上了热搜。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产生可作为器官供体的基因修饰猪,在将来可以缓解移植器官源稀缺的困境。因此,在实验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动物的重要作用通过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视频为学生展示,不仅可以学生让了解一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也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向身边人传输健康素养的理念,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4 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课程思政教学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成长和科技队伍建设,提出了“坚定创新自信、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坚定爱国情怀”的寄语。在动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科研工作者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例如,2017 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教授团队经过5 年不懈努力,首次成功获得了体细胞克隆猴,Cell 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布该成果;2019 年,该所又成功获得5 只生物钟紊乱的体细胞克隆猴,研究成果登上中国综合英文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封面,标志着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走向成熟,在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猪器官移植研究方面,杭州启函生物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璐菡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创造出第一个独特的临床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的诞生标志着异种器官移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案例融入实验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章节,告诉学生科研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具备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动物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章节中,可以引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院士和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的故事:侯水生院士带领团队创制了多样性的肉鸭专门化品系,如适合加工北京烤鸭的“Z 型北京鸭”、适合整鸭食品加工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适合分割类食品加工的“中新白羽肉鸭”,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和35%,打破了国外鸭品种垄断,引领了我国水禽育种与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种业振兴做出了杰出贡献。吴珍芳教授以“养猪强国梦”为己任,扎根在校企合作单位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主持培育了“华农温氏Ⅰ号猪”和“温氏WS501 猪”2 个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在广东省首次获得克隆猪并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种猪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平台;获得了一批废弃物减排效果显著的种猪育种新材料,其氮和磷排放分别显著下降20%和40%以上;开展种猪分子与细胞工程技术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种猪全基因组选择关键技术的国家。因此,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在课堂教学,可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播下理想的种子,同时也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4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将案例教学、Bloom 学习分类法、PBL 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教学全过程,同时也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对课程思政的实施内容、过程、手段和效果进行检验和评定。通过课程思政与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融合教学的改革实践,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对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到了93%,94%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课程中讲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科学家故事、人类疾病与健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思政内容,93%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可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认同感,92%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激发了对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学习兴趣。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课程思政融入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教育、个人品德、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的确立有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5 结 语

通过挖掘和充实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还有效树立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学习态度和责任担当的精神。虽然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不够充分和深入,部分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不够顺畅,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片段化现象,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指标量化和评定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今后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教学团队将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专业教学与德育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汇编成课程思政元素库;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真正达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概论遗传思政
非遗传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