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渔业资源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2023-12-29 02:01倪立珠
科学养鱼 2023年10期
关键词:洪泽湖渔业资源湖区

倪立珠

(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街道农业技术服务站,江苏 淮安 223100)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泊,面积20.69 万公顷。近年来,湖区渔业生态环境下降,严重影响渔业的发展。要想适应生态、和谐、高效渔业的发展,必须找准影响洪泽湖渔业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因。本文对洪泽湖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从洪泽湖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的角度,了解洪泽湖渔业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揭示湖泊渔业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为湖泊渔业生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洪泽湖渔业资源的现状

据《洪泽湖志》记载:20世纪90年代洪泽湖浅水水域的水草覆盖率达30%以上,有鱼67种、虾类5 种、蟹类2 种,总生物量达33.7 万吨。进入21 世纪,由于水域环境和大规模开发利用等因素的影响,洪泽湖渔业资源减少明显。2020 年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开展的调查显示鱼仅有48 种。近两年由于洪泽湖实施禁捕退捕和人工放流,监测到的渔业资源种类有所增加。目前鱼有52 种,鱼资源密度单个监测点单次平均采集鱼重量达17 233.1 克,鱼种群逐渐扩大。主要经济鱼有鲢、鳙、草鱼、青鱼、刀鲚、大银鱼、鲤、鲫、鲂等。

二、洪泽湖渔业资源变动产生的原因

1.水利工程

导致洪泽湖渔业资源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洪泽湖上、下游大型闸的修建。一是下游的三河闸,1953 年建成后洪泽湖水位被提高,湖区容量增加、面积扩大,鱼活动区域增加,资源流失相对减少。二是1960 年上游的安徽蚌埠闸的建设,阻碍了鱼洄游通道,入湖鱼苗量下降明显。

2.围垦、围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洪泽湖围网养殖的面积顶峰时高达2万多公顷,这些近岸、浅滩水体又恰好是鱼繁殖生长的最佳位置。这些水域被围垦,破坏了鱼的产卵、摄食、栖息环境,直接影响鱼繁殖、摄食等活动,从而影响湖区渔业资源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3.水质污染

洪泽湖上游污染水未能全部做到达标排放,破坏了鱼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改变了鱼的洄游路线,严重时甚至毒死鱼。污染水造成湖里的鱼幼体存活率和成鱼繁殖率明显下降,很多水生生物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使得湖区水生资源不断衰减。据调查,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沿线企业高达千家,这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不少企业在不断外迁或者达标排放。

4.过度捕捞

前几年,由于洪泽湖区渔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加,捕捞渔船的数量和吨位不断加大,捕捞工具和技术不断提高,捕捞强度不断增加;而鱼的种群数量、繁殖能力在降低,从而导致鱼种群不断减少甚至灭亡。过度捕捞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随着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政策的落地,洪泽湖自2020 年开始也启动了禁捕退捕,过度捕捞的问题已得到有效遏制。

三、洪泽湖渔业资源的发展

1.建立长效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1)建立湖区最低水位保障机制。国家水利部专门成立了“淮河水利委员会”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建立健全水位保障机制,安徽的蚌埠闸和江苏的三河闸、二河闸的建设,能够科学有效调度水位。现在的最低水位线基本确定为11.5 米,正常水位在12.5 米左右。政府部门保证统一调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洪泽湖的水位和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障,真正做到“涝能排、旱能进”。

(2)加强保护区建设。一是湿地保护区,洪泽湖已先后建立起多个湿地保护区。二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洪泽湖区先后建成鳜鱼、银鱼、青虾、河蚬等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有效保护了鱼的遗传育种,极大地增强了生态环境的“造血功能”。三是水草保护区,根据洪泽湖的现有水草资源状况,选择水草品种较好、多样性程度较高、宜于水草生长繁衍的水域确立为保护区。

(3)加强人工放流研究。对洪泽湖的渔业资源状况特别是鱼产力进行科学评估,全面调查湖区的生态和资源状况,确定适宜湖区生长、繁衍的水产苗种进行放流。要开展增殖放流的效果研究,配置最佳人工放流的品种结构和数量。江苏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可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对湖区渔业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遵守生态规律,科学控制鱼群落结构。近10 年,湖区共开展增殖放流220 多场次,放流鱼苗种40 亿尾。仅2021 年就投入765 万元开展增殖放流16 场,放流品种11 个,共3.8亿尾(只)。

2.加大外部渔业环境治理

加强《渔业法》的宣传,切实担起法律法规赋予人们的职责,扭转只管鱼不管环境的狭隘思想。其次,严格治理沿湖涉污企业。沿湖周边涉污企业不达标排放是导致湖区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大治理力度。通过“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推动企业加快达标排放。另外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农业面源性污染主要来自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以及农业上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通过培训指导农民科学施用肥料、精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集中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做到达标排放,从而使得渔业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3.加大湖区渔政管理力度

在全面禁捕的环境背景下,探索科学、有计划的适度捕捞方案,寻求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严格控制湖区的捕捞强度,维护湖区的渔业生产秩序。实行打、防结合,坚持依法治渔,切实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无人机巡查提高执法效率,“雷达+远程视频监控”实现全天候可视化智能监控。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绝不姑息迁就。

4.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发展新型养殖模式

洪泽湖现有网围养殖面积28 万亩,养殖区域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部分水域围网过于密集的情况,对行洪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对洪泽湖围网养殖的布局实行统一规划,根据湖区宜养面积和区域,对现有湖区超密度的围网养殖进行压缩。通过整治做到围网面积适宜、布局合理、设施规范、结构优良、生态良好,使得湖区养殖向“小区式、科技型、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养殖产量不断增加,饲料等外源性投入不断加大,导致网围养殖区域内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大,养殖水体本身的自净功能可能无法承受长期水体污染。通过发展新型养殖模式压缩部分养殖面积,降低渔业生产量,使渔业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建议推广鱼、草轮作和鱼、草、蟹混作等新型养殖模式,推广投放花白鲢等肥水鱼滤食浮游生物,通过养“净水鱼”实现水质优化,有效缓解洪泽湖水体的自身污染,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5.优化湖区渔业经济模式

立足于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积极弘扬“渔文化”,倡导洪泽湖特色品牌。洪泽湖大闸蟹、洪泽湖银鱼已经远近闻名。为进一步叫响洪泽湖渔业品牌、提升渔业价值,沿湖当地持续举办了中国洪泽湖大闸蟹节、蒋坝螺蛳节、盱眙龙虾节;授权规范“中国•洪泽湖”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构建了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既兴了产业,也富了百姓。随着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等战略机遇在此叠加,将促进洪泽湖渔业资源的优质高效发展。

6.实施禁捕退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年前,为有效保护湖泊渔业资源,洪泽湖江苏省管水域全面禁捕、局部退养,共完成4 158 艘渔船退捕任务,捕捞许可证被悉数撤回;实施退养还湖工程,先后压减18 万亩养殖水面。洪泽湖区先后建成多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极大地增强了生态环境的“造血功能”。中华绒螯蟹、鳜鱼、翘嘴鲌、中华鳖等名贵淡水品种种群持续扩大。铜鱼、小口白甲鱼等多年鲜见的鱼相继被发现,且具有相当的种群规模。特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在洪泽湖水域出现大规模种群,这充分表明洪泽湖的生物多样性在提高。针对禁捕退养后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以科技为引领,准确把握禁渔与放鱼的关系,积极探索开展“严格禁捕、增殖渔业、科学回捕”试点,探索大水面生态渔业与湖泊生态环境修复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确保退得出、禁得住、有长效,最终实现洪泽湖渔业资源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洪泽湖渔业资源湖区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洪泽湖渔家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