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同市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衔接问题

2023-12-29 13:01杨爱平
关键词:农文大同市农产品

杨爱平,李 婷

(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意见中,乡村产业振兴问题排在了各项衔接工作第一位,足见中央对该问题的重视。

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扶贫是一种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和贫困地区发展为目标,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贫困状况,科学规划、选择、培育扶贫产业,建立相应的收益分配机制,并以产业扶贫支持政策作为支撑的扶贫方式。[2]而产业振兴已经不再是托底问题,也不是普惠问题,而是一个依托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经营效率的问题。

由于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产业扶贫阶段比较有效的办法和手段,在产业振兴阶段,可能就没那么适用了,这就出现了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本文就以大同市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同市扶贫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大同市各县(区)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进产业扶贫,黄花、黄芪、黄小米已成为大同市主导特色产业。

云州区:立足火山富硒土壤资源禀赋和黄花在全国的消费需求,在广泛调研黄花的种植传统、投入产出和全国市场供求格局的基础上,果断把黄花种植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来抓。

浑源县:县委、县政府围绕《浑源县黄芪产业发展规划》,投入黄芪产业补贴资金1000 余万元,调动广大芪农和专业合作社种植加工黄芪的积极性。全县的97 个行政村全部都参与了黄芪的种植和加工,424 个企业专注黄芪种植、加工和销售,其中规模加工企业就有7 家。规范化种植面积已超18 余万亩,黄芪产量和收益逐年增加。

广灵县:谷子种植主要分布在宜兴、作疃、斗泉等乡镇,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广灵县谷子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带动全县43个贫困村2000多个家庭户均年增收1.5万元。

除以上“三黄”主导产业以外,其他县区的扶贫产业,例如阳高县的生猪养殖业、天镇县的劳务输出和灵丘县的文化旅游业也已初具规模。

总体来说,大同市原贫困县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扶贫模式,不但让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更为当地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有效路径。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以来,大同市决定要进一步围绕“特”“优”战略做文章,重点加快布局发展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

二、大同市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过程中应坚持的工作导向

从产业扶贫的普惠型到产业振兴的效率型,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换挡操作,课题组认为,政府决策部门、乡村振兴的一线干部和群众都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导向。

(一)品牌化经营导向 在产业扶贫阶段,很多扶持起来的农产品往往有品牌无经营。课题组在大同一些脱贫县区调研时发现,有的品牌定位和设计不考虑消费者需求,没有稳定的产品价值做支撑,没有市场竞争力;有的品牌虽然品质优秀,但推广方式基本停留在线下展会展销和游客引流方面,新冠疫情出现的几年,这些渠道出口也基本堵塞。以上种种,都说明部分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走入了误区,亟需调整迈入正常的品牌经营轨道。

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首先是要将某一个区域的农产品针对目标群体进行准确定位。针对高收入群体打高档健康养生牌,针对中低收入家庭打性价比实惠牌,对大众群体打某一独特卖点牌等,不同的定位不但决定了品牌未来的经营走向,也决定了该产品前端供应链的构成。其次,要在生产端聚焦品牌定位,进行价值开发。一定要找到能区别于竞争对手且被顾客认同的价值,或口味口感,或营养价值,或实用功能,或多效合一。第三,做好品牌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与前大不相同,受众的可支配时间、注意力、兴趣点均呈现碎片化和零散化,同时互联网社群聚集、社交参与的力量在不断加强,因此农产品品牌传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在品牌诉求时间上长短相结合;内容上图文、短视频、直播相结合;品牌宣传与产品销售相结合;IP 打造与受众参与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竞争对手信息重围,展现在受众面前并引起他们的注意。第四,要着力提升顾客的产品消费体验。每一个顾客既是消费者,也是传播者,甚至是销售促进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顾客体验不好,扩散和影响的范围要比传统互联网时代大几个量级。保障消费者体验,不但能保证品牌经营闭环,而且也是稳定和积累新顾客的有效手段。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导向 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解决的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必然要求乡村产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就大同市脱贫县区的小杂粮项目看,经过大量的产业扶贫工作,不少小杂粮已经走出了“离田就上市”的粗放经营模式,正在不断延链扩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但课题组经过深度调研后发现,这种转变力度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例如,有些乡村种植的小米做成了真空压缩米砖,这实际上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拣选工作,谈不上精深加工,更谈不上高附加值。当然,产品的精深加工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经营大户,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持续投入。这种情况下,课题组建议政府决策部门要制定有足够吸引力的政策吸引工业资本下乡,或者尝试政府参与创办股份制企业,建立精深加工车间解决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的问题,但不管怎样,仍然要在品牌化经营的指挥棒下进行。

(三)知识技术赋能导向 搞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衔接,必然要依靠科教兴农、人才强农。脱贫县区不但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而且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等高素质农民,为产业振兴提供知识技术支撑。从产业振兴内生性角度看,培养高素质农民、打造“土专家”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大同农业县区现有年轻劳动力较为短缺,年龄在50—60 岁就算年轻的了,而且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培育这样一批高素质农民,用知识和技术赋能他们谈何容易?因此课题组建议,既要采取各种办法吸引外漂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同时也要根据现实情况,对本乡本村的村民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办法,有效提高培训效果。总的原则是分段式、进阶式、参与式、重转化。

三、大同市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之间的衔接方式

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之间做好衔接,在遵循以上工作导向的基础上,还需要处理好衔接的方式问题,尤其是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更应该严谨务实。

(一)从产业规划角度切入,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之间的衔接 经过精准扶贫阶段,大同市各县(区)的扶贫产业基本落地成形,为实现各县(区)整体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但课题组调研时发现,个别乡村产业规划不尽合理。有些项目并不具有原料、技术、市场等产业优势,可持续性不强;有些项目虽然盈利状况良好,但是产业配套不完善,影响了项目发展后劲;有的项目则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

在乡村振兴阶段,为了持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巩固脱贫成果,节约资源消耗,必须做好扶贫产业与产业振兴规划的有效衔接。其原则是基于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生存与发展相结合。

在县级层面,要统筹全县(区)不同乡镇的产业布局,根据乡镇的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地理区位、技术条件等因素,结合各乡镇现有乡村产业项目发展状况进行再评估再确认,在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与县(区)土地规划、基础设施等规划的一致性,尽可能实现县(区)经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最大耦合。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个别项目存在生存缺陷应及时转型或优化处置,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如果项目缺乏足够配套但基质良好,则应追加投入促使其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在村级层面,产业规划最好邀请专业机构(例如大同乡村振兴研究院)来操作,根据大同市、本县(区)、本乡镇的产业规划,结合相关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以及自身条件,确立一个可长期经营的项目作为本村的“安身立命”之选。如果存在村级扶贫车间,也要评估该扶贫车间的基质状态,按照前述做法,区别对待,最终配合全市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振兴规划效果。

(二)从农文旅产业融合层面切入,持续支持扶贫产业成长为振兴支柱产业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释放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益探索,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农文旅融合本身具有产业链交叉增益优势,而且随着项目的持续经营,客户的积累、品牌的形成、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这些农文旅融合项目很可能从原来的扶贫功能自然转换为乡村振兴基石。

具体操作上,可以重点依托长城旅游公路、城市近郊、火山温泉布局,打造大同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开发一批集长城文化旅游、农耕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支持天镇李二口、阳高守口堡、新荣得胜堡、左云摩天岭、云冈杨家窑、广灵水神堂、灵丘唐河大峡谷、浑源神溪湿地、云州坊城新村、灵丘车河有机社区等休闲旅游乡村建设,把农文旅融合培育成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3]

为把农文旅扶贫项目顺利切换为产业振兴项目,相关县区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各具特色的农文旅经营。可以在前述乡村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县、本乡、本村的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开发设计具有明显特色的农文旅项目,并依托该项目为乡村其它产业引流变现。例如,可以在大同市近郊县区积极开展“共享农庄”农文旅融合模式的探索。二是将农产品销售与城市文旅资源推广结合起来,形成双向引流效果。例如,可以成立一家机构,作为第三方与大同市内住宿企业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分别签订协议,第三方将农产品作为赠礼送给入住该住宿企业的游客,同时依托这种方式帮助该住宿企业吸引更多游客入住,并将该住宿企业的返佣作为第三方购买农产品赠礼费用,这样就形成了商业闭环,可以实现稳定的双向引流,从而扩大农产品的宣传与销售。三是支持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入村”,将城市工商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注入到农文旅项目中,提高农文旅项目的经营效率。四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农文旅融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4]例如,大同市相关县区可以和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院、商学院以及大同乡村振兴研究院合办专修班,定向培养农文旅融合专业人才。

(三)从农产品电商层面切入,倒逼扶贫产业内涵式升级,实现产业振兴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国家层面更加重视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文件强调,要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网络销售区域特色农产品。要引导电商平台规范有序开拓电商分销渠道,用好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5]

大同市各脱贫县区都很重视农村电商工作。在精准扶贫阶段,天镇、阳高作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普及和培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云州区为了强化实施效果,还专门成立了“云州区电子商务进农村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区的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同样是扶贫产业项目,有的项目做的风生水起,发展壮大;有的则不愠不火,止步不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项目的电商运营效率高低存在差异,电商运营好的,扶贫项目质量往往也比较高,发展后劲也比较足。电商运营不好的,扶贫项目很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缺陷。

在电商环境下,各地的农产品都能卖向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也都能从全国购买,产品信息处于空前的“信息对称”状态。可以说,现在已不是之前农产品放上网就能卖出去的时候了,而是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谁家农产品能卖得出、卖出好价钱,比拼的是综合实力。虽然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但这种经营难度也在倒逼农企和经营大户重视自身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传播、客户维系与扩充等工作。在倒逼过程中,一些没有实际技术含量的、运营能力差的产品和项目就会被市场自然淘汰。课题组认为,大同市各县(区)应该充分发挥电商倒逼扶贫产业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力量,充分重视电商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过程中的衔接助力作用。

依托前述的工作导向,在电商条件下,我们应该鼓励农企和经营大户根据自身产品属性及品牌定位,通过互联网把产品竞争优势充分展现和发挥出来。那些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例如大同“三黄”,可以走品质技术路线;那些种养殖有规模达到产业标准的,可以打“三品一标”健康牌;还有的农产品打造的是情怀和乡愁概念,可以从离乡创业就业的“老乡群体”切入和辐射,开展“以老带新”的产品推广活动。这些都是电商条件下推广产品的有效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农企和经营大户应该借助当前最具运营效果的内容营销和社交推广工具,引流蓄客,增强产品与顾客的沟通效果和销售转化。

要实现农产品电商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倒逼效果,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支持那些懂农村、爱农业、专注于农产品推广的具有运营特色和效果的电商企业,深入农村帮助农企和经营户进行特色产品网上销售。二是让这些电商企业开发出易学易用易见效的电商营销工具,结合当地县区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培训和一对一帮扶,使重点农企、合作社和经营大户掌握农产品电商销售技能,进而以点带面,增强农产品电商对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结语

本次研究,课题组采用田野调查、企业走访、管理部门座谈等调研方式,采集了大量一二手资料,按照产业类别、产品市场评价、产品竞争力状况、产业工人(农户)增收情况、产业辐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研究,从中发现并归纳了几种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衔接的思路和方式。

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有些实地调研有政府工作人员陪同,使调研对象在表达看法时比较拘谨,信息采集不够深入;有些调研问卷设计比较学术化,增加了农民的理解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等等。这些问题已经被发现并得到了及时纠正或补救。

课题组希望在此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细化研究,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的衔接途径中,挖掘出具体有效的操作模式甚至操作方案形成文本,供大同市各县区参考使用。

猜你喜欢
农文大同市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中方向越南移交“红通”毒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