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行业的估值狂欢与冷寂

2023-12-30 07:50明辉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44期
关键词:药明康德估值

明辉

近期,CXO龙头药明生物因为业绩不及预期大跌而创出新低,成为近期医药行业热点话题。由此引发笔者对代工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估值逻辑思考,并结合其他行业案例,抛砖引玉。

药明生物于2015年从药明康德拆分独立,并在2017年于港交所上市。2017-2022年内,药明生物维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表面上看,药明生物显然是一只超级成长股,从2017年6月上市到2021年7月初148港元见顶,股价上涨17倍,4年年化复合收益高达105%。港股市场对这样的成长股也不会吝啬估值,从32倍动态PE抬升到2021年6月最高的157倍动态PE,不可谓不疯狂。

但此后,有趣的事情出现了:2021年8月份公司发布中报,靓丽的业绩,但股价反而开始震荡下行。显然,市场很聪明地预见到公司增速已经见顶,2022年中报收入增速降到64%,2022年年报收入增速降到49%,2023年中报收入增速降到仅有18%。

而进一步诱发本次大跌的主要原因是药明生物在2023年12月4日更新业绩展望,主要预期药物开发(D)营收下降18%-20%,药物生产(M)营收下降15%-18%。公司还表示,由于生物技术融资放缓,预计未来两年可能出现个位数增长。

由于事发突然,引发市场纷纷质疑,股价大跌。公司CEO陈智胜出面澄清表示,药明生物在过去十年每年都完成了预设的激进目标,每年60%的增长,这本身是一个奇迹,但2023年受行业影响实在难以兑现,公司预计最终能实现10%的增长,所以下调业绩增速,下调75%归因于行业,25%是公司遇到“黑天鹅事件”。但他也承认,药明生物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年均60%以上的增速了。基于药明生物的体量,下面几年实现25%-30%的增长就已经相当了不起。若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陈智胜表示,药明生物是“最后一个感受到寒冬的”,这也是公司的优势所在。

笔者曾在前文《去掉滤镜才能认识公司价值》(刊发于《证券市场周刊》2023年第71期)中提到这样的观点:价值投资绝非易事,很容易陷入其中一方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周期当成长还给管理溢价的代价是巨大的,要敬畏大环境和周期的力量。药明生物从估值狂欢到冷寂,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回顾药明生物之前每年的业绩发布会,未来指引积极主动乐观。投资者沉迷其中,纷纷赞叹其管理之优秀,相信公司能穿越周期。事实上,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生物药尤其是中国生物药的投融资便逐步遇冷,2022年港股大量创新药公司股价暴跌。药明生物核心业务板块主要是R(药物发现)、D(药物开发)和M(药物生产),生物医药投融资变少必然会对药明生物的R和D业务构成较大影响。

笔者并不否认药明生物的优秀,尤其在D(药物开发)板块公司已是全球50%以上份额的领导者,但公司依然深受行业景气度的影响,并未摆脱周期性。在行业景气度下行、港股创新药公司在2021年普遍杀估值开始暴跌时,投资者不应再迷恋公司过往的优秀,并且彼时PE高达80-100倍,应果断规避风险。

笔者曾经在2021年7月6日在发帖比较中国软件国际和药明康德,当时感慨的是虽然行业不同,但本质上做的生意都是一样的,都是高知劳动密集型企业,赚的是工程师红利的差价,三家公司甚至都是12%左右的ROE,但估值却是天差地别:当时中软国际34倍动态PE,药明康德90倍,而药明生物则高达157倍。

巧合的是,这三家公司股价都在当月周期见顶,一路下跌至今,中软国际PE(TTM)为29倍、股价最大跌幅74%,药明康德PE(TTM)为23倍、股价最大跌幅70%,药明生物PE(TTM)为28倍、最大跌幅81%。显然,一轮周期过后,三家公司估值的巨大差异已经抹平,回归均值。

比较三家公司周期的不同,中国软件国际很早就为微软、华为等知名大企业做软件外包,已经过了行业的超级成长红利期,是一家正常周期波动的公司,中国软件国际前两次估值高位在30倍左右是在2017年和2015年,低点时的估值PE为11倍左右、PB在1.1倍左右。从商业模式上讲,中国软件国际并不需要重资产投入,相比于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是更好的模式。

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过去的十年显然处在超级成长景气周期,是中国医药行业人才红利和创新药井喷的十年,在世界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这轮大周期过后,中国的CXO行业将会逐步回归正常的周期波动,估值不断下移是大概率事件。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年至今,药明生物的控股股东Biologics Holdings对药明生物进行了13次配售减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按销售收入计算,2022年全球生物制药CDMO市场份额第一龙沙(Lonza),市场份额占比为20.4%,其次为药明生物,市场份额为12.8%。参考行业巨头演变可以发现,当成长性承压后,公司市盈率一般跌落在20倍以下。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龙沙大致经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业绩稳定增长期,1997-2007年净利年复合增速为4.61%(市盈率20-40倍区间);第二阶段,由于经济下行和行业监管趋严,加之公司未放缓产能扩张,使得业绩增速放缓,2008-2012年市盈率在10-20倍区间;第三阶段,公司迎来了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业绩快速增长,2013-2019年净利复合增速近40%,市盈率在20-40倍区间。值得注意的是,龙沙业绩开始乏力。2023年上半年,龙沙销售额为约3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约4.78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在这种背景下,龙沙目前市盈率均值在20倍左右。

显然,中软国际和龙沙都可以为药明生物未来的估值区间提供可参考。这也符合笔者曾经总结的观点:业绩确定,估值不一定确定;在市值面前,估值的弹性,远远大于业绩的弹性;估值的弹性,来自于宏观大环境和行业景气度;在系统性大环境面前,个人能力非常渺小。

无论在A股还是港股,代工行业虽然商业模式一般,但在行业红利的大环境下,也都诞生过优秀的公司,在高景气和高成长的催化下,估值也会给的很慷慨,以至于产生泡沫,需要投资人因时而变,适时兑现。从投资角度,容易把成功的投资归因于个体或公司的优异,而忽略了历史的进程、系统的机会。实际上,无论个体还是投资,个体α因素,远不如系统β因素,投资更要在系统端把握机遇。

比如电子行业的立讯精密,在2010-2020年十年的智能手机浪潮中,先后抓住了连接器和Airpod两波系统性机遇,2015和2020年,都达到了70倍PE,估值巅峰的时候,对应那时近两年的利润增速也高达70%。显然,这个时候,市场兴趣亢奋,投资者容易线性外推,这与药明生物的周期顶部时的乐观情绪何其相似。

再比如服装行业里的代工企业申洲国际,在2012年之前,它还是一家只有7倍PE的纺织股,最知名的客户主要是优衣库,但2012年公司突破性实现耐克Flyknit鞋面的开发和规模化量产,其面料开发能力得到客户高度认可,形成了深入合作关系,发力运动赛道客户结构升级,自此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PUMA客户占比超过70%以上。同时,公司在海外积极扩产建立一体化生产基地,客户结构稳定+产业链优势使得公司成为大品牌的影子股,公司估值逐步稳定在20倍PE以上。

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紧张,申洲国际受益于中国的果断防疫未受影响、稳定供应,估值大幅提升到57倍PE。显然,这也是疯狂的估值,实际上,这几年申洲国际的业绩因为基数的原因,增长已经放缓,未来的业绩取决于它能否拓展更多稳定的高质量客户,以及开发出运动产品的新潮流,这个难度并不低。服装行业同样变化较快,即便运动赛道的稳定客户也并不多。

代工行业的本質是乙方,这是其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即便在行业高景气度时,因为供不应求会在一段时间内变成甲方,这时给予高估值的乐观情绪便会在资本市场蔓延开来,此时投资人要清醒地记得行业本质,并反向利用高估值主动变现。

人们总是关注那些刺激的变数,但人性的定数才是历史留下的最宝贵智慧,因为这些定数中,蕴藏着我们的未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股票

猜你喜欢
药明康德估值
药明康德市值缩水500亿CRO龙头怎么了?
药明康德资本运作“后遗症”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巧用估值法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药明康德:新药产业的“阿里巴巴”
如何创业一年估值过十亿
猪八戒网为何估值过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