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与内在机理

2024-01-01 02:23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向 鑫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以其本质性规定呈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中,从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本质性规定到概念生成,再到理论创新,经历了100 多年的时间: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预设;20 世纪,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与创新探索;21 世纪,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理论拓展与实践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内容,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其中国逻辑与世界意义不断彰显。

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性规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方向指引。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预设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开了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科学秘钥。第一,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形成一个“适应——调适——适应”的螺旋上升运动,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向前演进,社会成员也随之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和“人的依赖”,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益需求,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第二,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性、动态性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共同富裕的路径指向也随之不同。马克思曾指出:“社会是一个充满变动性的有机体,并非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坚实无比的结晶体。”[1]10-13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应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收入分配原则。因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此时的劳动生产者所得恰好是他给予社会的。[2]434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到集体财富充分涌流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就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435第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诱发资产阶级财富积累与无产阶级陷入贫困的内在根源,导致经济基础弱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滋生,阻碍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实际的、具体的方式消除私有制,以便使人能够真正成为人。[3]273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1949 年~1978 年)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将落后的农业国稳步建设为先进的工业国,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第一,开创性提出“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等关系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第二,创新性提出建设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命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三,科学规划了“两步走”战略,即用15 年时间将我国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走向世界前列。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为避免农村出现新的阶级分化,毛泽东同志在1953 年首次提出“共同富裕”,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6611955 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就是消灭农村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为农村民众共同富裕破除制度约束,[5]495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需求。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也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了科学的基本框架,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明确了整体性的发展方向。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创新突破(1978 年~2012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成为邓小平同志回答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命题与“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创新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与阶段目标上,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康”一词,提出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6]54的战略构想,并将“小康”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特质与发展战略上,第一,从生产力维度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其发展逻辑必定首先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充分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但共同富裕并非“平均”式富裕,避免重蹈“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覆辙;第二,从价值维度突出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6]364而且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特点的显著标志;[6]138第三,从战略维度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变迁。1984 年11 月9 日,他就提出“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7]1014

党的十六大在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对此,江泽民同志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等方面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解与拓展:第一,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上,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8]549“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8]466;第二,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上,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手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8]299同时必须注意两极分化的收入差距现象;第三,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上,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人以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的方式先富起来,然后帮助落后地方、群众普遍繁荣与共同富裕。[9]256胡锦涛同志在科学发展观战略中继续加强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第一,从“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出发,坚持不懈推进共同富裕。指出“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10]435在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1]4;第二,强调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全体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1]29;第三,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中强化收入分配。

(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与成熟完善(2012 年至今)

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理解,习近平同志深刻阐释了“建设什么样的共同富富裕,怎样建设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赋予“共同富裕”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第一,科学界定了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共同富裕并非过去“平均式”的富裕,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分阶段、分步骤地帮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非单一的物质富裕,而是包含了“物质文化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12]11等全方位的更高要求。第二,科学阐明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的重大论断,即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美丽中国的现代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世界领先的现代化。第三,明确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关系,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与价值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3]78。第四,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是静态不变、停滞不前的,而是阶梯式推进、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发展过程。[14]第五,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从整体战略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第六,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公平理念。坚持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充分地实现共同富裕。[15]27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一)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旧世界与构想新世界,科学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并根据历史阶段的发展赋予其继承性和创新性。第一,领导力量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是“全体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运动全过程的利益代表”,具有内在的先进性和独特优势。理论上能够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实践上“始终立场坚定地推动无产阶级运动”[1]41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方针政策等决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剩余价值理论与无产阶级劳动异化论,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743-744。这就必须“通过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逐渐走向解体”,以达到瓦解“资本逻辑”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根本目的。[16]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主张,不仅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多的生产力,也提供了一种以扬弃资本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模式。第三,价值旨归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坚持以全体人民群众共创、共建、共享为原则,其主体性、过程性、导向性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更为重要的是,共同富裕不仅“实现社会财富向人自身的回归”,而且“回归到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回到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17]

(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运用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逻辑起点,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充分运用。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物质富裕的高度,为全体社会成员精神富裕提供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深入挖掘科技创新“新型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水平的不均衡性、多层次性决定了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具有历史长期性和发展阶段性的奋斗过程。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在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丰富精神文明的厚度,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走出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高扬人民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要。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与相互作用中孕育发展的。

(三)突出了系统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展开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呈现出“共时性”特征,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伴相随的。随着共同富裕思想的日渐成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规律逐渐深化,改变过去将共同富裕与现代化视作两个不同的主体,而是将二者当作有机统一体。中国“并联式”现代化不仅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变革,也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融合共生性。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具有从主体全民性、过程渐进性、领域全面性的系统性整体,其中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旨归,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是重要内容,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途径。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逻辑重构,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境遇下超越西方资本逻辑,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相统一、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结构性要素,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根本标志。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