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提升研究

2024-01-01 08:04曹梦然
成才之路 2023年35期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曹梦然

摘要:文章从“大思政”视角出发,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展开探讨。首先阐述提升思政工作效力的必要性,指出平视世界一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然后从“大思政”视角出发反思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资源分散、教育模式陈旧等。最后提出高校思政工作效力提升的三个路径,即始终根植“立德树人”核心,构建“大师资”+“大学工”全员育人体系,实现教育主体大平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融合。通过全员参与、资源整合、教育模式创新等方式,可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效力;育人格局;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5-002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立德树人这一高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成效的重要环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高校要建设横向贯通、纵向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提升研究至关重要。明确“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推进方向和重要作用,精准分析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导向制定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途径,才能使“大思政”育人格局获得长足高效的优质发展,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世界格局的复杂多变和平视世界的一代的到来,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效力。

1.平视世界的一代为思政工作带来新挑战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是平视世界的一代[2],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和大国地位的逐渐巩固,这一代青年内心更加自信坚定,思想更加开放多元,行动更加坚毅果断,获取信息的途径广、速度快。同时当代青年所面对的世界格局变化、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潮流碰撞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当平视世界的一代遇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为思政工作带来诸多新挑战。挑战即是机遇,当代年轻人所具有的自信坚定、多元创新和广阔视野,是可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所面对的瞬息万变的世界局势,也是可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契机。因此,因时而异、因势而为地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着力提升思政工作效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2.国家、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学生群体多元化、信息时代冲击和市场化冲击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及机遇,必须化挑战为契机,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不断提高工作效力,才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的兴起,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一定影响。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广泛传播使得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显得落后和乏味,教育者需要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另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无意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市场化的社会中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通过多元育人主体、育人媒介、育人方式和育人政策等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导向性。一是注重“一体化”,构建纵向一体、横向贯通,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辩证统一体系;二是实现融合贯通,形成“十大育人体系”多维贯通,打造“三全育人”一体化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机制新生态;三是保持新鲜活力,坚持与时俱进,加强数智赋能,聚焦改革创新,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从此视角出发,反思审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可发现虽然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广泛重视与良好开展,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协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乏协同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实施主体、教育内容主体和教育方式主体等单一,缺乏有机协同和上下衔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为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甚至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配比仍未达标,并未发挥全员育人合力作用。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教辅人员与社会群体的育人效力发挥不全,具体体现在辅导员工作室和教师思政育人工作室立项不多、品质不佳、品牌效应不强,实践育人和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形式化”等情况[3],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用不佳。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体和教育方式主体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多宣教而少创新的问题,这容易让学生形成教师在“自说自话”的体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互动参与度下降,不但难以使思政教育精神内涵走深走实,甚至会激起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外,虽然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育课程贯穿大中小学各级教育体系,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体重复性强、纵深性弱,有时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也缺乏与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2.教育资源分散,缺乏融合性

“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套注重协同、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需要协同好思政教育的时空资源,充分整合各界教育资源,积极协作、相互补充,打造“大思政”育人生态圈。然而部分高校对家庭、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利用不充分、整合度不高。即使部分高校与政企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但仍存在合作形式化、虎头蛇尾等情况,未能充分发挥合作共赢的资源优势与协同效能。同时,在资源整合、合作建立渠道上也存在不畅通、不透明的问题。在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整合上,部分高校对教育资源和教育主题的契合度缺乏设计策划,出现“硬融入”和“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不成熟等问题,既无法利用网络优秀思政教育资源补充教学,也未能为网络补充优秀教育样本。究其根本,主要是教育资源整合顶层设计不健全、协同融合意识不足。

3.教育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贴合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契合大学生关注热点的、符合大学生兴趣意志的,然而,反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思政课程中80%左右的课程为理论宣教[4],思政教育活动也多是讲座报告、座谈会和心得体会,忽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也缺乏教育方式的创新。这种只注重“显性教育”而忽视“隐性教育”的模式,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子真正埋入大学生心中,难以达到用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精神武装头脑、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诚然,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形式开拓和丰富教育主体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然而部分思政教育活动存在偏离教育本质、淡化政治特性的问题,教育形式过度娱乐化,知识结构过于碎片化,无法达到预期育人目标。

从“大思政”视域出发,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力的路径,应该遵循“大思政”育人格局对于“一体化”协同、融合贯通和创新活力的基本导向,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将教育视野提升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伟高度,主动纳入世界与家国的两个大局观念。要遵循“一心二全三融合”的建设思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一心”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二全”是“大师资”和“大学工”全员参与的育人支撑体系,“三融合”是画好教育主体大平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三个育人“同心圆”,实现教育资源协同融合。

1.一心———始终根植“立德树人”核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是立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因此,必须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始终把培根铸魂放在首位。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而立德树人则属于情感领域目标,该目标又涵盖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观念个性化五个目标层级[5]。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以达成这五个层级为目标,帮助学生获取分析适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方法技能,形成正确严谨的科学思维,拥有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要指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荣誉,个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关系,重视个人对民族共同体的支持与贡献,使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家国意识和宏大格局。

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坚守“立德树人”核心要全面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6]。首先,要强化政治领导,把好政治方向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筑牢思想意识防线,又要把好思政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坚守政治底线。其次,要注重思想领导,夯实思想基础,坚持用新思想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7]。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决策部署作为根本遵循。最后,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高校各级党委要有作为、敢作为。各级党政负责人应带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政工作顶层设计布局适宜、保障到位,同时,各级党政领导还应率先垂范,走到学生中,亲身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立德树人的大方向下不断深化和完善。

2.二全———构建“大师资”+“大学工”全员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理念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理论基点,高校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类人员育人力量,构建“大师资”和“大学工”相辅相成的全员育人体系,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撒全员育人理念种子,发挥各类师资和学科特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

(1)“大师资”队伍促进育人资源协同。聚焦“温度、广度、深度、创新度”建设高校思政教育“大师资”队伍,构建一体化育人主体,可以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一要建设专兼结合、类别丰富、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高校可以将校内党政领导、优秀学子及社会中的名家大师、行业专家、政企领导、“五老”人员、先进模范等优质教育主体纳入思政教育队伍,形成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二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可以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知识坚实、思想道德高尚、育人动机纯粹的思政教育队伍,同时建立健全师资培养、评价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实施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大师资”队伍。三要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贴合学生兴趣点,尊重学生话语权,适度创新,将教师主导教学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弱化,提升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和接受度,真正达到对学生思想认知的塑造和升华作用。

(2)“大学工”机制发挥全员育人合力。学工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主要力量,具有与学生互动密切、贴合学生思维视角等优势,只有将学工、教务、后勤等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队伍整合到“大学工”机制中,将育人场域从课堂延伸到社区、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发挥学工队伍的育人优势,切实做到全员育人,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不断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内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通过率先试点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实施书院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大学工”工作机制,激发党政、管理、科研和服务岗位人员育人主体意识,发挥全员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合力,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育人效力,达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协同共进,实现对学生的认知塑造与思想感化。

3.三融合———實现教育主体大平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融合

由独奏走向多元融合是“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教育主体大平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融合,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教育体系。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其意识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校无法包揽其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要协同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主体力量,实现“三全育人”一体化。提升教育主体大平台效力,还需建立连贯有序、协同递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以大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为基础,从不同学制的学生特点出发,规划整体教学秩序,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8],协同发挥不同时序中思政教育主体作用,将思政课程教育效力最大化。

在教育主体大平台的基础上,要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融合,构建社会化、创新性的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校内课堂和社会讲堂同向同行、相辅相成。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整合协同校内校外教育力量,将思政教育从课堂浸润到校园、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书本迁移到社会实践、从笔尖纸上印刻到学生脑中心头。江南大学通过整合校史馆、教育基地、乡村社区等社会资源,打造“宝哥说思政”、企业家辅导员育人项目、“沉浸式”党团课等思政教育精品项目,积极发挥融媒体平台和数智赋能优势,使地方党建和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赋能,增强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代入感、参与感和获得感,让学生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交互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齐贵云.“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3,9(08):185-188.

[3]叶方兴.“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实践育人供给侧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43(01):41-45.

[4]徐丽凯.善用“大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陕西教育,2023,573(03):19-21.

[5]梅梅.“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赋能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8):114-116.

[6]马福运,宋晓珂.“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生态建设论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01):138-144.

[8]亓光,孙倩.“大思政课”时空适宜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92(05):24-30.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Mengran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ly, it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points out the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arrival of the generation that looks at the world head-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a single educational subject, dispers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outdated educational models, etc. Finally, three path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namely, always rooted in the cor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onstructing a "master talent"+"university worker" full staff education system, and achieving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main plat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ll classroom, and social large classroom. Through full particip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odel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Key words: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work; educationalpatter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