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典论·论文》创作动机的双重语境解读

2024-01-01 08:29蔡明泽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典论曹丕曹植

蔡明泽

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专述的先河,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等论点。至于《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后人大都把《典论·论文》置于某一单一语境中,并用“六经注我”的方法加以阐述。如果可以将《典论论文》放在一个相对多元的、综合的语境下进行考察,会更加恰当。下文中将把《典论·论文》置于题材实事语境和形式完成性语境两个语境中来阐释其创作动机。

一、题材实事语境下的《典论·论文》

如果把曹丕的《典论·论文》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实事语境中来审视,就会看到,这一被称为“文学自觉”的作品,绝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学术著作。恰恰相反,这一切都是经过慎重策划的。下面将从当时的政治背景、士人风范两个角度来进行剖析。

曹丕写《典论·论文》的背景,正是政局比较稳定的时候,但曹魏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这篇文章写于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之间,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这篇文章应该在曹丕被立为太子时期所写,“二十二年春正月……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自建安十六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天下大势基本稳定,三足鼎立之勢已经基本形成,曹魏政权从外攻征伐,转向向内稳固的状态。但此时,曹魏政权内部,皇位之争暗潮汹涌。曹丕和曹植各立派系,明争暗斗,互不退让。曹丕在夺嫡中占据了绝对上风。曹植是个纨绔子弟,纵情声色,还做出了“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三国志》)这样的荒唐之事,更让曹操认定曹丕为自己的接班人。不仅是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被立为太子,甚至一直至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曹丕和曹植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两党派依旧互相攻击,从未停止过。《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政治语境下创作的,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一种错综复杂又极为深沉的政治意图。曹丕虽已登上了太子之位,但并不稳固,如何稳固地位,才是当务之急。《典论·论文》一书所载之思想,皆与其所处之时代语境的政治情势紧密相连。

以“文人相轻”为例:“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认为,自古以来都是“文人相轻”,文人们经常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缺点,究其原因,就是多数作家对自身创作的价值判断还不客观。所以曹丕进一步提出:“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面对文人相轻的情况,曹丕提出大家要保持公正,不要轻贱别人,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观点。如果文人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消除偏见,那么对于调和邺下士族中的曹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后来,曹丕以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对七子的优缺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观点中肯,一针见血,取得了很好收买人心的效果。《典论·论文》:“盖文章,为经国之伟业,而不朽之盛事也。年寿有时以尽,而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通过多方面的语境分析,发现曹丕其实是在“经国大业”的“不朽盛事”的基础上,把文化的功能推向了更高的层面,但并没有将文学的名寿和荣乐传承给后人。又以“古之作者”为标准,言道只要“寄身翰墨”,就能流芳百世。曹丕的政治意图很明显,他对文章给予了充分的确认,期望文人们能够专注于文学创作,而非“托其风流”,做任何政治尝试。这句话另有深意,假若文人们不和曹丕联手,而是另有图谋,那么“年寿”和“荣乐”就不一定是“常期”的了。这句话不但是对所有文人说的,也是对那些忠于曹植的文人说的,也震慑了曹植的党派。所以,不管是从字面上,还是从言外之意,曹丕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文士,特别是曹植的追随者,要恪守自己的职责,不能插手政治。曹丕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缓和邺下的文风矛盾,争取文人的支持,从而达到巩固皇位的政治目的。

曹丕的《典论·论文》,亦与其所处时代中文人胸有抱负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以王粲为例,东汉末期,天下动荡,民不聊生,正是文人们施展抱负的好时机。王粲作为“七子之冠”,更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而又不得不拘泥于书斋的文人典型。胸怀大志的王粲客居荆襄多年,却不受重视,心情抑郁,《登楼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曹操攻下荆襄之后,王粲觉得时机成熟了,便举杯庆贺,赞叹曹操的英明神武。他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能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才干,从而获得他的认可和信任。可惜,王粲事于魏朝之后,虽然得到了很大的赏识,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只是参与了一些国策的制定。建安时期,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了一种压抑,这种压抑主要源于时代混乱和政治上的无所建树。曹丕在此背景下撰写《典论·论文》,其中一个用意是为了平定文人之心。“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希望文人放弃政治上的渴望,一心一意地完成自己的文学创作。因为对于士子求名之心,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用“论文”二字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这不仅仅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更是一种极高的文采。

曹丕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即在于阐述“文人相轻”之实,建安七子也表现出文人相轻,而真正的文人,应该做到审己度人,不以己之长轻人之短。曹丕以《典论·论文》来教化文人,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劝诫曹植等人停止政治矛盾,应集中精力于文学,减少对政事的干预;第二,教化当时的文人们改掉他们的习气,做一个“君子”,安分守己,做一个“顺从”的人。

二、形式完成性语境下的《典论·论文》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作品,可以看出曹丕非常热爱文学。“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三国志》)由此可见,他就是个极度热爱文学之人,诗歌、散文、赋作品的数量极多。所以《典论·论文》的创作即便不完全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也绝对不是纯粹的政治目的。此外,由曹丕与文人交往的情形,亦可看出曹丕的文人心态。曹丕在致王朗的信件中,把“著篇籍”提升到了“立德扬名”的地位。所以,曹丕之所以能够写成《典论·论文》,更多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文人,他对文学十分热爱。

曹丕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文人,其每个身份都有其独特的语境。身为普通人,他身不由己。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学的追求,与题材实事语境相符合,也有受到限制、故步自封的情景,否则,曹丕也不会鼓励文人们创作更多的作品。可为什么他登上皇位之后,文章数量和质量却大大下降?作为一个普通人,言不由衷是很常见的,曹植在他的《与杨德祖书》中,曾对虚伪的辞藻嗤之以鼻,但实际上,他也如王粲一样,胸怀抱负。既然曹植可以因为自恃才华而文人相轻,为什么曹丕就不能因为政治目的而提倡自己的文学主张呢?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曹丕这种身不由己的心理语境,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典论·论文》创作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曹操和曹植,曹丕作为亲人的心理语境也是十分复杂的。曹操的文化造诣,对曹丕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钟嵘《诗品序》中提到:“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写道:“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曹操作为政治家,酷爱文辞,创造出一代文风,对他的长子曹丕也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曹操“登高必赋”的雄心壮志,还有他对文人的惺惺相惜,都能够在曹丕的文学著作中看出来。而曹操的军事谋略,也被曹丕所接受。单就以陈琳而言,陈琳指责曹操是太监之后,贪生怕死,但曹操打败袁绍之后,依然厚待陈琳,这让他对曹操产生了很大的好感。这么高明的计谋,这么明显的效果,自然引起了曹丕的注意。曹丕当太子的时候,就很注重招揽文人,登基之后,更是对读书人格外关照。《典论·论文》中提出的“经国大业”说和“文人相轻”说,就可以印证曹操对曹丕的影响。而曹丕之弟曹植,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兄长。因为皇位之争太过激烈,曹丕对自己的弟弟曹植很是不满,也十分忌惮。曹植大约在建安二十一年(216)所写的《与杨德祖书》中,阐述了其“辞赋小道”的追求,以及对功名的渴求。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左右撰写的《典论·论文》,提出了“经国大业”。可以说,这是两兄弟之间,借着文学的纷争,来比喻政治的纷争。曹操和曹植,都对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心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曹丕看似把“文章”当成了一种象征,一种表达自己政治目的的寄托,但从文人的角度来看,又不是那么容易得出的结论。

子书创作在汉代晚期和魏晋时期非常兴盛。刘勰《文心雕龙·诸子》中有言:“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刘勰谈论说子书的本质是“入道见志之书”。《典论·论文》的创作时间是在王粲等五子因病去世后,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于是才有动力创作《典论·论文》,及文百余篇。由于作者对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恶习不满,所以发表了他对文人和文学的观点,有一种“入道见志”的趋势。这样做的用意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三不朽”相吻合。

作为一个才华出众的统治者,曹丕可能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追求。通过写作《典论·论文》,他能够表达自己的智慧、思考和独特的文学见解,从而实现个人的艺术创作和表达的满足感。曹丕也希望通过写作《典论·论文》,在文学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知识,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这样的认同和赞赏可以增强他的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为魏国的统治者,曹丕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他作为统治者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从而建立起对民众和朝臣的威望。通过《典论·论文》的创作,他能够以智者的形象示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威。作为曹操的儿子,曹丕承载着先祖的遗志和家族的荣誉。

对曹丕的《典论·论文》创作动机进行双重语境解读。从题材实事语境来看,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他写作《典论·论文》的目的是提倡儒家思想,加强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在这个语境下,曹丕希望通过论述文学的重要性和作为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强调文学的价值,加强自己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地位。从形式完成性语境来看,曹丕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他擅长诗词和文章。他的《典论·论文》可以被看作是他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总结,展示了他对于文学的独特见解和对于艺术追求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艺创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借此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学造诣。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可以从历史和文学的双重语境进行解读发现,这既是为了政治需要,也是表达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这些因素共同驱使着曹丕进行《典论·论文》的创作,既包括个人的追求和兴趣,也涉及政治和文化的考量。通过这部作品,曹丕试图在政治、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为后人留下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

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曹丕创作《典论·论文》的题材实事与形式现实完成的双重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发现曹丕撰写这一作品的必然性,但同时又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作用下的自我反映。从双重语境方面来看待《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应当对我们全面了解《典论·论文》的内容与价值,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典论曹丕曹植
写给曹植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从《典论?论文》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觉醒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浅析《文心雕龙》对《典论·论文》的继承与发展
从曹丕《典论·论文》看其文体观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