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2024-01-01 10:59张娟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曹操诗人

张娟

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皆有所长。在汉末建安时期,曹操以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突出的文学才能成为建安新文学局面的开拓者,在建安文坛占有重要地位。曹操不仅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而且身体力行,倾心创作,成就颇高,是建安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曹操的诗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相符合。他的乐府诗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乐府民歌的精神,通过四言、五言、杂言等形制,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面貌。故此,沈德潜评:“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

一、表现汉末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苦难

曹操所处时代是大汉王朝即将覆灭的建安时期,这一时期,是军阀之间争权夺利、战火不断的年代,身处其中的曹操亲历了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政治的黑暗和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这些在曹操的作品中都有着充分的表现。如其《薤露行》《蒿里行》皆以汉末军阀混战和人民苦难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曹操悲悯百姓、心忧天下的胸怀。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本是乐府曲调名,原是当时送葬的挽歌,诗人借此旧题写时事,来哀叹国家社稷之祸乱,君王百姓之遭难,正因此原是挽歌的曲调名,而含悲悼之意。在此诗中,曹操真实记录了董卓作乱洛阳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展现了董卓残暴专权所造成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惨象。曹操目睹了董卓之乱给社会和百姓所带来的灾难,愤懑难平,创作了这首具有“詩史”性质的乐府诗。在诗中,曹操首先对何进的软弱、愚蠢作了无情讽刺:“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说他就像穿衣戴帽的猴子一样,以小谋强,不自量力。接着是对董卓暴行的披露和控诉,“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写贼臣董卓趁机篡夺国权,弑君造反,火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就连历代帝王的宗庙也未曾幸免,整个北方地区呈现出“千里无人烟”(曹植《送应氏》)和“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的荒凉惨象。“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是写到被迫西迁的百姓一路痛哭不止的凄惨景象,此句极具画面感,有很强的感染力,使所叙之事显得更加真实可感,也更能引发读者共鸣。随即,曹操将自己面对这种惨象的感受用十个字写出:“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此句引用典故来说明诗人目睹灾后洛阳的感触,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破败荒芜的殷墟一样悲伤,此句蕴含着曹操对汉朝王室和黎民百姓的叹惋和感慨。陈祚明说:“《薤露》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此第一高手。”(《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足见,曹操真挚的爱民之心。这种对于无辜百姓苦难遭遇的同情和悲悼在《蒿里行》中也有深刻表现。这两首诗皆是曹操反映汉末社会纪实的杰作,具有诗史的性质。因此,钟惺在《古诗归》中曾把曹操这两首诗歌称为“汉末实录”。再如《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主要记录了关东州郡在袁绍的带领下,联合起兵共讨董卓,却因各自利益而自相残杀,造成百姓惨死、经济破坏的局面,表现出曹操对百姓的同情怜悯和对国事的关注与担忧,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全诗用凝练的笔触真实叙写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残杀的过程,刻画出利欲熏心的军阀懦弱又丑恶的嘴脸,表达了对战争挑起者的无比憎恨,对无辜百姓与沙场将士悲惨遭遇的痛心。“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开篇交代了关东将领兴兵之因,是为了讨伐把持国柄的贼臣董卓。“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写各方势力因利益考量而互相猜忌,以致最后自相残杀。“铠甲生虮虱,万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至此,诗人将笔触由军阀争斗转向了人民苦难,连年的战争,使得将士长期不能解甲,战衣中长满了虮虱,无辜百姓也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目之所及白骨累累,纵横千里荒无人烟,甚至都听不到鸡鸣声,存活下来的人百不余一,这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画面,令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悲切感叹,饱含着无限悲悯之情。明代谭元春评“生民百遗一”二句:“一味惨毒人,不能道此,声响中亦有热肠,吟者察之。”(《古诗归》卷七)可见,诗人情感的真挚强烈,同时体现了诗人伤时悯乱、心怀百姓的情感。

二、表达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对人才的渴望

曹操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对当时乱离的社会现实深有感触,长期斡旋于各方势力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之中,使他很早便形成了异于常人的雄心抱负,这反映在诗歌之中自然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如《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是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首,作此诗时曹操已然五十多岁,回首自己的人生,感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生发颇多感慨,但在这种对于生命的感慨中并无消极颓唐之意,却蕴含着一种不服老、不言输的进取之心。因此,本文将这首具有游仙色彩的《龟虽寿》归于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精神一类。诗歌开篇分别以“神龟”“螣蛇”起兴,用寿命绵长的神物最终也会消逝的事实来说明生命终有尽头,表达出对时光易逝、生命有时的感慨,接着诗人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典故来作比,表明自己就算“烈士暮年”,也会像马棚里的老骥向往驰骋千里一样“壮心不已”。这两句准确明了地说明虽然人的生命短暂有限,但应该在短暂的有生之年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算壮士迟暮,也依然要保持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传达出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老当益壮的进取之心,饱含乐观主义精神。“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句中诗人表现出了异于那些痴迷长生之人的清醒与理智,认为虽然寿命终有时,但只要修养身心,也可以延年益寿,不难看出诗人面对生命易逝的现实,还是能够理性、乐观地应对,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之心,这种理性认知尤为难能可贵。因此,沈德潜评此诗:“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古诗源》卷五)

赤壁之战后,全国形势转为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壮大实力,曹操更加渴望能够得到贤才的辅佐。于建安十五年到二十二年(210—217)之间,曾接连三次颁布求贤令,表达求贤之意,招揽了一大批人才。《短歌行》作为曹操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四言诗歌,脍炙人口,突出表达了曹操渴求贤才的急切期盼。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内心感于人生短促的忧愁以及渴求贤才的心情,同时体现了诗人愿与有志之士一同建功立业的决心与志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此处可以看出诗人满怀深沉的忧郁,酒酣宴饮之间有感于时光匆匆,人生短暂如朝露一般,不由得生发许多忧思,只能借酒消愁。此举看似消极,实则也不乏一种任侠豪士的慷慨之气。诗歌后面一部分主要在于劝诫众人珍惜时光,希望有志之士能够早日投奔自己,一起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几句出自《诗经·子衿》,此诗原本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是一位姑娘对爱人的相思之情,诗人引用此诗,以女子的心上人比喻贤才,以女子对爱人的相思之情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思念”与渴望,紧接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几句,诗人引用的是《诗经·鹿鸣》中的诗句,展现了宾客宴饮的欢乐场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求贤之意。接下来的几句在反复咏叹之间,流露着浓烈的抒情意味,“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诗人比喻贤能之人就像夜空的明月一般难得,因而感叹自己的忧愁“不可断绝”。又联想到曾有故旧之友归附自己时,那种由衷的喜悦和感恩,言语恳切,感情饱满,可以感受到诗人真切的求贤之愁和诚挚的待贤之道,同时也体现出了曹操内心复杂的情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结尾几句更加体现了诗人的高超技巧,既是写景之句,又饱含着诗人的求贤深意。诗人寓情于景、以情感人,表现出对那些像无枝可依的“乌鹊”一般犹豫彷徨、无所依附之人的同情与关心,同时诗人运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来激励自己,同时表明自己像周公一样尊重贤才、礼贤下士的诚心,从而吸引和争取人才来辅佐自己。

三、表达对于生命易逝、人生短促的慨叹

曹操这类表现对时光匆匆、生命短暂之感慨的诗作主要是晚年所作的一些游仙诗,是经历了许多成败与磨炼之后倾注思考的结晶,这时的曹操已然到了人生的垂暮之年,没有了早期一心为天下百姓和大汉王朝谋略的昂扬情怀,只是感慨自己尚未建立不朽功业,便深感时间易逝,壮士暮年的遗憾。其中以《气出唱》《陌上桑》《精列》和《秋胡行》为代表。例如,《精列》主要表现了生命易逝、人生短暂的忧伤慨叹。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这首诗展现了曹操对于生命和神仙的思考,内容上由实转虚,由虚转实,全诗在虚实转换的跌宕起伏中体现出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蕴含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又滲透着生命易逝、功业难成的伤感无奈。“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此诗开头便说明了世间万物最终都有消逝的一天,就连先贤圣人也无法避免,此为实写,表现出诗人对于生命和长寿的清醒认知。接下来几句,“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看出诗人又陷于长生不老之术的想象,期望“螭龙之驾”,又“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得以窥见诗人对于长寿和仙境的无限向往。“志意在蓬莱。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此处由对仙境长生的向往转向了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就连上古时期的先贤圣人都已被葬入了坟丘,没有人能够长生不死,君子不该因此而忧愁。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无法走出忧愁的藩篱。“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在结尾,诗人再度陷入了生命短暂的感慨,在这幻想与现实反复的慨叹之中,也暗含着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

四、表现军旅生活的悲苦

《三国志》所整理的《魏书》中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由此可见,曹操虽戎马半生,但非常喜好文学,即使是在行军打仗,研究战术,也会在军务空闲之时读书创作,因此留下了不少描写军旅生涯和征战之苦的诗作,如《苦寒行》,这首诗描写的是汉末动乱社会中行军征战的场景。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此诗作于建安十一年(206)冬,当时曹操为平定北方高干之乱,率领军队冒着北方凛冽的寒风,翻越险峻的太行山去平息战乱,看着巍巍的太行山,还有身后迎着风雪艰难前进的将士,有感而发,遂作此诗。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这首《苦寒行》融合了沙场征战之苦与征夫思乡之情,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关怀将士,体恤下属的真挚情感。“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诗人开门见山地写出太行山行军的艰难。“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这句写太行山的道路崎岖险峻,突出军队前进的艰难。“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以上几句主要表现了太行山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劣,树木萧瑟,寒风呼啸,熊罴之状,虎豹夹路,人烟稀少,风雪凛冽,这恶劣的环境和气候都更加突出行军环境的种种艰难和重重危险,原本有人居住的地方如今却荒无人烟,暗示战争使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露出诗人对于战火之下无辜百姓的同情,如此破败荒凉的画面使诗人思绪万千,引发思乡之情,接下来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诗人主观感受的表露:“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满目疮痍的村野使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但行军打仗之人,战争尚未结束则回乡无望,因此诗人“延颈长叹息”。后面一部分主要写行军路上的艰难困苦和种种无奈。士卒早已饥寒交迫,暮色渐浓,而军队却无处可栖,只能上山拾柴,凿冰取水,在荒野林间寻觅果腹之物,从这些细小而真实的场景可以看出,在行军打仗的路上,将士们不仅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要面对战场厮杀的考验,这许多的坎坷与困难使诗人不由产生了思古之情,发出“悠悠使我哀”的感叹,借古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征战之苦和思乡之情,显得真实、可信、感人。总体来看,这首诗融合抒情、叙事、写景于一体,所叙之事真实、详细,将行军之路描写得悲壮、艰险;所抒之情真挚感人,将悲悯之情写得真切、自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将太行高山写得高耸、险峻。在整个诗歌结构布局中,情、景、事之间的融合非常自然贴切,极具感染力,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行军将士所要面对的种种艰难与不易。陈祚明对此诗评价极高:“《苦寒行》写征人之苦,淋漓尽情,军调高古,正非子恒兄弟所能及。”(《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除《苦寒行》之外,在《却东西门行》中,曹操也表现了将士们怀念故乡却不知何时才能回乡的无可奈何,且以“转蓬”和“鸿雁”作比兴,恰当地引出征夫思乡之情,之后以“故乡安可忘”结尾,更加显得情真意切,也不乏对征战将士的同情与关切。

曹操是建安乱世造就的英雄,文治武功皆有所长,所写诗歌内容广泛,文风清峻,其中不乏佳篇。曹操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在建安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谓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曹操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诗人与花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