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2024-01-02 05:46杨增岽严雯瀚
探求 2023年5期
关键词:话语时代文化

□ 杨增岽 严雯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P37—38)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的基础工作。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是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路径。“可信”意味着可被信赖,是将“真”贯穿到底的行动路径。“可爱”旨在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眼中值得喜爱、热爱的国家。“可敬”指明中国应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佩;另一方面,“可信、可爱、可敬”涉及讲好中国故事的不同层面。“可信”是根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可爱”是“可信”的进阶,意味着我国应使世界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从值得信赖的合作关系上升到朋友间的喜爱、热爱。“可敬”是“可信、可爱”的升华。在此维度上,我们要讲蕴含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敬的中国形象。基于此,深入探究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首先,要打造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其次,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打好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学术话语、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最后,在宣传过程中,要以媒为介,构筑传播矩阵;以事传情,建立中国叙事。我们要始终遵循可信、可爱、可敬的基本逻辑,层层递进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信任、喜爱、敬重中国。

一、打造特色文化符号,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大众媒体的更新迭代,文化符号正与相关产业加速融合。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赓续千年的历史中淬炼出来的时代精华,它凭借文化产业这一领域,以科技赋能文化,用数字连通古今、让信息化技术传承、活化弘扬文化,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文化符号中,打造出兼具时代生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华文化符号,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而文化产业也突破了固有的产业模式与发展思维,通过依托各类文化符号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发出相关文化产品,让内蕴丰富、生动形象的文化产品走进海外市场,吸引世界目光,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链条,形成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深度融合的发展局面,进而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良好形象贡献力量。

(一)立足时空的双向维度,建构多维的中国符号

中华文化符号以具象化形式出现,它作为代表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标识,承载着穿越千年的历史厚度与意蕴深厚的文化精髓,历经时代变迁却经久不衰、跨越历史长河却历久弥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探索中,我们需立足时空的双向维度,构建多维立体的新时代中华文化符号。

立足时间维度,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新时代中华文化符号需要在传承历史底蕴的基础上贴合时代语境,赋予时代价值。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打造新时代的文化符号,首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其次要立足当代语境,针对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挖掘好针对性的优秀文化内容;最后要善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手段,结合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形成一股强烈的“符号化”冲击,打造一批认同度高、传播力强、影响力大且象征着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符号。

基于空间维度,秉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原则。建构多维立体的新时代中华文化符号要求我们对内需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聚焦各族人民,着重突出发展成果同各族人民共享的共同体理念;大力宣传各族人民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如蒙古包、吊脚楼、竹楼等建筑型标识;鱼纹、水纹、网纹等纹饰类标识;泼水节、那达慕、火把节等节日型标识),致力于让56 个兄弟民族增进身份认同,引发情感共鸣,达到精神凝聚,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对外要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打造新时代中华文化符号时,需考虑海外民众这一主要受众群体,以大历史观下的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寻求全人类共同价值,要突出选择具有世界性、蕴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借助对外传播平台,助推中华文化符号“走出去”,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求我们既要传承历史、立足当代;又要基于民族、心系国家、面向世界。根据不同场景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展现多维、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分别选取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可信、可爱、可敬的具体事例和代表人物,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其次,要针对不同场合建构适宜的文化符号。在对外合作与交往时,要贴合中国以诚待人的准则,建构言而有信的中国形象;在承担重大的国际活动时,要契合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好交流的价值观念,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在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时,需要体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堂堂正正的大国风骨,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彰显“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国气度,刻画可敬的中国形象。最后,要借助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运用5G、VR、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视觉化展现,进行现代性诠释。如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通过视觉创意呈现出憨态可掬的形象,真实地向世界展现一个积极向上、热情待客的国家形象。

(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助推文化产业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2](P311)这一论述为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开辟了路径,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然而,越是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就其体量而言十分可观,但“好不好、精不精”等问题却越发凸显。文化市场上良莠不齐,部分文化企业一味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惜为迎合市场猎奇度而歪曲、恶搞传统文化,这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披着文化的虚假外壳,缺乏文化的真实灵魂。

文化产业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首先,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企业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应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不应因循守旧,而应守正创新,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研制出让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其次,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企业应提升文化底蕴,做到既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研制过程中注入时代价值和精神血脉,使文化产业富有历史厚度与价值底蕴。最后,借助科学技术研发文化产品,助推文化产业“走出去”。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我国扎实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以科学技术赋能文化产业,让中华文化借助数字化工具全景呈现,让中华文化依托信息化平台随处可见,使中华文化“活起来”;以创意形式打破旧有样式,创造出以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符号为基础的相关产品,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助推文化产业“走出去”,从而带动中国故事“走出去”。

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塑造与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基本条件,也是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求。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我们要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以中国观中国,以世界观世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准发力打好官方话语、学术话语、民间话语、国际话语四套组合拳;用心用情将许多被中国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念、正确观点、先进经验、优秀文化以讲故事的方式推介给整个世界,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

(一)引导正确走向,用官方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官方话语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权威性话语,是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发声的主要平台和重要阵地。它为学术话语、民间话语、国际话语提供了根本遵循,居于对外话语体系的核心层次。官方话语凭借其沉稳庄重、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以其较高的权威性、较强的公信力备受世界瞩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它引领着社会舆论的走向,指引着社会前进的方向。立足新时代,增强官方话语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与能力,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官方话语的整体布局。官方话语作为政府的权威性表达,是将中国态度、中国理念、中国主张进行国际化表达的关键平台。它作为话语体系的标杆,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定海神针。新时期,中国的官方话语应敏锐捕捉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契机,加强自身体系的统筹布局;针对外国政府及其民众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鲜明观点、基本国情、重大论断进行总体布局,让国际社会全面、客观、立体地认识中国,理解光荣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突出鲜明主题,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官方媒体通常是指属于官方,由官方支持或控制、具有官方背景,由政府部门创办的相关媒体,具有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等特点。为此,它在对外讲述时应着重选取可信、可敬的事例,通过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中讲述中国历代以来真诚待人的交往准则,向世界人民展现始终如一、真实可信的中国;官方话语也应主动承担讲述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作贡献的职责,用最权威、可信的语言向世界人民呈现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部分官方媒体也应针对国内召开的重大会议、举办的大型活动进行及时报道和相关内容的补充,如在媒体平台上及时公开重大会议的相关讲话内容、大型活动的筹备事项、国内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等,用最权威、真实、可信的数据支撑,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

第三,善于主动出击,重视国际舆论的引导与把握。基于当下中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困境,官方话语作为代表中国对外交流的标志名片,应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大国形象,努力消除部分国家与民众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误解。在对外讲述的过程中,官方话语应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意识形态的侵扰和外部舆论风气的侵袭,面对少数国家炮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针对“台独”“港独”“藏独”与人权等问题对中国污蔑抹黑,官方话语应以真相戳穿谣言,揭露西方国家的阴险图谋。讲述过程中官方话语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讲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又要讲饱含普遍社会共识的国际关系准则。官方话语以主动姿态把握时代洪流,在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国际舆论的正确走向,生动精彩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美好形象。

(二)增进民心相通,用民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间话语作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助推器,是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针。相较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多以“接地气”、小而精的方式来呈现,它贴近日常生活,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丰富的真情实感与“烟火气”。民间话语聚焦海内外民众,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它主要通过国内外民众的相互交流从而捕捉到他国民众的兴趣点;投其所好讲小故事、真故事、可信可爱的中国故事;让勤劳友爱的中国人民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真实可信的待人观念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它架起民心相通之桥,铺就心灵互通之路,夯实民心相亲之基,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从民心相通入手,采用民间话语发声的形式,用心用情讲好海外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

第一,应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民间外交作为推动国与国“民心相通”的基础性工作,它以普通公民为主体,社会友好团体为组织形式,在充分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基础上,基于民间友好感情,寻求深入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应扩大民间交往的作用,通过建立民间外交的工作机制,动员、协调、组织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开展对外交流互鉴,借助两国民众之口,增强彼此了解程度,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建立广泛的国际人脉网络,向他国民众展示可信的合作准则、可爱的中国民众、可敬的大国精神。

第二,中国跨国企业应主动承担海外社会责任。中国跨国企业作为中国在海外市场的代言人,它的言行举止彰显着“中国姿态”,生产的产品烙印着“中国制造”,它代表着中国企业向世界各国传递中国技术、商业模式与管理经验。中国跨国企业在产品制造时,要恪守诚信准则,研发出让民众信赖的产品。在贸易往来时,要积极同当地政府、企业交流互动,发挥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惠及当地的过程中传播中国经验,分享中国方案,凝聚中国共识。在民众交往时,要细致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生状况,给予海外员工切实可行的好处与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海外员工在务工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关怀。凡此种种皆说明了中国作为可信的合作伙伴、拥有一批可爱的人民群众、展现着可敬的大国担当。

第三,发挥海外侨胞、在外务工的人员及留学生的作用。首先,要善用侨务资源,广泛动员广大侨胞在海外积极发声。海外侨胞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是中国打开与当地人民交流联系的窗口。侨胞们较为流利的双语沟通能力以及对中国国情和海外情况的详细了解,可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有效化解部分国外群众对本国的偏见,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告诉世界民众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其次,在外务工、求学的中国人民应聚焦日常生活,以小见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在与海外民众日常交往中,真情实感地讲述祖国的巨大变化、描绘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当地民众从自己口中感受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一举措既拉近了海外民众与我国人民的心灵距离,提升海外民众对华好感度,发挥“粘合剂”功能;又为民心相通的建设添砖加瓦,建起一座“连心桥”,夯实新型国际关系的民意基础,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亲近中国。

(三)培养专业人才,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在坚持官方话语的引领下、民间话语的辅助下,以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全面立体发出中国声音的又一视角。学术话语相比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而言更具专业性、学术性、逻辑性;它反对主观臆测、破除个人成见,致力于在对讲述对象进行科学缜密的分析和全面详尽的考察基础上,达到以理服人的叙述效果。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学术话语的传播效力。一方面,我们需大力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知识精英、外宣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工作,强调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P30)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拓宽国际人才渠道,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始终要把人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政府部门应通过相关政策引领、加大资金投入、成立人才培训基地等多种路径,加大专业外宣人才的培育力度。同时,我们还需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谙宣传准则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完善专业化人才学术水平与外语精准度的基础上,提升沟通技巧、增进对他国文化、国际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从而使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对外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在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要加大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学术话语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生涩难懂的词藻堆砌。它以学理性研究和学术性阐释为基础,运用精准凝练、言简意赅的表述方式,立足大量的实地调研、精准的科学分析、严密的逻辑论证,使我们站在真理和道义的高地上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大高校丰厚的学术资源以及智库学者的远见卓识,敏锐捕捉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3]。内容设计要注重中国精神的体现与中国文化的呈现,用学术性语言撰写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突飞猛进的发展,打造兼具中国特色与大国风范的标志性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全过程[4]。学术话语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道路优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四)考虑国外受众,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侧重的是向世界表现中国、传播声音的方式。它将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复杂深奥的学术话语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于大众面前,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形成多元、立体、全面的话语结构。运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听得懂是前提、讲得妙是关键、感受好是保证。在运用国际话语对外传播时,我们应紧扣两个主题:

第一,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群体。首先,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我们要精选兼具时代性与引领性的故事素材,注重讲述议题的设置,用充满感召力的主题、感染力的故事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其次,在讲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外国友人的接受程度,积极契合外国友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寻求对外沟通的最大公约数,找到中外文化的交汇点,通过贴合外国友人的叙述方式,善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讲国际社会能听懂的故事。最后,我们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共鸣,把我们想讲的故事和国外民众想听的故事巧妙结合,让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刚中带柔,理中有情。

第二,借“他国民众”之口,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积极举办外国友人来中国的系列活动。首先,要加大力度举办中国省区市三方联动的全球推介大会,把世界人民尚未了解到的、接触较少的、彰显中国特色的事情重点推介。在推介会上中方讲解员要积极与外国友人交谈互动,回答他们渴望了解的问题。同时推介会上也应展示被推介省、市、自治区的标志性产品,让世界民众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此外,在举办推介会之后我们要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政治家、知华、亲华、爱华的国际友人来中国亲身体验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感受中外文化的精彩碰撞。让国际友人听到中国推介后实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社会文化,以此证明中国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活动应与主流媒体、部分自媒体平台等进行合作,采用视频拍摄、全球直播等形式,记录外国民众来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真切的直观感受向世界呈现中国风貌。而外国友人通过在华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的变化与发展,他们立足切身经历,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见所闻分享给世界各国友人,在实现中国故事全球推介、国际话语全平台传播的同时,借海外民众之口,努力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三、构筑传播矩阵,建立中国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P316)新媒体时代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时代,它在内容层面、传播形式、策略途径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而这些新变化所带来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给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积极掌握历史主动,大力推进新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构筑好新时代中国传播矩阵,在建立起主流叙事体系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

(一)创新传播途径,拓宽海外渠道

传播途径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遵循旧有的传播途径、固守传统的传播方式会使我国对外传播模式僵化,减少对世界民众的吸引力,不能较好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要求。为此,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应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精准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以科技赋能,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的优势,利用多元化技术使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以视频、音频、云直播等多种形式呈现。海外民众只需要打开电子设备,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信息,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风貌。多元化、信息化的技术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真实可信、全面立体的中国跃然于世人眼前。

二是坚持在保障传播途径多样化基础上,兼顾海外渠道的拓展,致力于将中国故事传遍世界。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在综合考虑信息传递的便捷度与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基础上,为了让海外群体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大量中国信息,我国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致力于拓宽海外传播渠道。如将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相互交融,形成多频共振、整合传播的新局面;国内权威传播媒体也应紧跟时代潮流,针对国际民众设立专门的双语客户端、外文网页,用国际化语言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中华文化进行推介宣传,便于海外民众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在部分海外社交平台如Facebook、推特、ins、YouTube 等开设官方媒体账号,用最权威的语言回答外国民众最关心的事情,让世界读懂中国,让外国民众更好了解中国。

三是坚持加强国际媒体间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我们要坚持同国外主流媒体展开国际合作,扩大各领域间的咨询交流,将中国经验、中国力量、中国制度、中国效率以故事的形式扬帆出海。我们需充分鼓励国内媒体积极与境外有影响力的新闻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新闻采编活动、制作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拍摄中国风光的宣传片等。中央或地方媒体也可善用“一带一路”倡议、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平台,与部分国家的媒体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打造全球性的融媒体服务平台,让中央和地方新闻信息借船出海;在本国媒体与国外媒体的共同推动下,将两国人民联系起来,共同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二)搭建交流平台,传播中国声音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和传播体系的构建中,中国需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打破文明的壁垒,跨越时空的维度,掌握历史主动,积极搭建中外友好交流平台,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两国民众在对外沟通交流时,增加对彼此国家、人民的了解,让国外民众结交到团结友爱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真诚热情。而这些可爱的中国人民在与国外友人友好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兴趣点,精准定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发出真实可信的中国声音,讲述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故事,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呈现于世人眼前。此外,中国主动搭建中外交流合作平台之举,赢得世界由衷敬佩。它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自觉承担国际责任,持续加强同外国人民友好交流,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展现出中国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2](P317-318)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举办各种人文交流活动。相关媒体通过主动承办同国际上的大型合作论坛,为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好平台。同时,部分文化产业应与主流媒体加强合作,从而推出各种各样引人注目的融媒产品。在中外人民的交流活动中,通过融媒产品的展示,让外国友人看到产品,想起中国事,记起中国情。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重要的国际论坛、大型的国际组织等平台,汲取国际经验与智慧,扎实推进构建更多更好的中外高水平人文交流特色平台,使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做到有话可讲、有事可享、有处可施。

(三)构建主流叙事,展现中国形象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及时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主流叙事至关重要。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西方话语带节奏,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原则,以主流姿态切入主流议题,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5](P38),运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学术话语、国际话语四者结合的表达方式,努力构建一套融合中华文化精髓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叙事。

构建主流叙事,讲好中国故事,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应该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国家形象的代言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创新中国故事的叙事结构,打破常规叙述逻辑的桎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叙事手法进行多样化探索,既要吸纳旧有叙事所共有的结构范式,也要创新运用新型叙事,如采取中国式循环叙事、沉浸式叙事、有线性叙事与平行叙事相结合等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转变叙事角度,旧有叙事多从第三人称出发,而新时代的中国叙事需创造性地以本国视角、他国视角进行复合叙述。要善用叙事策略,故事一要讲得好,二要讲得妙,要善用国际化叙事策略,讲国外人听得懂、易接受的中国故事,让国际受众了解令人信服、友爱、值得敬佩的中国。要紧扣叙事主题,讲好中国故事,选好讲述主题是重中之重。我们既要讲立足本土的故事,让叙事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烟火气,又要讲放眼全球的故事,心怀“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的大格局。

叙事过程中的话语、词语等相关概念的选择和阐述是打通传播通道的钥匙,为此,我们要建构融通中外的叙事概念、范畴和表述,加强叙事效果。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强调情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真诚地表达出意见、意图、情感、愿望等,以便听众相信言语者所说的一切。”[6](P293)因此,我们在中国故事的讲述、表达方面要用心用情,注重情感的共鸣。根据对象国的背景、文化,巧妙讲一些当地的典故、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结合两国交往的历史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大格局,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由此迅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讲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经验的科学性。以事动人,以情感人,将中国故事讲到人们的心坎里,进而提高中国故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情感与价值的无限趋近。

四、结语

中国自古以来遵守以诚为本、以信立人的价值准则,在对外交往中真诚待人,始终与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面对国际社会针对中国快速崛起而喧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P50)向世人展现中国是具有亲和力、爱好和平,致力于世界和平发展的良好形象。

当前,我们正站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路口,全国各族人民应“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持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应从打造特色文化符号、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建立中国叙事等方面加以努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让中国人发中国声,用中国话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话语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谁远谁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