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有组织科研机理研究

2024-01-02 23:23崔志莉
高教学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高校

崔志莉

摘  要:高校科研组织是一个复杂自组织系统,具备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内部存在涨落等自组织特征。剖析自组织序参量,认为应从构建解决综合性复杂现实问题的目标指向、非线性扁平化的学习型科研组织结构、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交互的管理模式和全方位多维度的协作与评价保障机制四方面来实现有组织科研,为推动高校实现有组织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有组织科研;自组织理论;序参量;实现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078-05

Abstract: As the result theory,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is a complex self-organization system,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non-balance, non-linear interaction and fluctuation. By analyzing the self-organizing order parameter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organize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ealized from four aspects: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solv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realistic problems, the non-linear and fla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learning-type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mode of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elf-organization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the all-round and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organize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ganized research;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order parameter; framework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为决定全球发展和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均加强战略规划部署,客观上强化了国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作用。近年来,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的遏制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我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迫在眉睫,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共领域安全卫生问题亟待解决,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是其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科学研究就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承担着创造知识、传承知识的学术使命。高校将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便是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长期以来,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学和科研职能所派生出来的职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职能的目的和形态并未因社会服务的需要而改变,这就有可能导致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与社会的需求脱节,从而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方面能力不足,高校的科学研究尤其在重大攻关项目上响应国家需求的程度还不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科技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断,“四个面向”是新时期国家向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动员令,突出了科学研究的国家战略导向性;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1],“有组织科研”成为正式进入政府文件的新语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部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协同配合与整体推进是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和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的一大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要素、市场要素与社会要素等科学统筹,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化发挥协同效能,在科技领域体现为围绕国家战略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高校集智力资源、科技资源与学科组织资源优势为一体,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协同“教育、科技、人才”以解决经济社会现实问题,开展有组織科研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一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切自组织现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哲学意义上的“自组织”概念用以说明秩序与结构的生成,认为一个有组织的并且是自组织的产物是由其各部分交互作用产生因果联结而产生的,其各部分既由其他部分的作用存在,又为其他部分及整体存在。康德理论比较准确地界定了自组织的性质,蕴含了早期的自组织思想;20世纪中期,英国学者阿希贝的著作《自组织原理》萌芽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组织概念,而后在热力学、协同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内逐步发展;德国物理学家、协同学创始人赫尔曼·哈肯对“他组织”和“自组织”的概念进行严格的意义区分,认为自组织是指不存在外部指令,内部要素之间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运作,自发地从无序形成有序结构的组织,而他组织指的是通过指令和控制而形成的有序结构组织,他组织与自组织在内容及特点上彼此规定相互照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等一系列理论集成的学科群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是“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通过要素的协同与竞争阐明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是自组织的“一般动力学方法论”[2],突变论通过局部渐变与整体突变揭示自组织演化的途径。

当前,围绕“有组织科研”的讨论不断升温,理论对政策的阐释加速进行,现有研究主要就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价值意蕴、体制建设、变革路径等开展了理论阐释。学者们认为高校有组织科研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在体制建设方面,高校有组织科研要坚持需求导向以平台化布局开展协同攻关[3],围绕核心科技问题研究攻关,系统全面布局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全流程管理,大平台大团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4]。要引导创新团队聚焦重大需求提炼研究方向,对接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战略布局,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项目组织上从被动的“接单式”向主动谋划和服务转变,平台建设上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团队建设上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支撑引导上从资源引导向综合施策转变[5];潘玉腾[6]提出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建构路径为提升学科水平以夯实创新根基,建设平台内涵以筑牢创新支点,蓄积创新人才以做强创新杠杆,聚焦成果转移转化以打通创新链条,改革体制机制以激发创新活力;刘小强[7]认为高校科研范式转变下的科研组织的特征为问题导向下的跨学科、跨学校、跨界别(高校界、科研界、政界和企业界等)和跨国。此外,还有学者探析了国内外有组织科研案例,如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例探究高校有组织科研新形态,澳大利亚高校科研外部治理机制[8],基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案例分析了瑞士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复杂面向及其机制响应[9]等,均为推进我国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提供借鉴。综上,对于有组织科研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统一认识,对于如何实施有组织科研,学者们多以问题路径、机制体制改革为主要探索视角,对于有组织科研的机理研究不多,对多理论视角下的把握不够深入,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高校有组织科研问题,通过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目标指向、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等对科研自组织能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变量——序参量的分析,提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现架构。

二  高校科研组织的自组织特征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观点,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应具备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内部存在涨落四个特征。高校科研组织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复杂自组织系统。

(一)  高校科研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开放性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流的前提条件。只有开放,系统才有可能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状态[10]。反之,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交换关系的封闭系统都会趋于混乱无序。“社会科学领域内引入开放系统时进行了概念泛化,是指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2],高校科研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构成高校科研组织的要素如人员、场地、资金及科研活动,无一不与高校的其他组织、政府、社会等内外环境之间不断地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流。从自组织理论角度看,高校科研组织要想维持自身结构,进行有序健康的发展,就需要保持开放性,加强对外联系。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政府、企业、行业等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的科研贡献与价值给予了更高的期盼,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是高校科研组织面临的新任务,假如科研组织是封闭的,所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现实是割裂的,那么高校科研组织便很难达到良好的自循环发展状态。高校有组织的科研就是要从科研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抵消自身演变中产生的具有不利影响的正熵,确保科研系统无序度降低,进而从无序到有序,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目的就是降低自组织正熵,使得高校科研组织能够有序发展。

(二)  高校科研组织具有非平衡性

非平衡性也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与外部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中远离平衡态,倘若一个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由于其开放程度低,与外部的交流少,导致系统内部正熵增加,从而使得系统不会向有序状态发展。高校科研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要形成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流动就必须有一定的势差,势差形成的原因在于高校科研组织的非平衡性。高校科研组织的非平衡性表现为内部要素的分布不均匀,如高校与外界信息的不对等、不合理的科研评价对于科研活力的压制、不同院校科研资源的不均衡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发展,驱使科研组织差异性增加导致不断远离平衡态。

(三)  高校科研组织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出现自组织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内要素之间的作用存在线性或非线性两种,系统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系统内部要素相互制约形成非线性作用,即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协同学剖析了非线性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提出伺服原理和最大信息熵原理[10]。根据伺服原理,慢变量即为系统的序参量,对系统的影响比快变量更为显著,从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系统的整体状态。序参量与子系统彼此作用,进而促使整个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科研组织具有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特点,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出现明显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表征。科研组织的序参量支配着科研组织众多子因素的演化,子因素对序参量的伺服强化着序参量自身。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变化的原因都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会只是因为其他另外一个因素的单一影响。如科研资源的变化,会引起单个科研人员甚至整个科研团队的流动,科研实力的增强对于科研组织的知名度起到关键作用。日益凸显的科研资源不均衡问题,比如资源要素、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竞争加剧等非线性力都会使得科研系统远离平衡态。

(四)  高校科研组织存在涨落现象

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受内部非线性力的作用,系统内部就会发生涨落现象。科研系统内部众多子系统的状态始终在不断改变,这就必然存在涨落现象。如果这种涨落保持在一定限度以内,系统通过自适应、自调整、自修复可承受这种干扰来维持自身的形态。但当涨落过度时,系统形态结构面临失稳,组织可能走向崩溃解体。由于高校科研组织中的人才、资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不断被消耗,如果没有外部环境负熵的输入,如项目研发资金、科研设备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引入,科研组织的创造力就会降低,系统发展就会迟缓甚至停滞。适度涨落促使科研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不断调适完善,对于有序的高校科研组织来說,为维持其有序发展,保证局部的涨落不会消亡,使系统整体向更高层次演化发展,就需要政策、资金、人员等支持外部环境对科研组织内部不断输入负熵,同时这种负熵输入的力度和大小要大于系统自身产生的正熵。

三  基于序参量的高校有组织科研实现架构

序参量在自组织系统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控制事物有序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序参量是大量子系统集体运动的宏观整体模式有序程度的参量,通过对影响系统的各子系统集中归纳,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耦合,产生协同效应,使得自组织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度低到有序度高,进而使系统有序结构逐渐形成。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现的根本在于厘清作为结果的高校科研自组织系统如何有序演化,具体而言,就是如何通过他组织手段,实施一定范围内合理的干预,使得科研系统内外部各要素协同运作,最大化地发挥自组织作用,形成科研组织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的系统效应。从目标指向、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四方面剖析有组织科研的自组织序参量。

(一)  解决综合性复杂现实问题的目标指向

传统的高校科学研究是以学科的分化和专业化为基础的,以支撑学科建设和促进学科发展为目标,而有组织科研模式中,科学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要设置到复杂的现实情境中,从日益凸显的难以解决的复杂现实中找寻、研究并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研究的目的从学科导向转为问题导向,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而非以学科发展为主要目标指向。高校有组织科研是一种依据不同学科基础条件而构建的跨学科组织框架。随着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复杂,这些重大科学难题的破解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得以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科学研究聚焦知识体系中不同知识范畴中的复杂性共性原理和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知识生产模式面向现实应用场景,不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是开发研究均为关注实际应用的研究,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受传统学科组织边界束缚,单一学科下科研资源配置及科研评价仍然占据主要地位,问题解决式的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构建面临诸多障碍。加强对多学科的组织统筹力,打破单一的学科体系,依托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是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必然选择。高校要组建具有较强目标导向性的科研组织机构和创新团队,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开展协同研究,使学术研究跨越传统的学科划分,将实用高深知识与学术系统知识互相促进与融合,打破学术、产业和其他部门的藩篱以探求或揭示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和原理。

(二)  非线性扁平化的学习型科研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即组织内各要素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传统高校科研组织结构以直线职能制为主,该结构基于学科分类设置,以学科的组织化建制化为基础,直线职能制是高校为应对高深知识生产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资源供给模式,学术资源配置仍呈现出在既定行政框架内的约束性“放权”[11],行政权力体系中科层制管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科研组织内部的学术权力体系出现等级制和组织僵化的现象,在面对问题解决式的研究时存在适应性不强、多样性不足、合理性较差等弊端,导致科研组织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发展需要。

有组织的科研组织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取消组织的纵向边界,对高校科研组织结构进行创新,探索构建以非线性、扁平化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结构。在科研组织外部关系方面,非线性结构克服传统科层组织结构存在的弊端,明确划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职能范围,厘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及两种权力各自所作用的领域。在科研机构如何践行“四个面向”、从哪些领域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需求、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学术事务上充分保障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保障学术人员充分参与科研业务的管理和决策,尽量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有组织科研中的行政权力更多地表现为他组织力量的介入,即通过政策引导、资源调配等方面对科研组织进行一定的干预,从制度保障和环境保证等方面实现科研组织顺畅运作的目标;在科研组织内部关系方面,科研团队是科研组织运行的核心要素,科研团队的自组织使得科研组织的活力和创新成为可能,并支撑着科学的发展和秩序。科研组织的有效运行不在于机械的固定结构,而在于组织成员的竞争与合作等自组织过程,有组织科研下的科研团队的组织运行方式是以目标导向的合作协商的学习型组织,管理边界的弱化客观上消除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障碍,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束缚,弱化了权力分层和等级差别,致力于有效解决组织内部沟通问题,能够积极快速地反应以更有效地应对变化。更注重团队合力,将团队的价值与作用放在个体科研者之前,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形成一个敏捷团队,各敏捷团队形成网状结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相对自由的空间,使得科研组织结构呈现非线性、扁平化的特点。

(三)  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交互的管理模式

科学研究作为一个系统,其发展是一个自组织开放进化的过程,虽然科学研究的初衷和过程是研究人员的自由探索,而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高校科研工作正面临着强大的外力快速侵入,自组织下的自由探索将科研人员局限在象牙塔中,其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现实日益割裂。当系统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单纯依靠系统的自组织已经不能及时适应子系统之间的调和,换言之,仅靠自组织的科学研究无法应对这种侵入,也就很难达到良好的自循环发展状态,从而使科研组织系统趋于无序化,而从外部增加一种用于协调和控制的他组织手段,可以弥补自组织作用下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局限。高校科研组织在遵循科学研究与科研人员自组织机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他组织介入手段,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科研,是高校科研的发展之路,同时高校科研能够在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作用下完成自身的更新和发展。揭榜挂帅科研组织形式是有组织科研的一种创新,这种形式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协同交互,他组织外力针对性推动与自组织内力协调运作完成科技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形态。不同于自上而下的“线性”科研项目申报组织方式,揭榜挂帅项目申报方式以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化思维实现了国家需求、市场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供给的精准化对接,聚集科研人才、研发资金、產业政策、科技平台和服务资源,将在不同学科领域自由探索的有潜力的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组织起来,进入有组织科研体系,面向重大应用场景,以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协同研发创新活动。

(四)  全方位多维度的协作与评价保障机制

有组织科研要求管理部门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为高校科研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一,高校有组织科研所要构建的跨学科组织框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跨学科科研团队协同合作的问题。高校要平衡单一学科发展与跨学科合作的科研团队力量,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变学术评价只认第一作者及第一作者单位的评价指标,探索科研团队整体评价,鼓励团队合作开展学科交叉。同时吸收政府、行业、产业界人才要素,建立动态科研联盟体,实现多利益主体的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整合力量开展产学研集成攻关,协同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从制度上减少甚至消解跨学科研究中的科研评价障碍,促进跨学科团队协同合作。其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保障机制。注重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的应用价值,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建设,为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消除制度障碍。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很多,但成果转化率不足10%,而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70%,已然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源头。造成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导致科研活动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科研成果在生产生活实际中适用性不高,不具备推广和转化价值。有组织科研模式在更大程度上及更广范围内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科研项目选题及立项时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加大实际应用部门的参与程度,使研究开发更贴近需求和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根本动力。政府、企业、高校等多利益主体协同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企业技术更新迭代及提高生产效益,促进高校科学研究进步,尤其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从而实现产业系统、教育系统、科研系统相互融合,提高高校的战略科技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EB/OL].(2022-8-30).http://www.gov.cn/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

[2] 刘菊,戴军,解月光.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J].遠程教育杂志,2012,30(1):37-45.

[3] 林忠钦.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N].中国教育报,2022-10-10(5).

[4] 毛军发.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N].中国教育报,2022-11-21(5).

[5] 雷朝滋.以“三个破解”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N].瞭望,2022-11-21(47).

[6] 潘玉腾.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12-14.

[7] 刘小强.立足服务使命,加强有组织科研[N].中国教育报,2022-10-10(5).

[8] 张强.何以有组织:澳大利亚高校科研的外部治理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23(1):57-63.

[9] 张新培.瑞士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复杂面向及其机制响应——基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案例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2):40-48.

[10]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论系统的自组织演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9-88.

[11] 张卓,刘冬冬.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数字规训及其突围[J].大学教育科学,2023(1):74-82.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