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

2024-01-02 03:05吉登艳梁艺彦
山西农经 2023年22期
关键词:低龄农地老龄化

□吉登艳,梁艺彦

(1.东华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口变化的普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区域,这一问题日益凸显[1]。在我国农村,由于户口迁移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等特有的制度,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脱离粮食生产,转移至城市务工[2],加之人们寿命延长的叠加效应,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3-5]。

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如体力、人力资本)的变化会对我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据此展开相关研究对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

大量学者就老龄化在农地市场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探讨[6-7],但研究并未形成一致观点。一是不少研究发现,受限于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后农户倾向于土地转出,而非转入土地,从而表现为老龄化负向作用于老年农户生产中的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少量学者证实,受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对农地依赖性增强的影响,其种地意愿更强,农地转出意愿则不高。三是老龄化对土地流转不具有显著影响。

杨进和陈志钢(2016)[8]研究发现,无论在平原地区还是山岭地区,无论是对于土地租入还是土地租出,农户家庭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并不构成显著影响。造成以上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学者们未能较好地区分老龄化程度。

现有研究证实,不同老龄化程度的农户(7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60~69 岁的低龄老人)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9-14],其劳动力供给与农业经营规模情况大不相同。因此,进行老龄化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的再检验有必要区分老龄化程度。

本研究以江西省遂川县与丰城市为例,基于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区分老龄化程度,构建老龄化变量,重新计量检验老龄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从而为不同年龄段农户农地流转引导政策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依据江西省内不同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粮食生产情况、地形特征和土地市场发育水平等,选取江西省遂川县与丰城市为研究区域。其中遂川县地处江西西南边境、吉安市西南部,地貌以山地为主,由南西至北东方向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地貌。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处鄱阳湖盆地南端,赣抚平原腹地,以平原地形为主,属于我国产粮大县。研究数据来源于两个县(市)的农户调研,调研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最终获取2 个县(市)、10 个乡镇、441 户农户的数据用于实证分析。

2.2 老龄化与农地流转现状

2.2.1 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现状

统计发现,研究区域内样本农业经营主体中,年龄大于等于60 岁的农户占比为44.67%,其中低龄老年农户(60~69 岁)占比为34.47%,高龄老年农户占比为10.20%。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60 岁以下的244 户农业经营主体中,153 户已达50 岁或以上(占60 岁以下样本的62.27%),即60 岁以下的农业经营主体将有超过1/2的农户将于未来1~10 年内陆续步入老年,说明研究区域内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现象较为显著,且当前主要表现为低龄老龄化(见表1)。

表1 样本农户的年龄分布

2.2.2 农户的农地流转现状

研究区域内样本农户的农地流转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农户农地流转较为活跃,66.67%的农户以农地转出、转入或既转入又转出的形式参与了农地流转。二是具体流转方向上,样本农户中33.33%的农户未流转农地,25.17%的农户只转出了农地,39.68%的农户只转入了农地,1.82%的农户既转入又转出了农地(见表2)。

表2 样本农户的农地流转参与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农户的农地流转规模,对农户的农地流转面积进行了统计(见表3)。农户转入农地面积为0.67 hm2及以下的农户占比55.74%;农户转出农地规模主要集中于0.67 hm2及以下(占比94.12%)的小规模,这与研究区域内土地较为细碎化和农户承包农地规模普遍较小有关。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农户农地流转以小规模流转为主。

表3 样本农户的农地流转规模

2.3 老龄化对农地流转影响的计量分析

2.3.1 变量说明

为探讨老龄化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家庭农地流转情况(1=转入农地;2=转出农地;3=未流转农地)为因变量,以农业经营主体年龄(0=60 岁以下;1=60~69 岁;2=70 岁及以上)为核心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户主特征、家庭特征与村级特征变量等可能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因素。鉴于家庭存款数量、农业收入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研究采用前置项代替其进行回归。相关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分析详见表4。

表4 变量定义、赋值与描述性统计

2.3.2 模型构建

为考察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构建了以下模型。

式中:land_circulationi表示农户农地流转,包括转入农地、转出农地和未流转农地;α为常数项;Agei表示农户i的老龄化水平(0=60 岁以下;1=60~69 岁;2=70 岁及以上);β与γ为待估系数;Xi为其他控制变量;εi是模型残差。

鉴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是多元选择变量,故使用多元Logistic 模型进行估计。

2.3.3 回归结果

以只转入农地作为参考类别,运用SPSS 软件得出多元Logistic 回归的结果(见表5)。整体来看,模型显著且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从回归结果可知,相较于转入土地,老龄化显著促进农户转出农地或不流转农地,即随着农业经营主体由非老年期到低龄老人期再到高龄老人期,相较于农地转入,农户选择转出农地或不流转农地的概率显著提高。可能的原因是,老年人的体力和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从而无法应对农地转入带来的工作量增加,只能保持自己原本的小规模经营以维持生计,或转出农地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表5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估计结果

家庭特征方面,劳动力数量负向显著影响农地转出,即充裕的劳动力为家庭农业生产提供劳动力支持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激励农户转入农地。非农劳动力占比正向显著影响农地转出,即家庭劳动力中务工人数占比越高,留下耕种的人员越少,更可能转出农地而不转入农地,以达到减少耕种压力、获取土地租金收入的目的。承包地面积正向显著促进农地转出和不流转农地,即承包地面积越大,家庭可经营耕地资源越充足,农户不需要通过土地转入增加经营面积,甚至转出部分承包地后仍能较好地维持生存。农业收入对农地转出和不流转农地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且系数均为负,即家庭农业收入越高,农户越会认为依托农业生产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继续转入土地以扩大经营规模,获取更高的收入。

村土壤质地正向促进农地转出,即土壤质地越接近黏土,土地的转出可能性越大。这可能与不同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耐旱耐涝、适种性和保肥能力等有关。黏土较壤土适种性较低,因此当村土壤以黏土为主时,农户会选择转出而不转入农地。此外,村里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正向促进土地转出。农地流转信息的提供有利于农户在更广阔的市场找到能出更高价的土地需求者,促进其将农地转出给本村以外的土地租赁者,获取更高的租金。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江西省遂川县与丰城市的调研数据,在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与农地流转现状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stic 回归计量检验老龄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区域内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特征显著,且以低龄(60~69 岁)老年人为主;农户农地流转较为活跃,但以小规模流转为主;随着农业经营主体由非老年期(60 岁以下)进入低龄老人期(60~69 岁)再到高龄老人期(70 岁及以上),相较于农地转入,农户选择转出农地或不流转农地的概率显著提高。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国家应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解决老年人退出农业经营之后的养老问题,引导老年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7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序退出农业经营。二是地方政府应依托地方产业与政策优势,努力提升农村与农业的吸引力,鼓励和吸引具有农业技能与就业倾向的有志青年回流农村与农业,在改善农业经营主体年龄结构的同时,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政府应积极搭建农地流转平台和宣传农地流转信息,为农户农地流转做好全程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低龄农地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