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实践和经验

2024-01-03 00:51丁雯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摘要]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整个根据地以鲁中区为中心,四周由鲁南区、滨海区、胶东区和渤海区相互衔接。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大致以1943年1月份开始的“整支”为分界,1943年“整支”之前主要活动是大量发展党员,教育党员,动员群众积极抗日。1943年的“整支”重点是通过培养支部成员领导群众团体进行斗争的能力来整理支部和教育党员。以上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为抗战提供了后备力量和物质基础,这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组织活动

[作者简介]丁雯,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525。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7-0030-05

党在农村的抗日动员活动是在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党组织经历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重建、巩固和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本文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和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为资料,从基层实践活动层面考察从1938年到1945年山东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实况,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情况

在抗战时期,山东具有关乎整体战争发展形势的重要地理位置,它西接华北地区,东临大海,与东三省地区隔海相邻,途经济南的津浦铁路是联结南北交往的重要交通路线。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战争发展中占有连通海路与陆路、北方战场与南方战场的军事战略地位。

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军开始沿津浦铁路南下,1937年9月30日大举入侵山东,山东省的国民党政府逃跑,日军逐渐占领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山东的农村地区成为真空地带。中共中央根据战争发展态势,十分重视山东的抗战局面,指出了尽快在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必要性。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根据山东可能完全变成日军占领区域的形势,向山东省委作出指示,强调山东省委应注重“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①,做好长期游击作战准备。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率干部50余人到山东。之后山东省委在泰安县南上庄召开干部会议,确定在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党的工作,“大量地吸收积极的工农成分和革命的学生入党,同时必须严密党的组织。”②自此,山东省委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逐步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党的工作,扩大武装力量联合抗日。

由本土抗日武装队伍组织形成的山东纵队和八路军115师主力相互协作,共同在山东开辟出一个覆盖全省行政区域内部相互联接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地方武装力量先后创建了冀鲁边根据地、湖西根据地等。1939年春,八路军115师主力进鲁,与山东纵队会合,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开辟了泰西、鲁西抗日根据地和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此后,山东纵队和115师分别形成领导山东抗战的两个中心。到1940年底,先后建立了鲁西、清河两个行政主任公署、12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政府,辖有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湖西、鲁西、冀鲁边和苏皖边区等地区,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③1941年到1943年7月,整个抗日根据地面临最艰难、最困难的阶段。④山东抗日根据地外部面对日军的残酷“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内部抗日的统一指挥未能解决。期间,党组织通过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工作及调整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的决定》,到1943年,115师与山东纵队顺利合并,9月,罗荣桓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为统一抗日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到1944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恢复向好,建立了鲁南、鲁中、渤海、滨海和胶东五个行政公署,形成整个山东行政区域内全民皆兵的抗日局面。

全面抗战爆发前,山东党组织的力量薄弱,全省统计的党员仅2000余人。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发展党员成为各地党组织的主要任务。由于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大量发展党员工作一直是山东党组织活动的主要任务。山东党组织始终实施“一面巩固,一面扩大,扩大的一个,必须是巩固的一个”的党员发展方针。其中1939年7月,鲁南区委发展党员15800人,鲁西区委发展8000人,胶东区委12000人,冀鲁边及清河8000人,苏鲁豫边8000人。⑤到1940年4月份,全省发展党员数量翻一倍。到1941年4月,全省划分了六个战略区,包括鲁南、鲁西、胶东、冀鲁边、清河和鲁中,由于日军开始对根据地发动残酷反复的大“扫荡”,党员的数量增长速度放缓。之后,日伪军的进攻强度不断加剧,并不遗余力破坏山东的统一战线,加上山东党组织内部领导工作出现问题,导致山东抗日根据地破坏严重,1942年,全省党员数量减少了2万左右。为了克服困难,山东党组织普遍实行精兵简政、统一思想、群众运动和党内整风运动等活动,到1943年下半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有了很大好转,此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持续向好发展,党员数量恢复增长,到1944年,党员人数达到15万多人。

农村是建立抗日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区域,建党工作成为根据地民主政权建立的首要工作之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成为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形态。⑥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由党的军队和山东省委发展的。例如,115师在到达泰西后,为了开展群众工作,抽调干部成立工作团,协助县委建立区、乡两级党组织,吸收符合条件的积极分子入党,建立村党支部。⑦为开辟鲁中抗日根据地,边区省委调派入鲁干部和游击队的本地干部到地方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系统。⑧抗战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地方上形成县委-分区委-支部党的组织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大量发展党员。伴随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到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支部发展到1700多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规模也扩展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少到多,从无序到组织化,成长为党与农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的紐带,动员和引领农村群众参与抗战。

二、扩大党员队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首要任务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大量发展党员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在群众中开展工作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扩大党员队伍一方面是大量发展党员,另一方面是通过审核、教育党员巩固党组织。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山东各地成立武装队伍抗日,山东党组织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统一扩大军队,开辟抗日根据地和大量发展党组织。到1939年10月,依据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党组织发展情况,山东分局在《关于发展地方党员指示》中,强调要继续大量发展党员,但也应注意党员质量,并明确规定“发展党员是各支部经常的任务之一”。⑨关于党组织的发展由“以发展为主”向“巩固与发展并重”转变。

大量发展党员初期,在充实了根据地基层党组织的同时,由于不正确的发展党员方式和新党员成分的复杂性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凸显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一方面新党员文化素质低,入党动机不正确,不了解党的性质,不了解革命的含义;另一方面,党员成分不纯,一些奸细分子、投机分子乘机潜入党组织内部,企图破坏党组织,这对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是严重的打击。党逐渐明确要在大量发展党员的同时,把巩固党组织的工作也放在主要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始在大量发展党员的同时注重对党员队伍的整理。

加强整理支部工作,实行党员的教育制度。大部分新党员由于农民成分的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山东分局1941年对鲁中地区和胶东地区党员文化水平的统计为例,鲁中区文盲水平占总党员人数的56%,初等水平占41%;胶东地区党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文盲水平占25.5%,初等水平占70%。⑩这两个地区95%以上的党员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在吸引群众入党的同时非常注重党员的教育工作。在对全部党员的教育上,为提高党员的文化程度,山东分局强调加强党员教育,给每个不识字的党员以每天识一个到三个字的任务,在一年内扫除党内文盲二分之一(识五百字以上),通过识字班、群众大课公开进行。⑪在思想教育方面,各地基层党组织采取了多样的教育方式,各支部普遍定期召开小组会,支部党课,还有支部工作训练班等,使党员进行马列主义、党的政策和时事问题等课程的学习。在加强对支部负责人的教育上,各地普遍开办流动训练班,有计划地提高支部干部的政治水平。⑫也因为党员成分大半为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在抗日根据地党支部的教育工作中,会具体了解党员的受教育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反复地解释说明。实践证明,经过训练的干部、党员工作大都变得积极,工作能力较前明显提高。⑬

基层党支部整理党员队伍的另一工作重点是排除掉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某些党支部“征收新党员不经过详细审查与执行入党手续,少数干部包办介绍新党员,形成拉夫式的发展现象。”⑭1940年,鲁西区运东地委审查党员,发现存在问题的党员有120人,其中不符合入党程序没有候补期的达77人。⑮因此,农村党支部在发展新党员入党需要严格履行入党手续,实行候补期制度,物色新党员注重对象的成分。鲁中区在1939年-1940年大量发展时期,泰山水北区三个支部的十五个干部,有一个是地主,十二个是中农,只有两个贫农;王庄区两个支部的九个干部,一个富农,六个中农,只有两个贫农;甚至有的支部的书记是富农。⑯党员干部的成分不纯,严重影响支部工作的正确开展。为保证党支部成员的纯洁性,审查党员成分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定期且长期的活动,尤其重视对党员干部的审查工作。根据地依靠区委、地委、县委等上级党组织成立党务监查委员会,对包括支部在内的各级党员干部定期进行审查。⑰

抗战时期,发展党员是根据地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尽管大量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之后整理和改造基层党组织制造了棘手的麻烦,但当时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巩固初创的抗日根据地需要在根据地内大量发展党员,扩大党支部规模来宣传教育群众,使党在抗战中抓住主动权。另一方面,山东党组织在大量发展党员的同时也在巩固基层党组织,通过教育党员、定期审查党员等活动,让支部过正常的组织生活。

三、改造支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关键环节

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随着山东抗日根据地区域不断扩大,敌人“扫荡”更加激烈,顽固派反共活动不断,加上山东党的斗争经验少,抗战几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一直不健全,直到1942年,刘少奇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来到山东指导革命工作,从政治引领、思想作风上给山东的党组织作出指示,这给山东的抗战工作注入了新能量,到1943年1月,山东各级党组织最先在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造支部的工作。

改造支部是一个持续且长期的过程,“党的建设工作中心在于支部”。⑱1940年6月,朱瑞在《山东党的建设问题》中指出山东党支部工作不健全,要健全支部工作,規定健全支部的标准:“健全的生活加上教育党员、领导群众、动员战争。”⑲1943年1月15日,山东分局在《关于改造支部工作的决定》中总结支部工作缺陷,包括成分不纯洁、党员水平过低、组织松懈、支部领导不民主、核心作用一般不高。⑳出现这些缺陷主观上是因为山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一直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痛点,基层党员干部能力不足,领导上不民主、官僚主义;客观上是因为农村整体上的落后性和复杂性造成支部工作效率低。针对这些问题造成农村党支部活动空心化,省委强调要使支部和党员实际参与领导群众运动、发动群众斗争中才能有效整理支部。山东分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支”工作做了更加深入的安排。“整支”时间以半年为期,上级选拔具有支部工作经验的干部专门前往实验区党支部开展工作,以中心突破的方法创造经验,再普遍化,推动全盘地区支部改造。“整支”梳理并改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发挥出基层党组织动员并组织群众抗日的引领作用。

有效的“整支”工作是将群众斗争、整理组织和加强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在1943年之前的党支部整顿工作大多只对任一方面开展整理活动,有的单纯组织整理,结果清算了几个党员,撤换了几个支委,但支部仍未有任何起色,有的反而更消沉下去;有的单纯教育,分区委轮流到支部去上课,党员也学会了一套名词,但是不会做实际工作;有的单纯领导了群众斗争,党员爬上群众斗争领导地位,产生英雄风头,贪污腐败,支部内部产生各自为政、宗派对立等现象。因此,党组织意识到有效的“整支”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接受教育的支部党员进入到群众团体中领导群众工作,保证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和党的政策的正确实施,同时在领导群众斗争中又能深入教育党员,达到进一步整理组织的目的。“整支”工作的具体开展是继续保持对支部党员的定期审查和教育工作,洗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成分;同时让支部党员参与并领导群众组织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接受教育,整理组织。胶东区的北招七区埠南张家在查检过程中,首先对支部进行了教育,对党员进行了短期训练,要求每个党员必须通过加入农救会等群众团体,成为团队的负责干部。渤海区昌潍县马渠村模范支部在减租工作中,每个党员深入农民群体动员,在统计产量时每个党员最少带一个群众实报;这过程中共减租42亩,既整理教育了党员,又在农救会中发展了党员。鲁中区桃草坪支部领导了减租斗争和两次春荒借粮,强调每个党员团结三个到五个群众,重视家庭教育,培养了一批干部。滨海区海陵县委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整理支部,往往一个支部因为某一个问题没得到恰当解决而影响党员的情绪和积极性,所以整支干部对支部进行深入调查,参加支部各种会议了解具体问题,采用找党员个别谈话的方式收集资料,解决具体问题,从中进行实际的工作教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1943年开始的“整支”工作在各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组织工作得到大发展。从1943年到1945年全省支部数量由7180个扩大到17489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群众群体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领导和教育作用,支部的党员得到锻炼和教育,群众树立了积极的抗战热情,党支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建立起一种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

四、抗战时期山东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经验

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组织经历发展、巩固、改造,形成了具有长期借鉴作用的经验。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是一切群众工作开展的前提。抗战时期斗争形势严峻,社会环境复杂,农村人口众多,物产多样,是与日军展开持久斗争的主要阵地。农民思想的封建性和行动的混乱性需要先进的党组织对他们进行改造并领导他们反抗侵略。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统一开展政治动员、推进减租减息、加强文化教育等工作,支部党员参与并领导农村中的实际工作,在这过程中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群众和社会团体,充实了八路军作战力量,为抗日积累了大量战略物资。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独立的领导能力,通过联合群众组织和整合乡村资源,统筹一切力量促进农村各方面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保证基层工作民主化。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存在的普遍的错误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关门主义、脱离群众的现象,有的村政机关还拒绝党外人士参与到村集体的社会治理,还有日常工作形式主义盛行等,这给抗日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小的阻碍。随着抗战动员工作的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认识到“三三制”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作用,以及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实行行政决策集体化、民主化,在党委和村委的干部选拔上,实行普遍的公开的群众选举,保证党员干部和其他干部受群众的监督;选择吸收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入党,参与到乡村政权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以群众诉求为切入点。抗战期間,为了抵抗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山东的各县、区、乡都有群众组织开展抗日运动。罗荣桓指出:“要创建抗日根据地,就要重视群众工作,将农民发动起来,成立农民协会,有了群众工作基础,一切事情都好办了。”整支后,农村党支部党员深入群众,了解农村群众的需求,经常开小组会议讨论分析具体矛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带动群众集体抗日的积极性,诞生了大批模范支部、模范党员,形成了良好的党支部作风。

农村基层党组织教育大众化。抗战时期,各地区上级党委非常重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工作,其中定期上党课和小组会是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支部定期组织党课和群众大课,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解放他们的思想。但抗战时期一些地方对党员和群众的教育形式化,例如知识分子不接地气的上课内容不适合文化程度普遍低的党员和群众,导致教育工作效果不佳。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认识到教育要实现生活化,采取接地气的教育方式,例如讲故事、读报纸、游戏中去教育他们,不拘泥于教育的形式,这些方式调动了群众的兴趣,更帮助他们理解了教学内容,自然起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实现大众化,具体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

结语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史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从零星几个到成为农村组织体系核心的发展史。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在农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高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创造带动群众共建美好生活的新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注释]

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7.

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8.

③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10.

④王海天主编.中共山东省组织发展史概要[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76.

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82.

⑥李里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问题——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心[J].抗日战争研究,2012(02):33-39.

⑦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92.

⑧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339.

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98.

⑩关于三年来各地发展党员统计.山东省档案馆藏,G001-01-0076-012.

⑪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七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9.

⑫组织工作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24-01-0658-003.

⑬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05.

⑭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98.

⑮鲁西区党委组织统计表.山东省档案馆藏,G052-01-0259-007.

⑯支部工作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G027-01-0018-002.

⑰组织工作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G024-01-0658-003.

⑱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391.

⑲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四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349.

⑳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九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231.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九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233.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资料选编(第十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208.

杨焕鹏著.微观视野中的胶东抗日根据地研究[M].学习出版社,2017:294.

创造昌潍县马渠村模范支部七、八、九三个月概括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G026-01-0091-002.

关于桃草坪支部工作调查材料.山东省档案馆藏,G027-01-0018-005.

海陵组织工作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G029-01-0042-001.

山东党组织历年党员,支部概况统计.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G001-01-0151-003.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91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完善建议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家族化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