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加快东北全面振兴

2024-01-03 05:18李学锋
银行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城市群东北发展

李学锋

2023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20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东北地区充分发挥资源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东北振兴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等“五大安全”中的地位不断夯实。202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23年前三季度,辽宁、吉林、内蒙古三个省区的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的经济增速更是位居全国前列,黑龙江也保持了恢复性增长。基于营商环境、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速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外界对东北的预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从客观上看,东北振兴目前还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路径,全面把握东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东北经济布局,更好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的高度概括。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从发展动力上看,与传统生产力强调通过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不同,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二是在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新质生产力强调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反复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三是在发展格局上,新质生产力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在生产力布局上,新质生产力强调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一是更好履行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二是加快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坚持创新引领,东北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北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只有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东北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任;只有加快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东北才能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东北地区科研人才集聚,科研院所数量、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机械工程、控制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备较高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同时,东北地区产业基础扎实,制造业基础雄厚,钢铁、汽车、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近年来,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现象加剧、产业升级较慢、创新能力与成果产出不匹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东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创新。首先,必须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继续巩固东北在钢铁、汽车、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其次,要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相关产业。再次,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在生物育种、精准栽培、智慧农业、植保与疫病防控、农机装备、绿色发展等农业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力争达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最后,要坚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集聚科技力量,推进“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重大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在重大原始创新、关键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上作出“东北贡献”。

持续提升东北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必须在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东北人力资源开发,加大东北振兴人才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政策,打造国家级人才中心、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持东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强东北金融创新。结合东北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加强重点领域资金投放。积极稳妥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鼓励东北地区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支持东北地区金融机构利用全国金融要素服务东北发展。三是深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发挥国有企业实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等优势,撬动更多资金资源共同推动东北振兴。

加快构建低碳绿色经济体系

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可持续振兴,一要避免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推动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探索形成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二要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脱钩”。

东北地区共有37个资源型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东北可持续振兴,首先是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煤炭等矿藏类城市,应在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资源型产品价值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接续型产业,在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新型能源资源基地。对林业林区型城市,应着重推动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稳步增长,生态环境加快改善,林下产业稳步发展。

污染防治是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重点城市和重点区域,加快矿山修复、加强污染物治理,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确保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指标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严控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地,加快重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项目和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切实推进“双碳”目标,加快制定和完善“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碳排放核算制度,积极参与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加快探索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上的作用。

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还必须鼓励发展生态经济、冰雪经济、海洋经济。发挥生态优势,在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的同时,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充分挖掘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景观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发挥冰雪资源和气候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品质冬季旅游,探索建设“候鸟式”夏季栖息地旅游度假模式。发挥林业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融合优势,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历程,尤其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历程可以发现,对外开放是东北发展的最大短板。2002—2022年,黑吉辽三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4.8%降至2.9%,这一比重远低于黑吉辽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22年,黑吉辽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同期,黑吉辽三省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1.5%急剧下降至0.6%。对外开放水平长期偏低,导致东北在竞争环境营造、国际市场开拓、资本和技术引进等方面遇到一系列困难。

2023年以来,由于地缘政治格局急剧变化,东北对外开放迎来新的战略机遇。2023年上半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同比增长85.2%、23.83%和13%。同时,黑龙江、吉林外贸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辽宁外贸也实现了正增长。华晨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沙特阿美参与投资的盘锦精细化工项目等重大项目落地,对东北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要推动东北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加快东北全面振兴,就必须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要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一是要充分发挥重大开放平台作用。高水平建设辽宁、黑龙江两个自贸试验区,以及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继续办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跨国采购洽谈会等各类会展活动。二是要充分发挥东北亚开放前沿优势,推动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东北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国接壤,与日本、韩国相邻,与周边国家区位相近、人文相同、产业结构互补,拥有众多港口以及铁路、公路、航空口岸,应积极推动货运班列、海洋班列保持常态化运行,并在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还必须坚持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高水平区域合作,东北必须超越粮食基地、能源基地等传统定位,在投资兴业、产业协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要加快对标对表,全面学习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先进经验,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在发展理念、营商环境等方面迎头赶上,推动资本和人才加快向东北流动。二是要充分发挥东北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跨区域产业协作,有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加快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

按照经济规律,加快在东北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带动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要求是:推动人口和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发展优势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和要素配置能力,增强其他区域在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加快将沈阳培育为国家中心城市。对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的沈阳,应以冲刺万亿城市为契机,将其培育为国家中心城市,这对高质量推进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打造东北创新中心。沈阳是东北地区经济规模最大、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2022年沈阳的地区生产总值达7695.8亿元,占黑吉辽三省的13.3%。沈阳在东北地区区位适中,具备东北创新中心建设所需的经济规模支撑、产业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截至2022年底,沈阳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有1421家,其中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正式上线,并作为东北唯一节点成功接入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已经获得批准筹建,工业母机创新中心、先进陶瓷材料创新中心已经具备一定区域影响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提速,将为沈阳国家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打造东北消费中心。消费需求不振和消费需求外溢是东北经济面临的一大困境。2002—2022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上,黑吉辽三省占全国的比重从15.9%下降到4.2%。沈阳通过增强区域消费资源集聚、优化城市消费环境、激发城市商贸活力等措施,提升消费总量和消费品位,加快建设消费友好型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有助于提振东北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挣钱在东北、消费在北京”的现象。

加快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哈长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国家重点发展城市群的第三梯队,属于“培养发展”类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优化提升”类城市群和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和中原等“发展壮大类”城市群还存在一定差距。加快培育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辽中南城市群的两个龙头城市大连和沈阳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430.9亿元和7695.8亿元,大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沈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具备一定辐射带动能力。哈长城市群内,两个龙头城市哈尔滨和长春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490.1亿元和6744.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带动和辐射能力十分有限。总体上,东北两大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和要素配置能力,受龙头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制约还十分明显。二是要积极培育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城市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实力强劲的中小城市是城市群提升承载力的重要支点。但在东北两大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发展严重滞后,尚缺乏“千亿县(市)”。在辽中南城市群,瓦房店、庄河和海城三个县级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在哈长城市群,实力最强的五常市,地区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亿元。只有加快培育中小城市,才能吸引东北人口和产业向两大城市群聚集。

猜你喜欢
城市群东北发展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