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珽墓志》的形式美研究

2024-01-03 04:39秦高龙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魏碑墓志线条

秦高龙(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一、《元珽墓志》概述及其时代背景

(一)《元珽墓志》概述

北魏《元珽墓志》(图一),全名《豫州刺史河南元君墓志铭》。铭刻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碑体长60.4 cm,宽53.7 cm,盖长56.2 cm,宽49.3 cm。盖三行,行四字。文15行,行18字,字体均为正书,于1922年河南洛阳出土,图一为民国拓本,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图一 《元珽墓志》

(二)《元珽墓志》时代背景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的碑刻、铭石、摩崖、造像记等诸多品类书法作品的统称,其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494年,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以后,为推行汉化颁布了一系列的诏书,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受到儒家推崇孝道和南齐书风的影响,洛阳时期的书法发展迅速,地处邙山的皇家墓志铭也成为其经典代表,《元珽墓志》便在其中。这时的楷书已具备完整而高度严谨的法度,由于专供皇室,大多刊刻精美、字体遒劲。书者、刻者,必是当时的名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时的书法面貌:点画刚劲雄强,欹侧生姿;斜划紧结,起行收动作明显,左低右高的欹侧态势;撇捺舒展,是章法和谐的表现。

二、《元珽墓志》的形式美

(一)书法形式美的原理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近代艺术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深入研究并融合了中西方的美术学思想理论,对形式美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说过:“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出生命力,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这里说的“用方法和工具来表现生命”其实就是指艺术的形式,形式是构成作品的点线面体以及质感及色彩等各种要素有机统一的综合,最终形成一个外在形象表现出来。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的视觉艺术,所表现的形式也遵循美学意义下的形式美原则。具体地看,书法的形式美是指它的用笔、结体、章法以及书写材料的性质等所共同构成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这种形式给予书法欣赏者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元珽墓志》出发研究其所蕴含的形式美,给予书法学习以启示意义。

(二)《元珽墓志》形式美的研究

1.开合舒展、灵动飘逸—线条之美

艺术家保罗·克利说过,艺术是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毕加索、罗丹也称赞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在书法中,线条是其精神,是书法外在表现的基本框架。线条蕴含变化多样的艺术语言:大小、正斜、长短、曲直、枯润等,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蕴藏。

线条的形状、大小、粗细等所呈现的感觉是有所差异的,粗线则朴厚、气势雄浑;细线则灵动、飘逸婉约;平线则安稳、平定和谐;垂线具重心感,象征庄严;曲线表示冲突与变化,有如水一般的质感。毫无疑问,书法线条的美是建立在这种普遍的审美感觉之上的。如卫铄《笔阵图》云:“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山坠石,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张怀瓘《书断》有云:“龙腾凤翥,若飞若惊;电烻或〈火霍〉〈火蒦〉,离披烂漫;翕如电布,曳若星流。”线条赋予了书法的精神,线条短就显得内敛;线条长就显得开放;震颤表现了变化;方则刚;圆则柔;等等。

在《元珽墓志》中,其善于用长笔画,撇舒捺展,开张奔放,将其灵动飘逸之势尽显。各种撇开张舒展,有长短直弧等,使得整字端庄秀丽,摇曳生姿。如“命”(图二)、“淚”(图三)、“令”(图四)等字中,撇画很长且微微上扬,造成了一种势的呼应,重心上提,显得非常活泼。“元”字(图五)的撇画斩钉截铁,直截了当。图六、图七也是如此,不作赘述。其中各种长的线条组合,给人以舒展奔放、纵横开张之美感。

图二 命

图三 淚

图四 令

图五 元

图六 悆

图七 春

2.结体严整、富于变化—结体之美

积点成线、排线成体,汉字之美,美在其结构千变万化。排列组合的差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势,结体之美,尤其能体现其姿态。结字原则,自古以来有“三十六法”“八十四法”“九十二法”等,它们对书法的结字原则是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分析总结。如果结字无变化,就如艺术无生命一般,了无意义。传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有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此言非常准确。

在《元珽墓志》中,其整体的方正体势,也富含令人感到意趣横生的结字。例如“不”字(图八)的撇画,楷书一般居于横画正中或者左右略微变化,但是此字直接将撇居于最右,顿生奇绝之感。“鸟”字(图九)最后一笔的四点也以斜点出挑,横线代替,增加了左右对比空间,营造了虚实关系。“中”字(图十)口部压扁,竖画偏右,整体态势为横势。“西”字(图十一)最左边竖画右倾,最右边横折的竖同样向右倾斜,中间两竖向左倾斜,整体在不同态势中达到平衡。“安”字(图十二)的第一撇拉长,重心左下移,奇异生姿。“懿”字(图十三)的心字底穿插至左下方,空间的穿插避让变得丰富起来,饶有意趣。

图八 不

图九 鸟

3.顾盼映带、道法自然—章法之美

蔡邕《九势》讲“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里的自然,不光是指书法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更是强调书写的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就特别重视道法自然,有“万物以自然为性……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信之自然,不得重改”等思想,可见自然书写的重要性。

首先从笔画的映带上,就体现了其自然书写的流美。如“云”字(图十四)的第二笔竖点与横折钩,顺应笔势而上,笔势的转承、转锋清晰,产生呼应。“池”字(图十五)右半部的竖画,起笔承接上笔横折,回锋直起,笔断意连。“徒”(图十六)字最后的之底,自然书写,笔意连贯,丝毫不拖泥带水,斩钉截铁中透露着优雅从容,不胜枚举。

除了自然书写的笔势外,《元珽墓志》的字形也非常自然,做到了随体而就、因字赋形。继承了隶书结体的方扁,使其具有了高古之感,笔画较少的内敛、笔画较多的开张舒展,整体的左斜欹侧之势。气息之自然,意趣横生。

4.精雕细琢、金声玉振—质地之美

书法艺术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来表现出来,书写材料的差异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纸绢之上,飘逸灵动、雅韵无穷;板木之间,则古拙雄浑、凝练厚重;碑石则钟鸣鼎嗡、金石之气。材质不同,各有千秋,形式上的美感也就有了区别。《元珽墓志》精致的铭刻,严谨的用刀,使碑刻具备了其他材质难以达到的效果—金石气。通过不同的材质形式,将载体融入书法本身,大大增加了意趣。透过碑碣,字里行间仿佛奏响铿锵的金石之声,这正是其质地的形式美感。

三、《元珽墓志》的影响及其启示

(一)《元珽墓志》的影响

关于《元珽墓志》对书法学习的影响,则要从魏楷整体说起。魏碑作为书风过渡期的重要产物,对书学和史论都有重要意义。魏碑产生发展于北朝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社会的包容开放,造就了不同艺术理念之间的碰撞,思想的开放促进了艺术的兴旺。

魏碑影响乃至造就了清代碑学运动,为当代书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养分。当今的展厅时代,碑体大气磅礴、魄力雄强的宏大气息,正适应如今展厅展览的需求。加之近年来楷书年展与十二届国展上魏碑作品的获奖展出,更加印证了魏碑是书法学习的新鲜血液,影响意义重大。

(二)《元珽墓志》对书法学习的启示

《元珽墓志》笔画高古韵致,用笔自然映带,流美遒劲,圆转厚重,表现了自然天真、饶有情趣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碑刻技法上的成熟,对继承前书、开启唐楷的盛世起到了一定作用,为学书者认识以及学习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开辟了更广阔的思路。

当今魏楷价值被广泛挖掘,在各级展览大赛上,有许多作品出自魏楷一路,学书者对各种形式和用笔的尝试未曾停止。魏碑是一座富含宝物的矿藏,追求个性、与众不同,是这个时代的审美特质,适应于当今展厅艺术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融合和借鉴魏碑的形式美、运用形式美原则指导实践,这个难题值得学者深思。例如根据其形式美原则中的质地之美,改换传统的宣纸、麻纸以及形式,以黑色为底色,藤黄色作为“墨色”,追求与拓片极致接近的效果,确实是一种对其形式美原则的新的尝试。但是无论怎样创新,最终目的都要反映时代的风貌,服务于时代与人民。

当下的楷书审美追求新变,更加倾向于书体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过程中要如何取舍,需要权衡其合理性,符合传统书法价值观念,笔墨跟随当代。

四、结语

形式美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极大地拓宽了书法的美学内涵。对其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更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是一个时代深厚的社会生活的缩影,是对时代、自然、人文三个维度的深刻反映。对《元珽墓志》的形式美研究,不仅是丰富延展其美学属性,更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际中,给予我们学习以启发。

猜你喜欢
魏碑墓志线条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线条之美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打铁老太
赋与唐代墓志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