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2024-01-03 04:39阎国宇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文化遗产

阎国宇(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一、数字化技术助力文物“活”起来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文物保护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不但大大提高了保护效率,改善了文物的保存环境,抢救了一些濒危消失的珍贵文物,而且充分利用5G、大数据等技术让文物更接地气,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

(一)符合新时代文物保护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原貌都会发生变化,而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让文物的身份信息永久保存下去,研究文物的变迁,探索文物的密码,掌握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历史。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可以追溯文物根源、研究历史轨迹,改革博物馆创新领域的功能应用和实践经验。这是新时期数字化技术时代文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二)创新文物展示的方式

数字化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文物,让它更接地气、更温暖、更有趣。新时期,用数字化展示文物的方式已成为当今文博领域发展的趋势,改变了人们对文物的固有认知,使文物越来越融入人们生活,变得生动和鲜活。例如复原古乐器用于演奏流行音乐、经典名曲,让观众通过聆听了解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他们的新技术与民间创意结合起来,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体现文物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三)加强了文物与观众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数字化技术可以还原文物场景,提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生动形象、真实鲜活的历史场景可以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近距离触摸历史风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历史事实,理解文物所处环境的社会生产生活状态、经济形势,丰富观众对文物的参观体验,增强历史想象力和感悟力,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视觉、听觉等维度增加参观的辨识度和趣味性,培养公众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有助于加深观众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的认同感。例如“云游博物馆”“云游故宫”“云游世界遗产”等,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非现场旅游这种全新的浏览方式,让古老的文物以鲜活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日常(图1)。

图1 莫高窟第57 窟三维复原

(四)促进文物管理方式的创新

数字化技术可以为保护文物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例如明长城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多建在崇山峻岭、戈壁荒漠等险要位置,这给它的调查和考证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准确统计长城的具体数据。后来,随着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准确测定了明长城三维空间分布、坡面长度等,查清了资源分布和保存现状,为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修缮方案、建立数字长城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文物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一)优势

文物数字化是目前高效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有许多传统文物保护和利用所没有的优势。

一是细节丰富,精度高。例如3D数字扫描仪单幅最高精度可达0.05 mm,空间点距可达0.25 mm,采集的数据精确度高,细节描述丰富,可以实现文物的模拟展示和重建,保留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

二是风险低,采集快。数字化可以避免文物被频繁移动和损伤,同时可以进行无损检测和分析,采集文物数据的速度快,不会造成文物表面损害的风险。

三是存储大,管理快捷。可以实现文物数字化存储和远程管理,且方便容易。

四是能够科学映射,色彩调和。先进的彩色获取方法,可以还原文物原有的表面纹理。

(二)缺点

1.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平衡

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快。由于博物馆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限制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并且不同地区或地域,不同博物馆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让文物“活”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极为不平衡。

2.数字化技术经费短缺

文物数字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状况受到政策、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金紧缺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文物数字化所需的高科技和设备,尤其是软件、高科技研发和实施人才的投入,都导致其成本偏高,经费明显不足。

三、借助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数字化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活化剂”。数字科技的运用是有效促进文物保护、管理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提升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感的重要手段。加强文物数字化技术应用,用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和数字存储等保护手段,保护、管理和传承文化遗产,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和文化,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文物保护的传播力、影响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一)科技助力,让文物“走出去”

文物的保护,离不开科技的助力,这是新时代让文物“活”起来的必经之路。例如近几年,敦煌莫高窟积极走文物数字化之路,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融中,敦煌文化率先走出石窟、迈向世界。通过建立数字资源库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文化,让观众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艺术欣赏和体验,运用测绘遥感技术,致力将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等一切文化遗迹,以毫米的精度在电脑里模拟,集文化保护、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让不可移动的莫高窟文化遗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全球共享,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满足了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各方面的需求。将文物以数字化形态展示给全世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不同文明之间的高效交流互鉴提供了创新平台。

(二)科技助力,让文物“守得住”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保护利用,为未来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一是高科技的数字化手段,为更好地保护文物提供了保障。随着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物保护领域使用的设备与技术也得以改进,科研条件的提升,环境条件的改善,保护手段的提高、技术手段的创新都为文物“活”起来提供了便利 。二是数字化为文物展示利用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通过对文物进行多视角、全方位信息的结构化和知识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传统流程,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水平,将之前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例如馆藏文物中保护难度最高的是青铜器,可以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及时监测文物保存现状,精准测量湿度、温度等保存条件,让其置身于最科学、最合理的储存空间。三是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更加科学。文物数字化主要围绕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需求,遵循文物数字化发展规律,注重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急需技术攻关和应用的环节,让文物保护和利用更加合理和科学(图2)。

图2 石窟寺的数字化保护

(三)借助科技,让文物“留下来”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就可以永久保存文物的身份信息。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使珍贵的文物毁于一炬,而数字化全景扫描数据资料的留存,为重修巴黎圣母院提供了重要参考。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建设留存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即使随着时光的流逝,因为有文物数字化这种精细的技术手段加持,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们也能观赏这些文物遗产,留住一个同样的“莫高窟”。

(四)借助科技,让文物“看得到”

要想让文物“活”起来,就需要开展文物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文物保护的责任,也存在一定的文物安全隐患。然而,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收集文物的信息,通过文物资源的共享,参加各种展览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公众提供更多的体验新方式,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例如3D打印还原的西安兵马俑、AR还原的莫高窟壁画、以全真三维模型出现的泉州出水宋船、“数字故宫”建设等,文化遗产不再是研究的“宝藏”,观众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它的魅力,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观文化遗产资源。

(五)借助科技,让文物“动起来”

在做好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技术不断挖掘文物创意的商业价值,也是对文物更深层次的保护和弘扬。例如数字藏品就是目前最典型的一种形式。数字藏品是一种新形态的文化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和收藏数字藏品。不但实现了商业价值,还传播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有不少的省级博物馆加入了蚂蚁发起的“宝藏计划”,主要是开发可信数字技术,拓展数字新文创的发展。数字藏品不仅能还原古文物的样子,还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自行翻转、放大、缩小,看清文物的每一处细节,近距离欣赏文物,让文物“动”起来,使文物突破了时空界限、年龄界限,打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场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四、结束语

新时代下,文物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研究和展示传播以及更好地体现文物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时代等价值的必要条件,它让文物真正“活”了过来,使人们既可以自由地感知文物,还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去探索,为人们提供无限思考的空间,也为观众带来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机会,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对于文物的保护、文化的传承而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文物“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文化遗产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名胜古迹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