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生命绿洲”

2024-01-03 12:05侯林
奇妙博物馆 2023年12期
关键词:鲸类深海南海

文/侯林

你听说过鲸吗?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站在鲸的标本底下时,一定能感受到这一庞然大物带来的压迫感。当你再近距离观赏展厅中的鲸类标本时,也一定会由衷感慨于这种海中巨兽的魅力。

鲸是世界上现存已知最大的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而鲸在死亡后沉入海底,也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系统现象,被称为“鲸落”。一头鲸从出生到鲸落,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循环。鲸的死亡也被称为最慷慨、最浪漫的死亡,因为鲸落带给海洋的,是一片生命的“绿洲”。

南海首次发现鲸落

茫茫海洋中,200 米以下的地方已经完全看不到阳光。那里的黑暗仿佛无边无际,那些依赖阳光生存的水生植物渐渐消失,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急剧减少。这一切,让海底生物的食物来源变得非常有限。

因此,当一头身长超过10 米的鲸死后坠落海底时,就意味着食物匮乏的深海“居民”们,将迎来一场饕餮盛宴,而这场盛宴,也许会持续100 多年。

2020 年4 月2 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海底拍摄到一具3 米长的鲸鱼尸体,这次发现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科学家们后来解释,南海鲸落之所以引发了超乎寻常的关注,是因为人们居然在这具鲸骨骨架的尾部发现了残存的鲸肉!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刚刚死去的鲸,鲸落刚刚形成。科学家们只要对这里进行标记,并长期观察,就能跟踪了解鲸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2020 年我国科学家在南海海域拍摄到的鲸落照片

一鲸落,万物生

海底生物要发展壮大,自然离不开丰富的食物来源。而鲸落,对于海底生物就像是“天降横财”一般。鲸提供的肉、脂肪,甚至骨架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鲸落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与海底的热液、冷泉附近的生物群落一样,被称为海底的“生命绿洲”,让许多生物在此繁衍生息。

早在1998 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 个种类12490 个生物体依靠鲸落生存,这就是“一鲸落,万物生”说法的生动例证。除了给其他生物提供能量,鲸落还在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运输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鲸落是怎样演化的

一条鲸鱼死亡,不断向深海下坠,会吸引鱼虾、蟹类甚至食腐生物前来觅食。而当鲸鱼终于沉入海底,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便开始了长期的演化进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移动清道夫阶段:这一阶段,鲸落的主要觅食者是不断游动的食腐动物。此时,鲸尸刚刚沉入海底,上面还附有大量肉和脂肪,盲鳗、鲨鱼以及一些甲壳类生物迎来了盛宴,这个过程可以持续4 到24 个月,90%的鲸尸在这一阶段被分食。

机会主义者阶段:大块鲸肉被吃完了,食腐动物游走了。一些小型的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就会前来享受“残羹冷炙”。它们以残余的鲸尸为栖居地,啃食鲸尸碎片。食腐动物离开后,抢占临时栖居地“见机行事”是这类动物的基本技能,因此,它们被称为“机会主义者”。这个阶段大概持续2 至4 年。

化能自养阶段:鲸尸被啃食殆尽后,其实它的骨骼中还有丰富的脂类物质。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落,分解其中的脂类物质,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作为氧化剂产生硫化氢。这种有毒气体经由细菌转化,可以给贻(yí)贝、蠕虫和海蜗牛等生物提供营养,这一过程可达50 年甚至上百年。

礁岩阶段:当鲸落中的残余有机物质都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就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

人类最早发现的鲸落,是1987 年由美国科学家发现的,那也是人类首次主动探究由鲸的遗体构成的生态系统。化石研究表明,早在上千万年前便出现了鲸落的现象。但迄今为止全球观察到的自然鲸落只有50 个左右。鲸落为什么如此罕见呢?

一方面,鲸落往往在深海中出现,以前受到深海探测技术的限制,人类很难下到更深的海底。另一方面,鲸的数量本就不多,它们死后有的被冲上岸,有的沉入海沟中,无法被人类观测到。

鲸类的减少,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捕鲸越来越普及,人类对于鲸的捕捞越来越高效。这就导致现存鲸的种类和数量断崖式下降,而鲸的非正常死亡也越来越多,海底生态群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让我们假设一下,大型鲸类忽然全部消失,深海其他生命会怎样呢?没有了鲸,鲸落这一海底生态现象就将不复存在,与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就会缺失,某些深海物种会消失……依赖鲸与鲸落的其他生命,在经历巨变后,仍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吗?

了解了鲸落的这些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意识到,保护鲸,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鲸类深海南海
鲸鱼的世界
向深海进发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深海特“潜”队
"反捕鲸"也应理性思考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南海的虎斑贝
海豚
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