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有歧义?

2024-01-03 09:29李之柔
思维与智慧 2023年36期
关键词:大器大音希声天象

◎ 李之柔

大器晚成这4 个字出自《道德经》。人们对它的解释是,大的器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用来比喻有大才、能担当重任的人取得成就往往比较晚。

这种认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的《解老》《喻老》是目前所知的训释《老子》最早的文字。这使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形象的呈现:春秋时,楚庄王执政3 年,碌碌无为,既没有发布命令,也不过问朝政。他的臣子很着急,委婉进谏说:“南边有一只鸟在栖息,3 年不展翅、不鸣叫,任何动静也不出,您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庄王一听就明白了,回答:“3 年不展翅,为的是丰满羽翼;3 年不飞不鸣,为的是观察大众习俗。它虽然没有飞,但一飞必将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将惊人。你放心,我已经知道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开始处理朝政了,而且治理得非常好。他还起兵打败了齐国,战胜了晋军,在宋国会合诸侯,称霸于天下--这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韩非子说:“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他以此来诠释老子的两句话:“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同一时期,秦国相邦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中,相关解读与韩非子近似:“‘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这12 个字引文后面的大意是,大禹疏导江水的时候,民众聚积瓦砾阻挡。等到治水成功了,世人才知道给万世带来了好处。大禹的高瞻远瞩没人了解,所以不要跟大众商讨开创事业,只要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就行了。

除了距离老子时代很近的秦汉经典,正史中也能看到“大器晚成”一词的应用。例如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曹操的谋士崔琰有个堂弟,年少时没名望,亲戚中有不少人看不起他,崔琰却常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后来,崔琰的堂弟果然官至宰辅。《明史》亦有用。由此可见,韩非子以降,人们对“大器晚成”的认知几乎无歧义。直到近百年来,有学者提出“晚”是“免”的借字,“免成”应是“无成”,唯有如此,上下文读起来才顺畅。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且看王弼本《老子》第四十一章的说法:“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因为“大器晚成”夹在“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用繁体字与他本比较)中,一些专家便断定“晚”等同于“免”,义通于“無”。特别是长沙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出土,其乙本作“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更像是有了铁证。即便西汉严遵注过“大器晚成,无所不有”、曹魏王弼注过“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有意无意还是被忽略掉了。至于再早楚简乙本中“大方亡禺,大器曼成,大音袛圣,天象亡形”的文字更是鲜有论及。

难道韩非子等秦汉学者都没读到《老子》的正确版本吗?难道正史中“大器晚成”用法全错了吗?可以想见,在印刷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老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抄写谬误和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注解在所难免。每一位读者如果都能用自己的心去思考辨析,不盲从于作者、不盲从于古人、不盲从于专家,那真是一件好事。

若想洞彻本来,还是要回归原典。通行的《老子》一书,假如只看简体字版,会发现“无”字有106 个。但是看一看楚简本就会发现,写“无为”“有无”以及“大方亡禺、天象亡形”时,“无”全部写作“亡”,指的是一种哲学状态,并非如今的“没有”;写“无事”“无味”时,“无”则是繁体字“無”,这时才是“没有”的含义;马王堆本《老子》的“无”的写法也是各异,需要结合全文去推敲。

如此看来,秦汉人作文用字的确比今人更讲究。我只能把这些用字当作一个意思,以简单归纳解释:最方正的空间难以看到棱角;最大的器具难以迅速完成;最洪亮的声音听而不闻;最大的物象仿佛无形。大道无名,却施恩于万物,无所不成、善始善终。

还不妨对比《老子》第四十五章的“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内容,老子分明是在“正言若反”中表达朴素的真理,一是辩证看两面;二是看发展变化。“大方无隅”不是“没有”棱角;“大器晚成”不是“无成”“没成”,而是不会速成,让人无法看到全貌;“大音希声”不是“没声”“听不到声”--“大象无形”(王弼本)也好,“天象无形”(楚简本)也罢,绝不是“没有”形--它就在那里,无论你见或不见。大器,怎么可能一下子成功呢?大器,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看周全了呢?

(大彬摘自《解放日报》/图 槿喑)

猜你喜欢
大器大音希声天象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天象奇观
李兰娟
南北半球天象
奇异的天象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大音希声,温婉如玉 Bowers&Wilkins PX
靳东:我不是大器完成,我在导演就踏实了
2016年1月重要天象预告
大朴不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