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地块南段哈达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及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的制约

2024-01-03 05:11王志强王丽娟李猛兴
华东地质 2023年4期
关键词:长玢岩侏罗世兴安

王志强,李 娟,王丽娟,李猛兴

(1.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2.山东省烟台第十一中学,山东 烟台 264000;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我国东北地区处于中亚造山带东缘,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等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以大规模显生宙地壳增生及成矿作用闻名于世[1-2]。通常认为,东北地区古生代为古亚洲洋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末期洋盆闭合、造山作用结束,形成了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地块等构造单元相间分布的格局[3-7]。中生代是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后期叠加演化阶段[1,8],岩浆作用强烈,出露大面积花岗岩,素有“花岗岩海”的美誉,是研究两大构造体系叠加演化过程最直接、最理想的区域。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主体位于蒙古、俄罗斯境内,研究程度相对偏低,但对我国东北地区影响明显。大兴安岭地区北缘(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北段)早中生代(三叠纪)发育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近乎平行的NE向带状展布的钙碱性岩浆岩[9],与太平川铜钼矿等中大型金属矿的发现[13],指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作用的发生,可能始于早中生代[1,8,10]。中晚侏罗世(局部为早侏罗世)埃达克质岩体的发现限定了洋盆闭合时间[14-19],具有自西而东“剪切式”闭合的特点,此时,区域上由于碰撞挤压作用发生了明显陆壳加厚过程,在兴安地块北部还可见同时期变质作用的发生[10]。此外,区域上(如冀北-辽西地区)广泛存在该时期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下伏地层可见强烈的挤压变形,野外可观察到由北自南的逆冲推覆构造,均说明俯冲作用的发生与陆壳加厚过程的存在,为洋盆闭合、碰撞造山提供了关键信息[8-10]。之后,区域上自北向南晚侏罗世火山活动进一步增强,主要形成于(造山后)加厚陆壳重力垮塌阶段下的伸展背景[1]。

前人研究[1,8,10,20]表明,东北地区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晚期浆作用强烈。两大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在这两个时期的时空范围基本厘清,但中晚侏罗世研究程度相对偏低,间接影响了对两大构造体系时空影响范围的精细厘定。东北地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岩浆作用相对不发育,且多集中在松辽盆地以西地区,从空间位置上暗示了古太平洋的影响有限,可能与东北地区处于走滑构造属性[8-10]有关,该时期花岗岩很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的远程岩浆效应,但该构造体系向南影响的空间范围并不清晰。此外,兴安地块南段是否存在该地质背景下的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也是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文以兴安地块南段哈达地区出露的中晚侏罗世侵入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分析了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为构建该地区的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格架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也为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在兴安地块南段的闭合时限提供了新的约束。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兴安地块南段(图1(a)),有大面积晚古生代—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出露(图1(b)),由老至新分别为:晚石炭世宝力高庙组、中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和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晚石炭世宝力高庙组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为主,被中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地层覆盖,有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侵入;中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以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集块)岩、流纹岩为主,相对陡立地貌,地表明显凸起,尤以花岗斑岩周围的3个火山口较为显著,火山口中心由侵出相流纹斑岩、集块角砾岩组成;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由上部流纹岩、下部凝灰质砂岩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第四系(冲洪积、坡洪积)分布。

1.早白垩世花岗斑岩脉;2.早白垩世闪长岩脉;3.早白垩世二长斑岩;4.晚侏罗世闪长玢岩;5.中侏罗世花岗斑岩;6.第四系湖积;7.第四系坡洪积;8.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9.中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10.晚石炭世宝力高庙组;11.不整合接触界线;12.火山喷发中心;13.火山机构;14.角岩化;15.流面产状;16.采样位置图1 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略图[21] (a)和研究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地质图❶(b)Fig. 1 Tectonic sketch of the eastern Xing Meng Orogenic Belt[21] (a) and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❶ (b)

区内岩浆作用不发育,仅有少量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出露,分布在查布其仁呼和哈达高地,为本次研究首次发现。侵入岩周围被第四系覆盖,出露总面积约2.3 km2,包括花岗斑岩、闪长玢岩2种岩性,均呈孤立的岩株分布。早白垩世细脉(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侵入中晚侏罗世侵入岩中,在研究区东侧更为发育,沿NE向、NNE向区域性断裂侵位。花岗斑岩呈岩株、细脉状侵入于围岩地层中,与围岩接触面产状近于直立,接触部位可见明显褐铁矿化、硅化、角岩化矿化蚀变(图2(a)),内部可见不规则状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捕虏体(图2(b)),说明其剥蚀程度较浅。闪长玢岩由边部向中心粒度略变粗,呈岩株状侵入于围岩地层中。

(a).花岗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具明显矿化;(b).花岗斑岩中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捕虏体;(c)、(e).花岗斑岩野外露头及镜下(正交偏光)结构特征;(d)、(f).闪长玢岩野外露头及镜下(正交偏光)结构特征;Pl.斜长石;Pth.条纹长石;Hb.角闪石图2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的野外及镜下显微照片Fig. 2 Field photograph and photomicrographs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2 岩石学特征

花岗斑岩(图2(c)、2(e)):浅灰黄色,斑状结构,基质为微晶-文象结构。斑晶由斜长石(20%, 0.7×1.5~6×6.5 mm,板状)、条纹长石(15%,0.5×1.5~1×2 mm,条纹发育,宽板状)、角闪石(3%,1×2 mm,绿色自形柱状)、黑云母(1%,1.3×2 mm,棕褐色片状)、石英(1%,0.65 mm,呈熔蚀状轮廓)组成。基质粒度0.02~0.1 mm,由长石(35%,粒状)、石英(20%,他形粒状)、黑云母(1%,片状)组成,另外还有少量锆石、磷灰石、磁铁矿、榍石等副矿物。

闪长玢岩(图2(d)、2(f)):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柱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边部向中心表现为粒度略粗。斑晶主要由斜长石(15%, 2×5 mm,宽板状,环带发育)、角闪石(10%, 0.4×1.5 mm,长柱状)组成;基质主要由斜长石(70%,0.005×0.02 mm,细长板状)组成,另外还有少量钛铁氧化物、磷灰石等副矿物。

“异化”使“读者走向作者”,强调译文的充分性,在翻译方法上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从而保证文章的“异国情调”。对于“磬”,这种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特点的词,萧乾采取文内加注的方式,“a sonorous stone”还原了词的本意,达到易于理解的目的。

3 分析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测年

本次在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中各采集了1件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位置见图1),选取自新鲜、未见蚀变、裂隙不发育的露头。首先对样品粗选,经过破碎、淘洗、重磁分离等流程后,在双目镜下挑选出晶形好、透明度好、包裹体不发育的颗粒进行制靶。然后在双目镜下把锆石颗粒粘在载玻片上,随后注入环氧树脂进行固化、抛光至锆石核部充分暴露,露出光洁平面,完成制样过程,再对样品进行反射、透射、阴极光(CL)照相,以便更清楚地观察锆石内部结构特点以及选取最合理的位置进行同位素测试。锆石分选在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岩矿鉴定室完成;制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同位素实验室完成。测试完成后,采用ICPMSDataCal程序对测试数据处理[22],Isoplot(Version3.0)软件完成锆石U-Pb谐和图制作[23]。

3.2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在研究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中共采集了11件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分析,花岗斑岩6件,闪长玢岩5件。从中选取8件样品进行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花岗斑岩5件,闪长玢岩3件,具体采样位置见图1。全岩主量元素、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在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完成,其中部分全岩主量元素(FeO、CO2、H2O+)采用湿化学法测定,其余氧化物测试采用XRF法在荧光光谱仪(型号为1800)仪器上完成,精度优于1%;微量和稀土元素采用酸溶样法进行样品处理、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7)仪器上完成,精度优于5%。

4 锆石U-Pb年龄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2件代表性样品的锆石测年结果见表1。

表1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闪长玢岩(PM201TW-4):锆石粒径约为80~150 μm,长宽比1∶1~2.5∶1,个别颗粒粗大,呈短柱状,内部可见不规则裂纹(图3)。与花岗斑岩锆石相比,颗粒细小,晶形多为短柱状、不规则的棱角状。从表1可知,锆石23个点的Th/U值为0.55~4.14,变化区间较大,但均具有岩浆成因锆石的特点,大部分锆石点内部发育环带结构[24-26]。23个点得出了3组不同的年龄:7个点(点1、5、9、15、19、20、23)206Pb/238U年龄为1 700~218 Ma,可能为捕获锆石;3个点(6、8、21)206Pb/238U年龄为130~125 Ma,位于协和线下交点,年龄值明显低于大多数分析点,这3个点Pb含量稍微偏低,并有偏离协和曲线的趋势,局部具有熔蚀结构或骨架状结构、他形或半自形、分带不明显等特征,暗示经历了后期岩浆热事件,这与研究区东侧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发育这一事件一致,推测年龄偏低可能和锆石点普通Pb含量有不同程度丢失或后期轻微岩浆热事件影响有关[26-27];剩余13个点均较集中的分布在谐和曲线图上(图4(a)),206Pb/238U加权年龄平均值为(160.0±0.7)Ma(MSWD=1.18),可以解释为闪长玢岩的结晶年龄。

图3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锆石阴极发光图像Fig. 3 CL image of zircons in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图4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U-Pb谐和图Fig. 4 U-Pb concordia diargrams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花岗斑岩(PM204TW-1):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上晶形较完整,边界平直,震荡环带结构发育,晶形多为柱状,个别为不规则棱角状。锆石粒径长为150~350 μm,长宽比以2∶1~3∶1为主(图3)。从表1可知,20个锆石点Th/U值为0.65~1.77,为典型岩浆锆石[24-26]。除2个点(点6、12)年龄值异常外,其余18个点落在协和线上(图4(b)),206Pb/238U加权年龄平均值为(167.0±0.5)Ma(MSWD=0.65),代表了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

5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主量、稀土、微量元素分析结果Table 2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花岗斑岩SiO2含量为69.20%~70.39%,变化范围较小,在TAS图解上位于石英二长岩、花岗岩的分界线上(图5(a))。Na2O含量为4.57%~4.97%,全碱(K2O+Na2O)含量为8.61%~9.23%,K2O/Na2O值为0.81~1.00,具有全碱含量偏高、富钠的特点,在SiO2-K2O图上落在了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图5(b))。Al2O3含量为15.11%~15.56%,含量中等,A/CNK为1.00~1.07,在A/CNK-A/NK图上位于弱铝质区间(图5(c))。

图5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SiO2-(K2O+Na2O)[28](a)、SiO2-K2O[29](b)及A/CNK-A/NK[30](c)图解Fig. 5 SiO2-(K2O+Na2O)[28](a), SiO2-K2O [29](b)and A/CNK-A/NK[30](c)diagrams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闪长玢岩SiO2含量为57.45%~58.39%,变化区间较窄,在TAS图解上位于二长岩区及二长岩、闪长岩的分界线上(图5(a))。Na2O含量为3.21%~3.98%,全碱(K2O+Na2O)含量为5.79%~6.98%,K2O/Na2O值为0.45~1.17,大部分<1,具有全碱含量中等、相对富钠的特点,在SiO2-K2O图上分布零散且主要落在了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图5(b))。Al2O3含量为16.59%~17.15%,含量偏高,铝饱和指数A/CNK为0.93~1.10,在A/CNK-A/NK图上大部分位于准铝质区间(图5(c))。

综上所述,中晚侏罗世侵入岩2种岩性均为富钠、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且花岗斑岩全碱含量和分异程度相对更高。

5.2 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图6(a))显示,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普遍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K,亏损Ta、Nb、P和Ti等高场强元素,总体呈右倾特征。不同的是,花岗斑岩Sr元素显示为负异常,而闪长玢岩呈正异常。

图6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a)及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b)[31]Fig. 6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a) and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spider diagram(b)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31]

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具有相近的稀土元素特征,轻稀土LREE含量分别为(82.1~138.7)×10-6、(93.4~115.7)×10-6,重稀土HREE含量分别为(10.5~14.4)×10-6、(12.8~18.2)×10-6,稀土总量中等,ΣREE分别为(90.5~153.1)×10-6、(111.6~128.8)×10-6;具负铕异常,δEu分别为0.58~0.68、0.83~1.02,闪长玢岩负铕异常更加明显;(La/Sm)N值分别为2.78~3.96、1.75~2.90,(Gd/Yb)N值分别为1.00~1.55、1.95~2.19,轻、重稀土均有一定程度分馏作用。综合轻、重稀土比值的相关参数,例如,LREE/HREE值分别为6.74~10.26、5.14~8.84,(La/Yb)N值分别为5.61~9.58、4.92~10.38,说明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程度较高,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6(b))上呈现为右倾曲线特征。

6 讨论

6.1 时代

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67.0±0.5) Ma、(160.0±0.7) Ma,是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同样位于兴安地块南段的道特尔杂岩体(162~161 Ma)[32]、阿古木楞复式花岗岩体(167 Ma)[33]侵位年龄相近,说明兴安地块南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中晚侏罗世岩浆事件,但不及大兴安岭地区北缘(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北段)同时期岩浆活动[15-20]的规模。

6.2 岩石成因

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分类方案多达20余种,目前以花岗岩MISA(即M、I、S及A型)分类应用最为广泛,其中M、I、S型这3类花岗岩是基于岩浆源区(源岩分别与地幔、火成岩、沉积岩对应)而提出,加上因具有特殊指示意义而受到普遍关注的A型花岗岩,共同构成了自然界花岗岩的主体[34-35]。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在手标本或镜下均可见含少量角闪石,这是确定岩体为I型花岗岩的岩石学证据之一。此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侵入岩A/CNK为0.93~1.10,Na2O含量为3.21%~4.97%,具有富钠、准铝质的特点,与I型花岗岩相符,而明显不同于强过铝质特征的S型花岗岩(A/CNK>1.10)。同时,Zr含量为(121~257)×10-6,略微等于或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下限(250×10-6)[36];碱铝指数NK/A分别为0.49~0.83,低于A型花岗岩平均值0.95[36];FeOT/MgO值为1.99~5.07,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10)[36]。在岩石成因判别图解上基本位于非A型花岗岩区(图7(a)、(b))。另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图6(b))中表现为负铕异常不明显的右倾曲线特征,明显不同于A型花岗岩的“海鸥型”配分模式。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认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属于I型花岗岩。

图7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岩石成因相关图解[36]Fig. 7 Petrogenetic diagrams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36]

侵入岩具有富钠、准铝质特征,但花岗斑岩分异程度稍微偏高。此外,侵入岩Sc含量(2.7~30.6)×10-6、Cr含量(2.8~41.3)×10-6、Co含量(16.3~31.5)×10-6和Ni含量(5.7~25.6)×10-6普遍偏低,与下地壳平均成分相似,而不同于原始地幔岩浆(4种元素含量基本都为(数10~100)×10-6)[31,37];Mg#值(13~28)也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熔体相近似(通常<40)[38];Nb/Ta值为5.01~13.04,与下地壳Nb/Ta值接近(8.3)[37],明显低于原始地幔(Nb/Ta值为17.4)[31]。此外,两种岩性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和Ti,尤其闪长玢岩的Ta、Nb元素亏损更强(图6(a)),暗示了壳源岩浆的特征。侵入岩成岩过程主要的控制因素可能是部分熔融,而非分离结晶作用(图8(a)、(b))。结合δEu-(La/Yb)N图解(图8(c)),花岗斑岩分布于壳源区,闪长玢岩分布于壳幔混合区,暗示该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源岩以壳源岩浆为主,可能还有幔源组分的混入,尤其闪长玢岩可能为(地幔底侵)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图8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La-La/Yb[39](a)、La-La/Sm[40](b)和δEu-(La/Yb)N[41](c)图Fig. 8 La-La/Yb[39](a)、La-La/Sm[40](b) and δEu-(La/Yb)N[41](c) diagrams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

6.3 地质意义

哈达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位于兴安地块南段,侵位年龄说明与晚古生代末已经落幕的古亚洲洋演化关系不大,而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或古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叠加演化有关。由于中晚侏罗世侵入岩、火山岩多分布于松辽盆地以西地区,以东地区(除东北亚陆缘外)普遍明显缺失[1,8-10,15-20],此时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可能以低角度斜向俯冲东北地区[10],二者之间处于一种走滑构造属性,对东北地区影响有限,加之与松辽盆地以西地区相距数千公里(>2 000 km)之遥,远超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达到的空间范围。因此,兴安地块南段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演化关系不大,而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洋盆闭合或闭合后伸展过程的岩浆响应,这主要体现在:① 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可能始于早中生代(三叠纪),并在东北地区北部形成了与俯冲有关的巨型早中生代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带,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近乎平行分布[9];② 洋盆闭合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在挤压汇聚体系下区域上发生了明显陆壳加厚作用[1,8,10,13],该时期也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尤其对松辽盆地以西地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松辽盆地以西地区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作用发育[10],特别是在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北段可见侵位稍晚的中晚侏罗世埃达克岩[15-20],揭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的极性变化,但至于其向南影响的空间范围并不清晰。在兴安地块南段发现的一些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A型或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体,多解释为受到了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1,8,10,18,32]或叠加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陆内大规模伸展)的影响[33,40]。此次中晚侏罗世侵入岩的特征研究,对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影响的时间、空间范围有进一步限定作用。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在(Y+Nb)-Rb构造图解(图9(a))上较集中分布于火山弧花岗岩区,岩石化学特征上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弱)铝质,显示了造山后花岗岩的特点。其中闪长玢岩为典型高Sr低Yb型的Ⅰ型花岗岩,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负铕异常不明显,具有明显高Sr((980~1 248)×10-6)、高Sr/Y(48.2~63.5)、低Y((16.6~25.9)×10-6)与低Yb((1.65~2.45)×10-6)特征,与埃达克岩初始定义相符或接近(Sr>400×10-6,Sr/Y>40.0,Y<18.0×10-6,Yb<1.9×10-6)[42],与兴安地块北段典型中晚侏罗世埃克质岩体[15-20]、额尔古纳地块北缘(北岸林场)中侏罗世火山岩[43]也具有相似的化学特征。埃克质岩石通常被认为具有挤压地质背景,与区域上发生了明显地壳加厚这一地质事件密切相关,研究区样品在构造图解(图9(b)、(c))上也分布于挤压环境区。花岗斑岩与区内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口空间上接近,与火山喷发活动几乎同时形成(167~155 Ma,未发表)❶,而区域上大规模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形成于整体伸展[44-46]、局部挤压环境[43],与花岗斑岩“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特征一致(图9(b)、(c)),二者岩石化学性质上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壳源岩浆特征的岩石,不同之处是火山岩分异程度高、负铕异常更强[44-46],反映了兴安地块南段中下地壳还普遍存在另一种重力垮塌下的伸展背景,区域上发育断陷盆地群、变质核杂岩,即是该伸展背景的一种浅层响应[47]。

图9 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41,48]Fig. 9 Tectonic environment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of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diorite and granite[41,48]

综上所述,中晚侏罗世侵入岩2种岩性形成于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作用下的构造背景,即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阶段,同区域上中侏罗世发生了明显地壳加厚作用这一地质事件具有时空角度上的高度契合[1,8,10,13],进而从岩浆作用角度说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已影响至兴安地块南段。哈达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正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这一地质过程的远程效应,其形成很可能与洋盆洋闭合引起的陆陆碰撞、局部重力垮塌下的弥散状伸展环境有关,为地壳加厚状态下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7 结论

(1)哈达地区发现中晚侏罗世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67.0±0.5)Ma、(160.0±0.7)Ma。

(2)中晚侏罗世侵入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和Ti;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负铕异常不明显;具有富钠、准(弱)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特点,岩石成因类型为I型。

(3)侵入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作用背景,即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阶段。

致谢:野外工作中项目组李奎芳、张超等同事给予了大力帮助;审稿专家及编辑老师对论文提出了启发性、建设性修改意见,极大提高了本文的学术质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注释

❶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 1∶5万勃洛浑迪等四幅区调地质调查报告.2011.

猜你喜欢
长玢岩侏罗世兴安
奇特的智利龙
内蒙古银宫山地区闪长玢岩脉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祝福你兴安
浅议大兴安岭北段霍洛台地区早侏罗世侵入岩与矿产的关系
NE向晚期闪长玢岩脉破矿规律研究:以对I-5号矿体的影响为例
兴安四月树
江西省玉山县下仓金矿找矿前景浅析
追梦兴安
山东沂南金矿铜井矿区矿液活动中心控矿特征
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