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2024-01-03 21:53王雪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王雪

摘 要 文章依据课改趋势、结合生本观念,从问题导学、统揽文本、链接生活以及读写相融四个角度,对基于学生立场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展开分析,并在梳理学情、把握教学要点的前提下,做好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工作,始终维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本解读  学生立场  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是以深度解析为主要手段,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等进行探讨的一种阅读手段,它能创新语文阅读的方式、增强文本阅读的深度,也能打造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样态。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文本解读的作用和价值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即《新课标》)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实践要求,集中体现了生本观念。所以,为践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围绕生本观念展开语文教学设计工作,并基于学生立场做好文本解读的指导工作,传授给学生解读和赏析文本的技巧,以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让他们深入到文本的审美和文化层次中,把握好文本的深层意旨,最终达到强化学生阅读深度、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 问题导学,体现学生立场

基于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它强调了“教”与“学”之间互动、互生的关系,基于这一层关系,教师要在文本解读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立场。由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以探究性的问题作为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与桥梁,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把握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1]

以问题导学作为文本解读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将问题的引导价值最大化。《背影》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全文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记录了父亲照料他上车、为他买橘子的过程,展现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爱,给人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动。为了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主线,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品读和赏析文本语言、梳理文本逻辑线索等方式,理解文本中深厚的情感。基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应以简单问题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细细品味文本的内容与主旨。据此,教师可以创建问题链:

问题1——通读全文,请你说一说作者都在何处提及了“背影”?请你圈画出具体的语句。

问题2——纵观整篇文章,你认为作者为何要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问题3——作者在开篇和结尾都提到了“背影”?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4——文章第六段中细致地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面,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为何要重点描写这一场景呢?

问题5——“我”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出现这种变化的实际原因是什么?

从“问题1”到“问题2”,教师着眼于《背影》的全篇,以文章的题目为切入点,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并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中心,厘清整篇文章的逻辑线索和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问题3”聚焦于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创作意图,引导学生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到了“问题4”后,教师的设问角度逐渐缩小,以文章的第六段作为提问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深入研读文章中的重点场面、描写手法,进而领会其中蕴藏的真挚情感。最后,教师以“我”对父亲的态度变化为落脚点,引领学生挖掘隐藏在整篇文章中的情感主线和思想主旨,这是对前四个问题的升华。当学生围绕“问题5”进行深入思考时,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境界也能进一步升华。

总之,以问题导学作为文本解读的主要手段,体现了初中生的立场、契合了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当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强时,学生的思考深度也会随之增强,久而久之,学生的深层思维和综合素质也能稳步提升。

二、 统揽文本,彰显学生立场

基于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教学,应变换学生的视角,让学生从写作者的角度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和解读,以求获得最直观、最全面、最立体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在直面文本时,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主观情感“走进去”,并与文本的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再创造一个富有个性化色彩的文本,这样即可彰显学生的立场。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统揽文本,从文本的体裁特征、语言风格、创作背景等多个维度,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对文本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收获与众不同的真实体验。[2]

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的叙事性散文《猫》,讲述了一家人与猫之间的故事,作者用直白的语言,细致地描摹和刻画了三只猫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展现了人与猫之间的“恩怨”,透过这些“恩怨”,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在统揽文本时,教师要以“三只猫”为切入点,指引学生梳理文本、理清“恩怨”,并挖掘“恩怨”背后隐藏的人文内涵。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可借助图表等手段或工具,完成统揽和梳理文本的任务,示例如表1。

表1以《猫》这篇课文为素材,为学生搭建了思考和阅读支架,意在让学生围绕“来历”“外貌”“性格”“地位”等维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并理清文本的行文线索。在填充表格中的空格时,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从一家人与三只猫的“恩恩怨怨”中,理清一家人对待三只小猫的态度,从而理解文章中映射的深层哲理。

在统揽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追问,以“为何大家都不喜欢第三只猫?而在它亡失之后,‘我又为何更加难过呢?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震撼人心的道理?”为支架,让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在支架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关联上下文的内容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深度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思想主线,进而理解郑振铎先生的写作意图和他的价值观念。

三、 链接生活,契合学生立场

以学生立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教学,自然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联生活经验,促使他们在转换场景、多元对比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画面、场景或情感进行深度赏析和解读。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中所述的内容、情感等,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组织生活实践活动等方式,展开创新化的文本解读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破译文本的深层旨意、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当学生的真实情感经验被调动起来后,他们即可理解文本中的个性观点和主观情感。[3]

在链接生活经验时,教师要以贴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方式进行提问或预设,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追随着文本人物的经历或作者的视线进行思考。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保姆长妈妈,通过几件典型的小事展现了长妈妈的性格、表达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想念。通常情况下,在此篇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以“文章讲了哪几件事”作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还原“阿长”的形象。但是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方法仅仅能够让学生解决“写了什么”这一问题,却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旨意。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切换角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代入到鲁迅先生的角色之中,如“如果你生活在鲁迅先生的那个年代,你的家中想要请一位保姆全职照顾你,你认为阿长是一个好的人选吗?你会在第一时间挑选阿长吗?”基于这一情境,学生可以链接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辩驳。

甲方观点——我不会请阿长作为保姆。

理由:她是一个迷信、多事的人,且在睡觉时喜欢摆“大”字型,我不喜欢这类的人。

乙方观点——我会请阿长作为保姆。

理由:阿长简单淳朴、没有心机,她从心底里关爱孩子,并给予孩子们最纯粹的爱意,即便自己不识字也要帮“我”去买山海经。所以我相信她是一个很好的玩伴,也是一个能照顾我们日常起居的人。

从甲乙双方列出的理由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一个拥有多元形象的人,当鲁迅先生经历了人生风雨后,他仍能回忆起与长妈妈之间的点点滴滴,这足以见得长妈妈对他产生的重大影响。而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不仅可以立足于鲁迅先生的视角,还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文本中蕴藏的真实情感以及鲁迅先生创作本篇文章的实际意图。

四、 读写相融,立足学生立场

文本解读的教学与指导,不单单要停留在“读”的阶段,还应指导学生“写”,让他们围绕文本的内容和主旨进行续写、扩写等微型写作活动,并结合相关的文学评论方法撰写阅读感悟,这样即可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因而,基于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活动,教师可从读写相融的角度切入,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写作任务,让他们在随文练笔和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深化阅读感悟和思维深度,以此升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境界。

《春》一文描绘了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造诣和语言功力,全文以一种灵动的方式,打造了富有生命力的春天景象,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在此文的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立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读写相融的角度,设置多样化和创新化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聚焦文章的语言,感受散文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批注阅读中赏析文段的语言、了解作者采用的艺术手法,还要以随文练笔任务为载体,转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你眼中的四季景色是怎样的?请你从四季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自然图景,仿照《春》第三段的语言形式进行写作练习,写出景色的特点、营造富有生命力的意境。

借助这一读写相融的任务,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辨析和解读,同时还可以在写话的过程中关联生活经验、拓展文本解读的范围。如此,文本解读的教学深度即可进一步加强。

五、结语

以迎合语文课程改革趋势、落实《新课标》课程理念为主要目的,在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确定了指导思想,即生本观念,并由此衍生出学生立场。在具体的实践阶段,教师以学生立场为中心,从问题导学、统揽文本、链接生活以及读寫相融等角度,创建了文本解读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使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汪银根. 立足文本特点,感受语言魅力——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198(4):29-31.

[2]梁定华.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6):23-24.

[3]赖晓铭. 新时期关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的思考[J]. 课外语文(下),2021(8):104-106.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