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祝福》为例谈文本解读

2024-01-03 21:53彭小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祝福文本解读鲁迅

彭小波

摘 要 《祝福》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写的社会图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与人物最生动的素描,更因为这篇小说所描写的一些人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具有普遍性与深刻性,也就奠定了这篇课文的不朽价值。以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为切入点,提出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鲁迅  文本解读  《祝福》

文本解读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本文以《祝福》为例,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解读,分析其中的深层含义和鲁迅的写作技巧,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文本解读教学。

一、《祝福》的写作背景及主体内容

《祝福》一文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鲁迅先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感到喜悦,然而他也看到辛亥革命后,帝制政权虽然被推翻,却被地主阶级的军阀和官僚所取代,封建社会的根基并没有被彻底摧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依旧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被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所束缚。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然而中国进入民主和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便是绵延不绝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因此鲁迅选择以妇女为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该小说以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为主人公,通过祥林嫂的悲惨一生,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并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所共同遭遇的悲惨命运。

二、《祝福》的文本解读教学

1.从文本叙事入手进行文本的解读

在小说中,叙述角度一般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其中限制性视角又被称为第三人视角或者“局内人”视角。这种视角只能通过叙述者自己所见、所闻、所看到的事物来了解事件,并且只能知道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在《祝福》中,鲁迅选择了具有更强带入性的限制性视角,以更深刻地揭露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在小说的开头,鲁迅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我”作为叙述人,这有什么深意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替代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思考与祥林嫂是主仆关系的鲁四爷,他对于祥林嫂身份地位的看法是带有明显的偏见和轻视的,这使得他无法客观地叙述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从鲁四爷在文中三次皱眉、两次使用“可恶”和“然而”这些词语的表达来看,可以看出他的保守且顽固的思想、自私伪善的态度。此外,他对于祥林嫂的迫害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授意或者默认的。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学生明确地辨析出,以鲁四爷作为叙述者无法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其次是祥林嫂自己,如果以她为叙述者,她会如同讲述阿毛的故事一般,“我真傻,真的”,除了说说自己悲苦的命运就是哭,因为她根本不了解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在哪里。

最后是柳妈等人,她们与祥林嫂一样都是受到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迷信的毒害的农村劳动妇女。因此,她们无法正确理解这场悲剧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读过书、出过远门、有见识的人,思想进步。“我”不会以鲁镇人的眼光来看祥林嫂,“我”不会受鲁镇人眼光的影响,“我”的叙述相对较为客观。由于“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来观察祥林嫂,这无疑使“我”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更增添了真实性。

叙事方式的选择使得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祥林嫂所承受的沉重压迫和她无助的境地。同时,通过叙事的方式,鲁迅成功地展现了故事中角色的复杂内心世界,将社会现实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从文本形象入手进行文本的解读

解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并解析以下核心语句:“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教师提出疑问:这仅仅是一个封建迷信的问题吗?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发现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封建迷信而产生的,而更多地是由于女性在旧社会失去了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判断而导致的人生困惑。这个问题既可能有解,又可能无解,这使得祥林嫂的命运变得更加起伏不定。只有通过感知到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学生们才能站在祥林嫂的角度,真正认识到她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残酷。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文中的“我”无法回答祥林嫂那些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呢?通过深入分析叙述者“我”内心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可以感悟到现代小知识分子面对苦难的民众时表现出的无奈和逃避。这些知识分子自身也未能寻找到前行的道路,因此在面对苦难时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知识分子与底层民众之间的脱节,也凸显了他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助和困惑。

3.从文本主旨入手进行文本的解读

《祝福》这个短篇小说的主旨可以被放大为对于社会不公与人性的思考的深入探究。鲁迅运用祥林嫂这一平凡乡村妇女的命运,透视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压迫与欺骗,同时展现了人性的丑恶与冷漠的面貌。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他进一步强调和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困境和工人阶级的无助,以及人类本性的自私和冷漠。这样的表现方式更为准确地传达了鲁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切,使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以及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得以提升。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祥林嫂生命经历的思维导图。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对祥林嫂悲惨而痛苦的人生经历的了解是通过多人转述得知的。祥林嫂成为他人谈资甚至笑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冷漠态度,同时也凸显了“我”与祥林嫂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不仅仅指的是“我”對于底层疾苦所抱持的陌生感,更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的冷漠和懦弱,深入地揭示了主旨。

从文本的主旨角度来解读《祝福》,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这个作品中想传达的思想是关于社会不公和人性丑恶的。通过展示社会现实的冷漠和不公,鲁迅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反思。这种思考和反思正是鲁迅作品的迷人之处,同时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三、结语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对人性的探索,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鲁迅作品与其他文本结合起来进行解读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解读教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适用于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作者通联:广东茂名化州市新安中学]

猜你喜欢
祝福文本解读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