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台湾:两岸应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 (十六)

2024-01-04 12:03熊子杰
黄埔 2023年6期
关键词:日本

□ 熊子杰

第十六章

台湾建设之父——沈葆桢:“中日终须一战”

2006 年12 月12 日,为了纪念清末名臣沈葆桢,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将台北市府一楼大厅定为“沈葆桢厅”,并与沈葆桢第五代子孙沈冬共同揭牌。

台湾为何要纪念沈葆桢?

因为他是“台湾近代化之父”“台湾建设之父”!

一般认为刘铭传才是“台湾近代化之父”,为何又说是沈葆桢呢?

没错,严格说沈葆桢才是开启台湾建设的第一人,他以宏观视野绘制出台湾现代化的蓝图,准备将台湾打造成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一省,他的规划包含洋务、开山、抚番、开路、造桥、军事、吏治、改制、设府(台北府)、解禁(解除大陆禁行)、尊郑(郑成功)等等。沈葆桢促使大陆与台湾浑然成为一体,可说是继郑成功之后,建设台湾的第一人,绝对称得上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台湾建设之父”。沈葆桢的治台理念乃承袭左宗棠的治台观。

遗憾的是,沈葆桢英年早逝,在他有生之年,并未能将他所有的台湾治理计划实现,后来福建巡抚丁日昌、台湾兵备道刘璈、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大致皆依循左宗棠、沈葆桢两人的治台理念。

沈葆桢虽非湖南人,但他深受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赏识、保荐,在清朝廷属主战派,与左宗棠意气相投,事业上相互奥援,也算是湘军成员。左宗棠一生未曾来台,而沈葆桢来台两次仅停留约一年半。刘璈在台四年多,刘铭传在台五年多,邵友濂在台三年多。虽然左宗棠未曾来台,而沈葆桢来台时间最短,他们对台湾的贡献却不亚于其他人,甚至有过之。最难得的是左、沈两人革新、创新的治台观念,如今台湾当局的理念都无法比拟。举例来说,近年来,台湾一直在搞狭隘的台湾“本土意识”,不准域外人士来担任执政机关公职,而当时左、沈时期,就大量聘雇洋人参与兴建船舰、船务、海防等重要军事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学习洋人船坚炮利之专业及技术。清政府能改变心态开放心胸,左、沈两位战功彪炳的大鹰派功不可没。沈葆桢以非凡的毅力及魄力在台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日后台湾正式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71 年,一艘琉球船在海上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八瑶湾(今屏东满州),船上人员上岸后误入少数民族部落而遭到杀害。以此船难为借口,1874 年5 月8 日,倭 将西乡从道率3600 名日军在台湾屏东社寮登陆。5 月18 日到5 月21 日,日军与台湾少数民族有小规模战斗,互有伤亡。5 月22 日,日军进攻石门,遭到少数民族强烈抵抗。6 月1 日,日军分三路扫荡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少数民族部落,台湾少数民族奋勇抵抗,日军对少数民族疯狂烧杀抢掠。6 月中,台湾少数民族投降。7月,日军占领龟山,修筑营房、道路,准备长期占领龟山。此事件称为牡丹社事件。

/ 台湾建设之父沈葆桢。

/ 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沈葆桢对台湾的卓著贡献,特将市政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西乡从道准备出兵前,日本曾透过李仙得向英、法租借船舰,但英、法等国皆不愿出借,亦反对出兵台湾,西乡从道不顾英、法反对而执意出兵。英使威妥玛即于1874 年4 月18 日致函清廷,告知日本即将出兵台湾屏东一事,并于函中询问“生番居住之地,是否隶属清国版图”以提醒清廷,清廷才惊觉日本侵略台湾屏东的严重性。英政府为何如此好心主动通知清廷?因为台湾也是他们觊觎的肥羊,岂能让日本捷足先登?标准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只是不知当时清廷是否觉悟此点。

5 月14 日,清廷谕令在福建担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带领轮船兵弁,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生番一带察看,不动声色,相机筹办”。

同月29 日,紧急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节制,江苏、广东等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俾得与日本及各国按约辩论”。

6 月17 日,沈葆桢临危 受命抵台后,原希望以外交、和平方式解决,派福建布政使潘霨、台湾道夏献纶赴琅峤与倭将西乡从道商议退兵之事。西乡从道不肯撤兵,并推诿要清廷与柳原前光(第一任日本驻华公使)交涉。

沈葆桢深知日本窃占台湾之心,认为中日终须一战。他一边与日方协商撤兵,一边积极部署,调兵遣将,加强防务。

南路:由台湾总兵张其光负责,原有一营,再增五营;北路:由台湾道夏献纶负责,原有一营,再增一营;中路:由营务处黎兆棠募兵勇驻扎水沙连至秀姑峦山。

沈葆桢又调拨提督唐定奎所部徐州武毅军13 营共6500名洋枪兵,命前南澳镇总兵吴光亮率2000 余名士兵增援。另令前署镇曾元福在台招募500 名台勇训练成洋枪队。

援军部队先后抵台,进驻屏东枋寮、东港等地,积极备战。

此时,台湾军队人数已达15000 余人,日军号称5000 人,实际仅3600 人,扣除病亡及阵亡者所剩仅2000 多人,而且后援不济,中日双方兵力悬殊。

为巩固南部防卫,沈葆桢在台南安平(亿载金城)设置西洋巨炮,在旗后(旗津)等地建设先进炮台,并筹设厦门、福州到台湾的电缆线。

双方最后并未开战,而是在英、美、法三国出面调停下,于10 月31 日签订了《中日北京专条》(或称《北京专约》)。日军于12 月1 日撤出台湾。不幸的是,原为清朝藩属国的琉球,莫名其妙地落入日本手中,因为日本以合约第一条中“保民义举”文字认为双方认定琉球是日本的属地,简直像极了1884 年中法战争的荒谬结局。讽刺的是,在沈葆桢逝世那年(1879年),日本将“琉球”改名为今日的名称“冲绳”。清朝也以合约条文第三条中“至于该处生番,中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认为,双方承认台湾为中国一省,以及清政府主张拥有台湾全岛的合法性。

事实上,当时沈葆桢反对和谈。当时台湾南部疟疾肆虐,侵台日军因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疫情蔓延,每日日军病亡者多达10 名。加上日军弹尽粮绝,援军、补给又迟迟未到,士气低落,正处于进退维谷、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根本不堪一击。日本知道快玩不下去了,才会主动寻求外交解决的途径。沈葆桢也早已识破日本人的诡计及困境,在交涉中,沈葆桢坚持不同意朝廷给日本赔偿,他奏称:

……愿坚持定见,力为拒却。

沈葆桢又致书李鸿章:

我既以逸待劳,以主待客,自不必急于行成。(王伟《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2010 年。)

日本侵犯台湾是对中国在台湾主权的一次挑战,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严重的边疆危机。经过此事,沈葆桢感觉到东南沿海危机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他提出“倭炽可忧”“东洋则终须一战”的警语。

经历此次日本侵台事件,沈葆桢意识到如不积极建设及开发台湾将后患无穷。为消除外患、调和台湾内部,沈葆桢奏请开山抚番,改善前山(西部)与后山(东部)的阻隔,其目的是避免列强再以“化外之地”为由,效法日本占地为王。沈葆桢为促进台湾东部繁荣,促进番汉族群融合,改善台湾少数民族生活,造桥修路,普设汉学,有计划地使台湾少数民族汉化。为开发台湾北部,增设台北府,此后因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及日本占据台湾后,台湾政经中心逐渐由台南移转至台北,这是沈葆桢及刘璈始料未及的。

沈葆桢两次来台,虽停留仅约一年半时间,但他的治台策略动见观瞻,他掌握时代脉动(积极推动洋务、学习西方技术),开放旧制(废除劣制、建立良制),开明务实(番汉平等、族群融合),勇于革新(近代化、科技化),积极建设(造桥修路、兴学招商),全岛开发(三路开山、贯穿东西),对清末台湾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影响。如未有《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沈葆桢的蓝图下,台湾势必成为中国的模范省。

牡丹社事件落幕后,沈葆桢立即向清朝廷提出他治台的九支箭(谢纪康《沈葆桢对台湾的开发建设——兼论台湾近代化的由来》):

第一箭,行政体制改革:福建巡抚驻台及行政区域重新划分。首先要求福建巡抚须春冬驻台,夏秋驻闽,以利推动台湾建设,否则台湾群龙无首;将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原来的一府四县三厅调整为二府(台北府、台湾府)八县四厅。形成了台北府(北)与台湾府(南)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利推动北部建设。新设的台北府(大甲溪以北地区)下增设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及基隆厅。在琅峤地区设置恒春县,隶属于台湾府,台湾府下辖彰化、嘉义、台湾、凤山、恒春(五县)及埔里、卑南、澎湖(三厅)。

第二箭,开山修路:为打通台湾东西分隔状态,开山建设三条横贯山路,将东西贯通。开山修路分北路、中路、南路三路,同时进行开垦。北路由噶玛兰厅苏澳至花莲奇莱,共计205里;中路由彰化林圯埔至花莲璞石阁,共计265 里;南路由屏东社寮至台东卑南,共计214 里。

/ 台南安平炮台(二鲲鯓炮台)城门外侧“亿载金城”门匾。

/ 台南安平炮台(二鲲鯓炮台)城门內侧“万流砥柱”门匾。

第三箭,族群融合:打破自古以汉为尊的不平权政策及法律,实行族群平等、少数民族汉化计划,包括番汉权利平等、开放番汉通婚、开放番区出入、招商开发、教耕种、设学校、通语言、修道路等等,所有有利于番汉族群融合之政策。

第四箭,奖励投资,政策扶持:废除清初“三不”政策,解除大陆人来台禁令,开放汉人自由进入、开垦番区。在福建厦门、广东汕头和香港设立招垦局(即今日的招商局),负责招商引资,奖励大陆人来台投资、经商、移民等,提供奖励政策,如提供船票、种子、房屋及一年半的口粮,提供每人水田1 甲、旱地1 甲,每10 人耕牛4 头、农具4 副,租税减免政策(三年免租)等等。

第五箭,表彰忠节(郑成功):化解族群仇恨,激励团结民心。在台湾府建郑成功专祠,并奏请朝廷追谥“忠节”,以祭祀南明诸臣。沈葆桢并亲书对联: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第六箭,推动军事改革,加强海防:推行新政、洋务,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引进洋人协助建设台湾,新建炮台,加强台湾海防。在台南安平(今日的亿载金城),聘法国工程师伯尔陀(Berthaud)设计建造一座西洋巨炮台(二鲲鯓炮台),在炮台城门两侧,他亲题“万流砥柱”与“亿载金城”两匾额。为保护屏东人民安全,兴建恒春城,至今为台湾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购买先进军事设备,如洋炮、军械、铁甲舰、水雷等等。

第七箭,发展民营工业:鼓励采矿业,引进先进开采技术,减轻煤矿出口税率,促进台湾经济发展;设置轮船航行闽台,方便闽台航运。

第八箭,解除一切劣禁:解除汉人入台、汉人进入山地、汉人娶少数民族为妻等禁令,并于1875 年2 月奏准解除对台湾的一切禁令。

第九箭,现代化台湾:建闽台水陆电线、电报机、电灯等当时现代化的设施,此举正是台湾近代化的滥觞。(丘子铭《晚清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硕士论文,2006 年。)

牡丹社事件刚落幕,日军一撤,沈葆桢立刻上奏清朝廷,在奏折中提到台湾对于中国疆域的重要性,外族虎视眈眈侵略台湾的野心,警示清政府如再不积极改革、建设台湾,台湾终将再次落入列强之手。虽然最后还是不幸被他言中,但毕竟他与左宗棠的努力给了清末台湾人民一个美好梦想,他在奏折中说:

/ 台南安平炮台。

/ 台南市亿载金城公园内的沈葆桢铜像。

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渐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况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欲固地险,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为台民计,为闽省计,为沿海等防计,有不得不出于此者。(黄晓玲《晚清治台政策演变与台湾政经社会发展(1874—1895)》,佛光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 年。)

牡丹社事件后,190 多年以来一向不重视台湾的清政府,在左宗棠、沈葆桢等的不断建言下,终于体认到这是一次严重的国家分裂危机,于是采纳左宗棠及沈葆桢等人的建议,从1875 年11 月起规定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守福建,此一小小的改变对台湾有极重要的意义。一直群龙无首的台湾,如今有了大家长,也确立了台湾为中国大陆“七省门户”之重要地位。

不过对奄奄一息、苟延残喘的清朝而言,一切似乎为时已晚,由于失败主义、保守主义、享乐主义仍弥漫朝廷,清廷改革速度太慢、动作太小,内部的权斗更削减了原本微弱的改革力量,清廷改革无法符合人民的期待,最后还是被列强蚕食,20年后台湾终究还是落入日本人手里。然而沈葆桢虽在台仅一年多,却成绩斐然,他的新政、洋务、建设台湾的蓝图及行动,把台湾打造成为现代化省份,曾带给台湾人民一股朝气、一段美好时光、一个梦想及强盛的生命力,让人们对回光返照的腐败清政府抱有一丝希望,但最后一切还是成为泡影。

沈葆桢把一生奉献给国家,临终仍不忘日本窃占台湾之贼心,他提醒清廷:

……倭人夷我属国,虎视眈眈,凡有血气者,咸思灭此朝食……臣所每饭不忘者……倭人万不可轻视,伏望皇太后圣断施行……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探寻日本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