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医科建设的中药药剂学教研室四能模式的构建

2024-01-04 02:44时军王淑美陈求芳张彦朱春娥王小燕
药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药剂学教研室制药

时军,王淑美,陈求芳,张彦,朱春娥,王小燕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1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州 510006)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于2019年提出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重点强调“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加快新时代我国医药高等教育发展[1]。新医科建设顺应了新时代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医药院校应整合一切优势资源,推动新医科建设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2]。课程教研室作为大学的基层教学组织和科研单位,是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研究开展和教学活动组织的部门,其建设和发展水平与新医科建设质量密切相关,对于中药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制药能力提升非常重要。中药药剂学教研室是确保中药制药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的基地,承担制订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以及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等任务。面对新医科建设,笔者从教研室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改革探索研究。

1 基层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组织建制,多沿用苏联学科分类设置,采取“学校-学院-教研室”或“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形式。我国基层教研室主要存在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研协同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

1.1 管理体系缺乏持续性

教研室接受学院、教务处管理,负责人并无行政命令,治理方面缺乏自主权。虽然教研室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诸如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承担教研任务等,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教学改革、参加学术研讨,但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行政、轻学术”现象,教师存在被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状况,主动参与专业或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教研室管理存在“一人一策”现象,如果更换了负责人,管理体系就发生了变更,治理体系乏善可陈[3]。

1.2 制度建设缺乏创新性

制度建设是一个组织发展的保证。教研室制度是保障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提高教研室工作效率的抓手,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教研室发展的首要因素。然而,基层教研室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难以与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相匹配[4]。教研室负责人参加学校会议的机会不多,学校的发展规划大多只延伸到院系层面,较难考虑到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需求。

1.3 科教融合缺乏系统性

受科研指挥棒的影响,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论文在高校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教研室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方面,重视基金项目申报与论文发表,在教学方面实际投入精力不多。科研成果评价有明晰的体系,容易量化;而教学效果评价相对主观,因此普遍存在“教学好坏一个样”,教师的“教”与“研”剥离,难以形成“以教促研、教研同向”的互融局面。同时,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往往临时组队,具体实施时缺乏实质性合作,科教融合的系统性不足[5]。

1.4 师资培养缺乏持续性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研室组织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长期以来,教研室发挥师资培养的职能往往被忽略。一是教师深造渠道不畅,存在较多掣肘,部分教师在深造同时还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二是存在“被动培养”弊端,学校未能从教师的自身需求出发,难以形成个性化培养方案[6]。

2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的建设

中药制药课程大多为中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关系到学生制药能力的提升。中药药剂学教研室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围绕学校“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的学科布局,坚持“以制药能力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发挥中药制药特色与优势,主动面向中医药产业,强化教学质量提升的中心地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中药制药设计、生产、质量评价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中药学人才。

2.1 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建设

教研室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统筹学校、学院、系部的教学培养目标,优化资源配置[7]。落实学校下达的教学教研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教师讨论和编制课程标准;选用行业权威的省部级规划适用教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听课制度,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讨;以赛代练,组织相关教学比赛和学生制药技能大赛,做好比赛总结和成果汇报;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案例库;对照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研室修订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药学类专业“练-创-用”三维课程体系,实现“学业-专业-就业”有序进阶,加强中药制药人才培养质量(图1);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对标一流课程标准,形成课程教学组织的网络化、模块化和现代化;修订课程考核标准,推进形成性评价;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体系,积极组织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建设。

2.2 制度管理加强的效能建设

在学校三十余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又细化制定了工作制度等十一项教研室工作管理制度,使教研活动、学术活动、观摩备课、试卷评阅等常态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以制度为抓手,提高教研室治理效率,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面向国家一流中药学专业和省一流中药药剂学课程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研室积极推进和完善精细化管理,教学工作细化到每一门课程小组,教学任务顾全各个环节,教学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教研室制定和完善考核标准,强化团队意识,促进教师合作,加强形成性评价和系统考核,增强教研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8]。推进教研室文化建设,大力塑造教师职业良心和协作思维,创建和谐团结的人文环境和工作氛围(图2)。

图2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研室加强管理效能建设示意图

2.3 持续师资培养的潜能建设

外引内培结合,充实师资队伍。教研室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育,近三年引进名校博士2名,现有教师8名,梯队合理,其中南粤优秀教师1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名,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名,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3人。学缘结构合理,2名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所有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善于利用案例式、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学生一致认可。学校关注教师成长,加强“传帮带”。关注青年教师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通过外派学习、交流培训,组织参加教学技能大赛,举办教师午餐会(教学、科研沙龙),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学能力提升提供良好条件[9]。对青年教师实行3年重点培养考核,采用责任教授负责制。4名青年教师中,1人国内访学,1人攻读博士学位。以赛代练,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利用培育基金,提升学术能力。充分利用学院的青年教师培育基金,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各类基金项目,近三年引进的博士教师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目前教研室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项,在读研究生28名。

2.4 教研共同体构建的动能建设

建立教研共同体,围绕学校“大药学、大健康”发展理念,学校组织教研室成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基金,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以服务国家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强经皮给药等优势领域的技术攻关,形成中药高效给药技术及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方向,支持中药学省重点学科建设[10]。教研室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指导创新创业计划、攀登计划、药苑论坛等大学生科技活动。将科研成果编写成教学案例。加强与教学基地的联系,提供技术服务,促进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同步发展(图3)。

图3 构建“教研共同体”示意图

作为中药制药人才培养基地和制药科研平台,中药药剂学教研室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教研室通过四能模式构建和探索,重塑制药课程内容体系,加强中药制药课程体系构建,系统开展制药理念、环境和方式创新,提升中药人才培养质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高水平药科大学课程教研室建设的示范并起到辐射作用。教师教研能力明显提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主持高水平的教学改革项目,发表高质量的教学改革论文,作为主编/副主编承担高规格教材的编写任务,主持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教研室层面逐步形成有组织的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学校2023年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育人模式。编写教研室建设案例集和教研室制度汇编,多校区广泛推广,实现云浮校区中药资源学院教研室的教学帮扶,建设中药制药虚拟教研室。

3 结语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东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2021年首批立项建设179个省级课程教研室。中药药剂学教研室作为省首批立项的省级课程教研室之一,将继续以课程分类建设为前提、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研成效为重点、以评价体系完善为保障,达成多元发展、充满活力、适应需求、成效显著的建设目标,依托中药学省重点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药剂学教研室制药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趣闻
中药药剂学双语CBI教学理念的探索
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