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一带一路”: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理据、困境及路径

2024-01-05 07:59梁晨王屹
职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职教留学生国际化

□梁晨 王屹

来华职教留学生在促进我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一体化、人力资本流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等的持续性推进,在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职业教育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职院校积极依托自身地缘优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来华职教留学生,在国际化道路上探索并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在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培养中所存在的新问题也必然需要进行进一步审思和优化。

一、服务“一带一路”: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现实理据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场域与其他不同场域进行资源互换的关键手段,经济全球化使得留学教育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高品质服务产品[1]。我国教育系统作为世界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若想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与世界教育生态系统进行资源互换与重组。同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国际化发展必然受到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从实践层面看,加强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实现我国国际化人力资本供需均衡的重要渠道。一言以蔽之,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适应性提升。

(一)发展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显著标志,全面提升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质量、技术技能水平以及培养符合全球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是进一步展现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时期,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国际适应性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应遵循的新方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空前机遇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吸引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问题,积极提倡通过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形成“中国特色”职教培养理念。其目的在于通过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塑造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职教留学生并拓展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以外延为主的跨越式发展、以内涵为主的稳定式发展、以适应性为主的稳定性发展阶段,在规模扩张、内涵建设、理念更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力发展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提升来华职教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需要的各行各业世界性领导者,既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关键,也是对实现一流职业教育目标的战略思考,更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适应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是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桥梁

人力资本水平和分布的差异是推动当前国际分工新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3]。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有力举措,是目前职教战线和社会大众关注的重要议题[4]。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国际化的道路正在进一步加强,而作为国际化过程中重要支撑的教育国际化,必然伴随我国国际化道路深化而加强,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为以中国职业教育理念为底蕴的中国式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的实践。一是中国式来华职教留学政策的国际化。从政策学视角看,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持续渐进的政策学概念。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以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等为基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这五大方面的内部关系可概括为以政策为指向、设施为基础、贸易和资金为主要方法,实现民心相通。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对国际化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提出了新的定位:助力民心相通和提供人才支撑。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教育的对外开放纳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中国式来华职教留学理念的国际化。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是以技术为载体的技术、理念、文化等为核心的输出,这一输出的外化形式可表现为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建设方案、用人用工制度等。三是中国式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中国式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在于以中国基本文化基因为主要内核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即立足于中国式职业教育实践,以人的生成性成长为目标,实现人的完整性建构的指引下的中国式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培养评价等的生态系统的建构。这一生态系统的建构,既需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当紧扣职业教育特征,更应当通过对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借鉴(如对德国“双元制”模式、北美CBE课程等的比较借鉴),实现中国式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理念、模式、课程的国际化,最终提升本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国际贡献度。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与技术积累,从规模到体量、从理念到模式、从实践到理论等方面已逐渐成熟与完善,新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国际互连互通的强化,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必然成为当下乃至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充实自身场域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是实现我国国际化人力资本供需均衡的重要渠道

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一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都具备自身的生态位,同时该物种为获取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在与其他物种的交换中实现自我的长足发展[5]。国际化人才的多向流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才均衡发展是实现各国间平等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红利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大力发展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吸引高质量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通过对来华留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最终建立起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由 “为我所教”向“为公所用”的转变,最终高效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时下国际产业结构深刻变革的同时,对于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为强烈,这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新定位、新导向。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母机,其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必然随着国际人力资本供需均衡的调整而调整。从现实发展来看,我国与全球相关国家的人力资源合作规模和需求逐年攀升。根据商务部数据,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 410.5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投资总额的17.9%;对外承包工程上,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 514份,新签合同金额8 718.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的51.2%[6]。仅以东盟为例,2023年1—2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高达9 51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一年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区域内各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7]。全球最大人力资源顾问机构美世公司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风险调研显示,中国“走出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交易风险、高管和关键人才保留风险、国际化人才供给风险、交割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和海外人员健康与安全风险等五大风险[8]。可见,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急需培养一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了解的高质量人才,通过对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有助于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充实的人力资本。概而述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化深入和我国开放的深化,为适应国际产能合作变化新形势,缓解我国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严重供需矛盾,必然急需对现有人才培养理念、思路、模式等变革,为我国国际化人力资本均衡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二、走好“一带一路”: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实践困境

目前,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多集中于高职院校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下,高职院校能够率先得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支持。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深,企业和留学生在双向流动中能够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就业率和减贫脱困,并弥合文化隔阂,为促进社会公平作出重要贡献[9]。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还不能符合当前国际市场的需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分而未合: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顶层设计碎片化

我国普通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培养积累了成熟经验,高职院校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是伴随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深入而不断展开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受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复杂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化等诸因素的影响,加之各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和现实发展境遇不同,当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顶层设计碎片化现象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设计相对乏力,对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没有明确的、可供操作的文件依循。尽管《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系列文件一再支持提升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服务企业“走出去”、招收来华留学生等,但是现实发展中,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来华职教留学生招收条件、培养模式等并未有相对较为明晰的政策与文件,从来华职教留学生招收和培养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多是依据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的相关政策等进行相应的招生和培养工作,这必然造成高职院校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特色的缺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且类型不同的地位并未得到进一步彰显。例如:海外办学政策难以支撑海外办学实践[10],来华职教留学政策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在奖学金等政策设计上仍存在很大差异[11]。因为顶层设计的碎片化和缺失,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尤其是缺乏涉及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引领性文件。在顶层设计缺失的现实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自然相对滞后,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适应性便难以保障。二是重视不强,高职院校对于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统一认知。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是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能够助力高职院校提升自我发展与国际化的接轨,通过对不同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各高职院校及时获取国际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培养理念,确保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因为来华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高职院校必然对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重视不够。根据2018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来华亚洲留学生总数为295 043人,占留学生总数的59.95%。其中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生为1.7万人,占留学生总量的3.5%,总体规模很小[12]。高职院校对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能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水平。“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将成为未来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必然要求作为人才培养母机的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既要立足国内更应当着眼国际,注重自身的多元化发展。而现有发展下,高职院校对于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多偏向于工具理性,即招收来华职教留学生的目的在于满足自身优势,具体培养多参照国内学生的培养,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特色难以进一步彰显。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于来华职教留学生的目标设定、方向厘清、开放激励等处于缺位状态[13]。三是目标不明,特色化培养目标并未形成。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起步较晚,高职院校对于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定多参照高等教育抑或是对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二次修正,同时因为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进行多主体和多层次的论证,各高职院校为快速实现对留学生的培养多通过对其他学校的借鉴和移植,在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目标上难以形成属于本校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方案,甚至存在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用同一培养方案等问题。同时,管理机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许多高职院校还缺乏国际化方面的规划,即使有的院校制定了相关规划,也通常是原则性的,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可操作性[14]。

(二)系而不统: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隔阂化

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隔阂化表现为各系统要素间系统性不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必然需要对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调整,以实现在高质量的国际化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思路。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异质性特点对于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具备挑战性,表现为培养过程中各系统要素间的隔阂化。一是课程体系国际化“悬置”。来华职教留学生课程培养应当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前者指向于基于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编制的契合留学生在华学习需要的课程,后者指向于为应对“一带一路”发展需要和国家产能调整背景下对人才变革的诉求所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此二者课程相互协调彼此互补,共同组成契合来华职教留学生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留学生教育课程。而从现有课程体系结构来看,对于前者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过多在于对国内学生课程的修正和重组。而对于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发展的国际化意识差异较大,专业课程国际化发展缺少“内生动力”[15],表现为在现有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双语课程和以国际化标准为依托的课程比重相对较低,甚至部分高职院校简单把国外一些职业培训课程或职业证书课程原封不动搬过来[16]。二是实践场域的“延滞”。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在于其以职业为导向、以技术为承载的教育实践性特征。“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以公共基础设施为基础的项目式合作充分展开,这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符合国际发展合作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国普遍的人力资本需求。但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没有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加之来华职教留学生身份和教育方式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外事、安全等部门并没有为这样的培养目标做好准备,各种限制性、禁止性规定让来华留学生的校外实习困难重重[14]。我国企业在伴随“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同时,国内高职院校并未及时跟进,使得现有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多是以国内企业为主要实习场域,这类学生在毕业归国后岗位适应性难以快速形成,来华职教留学生品牌难以彰显。三是评价机制的同质化。当前针对来华职教留学生的特色化培养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实践中因为来华职教留学生体量相对较少和评价机制制定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留学生评价多注重结果性评价,认知评价、情感评价、实践评价等要素间衔接不畅,整体化视角和国际化视野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评价过程中因文化差异、习惯差异、价值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来华职教留学生评价过程中矛盾重重[17]。

(三)育而难适: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保障机制残缺化

保障机制是确保来华职教留学生高质量求学的重要因素,职教留学生通过在中国的系统化学习最终实现在认知上了解中国、情感上热爱中国、实践中想着中国的培养目标,在其毕业后自然会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国职教文化输出的“摆渡人”角色,这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提升中华文化和中国影响力,以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输出打造了高质量的传承名片。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对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保障招得好,又要保障学得好,更需要在实践中让来华职教留学生正确体验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念的现实魅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来华职教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师资、管理、跨文化适应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培养中留学生的“归属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国际化教师不足是制约留学生高质量培养的首要因素。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着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因自身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的限制,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呈现为三个典型特征:其一,教师针对“一带一路”走出去跟进能力不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对沿线各国有深入了解的“沿线通”类教师,而高职院校此类教师多由相应的双语教师所承担。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外籍教师聘任主要局限于语言类教师,具有海外硕士经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19%,而具有海外博士经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0.2%,外籍教师引进力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8]。其二,双向技能型教师比重较低是制约留学生高质量培养的关键短板。现有教师多专精于从事自身所教的专业,能够身兼数职的双向技能型教师相对稀缺[19],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间联系更为紧密,传统的以一技之长存在的教师逐渐被双向型、多向型教师取代。其三,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性研究型教师相对匮乏。因来华职教留学生自身基础和文化程度的不同,教师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中偏向于对学生的技能教育,而对于学生的研究能力未能充分展现[20]。二是管理联动机制不畅,留学生管理相对复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来华职教留学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原有留学生管理中“特殊化”“集中化”等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来华职教留学生的教育需要,同时因“特殊化”等思维的影响使得国内学生与国际学生间极易出现壁垒。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时间较短,受顶层设计、管理理念、留学生自身文化知识背景、国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来华职教留学生管理中“趋同化”极难[21]。三是校园软实力不足是制约留学生培养满意度提升的现实因素。跨文化适应性是影响来华职教留学生求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而言,在异国求学过程中极易产生对本国文化、民俗、传统节日等的依赖,而从高职院校现有的培养过程来看,各人才培养单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中多偏重于对留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来华职教留学生的“跨文化恐惧”等心理缺乏有效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待留学生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教学考核存在一定程度的“国别歧视”[22],这使得来华职教留学生的“主人”地位并未得到保障。各高职院校为吸引来华职教留学生多偏重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而对校园文化、国别活动、社团组织等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来华职教留学生在华“体验感”不强。如此,来华职教留学生毕业归国后便自然难以承担起中国职教理念和职教模式输出的“摆渡人”角色。

三、走稳“一带一路”: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行稳之路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发展,我们既需要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进行深入的归纳和总结,以实现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提质培优,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等的对外开放,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理念、逻辑、模式等的探索和凝练,以提升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特色,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中国特色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模式的输出,助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

(一)合而不同:整体构建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类型框架

我国对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并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构建有别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理念。首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制度。一方面,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并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条例等制定相应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政策和制度。另一方面,因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起步较晚和实践经验不足,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借鉴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培养制度和条例,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设计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制度,对来华职教留学生招生、管理、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定,确保各职业院校在招生上“有制可循”。例如,针对主流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合理借鉴,在国际职教留学生培养的“共性”中探索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的“个性”。其次,作好中端引领,发挥省域特色。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既需要中央的统一部署,更需要各省域的积极广泛参与。各省域应结合国家政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本省域的特色,积极开展省域层面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方案研究。例如,广西积极结合自身区位发展优势与东盟交流合作,发挥“一带一路”倡议桥头堡作用,新疆、云南等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边疆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最后,实现质量兜底,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主阵地作用。高职院校是当前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主阵地,高质量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水平是高职院校实现来华职教留学生招生的关键。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重视自身的国际化发展需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政策红利,通过与其他本科院校、高水平高职院校、“走出去”企业合作,更新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国际化理念,摒弃国际化发展中“趋利”思维,同时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制定契合本校来华职教留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在深入研究和系统审思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国内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制定本校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中的相关规划,通过与优势学校的结对和同等职业院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自身的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水平,形成本校特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政策红利,伴随企业“走出去”,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企业(含中资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公平公正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多个合作主体形成较为稳定的治理规范[23]。例如,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积极引导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先后促成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49所院校、11家企业及其他机构与中东欧15个国家38所院校、20家企业及其他机构进行联盟组建和合作办学[24]。质言之,合而不同就是要在“共性”与“个性”的双向纠缠中提升高职院校对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适应性。

(二)底层重构:系统充实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呈正相关,职业教育国际化包括了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国际化[25]。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着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基于此,各人才培养主体应当通过对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的系统化实现自身在留学生培养中的独特性。首先,强化国际化研究,开发来华职教留学生课程。针对当下各培养主体国际化课程不足等现实问题,政府和学校应当积极联系相关人才培养主体开发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国际化课程。一方面,应联合各参与主体,系统设计开发相关的课程(例如:中文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通过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的有效衔接,提升我国来华职教留学生课程国际化话语权。另一方面,应强化来华职教留学生相关研究。当前国内对于来华职教留学生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多偏向于实证研究,理论化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研究成果多偏向于对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例如:跨文化适应性、管理、培养模式等)。其次,扩充实践场域,确保来华职教留学生实践的适应性。受校企合作、安全等因素影响,当前来华职教留学生在培养实践中场域相对较少,即使有实践也多是在国内企业实践,这必然造成留学生归国后岗位适应性困难。为此,一方面政府和学校应积极出台相关的来华职教留学生技能实践管理办法和实践要求,做好相应的设计和规划,避免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在实践中的无序,另一方面应积极联合国际化企业,通过政策红利补偿等形式,吸引国际化企业参与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同时还应当积极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企业开展来华职教留学生的技能培训,帮助在华留学生能够获取本国的职业技能资格,提升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归国适应性。最后,探索多元主体、同而不和的评价机制。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发国际化的留学生评价机制,探索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以政府为指导,“高质量”“适应性”为导向,第三方机构监督、高职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留学生、教师等体现主体性意识的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26]。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又要以类型为引领,充分发挥各培养主体的主角意识和人文关怀,构建立体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好的来华职教留学生评价体系”。

(三)技道相生:深入优化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保障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既需要以技能为主导,也应当以体验为参考,更应当凸显人文关怀,让来华职教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正确感知中华文化、体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最终培养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在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完善保障机制实现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的“技道相生”。首先,增强教师国际化水平,完善国际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影响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提升本校教师的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意识,通过院校联合、校企联合、国际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教师成长模式,实现本校教师的国际化持续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提升教师对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能力,成立专门的国别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提升教师的国别研究水平,针对沿线国家的基本情况灵活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提升教师和培养单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应当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广大教师在自身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相邻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师队伍组建上积极吸纳国际企业技术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技术人才等优秀人才,创建高质量的国际化教师教育队伍。其次,创新管理机制,采取“同中有异”的管理方式。在实现来华职教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同时,针对不同文化群体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差异探索具有差异化的管理思路,平衡因学习、习惯、生活、价值观等因素造成的管理冲突问题,在管理中注重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关照,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充分尊重留学生的个性和受教育权的保障[27],也要积极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发挥辅导员的主体责任作用,积极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职教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中实现文化理解和认同。最后,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来华职教留学生的留学归属感。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来华留学生参与中国学生的相关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如:二级学院联谊、趣味活动等),促进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增强学生间的友谊;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结合不同国家文化和习俗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交流周和纪念日活动,同时还应当积极鼓励来华职教留学生创办相应的校园文化组织(如:社团、学生会等),进一步提升来华职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覆盖面,以培养来华职教留学生的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等,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来华职教留学生的培养特色,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来华职教留学生培养模式的输出。

猜你喜欢
职教留学生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