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以“空心病”为例

2024-01-05 14:53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大学语文空心人文精神

李 明(湖北经济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经过调查得出结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1]这种由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徐凯文将其称为“空心病”。空心病在北大这样著名高校如此泛滥,在其他学校自然也不会少。其典型症状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和前途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目标是什么。造成空心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生活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等。这些压力传导而导致学生心灵出现空虚、失落、迷茫、无所适从。从调查数据的覆盖面来看,空心病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各个高校普遍开设的通识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也是一门丰富的文化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包含面极广,诸如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教育、哲学、伦理、道德、艺术、写作等无所不包,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曾经为许多人生问题提供了参考答案。所以,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关注并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设置,让其对学生的心理调适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认识空心病的特点

徐凯文教授曾概括北大一些新生的“症状”:“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2]

空心病主要表现为学生内心空虚、无力、不自信、失落等,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如下:(1)失去生活的乐趣和动力。学生感觉生活枯燥无味,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兴趣,丧失了生活动力;(2)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未来的方向和道路;(3)感觉自己无用、无能和失败。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和自信心,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现有的任务和责任,不断地自我否定和批评;(4)情绪不稳定,易怒易躁。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所激怒和刺激,表现出易怒易躁的情绪。

以此看来,空心病的核心的问题——内心缺乏支撑、没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内心空虚,是因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和方向,缺少前进的动力,负面情绪大于正面情绪。所以,“空心病”的关键是价值观的缺失。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理导向问题,要从心理学层面去解答人因何而生活? 人生的意义何在?

二、如何看待空心病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当今科技发达,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彻底得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可以归结为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主要来自对生活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儒道释三家都有过论述。从儒家看来,穷与达是人生的正常状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333,无论穷达,儒家都有应对的办法,关键在于灵活地调适状态。当不得志的时候,向内做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当得志的时候,要向外让世人得到益处,而不是心生怨恨或者内心虚无。从道家来看,《道德经》指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4]44老子用其“大智慧”告诉我们,我们只要掌握自古以来的“道”的规律,用它去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自然就能应对、解决今天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认识所谓的“道”。佛教的“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西游记》第14 回)以特有的慈悲之心看待万事万物。这三家思想都是我们面对心理问题的有益借鉴。因而,面对空心病现象,我们无需惊讶,而是需要对症下药,找出病根。用中医理论“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去补短板。缺失了信心,就要补信心。缺少价值观,就强化价值观的教育。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就引导学生让其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今天我们面对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人生困惑,古人都曾经面对过。刘勰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5]396,意思是说,勤学苦练才能懂得音乐,见多识广才知道辨别好坏。其背后的逻辑是,一个真正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训练的人,一个曾经受过大学语文家国情怀熏陶的人,内心是柔软的,是不太会丧失人生的目标的,更不会滑入虚无主义的泥淖。所以,面对当今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面对“空心病”,要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的使命就是利用曾经辉煌过的先人智慧,带领学生去感受这繁华大千世界、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学习祖先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灿若星河的文化成果,这些都能带给人庄重的生命崇高感,是最直接的生命体验。

三、治疗空心病的途径方法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人生智慧、是所有中国人的心灵家园、是后辈心目中的情感寄托,这种由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带来的文化熏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稳定心理预期。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是实现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的有效形式。教师要在站位上有足够的高度,才能利用好各个专题的文化魅力和教育意义、发挥人文学科潜移默化的特长,让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增长自信心,提升人文修养。

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树立品牌意识,教师要在讲授中传播、发挥传统文化传播的动能,占领道德教化和文化引领的制高点。让学生感受它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无穷,在心理上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大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教育,而是以语言文学为抓手,通过学习从古至今卓越人物的成长历程,助力立德树人、助力能力提升、助力学生成长、助力学生成人,从而彰显大学语文在人文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打造精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大学语文教学还要倡导高雅的生活情趣,勾画“诗和远方”式的蓝图,塑造远大目标,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美。让大学语文成为具有艺术情调和想象力的课程,而不是所谓的“副课”。

大学语文教学还要有情感寄托。“真善美”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使命就是要通过“真情”式教学引领,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心存感恩。还要强化生命意识,宇宙万物,都各有物性,也有各自的功能法则。中医就是利用草药的药性来为人民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万物和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这是生命丰富性。要用慈爱之心感受万物,厚植生命情怀,从而感受生命的独特,感受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的奥妙,进一步展现生命的丰富多彩。

大学语文教学还要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让学生融入其中,成为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产生主人公意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做到以“尊重”为导向的有意识的转变。

第一,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于空心病患者,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现状和心理诉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融入一些心理学知识,将教学重心适度转向为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支持。

第二,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积极向上的环境对于大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围绕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认可。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故事、引入案例、展示文物等,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也可以创设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重视学生的反馈和认可,这是创设积极向上的环境的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对学生的努力和表现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赞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动力。通过诸多手段,教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

第三,大学语文课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经典文本的内在价值和人文精神,来引导学生对自身处境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内在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深入理解人性和社会的本质,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例如,《西游记》中的情节和结构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西去取经的道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正是告诉我们“关关难过关关过”吗?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人文精神和内在价值。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核心。因此,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内在价值时,需要着重阐释出其主题和思想。例如,《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等思想,表达了中国古代儒家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对整个民族性格的养成起重要作用。而《红楼梦》中人物的千人千面,则表达了广博审美观念和情感世界。借鉴这些文学作品的性格特点和人文精神,教师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就可以巧妙地“润物细无声”,将它们转化为现代人可以借鉴和吸收的宝贵财富。只有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内在价值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现代价值,让同学们在文化中学会“对号入座”。所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内在价值,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需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能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领悟。

当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内在价值也不是万能的,它是一种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需要教师结合现实问题巧妙地“借题发挥”,让同学们感受到文学作品就是为他而写,其中所表达的人文情感和人生智慧,是专门为他而抒发,有了这种光环,自然就能起到“解心灵之惑”的作用。

第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能力也成了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太善于交际,从而体会不到生命的快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要教会学生在交际中体现生命的差异与丰富多彩。首先,可以适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而写作技能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编写不同类型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让其有一个愿意交流的窗口。教师可以通过修改学生的作文,指出学生的可贵之处,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是一种更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社交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演讲或辩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再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吸收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理解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对于交际能力的提高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小说、报纸、杂志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情感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和沟通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活动,如写日记、谈心、朗诵等,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解决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既要有较为先进的理念,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心理问题的出现,当然需要从“心”开始去干预。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领悟人性中的美好和价值;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些途径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获得感,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课程,具有丰富的心理调适作用。通过深入挖掘经典文本的内在价值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热爱生活,让语文素养提升其文化认同感,让文化自信驱除“空心病”。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空心人文精神
地球是空心的吗?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空心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空心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空心针治疗胫腓神经联合损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