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标的十大亮点

2024-01-05 00:44廖辞霏朱雪梅
关键词:课程育人初中地理课程改革

廖辞霏 朱雪梅

摘  要:从课程育人维度总结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的十大亮点,以期把握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立德树人是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育人的创新导向,地理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课程内容结构化是课程育人的内容逻辑,地理学业质量是课程育人的基本标准,地理工具是课程育人的支撑手段,主动学习是课程育人的实现方式,地理素养测评是课程育人的评价手段,教材数字化是课程育人的时代召唤,教师培训与教师活动是课程育人的有效助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标;课程改革;课程育人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拉开了深化育人改革的新序幕。新课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定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课程目标,从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角度重新搭建地理课程内容结构框架[1],并在具体的地理课程内容中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做中学”的要求,表明了深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此,从课程育人维度总结新课标的“十大亮点”,以期更好地把握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而地理学具有独特的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视角。在知识层面,地理学包含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人文事象分布及活动规律的人文地理学和以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为支撑的地理信息科学,内容复杂、综合而系统,且交融性强;在技能层面,地理学对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野外考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价值观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贯穿学科建设始终。由此可见,地理学在课程育人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是贯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理念、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的重要学科。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新课标中4次提到“立德树人”的理念、8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这些都体现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价值和要求。在“修订原则”部分,新课标提到要坚持目标导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地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需要深入钻研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更要探索地理学科的特殊育人价值,以有效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青年。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育人的创新导向

“地理+N”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在新课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学科间的协作,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占据较大的篇幅,主要包含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作用、要求及相关参考案例等。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不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的10%[2],并且提供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案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作出了肯定,也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落实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由此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在日常教学中,地理学科是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其他学科中的知识与方法会自觉地融入。如果基于特定探究性主题开发和开设课程,超越地理知识逻辑,聚焦真实世界的现象或问题,统筹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确立围绕主题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各个环节,实现课程内部诸要素在跨学科方式下的有机统一,就能更好地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三、地理核心素养——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地理学科中的四大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侧重于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与能力,“地理实践力”关注學生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人地协调观”强调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下,借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有关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核心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这是突出价值观培养的表现,是将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初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保持一致,这也是地理课程育人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表现[3]。

四、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育人的内容逻辑

在学科内容上,新课标主要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空间尺度顺序进行内容组织,在不同主题之下又对内容要求、学业要求进行阐释,并给出教学提示。在课程内容中,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地理课程的实践性也得到了凸显。修订后的课程内容体系中,核心素养的主线贯穿始终,地理课程的特点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4]。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逻辑,更能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也进一步凸显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5]。

五、地理学业质量——课程育人的基本标准

地理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地理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应当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是课程育人的基本标准。与旧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中加入了“学业质量”,这为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了依据,也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等各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在学业质量标准中,“课程内容”规定了地理教师应该教什么;“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地理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评价建议”规定了地理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在学业质量的描述上,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的主题划分为“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和“认识世界与认识中国”三大部分,以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

六、地理工具——课程育人的支撑手段

地理工具主要包括地球仪、各类地图及其他地理模型、实验工具、考察工具、观测工具、应用软件等,也包括教師自制的教具。新课标中一共提到了33处“工具”;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板块中,与地理工具相关的内容都高频出现,说明新课标注重地理工具的使用。作为课程育人的支撑手段,地理工具是地理课程工具性和实践性的体现[6],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是学生能在生活中应用的基础技能。掌握地理工具,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最好体现之一。

七、主动学习——课程育人的实现方式

新课标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理念下,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设计出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活动过程。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的挑选和取舍;再次,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需要适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大单元设计的重要原理。在地理教学改革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能够有效推进地理主动学习。

八、地理素养测评——课程育人的评价手段

新课标以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7],对评价的各个维度都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新课标中有关地理素养测评的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任务指向和评分标准等提供参考。与旧版课标相比,新课标更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倡导更加生活化、更具开放性的命题。新课标还非常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的反思与成长,有助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深刻的育人价值。

九、教材数字化——课程育人的时代召唤

如果说“混合式教学”是未来学校教学组织的理想模式,那么“数字教材”就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多模态资源载体。教材的数字化,是教材演变的时代趋向,也是课程育人的时代召唤。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材的“数字化”是新型教材发展的重要趋势。尝试研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材,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数字地图、音频和视频资源、数据可视化图,实现纸质教材数字化,促使地理教学更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若能将新型教材与传统的纸质教材相配合,将线上的自主学习测评与线下的课堂研讨和学业测评相结合,则可促进数据驱动的精准学习与深度学习。

十、教师培训与教师活动——课程育人的有效助力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提出课程标准的培训要突出素养导向的课程育人价值、理解地理课程新结构、加强地理实践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研究需要新的教学观念,关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的难点和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地理教研团队的作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新时代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顺应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变化,还需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关注自我提升。基于此,教师培训与教师活动的开展应以“研训一体化”为导向,进行有机融合。在开展培训与研究活动时,可以遵循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责任人的“六定”原则,以更好地促进“研”与“训”的一体化。

地理教研活动主要分为六类形式,即以课题为抓手的探索型教研、以讲座为载体的交流型教研、以试题为素材的评析型教研、以课例为聚焦的行动型教研、以问题为中心的解惑型教研、以项目为驱动的任务型教研等。在“研训一体化”过程中,应当将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与不同性质的教研活动进行合理搭配,以高效助力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22.

[3]高振奋.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有温度、有特色”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新变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3):1115+89.

[4]李冰洁.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的认识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3):812.

[5]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守正出新,推进地理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4756.

[6]陈芷婷,郭程轩.中德法三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工具”内容比较研究[J].地理教学,2022(19):3437.

[7]罗嘉玲,张明月,张争胜.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德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以素养表达与素养测评为例[J].地理教学,2022(23):2226.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初中地理课程改革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