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家周振甫对当代学者型编辑成长的启示

2024-01-06 01:49周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编辑加工自我提升选题策划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类图书的出版繁荣尤为重要。人文社科领域的图书编辑肩负着传承文明、赓续文脉的艰巨任务,而成长为学者型编辑则成为从业者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助力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多致力于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出版工作者提供借鉴,文章选取卓越的历史文化类出版家、编辑家周振甫为典范,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等方法,结合当下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周振甫的编辑出版生涯和出版思想作系统研究,并从中提炼、概括其编辑工作实践对当代学者型编辑养成的启示。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自我提升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出版工作者需要着力提升的三个方面。文章分点叙述,逐条分析,深入挖掘周振甫作为一代出版大家,其专业精神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指出学者型编辑在选题策划方面,要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编辑加工方面,要具备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要不断自我提升,强化积累厚积薄发,握好编写两支笔。除此之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学者型编辑更应在汲取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新技术条件,整合资源,与时俱进,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砥砺前行。

关键词:学者型编辑;周振甫;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自我提升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21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思想文化建设。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此次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等文化建设要求,也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出版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此背景下,出版从业者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更要在实际工作中着眼于文化普及读物和学术研究等多种书籍的策划和出版,以更多优秀出版物推动文化繁荣,努力成为能够肩负繁荣文化、赓续文明重任的学者型编辑,有效推动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学者型编辑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1989年,李春林在《一个学者型编辑——访〈中国儒学辞典〉责任编辑之一袁闾琨》一文中提出“学者型编辑”一词。90年代,这一概念在出版界引起探讨,出现了“学者型编辑”和“编辑学者化”的争论[2]。2016年,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将主题词定为“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强调学者型编辑的“工匠精神”一维[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出版业发展现状和建设出版强国的要求,坚持“两个结合”,更要重视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全方位认识学者型编辑的内涵和外延,呼吁编辑坚守学者精神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打造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优秀出版物。

近代以来,我国出版业人才辈出,邹韬奋、巴金、胡愈之、周振甫……这些出版史上熠熠生辉的明星,无一不是满腹才学,深耕出版,他们的出版实践和品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众多出版先贤中,出版家周振甫是学者型编辑的典范。周振甫从开明书店古籍校对踏足出版行业,历任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编辑,参与出版了《辞通》《二十五史》《谈艺录》《管锥编》等经典著作,是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青社、中华书局的编辑们都称他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史的“活字典”[4]。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文史方面的普及文章、著作,如《诗词例话》《小说例话》《文心雕龙今译》等,将编辑与学者的两支笔完美结合起来。周振甫的出版实践与精神品格,对当代学者型编辑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本文从编辑日常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自我提升三个角度,分析出版家周振甫对当代学者型编辑的启示。

一、选题策划:要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选题策划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开始。出版从业者要承担起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文化养料,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形成敏锐的判断力。虽然编辑也被称为“杂家”,较少像学者那样对一个问题作集中深入的研究[5],但对专业领域应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慧眼识珠发现高质量作者和选题,并对选题或书稿的学术质量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后续所有出版工作的基础。有学者认为,学者型编辑应该是一名“星探”,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品的内在价值,慧眼识珠,发现优质作者和作品,进而将其打造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好书[6]。《管錐编》就是周振甫将好选题变成好书的典范。

钱锺书的《管锥编》是周振甫编辑生涯的重要作品。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周振甫经过审读,对它的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在《〈管锥编〉选题建议和审读报告》中,他指出这部书稿的特点是“通过古今中外名著比较研究,很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并在出版建议中指出,“这书如果出版,至少在英国和日本,会引起重视”,预见了此书在海外汉学界将产生的重要影响[7]。果不其然,《管锥编》出版之后,不但在国内引起轰动,掀起了“钱学”热,更被西方学者主动翻译,在海外反响热烈,甚至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8]。这一成效也侧面反映了周振甫的远见卓识,成为其出版事业上光辉的一笔。

除学术研究著作外,周振甫还策划出版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化普及类读物,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策划面向市场的传统文化普及类选题需要创新意识,了解相关领域的细分市场,更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策划出版读者真正需要的,知识含量高、形式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在这一方面,周振甫的大量著作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出版家·周振甫》一书有一个长达50页的附录,为“周振甫著述编年”,全面呈现了终其一生的著述全貌[9]。从这个附录中可以看出,周振甫的大量著作都与“中学”相关,不是刊登在《中学生》《读书中学》上,就是著作收入“开明中学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大量文章都刊登在《语文学习》上。虽然其中不乏《中学生》和《语文学习》是开明书店和中国青年出版社旗下杂志这一“近水楼台”的因素,但细读这些篇目以及文章内容即可看出,多数是面向大众读者甚至青年学生的文化普及性读物。例如,1986—1987年,已经身为文史专家的周振甫在《文史知识》杂志上连续发表了6篇《怎样学习古文》,1995年还主编了一本《新编中学生古诗文鉴赏辞典》。这些仅仅是沧海一粟。可见,周振甫始终热心关注古诗文爱好者,在以自己经年之所学反哺社会,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尽心尽力。

不仅如此,周振甫对古文的教育教学也很有自己的心得,提出了“立体的懂”,即从懂词的具体解释,在词作为术语时懂它的理论意义,进而读懂文章的用意[10]。更有人将其归纳为重诵读、重联系、重个性、重比较、重应用六个方面,尤其是注重培养语感,可以说是古文教学的一大特色[11]。这一整体性的古文教育思想,在当下更凸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启发意义。

周振甫的很多著作,如《诗词例话》《文章例话》等都广受读者欢迎,一版再版,长盛不衰,甚至影响了很多青年投身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林在勇在早年与周振甫的一次访谈中说,《诗词例话》这本书对他个人有绝大的意义,1979年小学毕业时买到这本书,便将其当作“宝书”放在枕头底下[12]。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因此,周振甫被称为“书比人长寿”的编辑巨匠、学问大家。

周振甫的出版实践和成就启示我们,要成为学者型编辑,就要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善于挖掘自身优势,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高昂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到社会之所需、读者之所盼,为读者提供有营养、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化产品。

二、编辑加工:要具备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

学者型编辑肩负着普及知识、传承文化的艰巨使命,书稿思想导向的正确性、知识内容的准确性都成为衡量一个编辑业务能力和敬业与否的标尺。书稿进入編辑加工阶段后,编辑应该发扬工匠精神、敬业精神,严格把握书稿内容与导向,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名、只唯实。

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自提出以来在各行各业形成了广泛影响。2016年,中国编辑学会年会的主题词是“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更是将工匠精神与出版相结合,以成为学者型编辑为目标,对编辑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

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耐心细致、力求准确、实事求是是学者型编辑的必备素养。责编《管锥编》时,周振甫提交了4万多字的审读报告,既有技术上的编辑处理,也有专业的学术探讨,可谓事无巨细,深受作者钱锺书重视,称之为“小叩辄发大鸣”。后来这一审读报告被公开,成为广大从业者学习的范本。青年编辑初入出版业,便常常被告知以“改必有据”的原则。在中华书局点校《明史》时,“多查几种书”成为周振甫的名言。当时他面对南开漏校的“蒲关”与“浦关”之误,多查了三种史料,指出称“蒲关”的理由;书稿中出现的“永定伯”许泰和“安边伯”许泰起初被疑为二人,他“查了三种书,又把《武宗实录》全部翻了一下”,才最终证实二者为一人。面对这些,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们要做结论,孤证不立,要比它多查几种书。”可见,这已经成为周振甫的日常工作状态。在数字化的今天,很多出版社都开发了数据库,科学技术的加持使核查各类资料更加便捷。编辑应学习周振甫这种专业细致的精神,充分并善于使用各类最新的技术成果,以专业技术保障书稿的内容质量。

对书稿严格把关,不仅体现在确保文字、内容准确,更要求编辑提高政治素养,把好政治关、方向关。钱锺书是文化名家,周振甫在与其探讨书稿处理时始终张弛有度,有些规范上的问题,并非错误且不引起歧义的并不坚持,最大程度保持了作者的个人风格。但对待思想导向问题,周振甫是非常谨慎且坚定的。例如,《管锥编》中有一处提到“异域之人既等畜兽虫豸,则异域之言亦如禽兽昆虫之鸣叫”,是古人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周振甫建议删去,钱锺书也无可奈何地作了让步[14]。

如果说耐心细致、力求准确是对所有编辑的基本要求,那么,实事求是则更多表现出学者的品格。尤其是许多学术著作的作者本就是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是权威专家,这就使部分青年编辑在提出问题时承担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但为了确保书稿质量和内容的准确性,编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在有理有据的前提下与作者友好探讨。这也在周振甫对毛泽东诗词的修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957年,周振甫在注释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认为原稿中“原驰腊象”中的“腊”应为“蜡”之误,取“白蜡”之意,可与“银蛇”相对,并勇敢地提出来。这一见解后来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这一编辑生涯中的小插曲,也可见周振甫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学术自信。

由此可见,学者型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始终秉承对书稿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书稿质量,而且能够获得作者的尊重,形成作者与编辑之间良性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也有利于编辑进一步挖掘高质量选题,丰富图书品类,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三、自我提升:强化积累厚积薄发,握好编写两支笔

学者型编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着深厚的学养。出版家周振甫正是凭借深厚的学养慧眼识珠,并能在审稿时以专业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自信发现问题、排查谬误。以学者型编辑为目标,我们必须在学习和写作当中不断地自我打磨、自我锤炼,才能成长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者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

周振甫深厚的文史功底,是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途径,刻苦努力、不断积累的成果。初入开明书店担任《辞通》的校对工作,就是因为周振甫有着一定的古文功底,而开明书店“编校合一”的制度,让作为校对的周振甫的工作不局限于校异同,或者仅仅核查文字、标点等问题,而是必须和编辑一样,对内容问题严格把握。这一制度对青年周振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锻炼,同时让他能够熟悉古籍,熟悉编辑工作,为后来成长为一代名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明书店鼓励编辑既编书又写书、译书,这为周振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空间。1933年,年仅23岁的周振甫便开始了自己编研一体的著述生涯。这一时期,他主要在开明书店所办的杂志《中学生》上撰写一些心得类文章,如《读诗偶得——情感和真实》,还有两本著作《东汉党锢》《班超》被收入了“开明中学生丛书”。到了晚年,周振甫总结道:“由年轻的编辑参加编书,是给予锻炼提高的一个好办法。假如编辑只顾审稿,不参加自己编书,对编书的甘苦缺少体会,审稿水平也不容易提高。经过自己编书,自己找资料,考虑对资料的选择剪裁编排改写。在这方面取得经验,再来审稿时,就会注意到审稿怎么核对资料,看稿件对资料的取舍组织有没有问题,会提高审稿的水平。”[15]

由此可见,编辑应该勤于动笔,不断提高编辑写作应用文与其他文章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切实体味作者甘苦,从作者、读者的角度全方位把握书稿,防止武断;另一方面,写作也是思考问题、整理思路、深化研究的重要途径,是学者型编辑成长的必由之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技术条件下,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编辑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学者型编辑的养成,最重要的就是要练就专业优势。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整合专业资源,提高专业编辑力,这对于学术出版物来讲尤为重要。同时,要善用自身所在平台。如笔者所在的人民出版社,出版方向以党政类出版物为主,这就要求编辑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严把政治方向关、舆论导向关、价值取向关,成为相关领域的编辑能手。此外,成为学者型编辑,虚心、耐心和恒心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首先要虚心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很多出版社重视编辑的“传帮带”,“现在一些出版单位,依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于新入职员工,除了业务培训之外,还选派严谨的老编辑、老校对担任他们的师傅,以老带新”[16],这就让青年编辑有更多机会学习前辈吃苦耐劳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高质量的工作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此外,还要不断向其他部门的同事学习。编辑的工作从不局限于编辑加工书稿,从市场的把握到图书的宣传推广,从设计到材料、印制都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全方位把握图书的出版情况,将一个半成品的书稿打磨成尽善尽美的书籍送到读者面前。

其次要有耐心。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短视频、短文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阅读几千字的文章。作为编辑,我们必须摒弃浮躁风气的影响,沉心静气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应善于利用这一时代特性,利用各种新媒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主动学习,自我提升,主动了解和研究当下读者的阅读接受特点,以此为自身的选题策划和图书的宣传推广服务。

最后,还要有一颗恒心,做到终身学习。学习永远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方面要读书、学习常抓不懈,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各类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善于利用继续教育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不能埋首故纸堆,对于风云变幻的图书市场、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应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图书策划和书稿审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语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700多年前,曹丕一语道破了文化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书籍是文章、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出版业肩负着传承文明、赓续文脉的艰巨任务,而学者型编辑则成为时代所需、历史所盼。出版家周振甫作为学者型编辑的楷模,启示我们在选题策划方面,要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编辑加工方面,要具备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学术品格;要不断提升自我,强化积累厚积薄发,握好编写两支笔。当代出版工作者只有立足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守正创新,方能以出版前辈为起点,充分发挥时代优势,在出版这片沃土上精耕细作,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01).

[2] 杜生权.“学者型编辑”:内涵变迁、发展指向及其实现路径[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5):76-81.

[3] 郝振省.倡导工匠精神 做学者型编辑[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1.

[4] 邵焕会,范军.试论周振甫的工匠精神[J].中国出版,2017(15):23-27.

[5] 许志杰.中国出版家·罗竹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6] 恽薇.培养学者型编辑人才,提升学术原创图书品质[J].出版广角,2019(17): 48-50.

[7] 王书华.跟周振甫先生学写《审读报告》[J].编辑之友,2012(5):88-89.

[8] 顾钧.《管锥编》“走出去”的启示[EB/OL].文汇网,2019-04-22.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1904/22/257624.html sdkver=d2fc0cf8.

[9] 范军,曾建辉.中国出版家·周振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47-396.

[10] 周振甫.立体的懂[J].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2013(1):1.

[11] 蔡乐乐.周振甫古文教育思想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2] 周振甫,林在勇.周振甫先生访谈录[J].中文自学指导,1996(2):2-4.

[13] 周慧琳.倡导工匠精神 做学者型编辑[J].中国编辑,2017(2):4-6.

[14] 慈明亮.论学者型编辑的学术精神:以周振甫先生编读《管锥编》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2(4):351-356.

[15] 周振甫.对编辑工作的老生常谈[J].编创之友,1981(1):225-229.

[16] 陈鹏鸣.学者型编辑更要发扬工匠精神[J].出版参考,2016(12):9-10.

作者简介 周颖,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编辑加工自我提升选题策划
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自我提升路径研究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民办高校德育管理“满意工程”现状分析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分析
道德冷漠与道德能力的构建
中小学读本编辑加工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常见问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