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024-01-08 12:44陈明生甘肃山丹县教育局
小学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结冰设置创设

◇陈明生(甘肃:山丹县教育局)

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确保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科学知识,对教学内容充分认知,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增强,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形成更高的科学素养,推动现代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科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一)特点

其一为情景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效结合。真实情境的科学创设,可以对学生能力进行严格考核,强化学生生活体验,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二为知识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学生所学知识有效结合,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其三为应用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科学概念有效结合,使问题情境符合实际,能科学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其进行综合考查。

(二)要点

首先,需要保证问题的新颖。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科学教师在具体应用问题情境时,需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多个角度设置探究问题,对学生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以强化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有更强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该问题,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明确其指向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身心发展相对不足,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时,需要确保其指向性,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引导,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探究,深入思考。通过该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强化学生思维发展,使其学习效果大大提升。最后,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要确保其有序性,与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结合,使问题由易及难,由浅入深,使学生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锻炼,实现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拓展,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三)意义

问题情境,具体是指在特定情境内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经验解决该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其主动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学能力。首先,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形成更大的内驱力,在课程学习中始终积极向上。教师通过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相关问题,使其课程教学实现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实,问题情境的科学创设可以使学生的知觉对象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会受到不同层面的刺激,但是无法反映所有的感官刺激。人的知觉存在一定的选择性,会结合当前需求选择性加工知觉对象。所以科学教师在设置刺激性问题时,部分学生会进行选择性反应,教师通过科学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知觉对象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时集中注意力。

二、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欲望

小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强化问题引导。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有效激发,确保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发现问题,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知识。此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应用,理论结合实践,进行问题情境的多次创设,确保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学习情境,进行自主探究。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发散学生思维,使其对探究性学习产生强烈兴趣。同时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强化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补充。

(二)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通过引发认知冲突,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需要结合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关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设置问题情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具有较强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确保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强化学生探究欲望,进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加快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两只大小和水量相同的烧杯,然后向两个烧杯内分别放入一勺和两勺食盐,引导学生猜测各杯的食盐溶解速度。然后教师再次提出:如果使用搅拌棒对两个烧杯进行快速搅拌,哪个烧杯内的食盐可以更快溶解?此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主动探究溶解速度和搅拌的关系,提升教学效果。

(三)借助科学实验

在科学课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合理利用科学实验,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主动进行深入探究,提升学习效果。所以,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设置问题情境,确保实验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例如,教师在讲述《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可以用吸管将马铃薯扎穿,利用该实验进行问题情境的科学设置。首先,教师需要提前准备马铃薯和吸管,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将吸管穿过马铃薯。如果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无法将吸管穿过马铃薯,则教师可以将吸管插入马铃薯,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吸管可以顺利插入的原因。随后,教师需要引出空气的特征,讲述本节课内容。通过合理应用实验现象,使学生主动融入问题情境,对其探究欲望进行有效激发,确保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四)强化探究体验

在科学课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听和看,则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印象,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此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合理设置体验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探究问题答案,进而形成更大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述《水结冰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结冰实验,使学生对温度和水结冰的关系具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试管中注水,并将其插入碎冰内,对水面位置进行明确标记。同时合理应用温度计,对水的温度变化进行精准测量。要求学生观察试管内的水在多少度时开始结冰,然后将温度计取出,并在管内的水完全结冰后,对冰面位置进行明确标记,观察其水位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水在多少摄氏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之后,体积会出现怎样的变化?通过合理设置体验型情境,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结冰时的温度,同时,可以使学生发现更多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索。比如饮料、酒之类的液体是否也会出现结冰现象?对学生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进行科学培养。

(五)解决生活难题

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小学教师在组织科学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相关生活现象。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时,需要有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行有效激发,使其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通过该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和科学的密切联系,确保学生能将科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具体问题,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科学培养,提升其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述种子发芽试验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绿豆,设置实际情境:妈妈买了很多绿豆,但是我不喜欢吃绿豆,昨天去朋友家吃饭,发现了朋友家自己做的豆芽,于是突发奇想,也想要用绿豆制作豆芽。大家知道如何利用绿豆制作豆芽吗?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可以对学生探究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使其主动探究绿豆发芽的条件。通过该种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互动中深入探索,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六)组织游戏活动

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参与课堂学习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分散注意力。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时,通过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融入实践情境,使学生对问题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提升其解决能力。教师在利用游戏活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教材内容设置游戏活动。例如,在讲述形状与结构时,教师可以组织折木条游戏,向学生展示一根2cm×4cm×80cm 的木条,要求学生立着折断该木条。学生在多次尝试过程中,发现自己始终无法立着折断该木条。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着折断该木条。学生发现用很小的力气便可以将其折断。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木条立着时,很难将其折断,而将其平放时,则可以轻松折断,表示影响材料抗弯能力的因素是什么?通过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探究,保证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语

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强化学生自学意识,使其主动探究相关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强化问题引导,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还需要合理应用科学实验,强化学生探究体验,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活难题,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游戏活动,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提升其学习能力,强化学生思维拓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现代素质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结冰设置创设
通体结冰的球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冬天,玻璃窗上为什么会结冰花?
鱼缸结冰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