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相近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微环境的两地慢性高原病发病调查*

2024-01-08 09:21柏雪烨紫黄学文康龙丽李尚师王宇亮高文文刘慕源王授衔李茂仕
重庆医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高原病乙地甲地

柏雪烨紫,黄学文,康龙丽,李尚师,王宇亮,高文文,刘慕源,杨 宇,王授衔,李茂仕,胡 博,徐 鹏

(1.西藏大学医学院,拉萨 850011;2.西藏军区总医院高山病科,西藏拉萨 850007;3.西藏民族大学高原病分子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 712082;4.西藏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拉萨 850007;5.西藏军区总医院胃病科,拉萨 850007)

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病的主要因素,但高原病是与环境和遗传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影响因素不仅有海拔高度,可能还有气候微环境因素。青藏高原地域广,地貌复杂,不同地貌气候微环境极具差异,可能对慢性高原病发病产生巨大影响。青藏高原人口约1 200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原居民慢性高原病发病率为4%~5%,世居藏族适应高原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但移居人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有资料显示,有50%的久居高原移居人员存在头昏、失眠、疲倦、记忆减退等慢性高原病症状[2]。本研究旨在探讨青藏高原海拔高度相近而气候微环境不同的两地移居人群部分生理指标及慢性高原病发病率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2-2023年相同时间段,对青藏高原海拔相近甲地(甲组)、乙地(乙组)两地移居高原人群进行慢性高原病调查。甲组106人,均为男性,汉族,平均年龄(23.98±3.11)岁,移居高原中位时间4.0(1.0,5.0)年。乙组145人,均为男性,其中汉族143人,维吾尔族1人,回族1人;平均年龄(23.09±2.78)岁,移居高原中位时间2.0(1.5,5.0)年。甲地、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不同地域,两地海拔高度接近,但地理气候环境差别迥异[3-6],见表1。根据慢性高原病青海国际标准进行评分,总分>5分可诊断为慢性高原病[7],见表2。

表1 甲、乙两地地理气候资料

表2 慢性高原病青海国际标准评分

1.2 方法

为观察气候微环境对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影响,本研究特选取居住高原半年以上、居住海拔高度相近、移居高原时间相近、人员结构相似而气候微环境不同的甲、乙两地移居人群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前往甲、乙两地现场,固定由一名医生填写慢性高原病评分青海国际标准评分表,一名医生使用鱼跃YX301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在现场测定并记录指端氧饱和度及心率,一名医生使用欧姆龙上臂式j710电子血压计测量并记录单侧上肢(统一采集右上肢)血压(mmHg),一名医生统计2组研究对象高原指甲凹陷症[8]发病率及呼吸频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指端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呼吸及指甲凹陷症比较

乙组指端氧饱和度、高血压发病率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心率、心动过速发病率、高原指甲凹陷症发病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指端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呼吸及高原指甲凹陷症比较

2.2 慢性高原病发病率

甲组慢性高原病总发病率、移居高原≤3年及移高原≥6年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高于乙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甲、乙2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比较(%)

3 讨 论

关于慢性高原病的分类及命名,有一个历史变化过程。1982年全国第一次高原医学会议,将慢性高原病分为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1995年全国第三次高原医学大会将慢性高原病分型进行了一定调整[5],将慢性高原病改名为高原衰退;将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从命名分类中去除。以上慢性高原病的命名及分类是基于临床,方便医院及临床医生诊治,缺点是要借助特殊仪器如彩超、CT、X线片等专业设备及检查。2004在西宁召开第六届世界高原医学与生理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高原医学大会,讨论并制定了慢性高原病青海诊断标准,建立了慢性高原病的评分系统,当总评分>5分则诊断为慢性高原病。青海标准的优点是:(1)进行了疾病量化,便于科研;(2)通过量表及简单血常规检查便可以实现诊断,便于高原野外现场进行。因此本文采用青海国际标准进行慢性高原病发病调查。

高原气候微环境是高原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高原病[9]是由于高原缺氧引起的身体急慢性损害、高原特有的疾病,发病基本原因是由于高原海拔升高、大气压减低,空气中氧分子密度下降,人体组织缺氧导致的相关症状[10]。因长期处于低压、缺氧环境中,慢性高原病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增高,红细胞压比容增大,以增强血液携氧能力[11-12]。慢性高原病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气短、心悸、失眠、乏力、发绀等,也可伴有肺动脉高压。因此,不论是急性高原病还是慢性高原病其发病率总体趋势是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增加。但是,高原病又是一种环境病,其发病不仅受缺氧的影响,还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压、温度、风、植被、降雨量、湿度、强阳光、强紫外线等。(1)气压直接影响:临床工作中可见高原肺水肿患者在高原环境中常常表现为病情危重,甚至濒临死亡,且高原环境下治疗效果较慢,而经过飞机转运到平原环境,飞机刚落地于低海拔地区,患者病情立即减轻,甚至可以自行行走[2]。证明高原病不仅受缺氧影响,周围环境(如气压)在其发病机制中也有直接作用[13]。(2)温度在高原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寒冷可以使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增加,冬季高原病的发病率高于夏季,寒冷是高原病发病的重要诱因。低温寒冷与缺氧复合,对身体的损害具有相加作用,促进高原病的发病[14]。而大风加强空气的对流,增加寒冷程度,可间接加重高原病的发病。(3)植被影响:植物可以产生氧气,改善空气氧含量,从而减少高原病的发病。青藏高原面积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北面腹地主要为高原草甸及草原,植被相对稀少,基本没有树木。中部为河谷,植被逐渐增多。南部及高原边沿为山谷,植被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同样的海拔高度,空气含氧量不同,人体的缺氧程度也不同,如本文所测数据,甲地研究对象(甲组)指端氧饱和度为(87.99±3.33)%;而植被覆盖更多的乙地研究对象(乙组)指端氧饱和度为(89.61±3.58)%,明显高于甲地。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 600~3 900 m氧饱和度为90.0%~88.5%[15],可以认为乙地丰富的植被微环境相当于把有效海拔高度降低了500 m左右,从而改善人体组织缺氧,减少慢性高原病发病。(4)降雨量与空气湿度的影响:降雨量及空气湿度对人体影响较大。充沛的雨量能有效提升空气的湿度,干燥的空气可损害皮肤、眼部及鼻腔、呼吸道黏膜,产生不适感[16],甚至诱发气道高反应,导致顽固性咳嗽[17];干燥的气候还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低睡眠质量,导致睡眠障碍[18]。李鹏昊等[19]相关研究表明,睡眠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心理生理疾病,可导致机体功能下降、增加多种躯体疾病的发病率,可见心理状态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这可能是甲地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高于乙地的原因之一,需要在今后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干燥的气候可能通过加重慢性高原病症状表现,成为促进慢性高原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5)强阳光、强紫外线可以促进慢性高原病发病:强阳光、强紫外线除可以引起直接皮肤[21]及眼[22]的损害,产生高原海拔相关性疾病,还可以引起头部血管扩张,诱发头痛。长期强阳光及紫外线照射,可以引起心理状态异常、情绪改变,而加重慢性高原病的症状。

关于高原环境对心率的影响,向思亭等[23]的研究表明成年男性的心率可与海拔高度[24]、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风速存在相关性。甲、乙两地虽然海拔高度相近,但由于乙地植被丰富,人体氧饱和度更高,减低了效应海拔高度,这可能是乙地心率、心动过速发病率低于甲地的重要原因。

此次研究表明甲地高血压发病率低于乙地。甲地气候干燥、寒冷,乙地气候湿润、温和,林莹等[25]认为高原环境中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使得高原世居居民饮水减少,而寒冷刺激排尿增加,加之低氧促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体内水分丢失增加,血浆容量相对下降,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降低,从而引起血压值下降。甲、乙两地高血压发病率的不同可能与气候差异有关。然而,高原高血压病[26]发病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肥胖及精神因素等[27],独立影响因素有糖基化终产物、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5],本次研究并未对上述指标进行观察,今后还需更大的样本量及更全面的观察指标来证实血压与高原环境气候的相关性。

甲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属于高原内陆干燥气候。四季温差小,平均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大风年时间长,平均风速达到18~20 m/s[6],且寒冷、干燥、年降雨量少、植被覆盖率低,气候恶劣。乙地,位于青藏高原边沿,为半湿润季风气候,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植被多,气候宜人。虽然甲、乙两地都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也相近,但由于气候微环境迥异,导致慢性高原病发病差异大,甲组(甲地)不但发病率高,且发病时间也提早,移居高原≤3年及≥6年时间段甲组(甲地)发病率高于乙组(乙地)。可见,除海拔高度外,高原微气候环境对移居人员慢性高原病的发病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原病乙地甲地
用多种方法求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
银杏叶片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
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临床回顾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
“区时”的时间计算
平均速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