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装备配备与管理的若干思考

2024-01-08 10:23广州市教育基建和装备中心王飞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样态装备评价

文/广州市教育基建和装备中心 王飞

教育装备包括学校普通教室、学科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音体美劳等功能场室以及图书馆内为实施教学活动而配置的基本设施、教学装备、仪器、工具和材料。教育装备的功能和内涵在不断丰富,一方面,教育装备配备和管理的最高宗旨是立德树人,另一方面,教育装备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教育装备配备与管理的工作转型势在必行,有必要进一步围绕育人的核心目标,转变观念、注重内涵,推进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研究型、高质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装备配备与管理。

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经历过多重的角色转变,从专任教师,到教导处和学校管理者,到区和市级教育装备管理者,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形态等方面的发展态势。结合近些年在中小学教育装备的配备、装备技术革新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影响,教育装备应用的伦理视角等方面展开的深入的科学研究,我对教育装备的新样态以及教育装备配备与管理的转变有了多角度且较为深入的思索与经验。

一、教育装备新样态

在国内较早提出“新样态”概念的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陈如平,他提到新样态学校,是“建立在教育反思基础上的本真回归,强调学校的存在以人性为理由,以温度求共情,以故事来化通,让美感贯穿教育始终,最终构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依此彰显教育张力,还原教育本真之样态。”

在当前教育装备的配备与管理中,有一些引起我们思考的现象,如市场与学校谁在决定装备的配备;装备的配备是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否遵循教育规律;区域管理部门和学校配备装备的目的和关注点到底什么。

教育装备新样态是有生命、有温度的教育装备,是以伦理为判断、以育人为核心,与学校文化共生、与课程发展共融,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目的的装备需求。教育装备新样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学校发展是主动角色,教育装备为服务角色,装备的配备需遵循每个学校的个性发展;其二,装备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新时代工具,目的是把育人的可能性发挥到恰到好处的状态;其三,在配备、使用和监管的过程中,要谨慎接受学生的自然成长,避免过度干预;其四,装备的配备需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形成学校文化新样态的一部分,与课程深度融合,成为课程新样态的基础条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课堂教学新样态的保障。

二、教育装备新样态下的装备配备与管理的做法

(一)理念的转变

新时代下,教育教学装备的配备要完成理念上的三个转变。其一,角色的转变。教育管理者需深入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从学校教育教学装备配备和管理的角度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时代性引领与支持。其二,视角的转变。教育教学装备的配备与管理,要做到眼中有“人”。教育装备的高质量发展,是围绕“人”的发展。装备的配备需以学生为核心目标,从对“物”的标准制定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支撑与服务。其三,方向的转变。符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教育装备布局需要从“搬运工”转型为“总工程师”。装备的配备与管理需要有整体的规划,从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区域的优质均衡发展出发做好规划与保障。

(二)深化科研体系

通过科研,一方面,能够以教育装备支撑和引领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结合装备业务工作,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比如,以“阅读空间建设”“教育装备伦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装备配置标准”“中小学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为核心,申报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织自主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系列课题的建设,以科研成果引领装备应用。另一方面,也能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装备的配备与建设扩大与企业的横向联合,通过联合体的形式,指引装备研发的市场,以教学引领装备市场的走向。

(三)夯实评价体系

通过夯实评价导向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装备新样态的形成。虽然绝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装备的效能评价,但现实情况是评价的频度偏低,部分单位效能评价覆盖面较小,在评价者方面忽视了学生的意见。由评价指标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单位的效能评价流于形式。把教育装备的“故障情况”和“使用条例”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并没有体现效能评价的实质。

同时,学校所采用的评价方法科学性较差,一般是通过评价者的交流讨论形成评价结果,很少提取和处理详细的数据。由此可见,目前教育装备的效能评价发展水平较低,评价工作较为形式化和简单化。

教育教学装备新样态的评价视角应该是多维度的。应该从学生的主观体验、教育教学的成果体现、教师教学应用的过程性、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促进程度、与课程的融合程度等多个维度,开展对教育教学装备配备与使用的评价。建立教育教学装备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的重要工作指标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问题,通过专家、教师、实验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的意见最终确定形成的集体一致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教育教学装备配备与应用的效能性发展。

(四)完善保障体系

完善教育装备保障体系,加强多个部门联动。包括职能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研机构、教育学会、行业协会横向联动,优化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一体推进教育装备高质量发展。比如广州市做法,一是推动专项工程,贯彻落实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工程”要求,推动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提升工程(“1+3+6”工程)。二是加强多级协作,强化部、省、市、区、校五级教育装备保障体系。三是建强管理队伍,组织多轮次、多专题学科培训,打造多类别、广覆盖的宣教课程,构建教育装备精品资源库,积极协同实验教学研究专委会、图书管理专委会开展相关工作。

三、教育教学装备新样态案例分析

以中小学阅读空间——“四品空间”为例,如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广州市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推进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促进全民阅读。评选活动聚焦引领中小学构建功能适用、书香浓郁、特色鲜明的高品质阅读空间,助推书香校园建设。

在项目成果的推广过程中,一是组织“四品空间、书香致远”《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指南》应用成果展示暨颁奖活动。网络展示期间访问量、投票量分别高达650 万次、累计185 万人次,系列活动获得中央、省、市等26 家媒体及“学习强国”平台的广泛报道。二是12 所学校入选市级高品质阅读空间,其中6 所获评省级最美阅读空间,成绩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中小学校园课外读物审查清理工作,覆盖全市11 区1496 所普通中小学,累计清理下架问题读物235 种。

“宝剑锋从磨砺出”,艰辛的劳动孕育出丰硕的成果。中小学阅读空间的建设提高了广州市教师在阅读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素养等,是装备空间的变革、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充分体现了装备配备与使用的真正效能。

打造教育装备新样态,是适应深化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趋势的必然态势。在新样态形成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的装备标准体系,完善推动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装备高质量均衡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装备发展水平,推动教育新装备深度应用,促进教育新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装备配备新样态的根本是遵守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底线、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行为秩序规范的理念和准则。因此,教育装备配备应以人为本、以校为本。

猜你喜欢
样态装备评价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防晒装备折起来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主流文化存在的三种样态及我们的战略选择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