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1-08 03:05高宇航葛士顺王占坤曾琳叶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社区

高宇航,葛士顺,王占坤,曾琳叶

(1.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3.温州医科大学 体育科学部,浙江 温州 325035)

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动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和“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1]。数字赋能将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更多元化、合作化和共享化,实现科技助力下的国家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从而提高人民身心健康和福祉。然而,在数字赋能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面临一系列实践困境。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通过深入研究和改进,将有助于推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全人群的体育需求和社区健康发展的目标。

1 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架构与特征

1.1 供给架构

数字技术作为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升级、智能优化、协同创新的关键推动力,嵌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部系统中,通过特定机制建立组织框架,以规范内部关系,从而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行。因此,本研究构建了数字赋能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框架(图1),基于大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形成新的循环系统,展示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供给与需求场景。

图1 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架构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逐渐呈现出“数智治理”的新动态[2]。将数字技术高度融入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流程、需求识别和服务评价的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治理,不断提高体育行政部门决策能力和公众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实现有效供给、设备完善、组织协同和内容优化。

1.2 现实特征

数字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被视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感。本研究通过对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实特征的系统审视,旨在为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进程提供支持。

1.2.1 城市社区基础设施数字化。一方面,数字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让全民健身从“15分钟健身圈”到“5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贴近社区、方便可达,并真实地走进了居民的生活圈,打通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如,湖南长沙市建设了230余家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社区覆盖率达30.3%,使用人次超2 000万[4];浙江温州市已建成2.0智能百姓健身房13个,计划新增百姓健身房55个,积极推动数字化场景应用在百姓健身房中[6];另一方面,体育设施自动化与数据化运营。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和分析居民的运动数据,从而深入了解居民的运动偏好、时段偏好和热门项目等信息,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例如,浙江杜克体育推出的采用无人操作的运营模式,共享篮球足球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并实现了场馆运营数据化;长沙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采用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包括空气处理、灯光控制和中央监控报警,实现了无人智慧化管理,提高了设施利用效率。

1.2.2 公共体育指导服务数字化。一是数字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居民通过数字化平台便捷获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信息,并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背景、服务项目,与基层体育委员和社会团体进行互动交流[9]。例如,杭州市“杭州社体”小程序创建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使社区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取到指导人员的基本信息,并根据居民需求筛选适合的指导人员。此举措实现了区域内体育综合活动和体育综合治理的“多跨协同”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为社区体育组织、运动员和相关机构提供了发展空间,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事业的繁荣壮大。二是实现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监督与管理。通过数字平台和工具,监管部门可以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和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这样可以确保指导员的工作符合规范要求,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数字赋能可以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网格化层级管理。借助数字技术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配到不同的区域或领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提高指导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1.2.3 体育信息服务数字化。一是信息内容多样化。数字化体育信息服务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内容,包括体育赛事信息、体育场地信息等。例如,浙江省推出“浙里健身”服务,提供了体育场地、训练竞赛等多个服务板块。其中,“10分钟健身圈”和“老年体育服务”是新增的服务,通过推送可达的体育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试站点和全域户外资源[10]。二是信息获取便捷化。数字化体育信息服务使居民获取体育信息更便捷高效打破地域限制,使居民能更广泛接触各种体育活动和资源。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个人可以随时访问各种体育信息资源,包括最新的新闻、赛事结果、场地预订等。例如,重庆“智动南岸”智慧体育社区建设通过智能显示屏等提供便捷的体育信息获取和个性化健身服务,使居民能够随时访问最新的体育信息、参与健身活动,并了解周边的健身场所。

1.2.4 体质监测服务数字化。首先,构建全面的监测网络。目前,数字化居民体质监测服务站在各地陆续建设,以满足居民的体质监测需求,为居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根据上海市体育局发布截至2020年共有122个体质监测站点提供服务,覆盖范围广泛。各项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数据平台,“国家片”数据上传至国家数据平台,还同时上传至上海数据库,“本市片”数据则仅需上传至上海数据库以满足本地监测和服务的需要。此外,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市监测中心通过质量控制网络平台全程监控测试工作,确保监测服务的质量和准确性。其次,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推进“体医融合”实践,不断涌现“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运动处方门诊”等模式。例如,浙江嘉兴市“社区运动家”数字化应用中的“体卫融合”模块,居民可以在体卫融合中心接受专业的体质测试和医疗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居民量身定制适合的运动处方;温州市将国民体质测试相关项目纳入居民医疗体检,根据测试数据开具“运动处方”,方便居民依“处方”科学锻炼。再次,建立数据共享和医疗协作。数字化的体质监测服务促进了数据共享和医疗协作。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将居民的测试结果和健康数据传输至医疗机构的大数据库,加强了医疗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和交流。例如,杭州市基层政府利用大数据后台监测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状况,同时与当地定点医院和社区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3 数字赋能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践困境

3.1 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缓慢且智能化改造困难

数字赋能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体育服务生态等数字基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包括核心技术和设备配置,目前面临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基础设备短缺迭代缓慢。当前,运动场景对于锻炼者的智慧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应的素养提升服务尚未得到推出,服务内容更新缓慢。此外,在服务场景方面存在虚拟化场景的不足。体育场景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上的运动场所,而是根据消费者视角重新定义的场域[11]。然而,目前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在创建虚拟化场景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调研情况,嘉兴的“社区运动家”成功实现了智慧社区体育服务在线上和线下双重场景建设,但大部分试点社区在创建线上场景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智能化改造困难。部分地区对社区体育设备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通过监控居民的运动数据,包括时间和能量消耗等信息,已初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监控功能。然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数字化改造覆盖面较低,导致部分社区无法对居民进行数字识别,也无法对不健康的运动行为发出预警。究其原因,一是数字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即使同一区域的健身设施,由于缺乏数字网络的支持个体的运动量无法进行整合,也无法形成连贯的健身数据。二是传统社区数字化改造基础薄弱,难以实现智能化改造,部分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老旧,多在户外露天安置,数字化改造成本高,难度大[12]。

3.2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的异质性与全人群获取能力不足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的异质性指的是指不同群体对于新型数字技术的接受和运用呈现出差异化的情况。具体来说,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需求、参与程度、技术能力等存在差异。如果缺乏全人群获取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那么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面就会有所缺失。

一方面,数字化体育设备缺乏对老年人等群体的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而社区老年群体数字化能力与技术应用不适应,老年群体与数字化大趋势并未完全接轨。很多老年人对于数字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比较少,而且不了解公共体育服务的具体形式,也没有体验过智慧化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所带来的便利,这种现状加剧因“代际数字鸿沟”所造成的体育服务资源获取不平等问题[13]。

另一方面,数字化设备易造成特殊群体的参与排斥。特殊群体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角色,尤其是部分失能老人和残疾人群体更需要体育康复和运动处方的支持,社区内数字化运动设备需要与智能手机相连接、匹配,才能更高效地发挥作用,但部分失能老人和残疾人群体等由于身体机能缺陷或退化、处理信息水平偏低。在数字化时代,由于互联网应用适配不足等问题,特殊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对数字化、智慧化体育服务需求呈现差异化、复杂化态势[14]。

3.3 数字化体育服务互联互通技术不完善

一方面,跨区域互联互通存在技术不完善问题。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中数据安全的关键属性是数字化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但从现实情况看,相关体育数据储存在不同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中,缺乏统一的共享机制,形成典型的“数字孤岛”。行政壁垒和数据壁垒导致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不完善,行政分布式的非去中心化平台使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共享和协同式发展出现分割,阻碍了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共享。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在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体育信息监控系统、智能健身系统和运动环境系统,对试点项目的软硬件配置技术也提出了综合要求,但智慧社区体育智能平台与社区其他部门的平台建设尚未实现有效融合,致使各类信息基本上处于单独管理的状态[16]。

另一方面,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凸显。跨区域互联互通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和共享,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一直是数字化服务发展的难题。尽管体育行政部门建设的体育数字化平台对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问题有关注,但仍然存在数据泄露和隐私问题。实地走访中发现,社区居民在运动后的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能力较低,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据统计,约40%的体育人群不愿意开放运动数据供采集分析[19]。因此,随着体育数字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化和多元化,数字化时代对保护社区居民数据安全任重道远。然而,由于缺乏对体育数据行为的规范标准,智能设备厂商等对体育用户的信息监管不力,导致泄露居民个人隐私出现盗取用户个人信息、人肉搜索、数据预测等不合理竞争现象凸显,这些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的发展。

3.4 数字化体育人才短缺供给转型动力羸弱

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数字化管理和运营人才。在目前的体育产业环境下,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是服务质量的关键,而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机构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和运营人才缺乏专业性,普遍存在管理规范性不足、服务质量不高、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导致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滞后和不足,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这主要受到体育产业自身发展中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和中高端体育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发展中,体育管理人才和运营人才的需求始终处于短缺状态,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则更加凸显这一问题。数字化体育应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众多瓶颈,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较大,同时也受到行业秩序混乱、有效数据稀缺和较大的投资规模等现实问题的困扰。这导致引入体育相关人才社会竞争力不足,就业前景与相关监管制度模糊不清,导致相关高校、智库机构等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停滞。

另一方面,相关行业人才体育素养不足。由于社区数字化体育设备理论基础模糊,借助其他相关行业管理与运营人才进入体育行业但由于特殊性了解不足,也导致在实际体育设备应用的设计中存在差异性,从而使产品服务的功能性不足,未能有效地服务于体育领域。如宁波市海曙区某社区在指导和管理方面人员只有1至2名,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社区对体育基础理论不够了解,参与体育工作显然无法为智能社区健身中心提供长期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4 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

4.1 应用层面: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互联互通共享机制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共生。为促进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要不断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4.1.1 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挖掘社区空间资源。巩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数字发展的基础,以优化基建、技术等要素资源配置,激活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活跃度和创造力。可根据不同城市社区特点充分挖掘办公用房、物业用房、商业楼宇、住宅小区、架空层等城市空间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探索建设数字化体育社区健身中心。例如,浙江杜克体育推出的“智享无人值守场馆”是通过改造废弃用地而建立起来的运动场地,不仅提供场地,还组织赛事活动和青少年培训;长沙市通过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利用小区架空层等闲置空间,建设150m2左右的健身房。此外,通过数字赋能搭建社区健身交流、资源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如高桥社区创新推动运动社交,通过“社区运动家”系统建立各类运动社群,为社区居民创造共同话题,增加居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快速将“安置小区”“外地人小区”打造成“熟人小区”,最大限度发挥空间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社区居民健身舒适性,同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

4.1.2 借助区块链应用,完善互联互通技术。体育行政部门数据化互联互通技术使得获取数据更加便捷,从而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20]。首先,构建基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技术赋予各个主体相应的社区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权限,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服务管理系统帮助体育行政部门对社区体育发展情况的全面掌握,准确把握社区居民的体育服务诉求,提供精准化、多样化的数字赋能下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其次,体育各个参与主体的数据共享。区块链技术可以助力城市社区体育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共建共享,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在促进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区体育数据资源中心,整合不同地域、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体育数据资源,消除数字壁垒,使社区居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医疗专家都能够登录社区体育数据资源中心并查看相关数据信息。

4.2 技术与人才层面:拓展体育数据容量,坚持数字人才驱动

4.2.1 拓展体育数据容量。为了满足多元化的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准确的数字分析结果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然而,由于体育产业规模、参与群体规模、数字化运营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很多类型的体育数据样本容量远远不足以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21]。另外,由于体育活动项目、参与群众特征的等因素,均导致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技术层面受阻。基于此类问题,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需在充分发掘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样化体育大数据样本容量、加强相关科研、咨询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育与引进,以发掘体育技术层面的潜力。如针对群众性业余体育活动,如广场舞、柔力球、乒乓球等,可以通过不同群体、少样本量的切入点,重点理解社区居民的潜在需求和现有需求的不足,并激活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数据的有效容量。同时进行科学化、精细化分析,以实际运行效果为评价的标准并不断改善和优化。

4.2.2 坚持数字人才驱动。积极开展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骨干力量培训、邀请企业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等,可以从认知与技术两方面优化和解决现有问题。同时,加大对数字化体育运营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提高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专业人才比例,提倡“专业人来办专业事”等。此外,促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开展数字知识和技能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领域的数字化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制定数字体育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中高端信息技术人才,鼓励体育人才提高数字技术掌握能力和运用水平,扩大体育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范围,推动其发展活力的提高。

4.3 规范层面:遵循数字赋能体育治理原则,规范数据的标准化

统一、标准化的数据规范是数字技术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数据合理利用与拓展的前提,明确数字化治理原则和规范标准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原则和标准的遵循程度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利用水平的高低。

在原则层面,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需要遵循4个原则:一致性原则(数字化的目标策略与方针等应与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一致)、运营规范原则(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营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行业规范)、风险可控原则(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持续关注安全性问题,并采取措施将风险限制在可管理的范围内)、绩效提升原则(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应满足各主体的需求)[22]。因此,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需要在数字化治理的实践中严格遵循这些原则,确保供给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在标准层面,数据的标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保证数字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因此,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加强政府主导,积极协同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科研机构、高校、市场以及社区居民等力量,加快构建数据标准化,需要明确数据共享和开放的界限,确定统一的数据编码规范,并加强整个数据生命周期中从数据生成、收集、分析到存储的执行标准。城市社区的建设中,基层政府发挥着牵头主导的作用,与体育协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协同,制定数据的标准化体系,实现“一个数据用到底”。此外,在项目建设初期确定以数字化赋能来提高社区居民体育健康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元主体的体育需求,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要求下,确保风险可控并实现良性运行。

4.4 保障层面:完善机制建设,保障全人群供给

4.4.1 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各主体的数据安全权责,加强安全、管理、技术三级数据防火墙建设,制定抽查机制并建立应急响应和安全处理制度,确保居民隐私数据的权限控制和加密安全。全面构建城市社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服务评价机制,并运用数字化云计算技术对体育服务进行评价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因此,为提升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品质,需要加强对体育服务的监督,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4.2 优化需求表达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畅通的需求表达渠道和数字化的参与平台,创新协商参与机制,结合线上和线下方式,优化基层主体力量的需求表达、反馈和问责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细化考核评价制度,构建立体化的监督体系,集合监督、反馈和优化功能。如嘉兴市智慧社区“运动家”平台创设了“报事反馈”“社群”“活动与服务”等模块,既完善了社区群众需求表达,又有利于基层体育问题的有效反馈。

4.4.3 拓展全人群高质量服务,推动重点人群健康关口前移。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全人群体育服务势在必行。工信部于2020年出台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残疾人需求的数字化社会建设[23]。加快数字赋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进程推动重点人群健康关口前移,重点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针对特殊人群需求,应加大对数字化体育服务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例如,2023年4月,上海虹口区通过门户网站和随申办APP的“人民建议征集专栏”,发布了关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行动蓝图建言献策。居民建议在规划中优先考虑老年人和儿童需求,增设残疾人活动场地,并提供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及就医服务[24]。上海徐汇区康健街道也旨在实现“社区体育+社区健康+社区养老+社区康复”的多元化服务,特别是老年人、残障人士健身区域引入全息沉浸式多媒体运动教室等多个特色锻炼场所,实现以全人群、全时段、全功能、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型运动中心[25]。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社区
社区大作战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