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

2024-01-09 13:57刘天学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6期
关键词:单产大豆补贴

刘天学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国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口粮安全更加牢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食物需求上,人们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吃饱”,而更追求“吃好”;不再满足于“大米”“白面”,而更需要丰富的“肉蛋奶”。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作物。大豆籽粒含有40%的蛋白质、20%的脂肪、30%的糖类,压榨后的副产品豆粕是牲畜和家禽的优质蛋白饲料。玉米不仅全株可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而且籽粒是畜禽的主要能量饲料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大豆玉米的需求显著增加,国内产不足需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大豆的缺口达85%,对外的依存度居高不下,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大豆玉米生产现状与未来需求

大豆和玉米具有用途广泛、加工精深、产业链长等特点,消费需求十分庞大,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农产品。农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大豆玉米的生产,以满足国内居民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一)我国大豆生产现状与未来需求

21世纪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年际间时有波动。从2010年至今,大豆年种植面积呈现先逐年下降后逐年增长趋势。为提高国产大豆自给水平,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实施了“大豆振兴计划”。2020年,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给予每亩大豆的补贴高于玉米2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1.48亿亩,较2019年增加825万亩,总产1961万吨;我国大豆消费量达1.17亿吨,国内产量仅占需求量的16.76%,缺口巨大。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大豆进口10033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合计达976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97%。在1.17亿吨消费量中,压榨消费达9885万吨,比2019年增长1140万吨,增幅17.1%。压榨消费的增长主要源于国内对豆粕饲用消费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不高。2020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132公斤/亩,仅为世界大豆平均单产180公斤/亩的73.3%、美国大豆平均单产230公斤/亩的57.4%。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预计2025年和2030年我国大豆消费量分别达1.22亿吨和1.27亿吨。若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在1.4亿亩,按照现有的单产水平,大豆大量进口的局面将难以改观。

(二)我国玉米生产现状与未来需求

2009年,我国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作为主要产量贡献作物的玉米面积和总产快速增加。2015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超过6.7亿亩,总产达26499万吨。2016年以后,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连续5年下降。2020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2亿亩、总产26067万吨,分别比2015年减少了8.2%和1.6%;全年玉米消费量2.88亿吨,其中,饲料消费1.86亿吨,占64.58%;全年进口玉米1129.39万吨,比上年增长135.8%。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近6.5亿亩、总产近2.7亿吨,进口2835万吨,比上年增长151%。目前,我国玉米平均单产420公斤/亩,仅相当于美国平均单产700公斤/亩的60%,增产潜力巨大。2023年,我国实施新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根据2022年4月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预计2025年玉米饲料消费将增加到2.0亿吨,2030年进一步增加到2.11亿吨。未来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将持续增加,供求关系将从目前的紧平衡向基本平衡转变。

(三)制约我国大豆和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耕地、水利、科技、政策正是制约我国玉米和大豆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是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土壤质量不高。《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人均不足1.5亩。《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将全国20.23亿亩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其中,优等(一至三等)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等(四至六等)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差等(七至十等)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东北、黄淮海和西南三大区域是我国大豆玉米主产区。东北地区耕地质量好、玉米大豆产量较高,其他地区玉米大豆产量较低。二是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生产效率不高。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尽管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2011年至202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水资源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平衡,南方水资源充足,北方水资源贫乏。2015年南方水资源是北方水资源的4.9倍。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我国大豆玉米最为重要的产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大豆玉米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的效率,2019年我国为1.803公斤,农业发达国家为2公斤,以色列可达2.32公斤。三是种质资源不足,育种技术落后。2018年,美国大豆和玉米平均单产分别为200公斤/亩和748公斤/亩,我国大豆和玉米平均单产为126.5公斤/亩和408公斤/亩。美国大豆和玉米单产分别是我国的1.58和1.83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豆玉米种质资源不足,遗传基础狭窄,育成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适应性差、产量低,育种技术落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已进入生物育种和信息育种的时代,而我国的生物育种才刚刚起步。另外,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四是补贴政策力度不够。从目前实施的大豆玉米补贴政策来看,我国大豆玉米生产补贴仅限于东北产区,而其他产区均没有生产补贴。补贴政策不仅缺乏普惠性,而且补贴额度也与农业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二、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意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的作物间套作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适宜现代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一种大豆玉米生产方式。通过高矮搭配和合理的行比配置,能够实现光热水肥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增加种植收益。

(一)化解争地矛盾,实现用养结合

大豆玉米同属春、夏播作物,且适宜生长区域高度重叠,二者争地矛盾突出,在有限的耕地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例如,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提出“两稳一增”的粮食生产目标,即稳口粮、稳大豆、增玉米。当年玉米种植面积接近6.5亿亩,较2020年增加3000多万亩,而大豆种植面积仅为1.24亿亩,较2020年减少2400万亩。因此,大豆和玉米争地的矛盾始终是困扰我国粮食安全的“卡脖子”难题。以目前的种植方式和单产水平来看,要依靠国内产能满足对大豆玉米的消费需求,需要用近15亿亩耕地种植大豆玉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和大豆的固氮作用,在保证玉米基本不减产或少减产的基础上亩增收100~150公斤大豆,同时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实现一田双收、稳粮增豆、用养结合、绿色高效的生产目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大豆和玉米的争地矛盾,在稳定玉米产能的基础上提高大豆产能和自给率,对提升大豆玉米安全水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大豆玉米产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连续 1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2019 年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推广技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对大豆玉米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2021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列为《“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重点推广技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上述系列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在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成为挖掘大豆玉米产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路径。

三、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2年,国家首次在西北、西南、黄淮海地区共16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10万亩。2023年,新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万亩,同时增加湖北省,推广省份达17个。从2022年的推广情况来看,真正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亩增收100~150公斤的地区比例不高,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前期技术储备不足,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种植习惯。例如,河南省北部地区农民长期种植玉米。该地区玉米生产技术水平高,单产能达700公斤,远高于大豆单产水平,种植效益也十分可观。该地区很少有农户种植大豆,新生代农民也不知道如何种植大豆,不愿意贸然改变现有的种植习惯。

二是现有农机装备适配性差,购买专用新型农机具投入高。适宜不同区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行比结构模式多样,现有农机具的适配性差,难以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另外,目前推荐的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价格偏高,且存在作业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农民购买的意愿不强。

三是技术操作复杂、效率低、成本高。由于该技术属于大豆玉米多行带状间(套)作,且玉米株距小,对机械化播种和收获作业都有严格的要求,操作较为复杂,作业效率偏低,较净作大豆玉米亩增加成本200元以上。

四是风险大,无相应保险。大豆玉米分属豆科和禾本科作物,所用除草剂不兼容。分带式除草不仅作业效率低,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药害。此外,大豆玉米生育期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多发,因灾减产风险系数大。目前,国家仅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实施收益保险,而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提供保险保障。

五是补贴额度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目前,中央财政给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150元的补贴,省级财政配套补贴50元。每亩200元的补贴尚不足以抵消新增成本,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二)建议

一是实施配套推广项目。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建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和主推省份联合启动部省联动配套推广项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每年给予稳定的资金支持,用于开展品种鉴选、模式构建、配套机具研发、技术试验示范等工作,为建立完善的适宜不同区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支撑。

二是提高补贴标准。为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应提高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补贴标准。一方面,提高对种植户的直接补贴,在弥补新增成本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收益补贴;另一方面,增加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具的购置补贴,建议将购置补贴比例由目前的约30%提高到50%。

三是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益保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大田开放生产,同其他大田作物一样面临着诸多的自然灾害风险。建议有关部门会同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应的收益保险政策,最大限度保证农民的种植收入。

四是启动大豆玉米保护价收购。为激励农民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避大豆玉米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给农民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保障农民的种植收益,建议国家参照小麦稻谷保护价收购政策,适时启动大豆玉米国家保护价收购。

猜你喜欢
单产大豆补贴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