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

2024-01-10 09:01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51期
关键词:卡尔曼基辛格贝特

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懈奋斗。而毛泽东的光辉思想和高风亮节始终如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本期开始,《文萃报》将连续3期共推出6个整版策划报道,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人,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和深情缅怀。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美国《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接触过毛泽东的外国人,都会被他的丰富学识、伟岸人格和惊人的洞察力、思辨力所折服。編辑梳理了5位外国人的回忆资料,向读者展现毛泽东在外国人眼中的生动形象。

斯诺:“他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

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 1936年7月抵达延安。

斯诺记录了毛泽东给他留下的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斯诺形容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在延安的采访活动中,斯诺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1937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发行。

卡尔曼:“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家”

1939年5月14日,苏联记者、著名电影摄影师罗曼·卡尔曼到达延安。他在《毛泽东会见记》一文中记载道:

在大学,在学校,儿童保育院,在每一个场所,都能感受到这个天才的组织者的精神,他的名字,从感人的热情里熟悉于所有的地方。

毛泽东这名字的光辉对于人们的心,像传说似的故事中那种勇敢、不屈的意志,英雄主义和极度单纯。

交谈中,毛泽东通俗化的谈吐,简明而诙谐的用语,对孔子语录的偶尔引用,还有不时自信而快乐的大笑,都深深地感染了卡尔曼,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回到苏联后,卡尔曼的文章发表在《消息报》上,毛泽东的形象被传播到苏联和俄语世界。1939年7月23日,美国纽约的《星期日工人报》发表了卡尔曼所发的电讯,题为《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家谈抗日战争问题》,这样,毛泽东又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家”而名传美国和英语世界。

基辛格:“毛泽东拥有压倒一切的魄力”

1971年7月9日,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了中国。当时他只能在中国停留不超过48小时,但他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就长达17小时。

这次秘密会谈奠定了中美两国进一步交流沟通的基础。但基辛格这次并没有见毛泽东主席,而且还避之不及。“因为我很清楚,尼克松总统希望成为第一位见到毛泽东的美国官员。尽管访问中,我知道中方的态度是,如果我提出要求,毛将会见我,如果我不主动提,毛就不见我。但考虑到一旦见了毛,我回美国后会让尼克松不悦甚至动怒,我还是按捺住了见毛的强烈愿望。”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抵达北京。在当天他们就与毛泽东进行了会面。基辛格在这次会面中首次见到了毛泽东,他形容毛泽东“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决断力”。

后来,基辛格一共5次见过毛泽东。对于毛泽东的印象,基辛格最开始感觉他是“高深莫测的”,但后来基辛格回忆毛泽东时,认为毛泽东“总是极富智慧,有很强的活力来控制谈话,在外交事务上很有见解”,“拥有压倒一切的魄力”。

施密特:“他魅力四射,才华横溢”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是唯一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他于1975年访问中国。他说:

“他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他魅力四射,才华横溢,但是坚定而执拗。他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有敏锐的直觉:他把我引入了关于克劳塞维茨和马克思的讨论。毛泽东见我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您是康德学派的人,而我则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谈了3个小时。他大约看过关于我的什么材料。这是一位老人和一个比他年轻25岁的人的对话。直到最后,他精神都很饱满,轻松、活跃、幽默。当时他周围有3位女性,她们都是英语翻译。毛泽东讲中文,翻译把他的话译成英语,有时她们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就彼此商量,有时她们会把他的话写在纸条上,问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毛泽东点头或亲自修改纸条上的文字。”

贝特兰:“他代表了中国人智慧之精华”

1937年9月,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贝特兰到达延安,同毛泽东有过几次谈话和接触。第一次是在一次毕业典礼上。毛泽东给他的印象是“一个高大的、背微微有些弯的人”“他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垂到耳际。他那温和而不同寻常的风度,他那敞开的上衣,这一切都使他更像一个心不在焉的学者,而不像一个军事和政治上的掌权人”。他认为:

只要同这个人有最简短的接触,他那丰富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足可以推倒上述种种猜想。事实上,毛泽东给我的印象里,他是我在中国遇到的最冷静,最有条不紊的人。与他谈话,你马上会意识到他头脑灵活,思路清晰,意识到一种巨大的知识力量,除了渊博的知识外,他处理任何问题都非常实际,而且对自己的同胞有深刻的了解。

应该说,毛泽东的那种敏锐性、灵活性,代表了中国人智慧之精华。这便是使他在一个不乏政坛风云人物的国家里成为一个成功的战略家的因素。然而,主宰和控制这个头脑的是经受过锻炼的、雄心勃勃的人的意志。这在中国就更少见了。

中国革命没有列宁,但如果说有谁同中国民众之间的关系,就像列宁在一生中同欧洲工人的关系一样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同贝特兰的谈话内容,1937年10月刊载于延安的《解放》周刊第23、24期合刊上,篇名是毛泽东手写的《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之谈话(1937年10月25日)》。这篇文章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猜你喜欢
卡尔曼基辛格贝特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状态变换扩展卡尔曼平滑算法在AUV水下航迹修正中的应用
On the Effects of English Subject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基于卡尔曼算法的动力锂电池SOC估算
基于卡尔曼预测的逆变焊接电源信号处理方法
基于扩展卡尔曼估计的飞机防滑刹车系统模糊控制
最美妙的40%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
英语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