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 强在何处

2024-01-11 09:41王振存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强国建设发展

■王振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坚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到2035 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今年5 月29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对教育强国做出全面部署和战略安排。什么是教育强国?教育强国强在何处?如何建成教育强国? 这些是亟待研究的重大教育课题。

笔者认为,教育强国至少应体现三个层面的“强”:一是教育自身要强,这主要体现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内涵特色、优质公平、协调协同发展的程度;二是教育的贡献度要高,这主要体现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在服务区域、国家战略,引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能力与水平;三是教育的影响力要大,教育在支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的地位与作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强国强在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强国首先强在创新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强国建设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一)以人为本

人始终是教育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强国要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责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恪守以人为本、人民中心、立德树人与尊重每一个、成就每一个、不放弃任何一个的理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为每一个孩子一生发展提供适当、公平优质的教育,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责任和使命,成为最好的自己,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知识为本的教育转向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二)公平质量

公平与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公平不是平均,恪守教育平等、差别对待、弱势补偿三原则,积极落实标准化建设、特色文化建设、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城乡共建共享交流,智慧教育赋能等措施,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阶层、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着力破解城市挤、乡村弱、择校热、大班额等难题。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构建面向人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服务引领

服务与引领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要服务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体现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我们更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师生、学校、区域、国家乃至人类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中的灯塔和领航作用,实现教育由跟跑、并跑到领跑功能与价值的转型和跃升。

二、教育强国强在理论

深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系统、深入、科学的教育强国理论为指导。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构建像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经受历史检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以其为指导。教育强国建设要加强教育强国研究队伍建设,注重教育强国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研究,加强重大理念、思想、理论、政策、实践等研究,构建具有全球眼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创性教育强国理论。

教育强国基础理论研究。要注重教育强国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主题、目标指标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在教育强国推进过程中深入研究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理论,并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实践。如教育强国概念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实然与应然、目标与手段、动态与静态之别,至少有如下理解:一是作为动宾词组的教育强国,通过教育实现强国目的;二是作为名词的教育强国,教育之强国,区别于科技、人才方面的强国;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区别于历史上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比较理论研究。教育强国是一个比较的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过去、相对其他国家、相对理想状态,需要借鉴世界教育对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强国指数、发展程度进行研究,进而确定我国教育强国的目标、指标,进一步明确我国与教育强国的差距,我国在世界教育强国中的位置、短板与举措等。

教育强国政策理论研究。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系列教育强国政策的有力支撑,需要对教育强国的投入政策、人才政策、评价政策等系列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与教育强国配套的教育强国政策体系。

教育强国路径理论研究。如何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的影响因素、关键环节、实施路径有哪些? 如何选择、确定适合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 等等。

三、教育强国强在制度

我们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根本特征体现在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练提升中国特色教育强国思想,充分体现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优越性。

(二)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教育强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作为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不断创新党领导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要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落实好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坚定正确方向。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制度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二十大,都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高度重视,确立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中,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优先发展不仅体现在报告和国家经济社会规划上,还要求投入优先,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的普及、公平与发展。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 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又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 年达到4%”。从2012 年实现这个目标后,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克服困难、积极投入,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已经连续十年超过4%,保障和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公平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需要尽快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短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和实施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制度。

(四)区域协调、城乡协同、家校社合作、开放发展的制度

由于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城乡教育差距过大、家校社协同不力、开放发展程度不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教育强国建设的瓶颈。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诉求。教育强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东中西区域协调、城乡协同、家校社协作、开放发展的制度,不断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既要抓方案协同,也要抓落实协同、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建设教育强国的总目标发力。

四、教育强国强在目标

我国的教育强国强在目标,既高远又务实,站位高、格局大,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体现大国担当,立足两个大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思人类的共同命运,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推进和捍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既务实又真实,着眼人民群众美好幸福教育生活和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人生都出彩并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五、教育强国强在指标

教育强国建设要加强相关指标的研究,明确教育强国的相关指标、找准并做强弱项指标。相关研究把教育强国分为教育公平、教育服务与教育贡献等方面的指标,目前我国推进教育强国,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世界教育强国经验,科学研究设定教育强国指标,同时还要明确我们的短板弱项,补短板、强弱项。2020 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达到1585 人,世界教育强国平均水平为5641 人。2015—2020 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研究生占比保持在8.7%。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地区)平均水平均在20%以上;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24.4%,高收入国家(地区)为22.5%,欧盟更是高达32.7%,印度该指标值也在13%以上。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 年,仅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制造业重点领域,缺口人才将近3000 万人。

六、教育强国强在人才

人才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强国的实现也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既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研究型、专家型、教育家型的教育领导与管理队伍、教育研究队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等)、教师队伍的支撑,需要全面建立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的机制,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需要建立普通教师到研究型、专家型、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发展培育与保障机制,让更多名师、大师涌现。

七、教育强国强在比较

有研究认为,教育强国是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教育强国的‘强’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竞争优势,是对特定国家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更优态势。”同时,教育强国建设也需要借鉴世界教育强国发展的经验。如1870 年,德国统一后在短短的30 年时间里就达到英国近百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此期间,德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成为19 世纪末期至20 世纪初期的世界科学中心;从19 世纪80 年代算起,日本大约用了50 年时间跨越了两次工业革命,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水平也快速提升。

八、教育强国强在体系

教育强国不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强,而是全面、综合、系统的强。

教育强国建设强在体系。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以下方面的体系化建设,维护和谐教育生态,遏制教育的应试化、短视化、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目的。

通过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服务全体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发挥教育的最大影响力和价值,实现立德树人、合力育人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开放教育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构建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的综合改革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体系,着力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同时,不断加强全球教育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九、教育强国强在实效

教育强国最终落实在发展成效和育人实效上。建设教育强国既要把蓝图描绘好,又要把蓝图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十、教育强国强在引领

教育强国还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作为国家战略既要充分发挥对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强国战略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对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引领作用,还应充分发挥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强国建设发展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