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外销女褂形制及结构的实物考证

2024-01-11 00:57付爽牛犁崔荣荣
服装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衣身袖口外销

付爽, 牛犁*, 崔荣荣

(1.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对襟女褂是清中后期一种重要的礼服形式[1],其主要形制特征为圆领、直身、袖身宽大,衣身两侧开衩,衣长较长,门襟由盘扣系合。19世纪,中国大量的刺绣丝绸销往欧美市场[2],在西方带有刺绣图案的女褂常常被当作礼服穿着,并搭配西式连衣裙,当时的贵妇们也经常把自己打扮成中国名门闺秀的样子[3],如穿着带有中国刺绣的服装,手持中国风的外销伞,在花园中举办茶会。利奇温[4]曾表示,早在18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出口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对襟女褂)具有一种新奇的异国情调,并将这种异国情调应用到娱乐游艺中,如穿中国服装的化装舞会。外销服饰学术成果方面,相关成果大多围绕外销纺织品与外销丝绸等[5-6],有关外销服饰的研究体量略有不足,尤其缺乏对其形制结构的研究。文中通过对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整理,发现对襟女褂在现有外销服饰藏品中的数量大于其他品类,因此,从广州博物馆馆藏中选取3件最有特点的女褂,对其衣身、衣袖及下摆处进行深入对比研究。

1 外销丝绸及服饰的历史背景

1757年,一口通商制度确立,广州成为唯一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7],全国各地的丝绸均在广州出口。1784年“中国皇后号”美国商船第一次到达广州,将大量的中国丝绸和工艺品带回美国,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在那之后,美国便掀起了一场“中国热”的浪潮。19世纪以后,广东的丝绸出口量大幅度增加,美国作为中国外销市场的主要购买方,除了购入大量丝绸原料外,还进口很多中国风格的服装,并被美国官方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8]。

19世纪,绘画是西方人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之一,其中,以约瑟天·德坎普、帕克斯顿、科林·坎贝尔·库珀为首的画家绘制了一些与外销服饰相关的写实人物肖像画,画中女子均穿着外销服装及佩戴相关饰品。女褂搭配西式长裙如图1[9]所示。

图1 女褂搭配西式长裙Fig.1 Women's coat with western long skirt

画中人物穿着的外销服饰主要为对襟女褂与大襟女褂,着装形式以混搭为主,女褂搭配西式长裙最常见;除了搭配形式不同,在穿着方式上也与中国不同,西方少女穿着外销女褂时,通常会不系领口处的扣子,将衣服的门襟外翻,漏出不同颜色的内里,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类似于西式驳领的造型。

除了绘画作品,摄影技术也在19世纪诞生,卡斯蒂廖内伯爵夫人与宫廷摄影师皮埃尔·路易·皮尔松合作,以摄影的方式开创了一条艺术之路,其中伯爵夫人热衷于角色扮演,《一个溺水被救的少女》就是她穿着对襟褂演绎的作品,具体如图2[10]所示。图2中伯爵夫人虽然穿着的不是当时的主流服饰,但仍受女性的追捧,由此可以看出外销女褂是当时西方较受欢迎的款式之一。

图2 《一个溺水被救的少女》Fig.2 A Girl Rescued After Drowning

2 近代外销女褂样本分析

2.1 样本采集标准

文中对外销女褂样本结构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无省道;②衣领为立领或圆领;③袖子为接袖;④门襟为对襟,系合方式为盘扣,扣子数量3~5颗不等;⑤腰身平顺,通常为A形或H形,下摆两侧有开衩,衣身长度为中长。对近代外销女褂的结构分析主要包含外销女褂的样本尺寸、款式特点与结构特点。在实物分析时,可以根据服装实物结构特点或面料及装饰风格的不同而确定以上内容的繁简,并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分析。由于广州博物馆馆藏外销服饰品类繁多,因此在该馆选择了19件对襟女褂进行研究,经过对比将这些女褂廓形分为3种,具体见表1。

表1 3种廓形外销女褂在样本中的占比

2.2 样本采集方法

样本数据采集过程中,在以不破坏服装面料为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以肩线为水平基准线,前后中线作为垂直基准线,水平基准线与垂直基准线在领口中线的位置交汇,按照样本的主体尺寸与局部尺寸进行测量。将服装样本水平放置于台面上,呈现一个自然展开的状态,并尽量减少对样本的翻转,因保存原因,服装不能熨烫,实物存在少量褶皱,致使人工测量存在部分细小误差,但控制在合理误差范围(一般为1~3 cm)。

2.3 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

2.3.1样本1#尺寸分析 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样本如图3所示。样本1#衣长106 cm,通袖长118 cm,袖口围51.2 cm,胸围106 cm,底摆围148 cm,领围34 cm,开衩高27.7 cm。女褂以肩线为基准,前后对称呈十字形,衣长及膝,袖长及腕,衣身呈A字形。女褂为手工制作,以平缝为主,正面几乎无线迹,在领口、门襟、袖中、下摆、下摆两侧开衩处采用绲边工艺进行装饰。

图3 样本1#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Fig.3 Sample 1# a female gown embroidered with figures,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on white satin

2.3.2样本1#款式分析 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款式如图4所示。样本1#女褂款式特点为立领窄身,袖窿至袖口平直,胸部至下摆微扩,下摆微曲,两侧开衩,门襟为对襟,由4粒黑色一字扣固定。女褂装白色衬里,上领口、下领口、门襟、下摆、侧开衩处均设有0.5 cm宽的绲边,领底、门襟下摆、两侧开衩处装饰如意形缘饰,缘饰内侧均用本布拼和,本布之上有刺绣图案,四周同样设有0.5 cm宽的绲边。女褂袖口处设9.5 cm宽的找袖,面料与衣身相同,找袖与衣身拼接处设有3.7 cm宽的紫色织带花边,花边两侧设有黑色绲边装饰。

图4 样本1#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款式Fig.4 Style of sample 1# a female gown embroidered with figures,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on white satin

2.3.3样本1#结构特点分析 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裁剪如图5所示。样本1#女褂袖中线水平,无省道与肩缝,前后衣片以肩线为界通体相连,前中门襟破开,后中不破缝,领宽、领深较小;前衣片与后衣片平整光洁,在肩部、袖、袖口、衣身处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线变化,裁剪一气呵成。女褂整体廓形呈梯形,面料为缎面,装饰主要为刺绣与镶滚结合的形式。从衣长和通袖长的长度判断,女褂长至小腿,袖长至小臂。总体而言,该女褂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对襟女褂的裁剪形式。

图5 样本1#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裁剪示意Fig.5 Clothes cutting diagram of sample 1# a female gown embroidered with figures,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on white satin

2.4 白丝地绣粉红蟹爪菊花纹女褂

2.4.1样本2#尺寸分析 白丝地绣粉红蟹爪菊花纹女褂样本如图6所示。

图6 样本2#白丝地绣粉红蟹爪菊花纹女褂Fig.6 Sample 2# of white satin crab claw chrysan-themum pattern women's coat

样本2#对襟女褂衣长为112 cm,通袖长156 cm,袖口围69 cm,胸围126 cm,底摆围204 cm,领围36 cm,下摆拼布宽18 cm,下摆拼布高58 cm,开衩高38.5 cm。该样本结构是以肩线为基准的前后对称式“十字形”,尺寸相较于样本1#略大,下摆呈明显的外扩趋势,为A字形。女褂制作以手工平缝为主,接袖及下摆拼接处无线迹,门襟、袖口、下摆、下摆两侧开衩处皆有平缝线迹;领口包边外侧无线迹且平整,推测以机缝固定之后再以手缝固定内侧,除了领口内侧,一字扣也是手工缝制,但做工一般。另外,领口后中设有一条挂绳,方便晾晒与悬挂。

2.4.2样本2#款式特点分析 样本2#白丝地绣粉红蟹爪菊花纹女褂款式如图7所示。2#女褂无领,衣身宽大,袖窿至袖口微扩,胸部至下摆有明显的外扩趋势,下摆呈弧线形,两侧有高开衩,门襟为对襟,由5粒金属扣头的一字扣固定。同时,装米白色衬里,领口处镶有一条1 cm宽的绲边,绲边与衣身材质相同。女褂领口至门襟处有形似云肩的刺绣装饰,除此之外,在袖口、下摆、开衩处均装饰有与之相配的刺绣缘饰,但与其他女褂不同的是,此女褂缘饰均为直接在面料上刺绣而成,而并非不同面料的拼接。女褂袖口处设有接袖,长44 cm,接袖与衣身拼接处宽度为32 cm,袖口宽度为34.5 cm,由此可以推断该女褂袖口廓形微扩,且接袖面料与衣身相同。在制作过程中,面料的织造与裁剪方式是紧密相关的[11],因面料幅宽的限制,2#女褂在下摆两侧增加了较大面积相同面料的拼接,起到扩大下摆的作用,拼布宽18 cm,高58 cm,在女褂中这么大面积的下摆拼布是极为少见的。

图7 白丝地绣粉红蟹爪菊花纹女褂款式Fig.7 Clothing style of white satin crab claw chrysanthemum pattern women's coat

2.4.3样本2#结构特点分析 白丝地绣粉红蟹爪菊花纹女褂裁剪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2#女褂廓形呈梯形,面料为缎面,装饰手法以刺绣为主。女褂衣长至小腿,袖长至腕部,与传统女褂相比该女褂廓形更为宽大;袖中线做了水平处理,无省道与肩缝,前后衣片相连接,前中门襟裁开,后中不破缝;领宽、领深较小,与传统形制的女褂衣领尺寸差异不大(文中3件对襟女褂领围差均<3 cm),但该女褂袖窿、袖口、衣长、下摆尺寸与其他女褂样本对比的差值偏大,且19件样本中有与之相似廓形的女褂,故推断出该女褂的廓形并不是因身材的原因做了加大处理。女褂前衣片与后衣片平整光洁,肩、袖、门襟、衣身两侧处呈平直状态,下摆为平面结构,曲线变化小,采用拼布设计,尺寸大于其他女褂的拼布尺寸,且下摆拼布接缝明显,缘饰又是刺绣形式而非不同面料的拼接,因此并没有起到遮挡与修饰拼接线的作用。除此之外,女褂衣袖袖口微扩,展开为梯形结构,这样的廓形在女褂中也是极其少见的;该女褂整体衣身宽大,宽大的下摆与高开衩方便当时人们骑马出行,在行走之间也会产生一种摇曳的美感,缺点是不易打理。

图8 样本2#白丝地绣粉红蟹爪菊花纹女褂裁剪示意Fig.8 Clothes cutting diagram of sample 2# white satin crab claw chrysanthemum pattern women's coat

2.5 蓝地山水纹女褂

2.5.1样本3#尺寸分析 蓝地山水纹女褂样本如图9所示。该样本衣长101 cm,肩宽23.3 cm,袖长32 cm,袖口围50 cm,胸围114 cm,底摆围114 cm,领围35 cm,开衩高25 cm;面料为织锦提花,没有刺绣装饰;手工制作,以平缝为主。女褂衣身处无线迹,在门襟、袖口、下摆、下摆两侧开衩处的黑丝绒缘饰有平缝线迹,线迹为黑色;缘饰中的银白色波浪形织带花边也是由一条平缝的明线固定,线迹颜色为白色;领口处无线迹且较为平整,领子面料及内里均为黑丝绒面料。

图9 样本3#蓝地山水纹女褂Fig.9 Sample 3# of blue brocade landscape pattern women's coat

2.5.2样本3#款式特点分析 蓝地山水纹女褂门襟结构如图10所示。3#女褂款式为立领,廓形较为修身,袖窿至袖口微微扩大,胸部垂直至下摆,下摆平直,两侧有开衩,门襟为对襟,由5粒白色菊花花扣固定。该女褂有肩缝与肩斜,接袖位置与其他女褂不同,其更靠近衣身;装米白色衬里,领口、袖口、门襟、下摆、开衩处均拼接黑色丝绒面料,且在丝绒缘饰中配有银白色波浪形织带花边,与花扣颜色一致,与黑丝绒的颜色产生强烈对比。不同的是此女褂在左侧门襟内设有同为黑丝绒材质的里襟,里襟为长38 cm、宽2 cm的长条形,由第1粒扣处开始,到第3粒与第4粒扣中部结束。

图10 样本3#蓝地山水纹女褂门襟结构Fig.10 Placket structure of sample 3# blue brocade landscape pattern women's coat

样本3#蓝地山水纹女褂款式如图11所示。样本3#女褂袖长32 cm,前后袖片连裁,袖口微微扩大,呈微喇叭状。女褂衣身面料为织锦提花,装饰手法以缘饰拼接为主,前后衣身提花方向均为正向,袖身面料制造时丝的走向与衣身一致,故提花方向一致,因前后袖身连裁的原因,反面的提花方向为反向。

图11 样本3#蓝地山水纹女褂款式Fig.11 Style of sample 3# blue brocade landscape pattern women's coat

2.5.3样本3#结构特点分析 蓝地山水纹女褂裁剪效果如图12所示。

图12 样本3#蓝地山水纹女褂裁剪示意Fig.12 Clothes cutting diagram of sample 3# blue brocade landscape pattern women's coat

样本3#女褂款式较为合身,袖中线没有做水平处理,增加了肩缝和肩斜设计,前中线断开,门襟处添加具有遮挡作用的里襟,后中不破缝,领宽、领深较小,且袖窿位置靠近肩部。女褂前后衣片平整光洁,袖口、门襟、下摆、衣身两侧处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线变化,呈H形;女褂衣长及膝,袖长至腕。从结构和缝纫看,肩缝和肩斜的添加使服装更贴合人体结构;从装饰的角度看,避免了面料纹样方向问题,使服装的正反面都具备美观性。女褂里襟的设计也规避了一字扣系合时两边的面料因活动而开合导致的尴尬问题。

3 外销女褂形制与结构分析

3.1 外销女褂的形制分析

3.1.1里襟的“有”与“无” 经过对3件外销女褂实物样本分析,总结出其形制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里襟、下摆和袖身上。在19件外销女褂样本中,门襟处均以盘扣系合,除了样本3#,其他女褂无里襟设计。这里的里襟,是指门襟处一侧内里拼接的一块长条状挡布,面料与缘饰一致,其主要用途为防止因肩袖处动作幅度过大而拉扯到门襟开合,避免里衣漏出而导致的不美观。样本3#蓝地山水纹女褂的结构和形制在传统女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仅有里襟设计,还增加了肩斜,使人们穿着更加方便。除此之外,尚未发现近代民间其他对襟女褂的门襟处有相似的结构设计。

3.1.2下摆的“直”与“阔” 从女褂下摆围度来看,其有宽窄之分,宽窄效果以“直”“阔”来形容。“直”与“阔”的界定来自女褂胸围线与下摆围的差值,“直”指女褂的胸围与摆围差值在2 cm以内,而“阔”指胸围与下摆围差值大于2 cm。多数外销女褂的胸摆差值与样本1#类似,约为42 cm,样本2#胸摆围差值为78 cm,样本3#胸摆围几乎无差,此类女褂较少。此外,下摆的体量与面料的使用密不可分,样本1#与样本2#下摆的放量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摆的拼布上。大部分女褂的下摆与样本1#相似,下摆的宽度大致控制在面料幅宽的范围内,与缘饰一起,因其缘饰宽度较宽,故通常运用缘饰遮挡全部或部分下摆拼布的拼接线,起到美观作用。

3.1.3衣袖的“扩”与“顺” 衣袖是外销女褂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这里的袖身指的是衣身自袖缝线至袖口的部分,其裁片通常为梯形或长方形。就袖身围度而言,袖身有“扩”与“顺”之分,这里“扩”指的是袖窿与袖口的围度差大于2 cm,这类衣袖的裁片通常为梯形;而“顺”指袖窿与袖口的围度差在0~2 cm之间,因测量和制作时误差无法避免,故这里的围度差控制在2 cm以内。由样本1#牙白缎地绣人物花蝶纹女褂款式与结构特点分析,可知其袖身为“顺”,与之相比微扩的袖口在样本中占比较少,但无论是“扩”与“顺”,都无法影响女褂的外在美观性。

3.2 外销女褂的结构分析

3.2.1肩线的“平”与“顺” 除了形制上的差异,女褂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肩线与袖缝线上。首先,肩线有“平”与“顺”之分,其中“平”指前后衣片连裁的“十字形”结构,此结构女褂肩线平直,故用“平”字形容;“顺”指将女褂从肩线处裁开,分割前后衣片,将平直的肩线改成了弧形,自领口处为起点顺延至袖窿处,此结构使女褂肩部更贴合人体,故用“顺”字形容。肩线处连裁是保持面料完整性和节省面料的重要手段,前后相连,通袖,无省,连裁的“十字形”结构也是从古至今各朝代代表性服饰的基本结构[12]。但“十字形”结构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在双臂自然下垂时,腋下会堆积大量面料形成褶皱,因此,人们会将衣袖做成较为宽大的样式。如样本3#蓝地山水纹女褂的肩线分割并不仅是为穿着合体而考虑,也是由于其面料的限制,该女褂采用的面料为带有织金银线山水楼阁纹的织锦提花面料,面料先经织造再制成服装,因此,花纹的走向一致。若在女褂肩线处连裁,则会导致背后的图案方向相反,无法达到美观效果,所以在肩线处裁剪出弧形肩线是从美观与适体性方面考虑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传统外销女褂裁剪形式的改良。

3.2.2袖缝线的“远”与“近” 除肩线以外,女褂的袖缝线也有“远”“近”之分,以衣身和袖缝线为参考,袖缝线靠近衣身2 cm内用“近”字形容,袖缝线距离衣身大于2 cm则用“远”字形容。袖缝线在样本3#中的位置与接袖相似,加之样本3#的袖窿也并非平直,也证实了外销女褂在制作时已经有了立体裁剪的思维。在众多外销服饰样本中,女褂有肩斜且袖窿位置贴近衣身的样本屈指可数,而样本3#女褂在传统女褂基础上进行改良,其服装结构由平面向立体逐渐转变。

3.3 “适”“美”结合与惜物意识的延续

通过对外销女褂形制与结构的差异分析可知,样本3#的服装由传统的“十字形”平面结构向更加适体的立体结构形式转变,这也是服装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折点。这里的“适”可以理解为适合、适宜、适体,指因服装结构变化而改变的服装廓形,由遮盖身体曲线的宽大廓形到适体的修身廓形转变,除了面料幅宽的限制外,与人们思想的转变也息息相关。首先,样本3#肩部的廓形一改传统的直线形,变成了更贴合人们肩部轮廓的曲线形,肩线处裁开分前后两片使人们在穿着合体的同时又避免了织物纹样方向的逆向问题,穿着效果更加美观;其次,样本3#里襟设计更加方便人们的穿着与活动,在双臂活动时,不会因门襟撑开暴露里衣而尴尬,增加了女褂穿着的实用性能。除此之外,女褂的下摆有大有小,如样本2#宽大的下摆使肢体活动时不受拘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骑马等运动,该服装设计也印证了 “适”与“美”的结合。

对襟女褂作为外销服饰的品类之一,在结构上大多保留了“十字形”裁剪形式,衣身前片与后片自肩线处不裁开,领形为圆领和立领,此外,袖的拼接、下摆开衩、门襟系合方式等都继承了传统女褂的结构。除了样本3#以外,样本1#和样本2#均为“十字形”裁剪,这体现了古典华服结构重工艺轻裁剪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面料的完整性[13]。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受面料幅宽的限制,将前后衣身连裁、后中不破缝、于袖缝线和下摆两侧拼接面料、减少结构分割、利用面料自然幅宽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保留面料完整性又节省面料的做法[14],这也是传统服饰的普遍特点。从古至今,由传统到改良,不变的是人们造物过程中的惜物意识,也是对自然所给予事物的尊重和强烈节俭意识的体现。

4 结语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外销服饰形制上的变化在迎合西方人喜好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服饰,从传统的平裁到逐渐适体的立裁转化,西方的立裁与省道的加入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传统中国制衣方式[15],女褂作为当时人们重要的礼服形制,其形制与结构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现代化的过程。通过对3种外销女褂的分析可知,3款女褂结构与形制特点虽然不同,但在造物过程中人们惜物意识都得以延续,使服装在更贴合人体结构的同时也减少了对面料的浪费,方便了人们的穿着和出行,也为女褂或其他传统服饰的创新与改良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猜你喜欢
衣身袖口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Don’t Do That Like Phillip
女装连身型翻驳领的纸样设计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现代蒙古族服装袖口创意设计
女西装翻驳领造型与衣身的结构关系研究
最幸福的时刻
新文化原型衣身浮余量消除与衣身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