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女性安全审计工具的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感实证研究*

2024-01-11 06:56户钰洁魏晓芳HUYujieLYUFeiWEIXiaofa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要素空间

户钰洁 吕 飞 魏晓芳 HU Yujie, LYU Fei, WEI Xiaofang

0 引 言

女性是维系家庭和住区的关键纽带,安全感是女性对住区公共空间的核心诉求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城市规划处于一种“性别盲视”的状态,由此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性别暴力现象层出不穷。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城市女孩手册:参与式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全球指南》中指出:很少有城市空间是根据女性的日常生活需求而设计的,并且基于性别的脆弱性随着年龄、社会经济状况或残疾等因素的增加而增加。

目前城市规划学界的女性议题已经从单一的女性视角转向多元的性别敏感视角[1],涉及到女性健康[2]、女性发展机会公平[3]、女性安全感[4]、女性日常出行[5]等方面,强调在男女两性平等的前提下,城市规划应积极应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城市空间应向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已出现了若干论及女性议题的空间研究,学者已经从女性视角出发,对地下空间[4]、地铁站公共空间[6]、校园公共空间[7]、住区公共空间[8]、绿地空间[9-10]、公园景观空间[11]、城中村非商业街巷[12]等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挖掘女性在不同空间中的特殊需求。但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女性安全问题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如有学者通过回顾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发展,对女性安全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13];也有学者从街道、公共交通和公共活动空间三方面论述了安全感对女性城市活动的影响[14]。虽然两性都会受到恐惧感的影响,但是安全感认知对女性的城市活动影响远高于男性[3]。女性主义者认为,安全感是影响女性使用公共空间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15]。对女性来说,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活动和权力自由是以安全感得到保障为前提的。因此,若要营造安全包容的住区公共空间,以女性安全感为切入点,无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女性群体空间安全的研究,侧重于关注自上而下的政策对女性群体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背景因素,从而导致被排斥群体的对立性和能动性没有展现出来。而女性安全审计是关注和发现女性权利和安全问题的有效工具[16],可以提高女性在空间建设中的能动性。

本文基于女性安全审计工具,将研究聚焦于“安全感”这种极具主观色彩的心理感受,本文中的安全感是指:进行日常活动时感知危险或威胁的心理状态,不局限于对犯罪的恐惧,还包括不良的空间所造成的焦虑感和失序感,与空间中的人群活动也存在关联。这是一次基于女性参与的规划实践,旨在探索住区规划中女性参与的新方法,提升女性在住区公共空间中安全感知的可行路径,将女性友好融入住区建设。

1 女性安全审计工具构建

1.1 运行机制

女性安全审计(women’s safety audit)是一种参与性工具,通过女性亲自体验、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女性对公共空间安全性的看法。它不仅注重调查、检视城市空间的安全问题,而且还强调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增强女性参与社区管理的能力,透过自身的力量改善社区的安全状况[17]。女性安全审计于1989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市都市反暴力对待妇女儿童行动委员会(METRAC)首次提出并实施,旨在解决女性在公共空间准入和规划决策方面的不平等参与问题。目前,女性安全审计已在国际上传播,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的社区广泛使用[18-22],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以及妇女团体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根据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笔者提出了女性安全审计在我国住区背景下的运行机制(图1)。女性安全审计以调查、观察和访谈为主,通过组织审计团队,构建多方伙伴关系,由女性自主能动的思考和选择,对公共空间中的安全议题做出解释性理解,审查公共空间的安全隐患。该工具提供简单、高度灵活的适应性方法,让参与者表达自身感受。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妇女团体和当地居民可以使用该工具来确定基于性别的服务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实施行动计划。

图1 女性安全审计运行机制Fig.1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women’s safety audit

1.2 审计方法与步骤

由于女性安全审计在国内缺乏实践经验,为了将该方法与我国现有的参与式住区实践结合起来,笔者在国外的实践基础上参考了影像发声法①、语义分析法②等以感知体验为主的方法,明确了其审计方法与步骤。

审计步骤包括:快速情景分析,目的是初步了解研究范围及其周边的大致情况,并在调研过程中建立安全审计小组;焦点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陈述自身经历过的安全事件、讨论与安全感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等,同时为下一步“安全审计行走”制定步行路线并确定审计地点;安全审计行走,参与者沿着制定好的路线行走,并在行走过程中对审计场景进行描述,并拍摄安全感最好和最差的两组照片;数据转译与录入,即组织者针对焦点小组讨论和安全审计行走过程中的谈话内容进行现场笔录和录音,随后将语音文件转为文本数据,并按照审计主体和审计场景进行分类(图2)。

图2 审计方法与步骤Fig.2 audit methods and steps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数据预处理

KH coder是较为普及的用于文本分析的开源软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成功实现了词频统计、词间关系以及可视化等文本挖掘过程[23]。利用KH coder进行数据预处理,为保证后续审计因子提取和感知倾向分析的独立性,对文本信息进行分句处理,经过合并重复剔除无效数据。为保证词汇的有效性,需要根据初次分词结果制作“过滤词表”和“并词表”,目的是滤掉对分析基本无效且与安全感明显无关的词汇,合并词义相似的重复词汇。

1.3.2 审计因子分析

运行KH coder提取高频词,并对高频词进行编码和分类处理,将分类后的词汇作为审计因子(表1),导出文档编码矩阵,经过Python处理为共现矩阵,然后运用UCINET6软件进行中心度分析。

表1 审计因子类型划分Tab.1 classification of audit factor types

1.3.3 审计主体分析

根据女性心理和生理等因素,建议审计主体选择10—65岁之间的女性,按年龄段分为青春期女性、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3组(表2)。运行KH coder分别对其分句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并对3组主体和审计因子进行交叉分析和对应分析,提取不同年龄组审计主体的安全感认知特征。

表2 审计主体分类Tab.2 classification of audit subjects

1.3.4 审计场景分析

根据参与者的自主选择,将住区公共空间分为若干个场景。通过调用百度智能云API③的方式对不同场景下的分句文本进行情感倾向分析④(图3)。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使用Python程序调用百度智能云API对分句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将“积极感知概率”作为感知倾向简化后的参数,积极感知概率越靠近0,越消极,越靠近1,越积极。本文筛选置信度>0.5的数据进入下一步统计分析[26],最终建立审计主体、审计场景和感知倾向的对应关系(表3)。综上,女性安全审计的数据处理流程见图3。

表3 分句分类示意Tab.3 schematic diagram of clause classification

图3 数据处理流程Fig.3 data processing process

2 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H市F小区为研究区域,以小区中的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图4)占地面积14.45 hm²,共有1 444户,女性居民占比约51.2%。选取原因为:第一,F小区作为某事业单位的家属院搬迁小区,小区中职业女性的工作背景相似,非职业女性大多为该事业单位退休老员工及其家属,因此本实验中研究对象的职业和经济收入的特征差异较小;第二,在快速情景分析中发现小区存在不利于居民安全的空间环境因素,如不完善的照明和监控设施、可达性差的空间、过于封闭的绿化等,导致小区中女性安全感普遍较低;第三,小区为典型的封闭式小区,小区内有商业街、大小广场、社区会所和物业管理楼,女性居民在小区中的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内容较为丰富,适合作为独立的样本进行研究。夜间更容易诱发女性产生恐惧的条件,因此实验选择在夜间进行,本次实验参与的女性居民和工作人员共45人,共获得232份文本信息,经过合并重复以及剔除无效数据后,剩余有效分句165条。

图4 研究区域Fig.4 study area

2.1 审计因子安全感影响强度分析

2.1.1 审计因子提取

在KH coder中提取高频词,并分析高频词汇的语境特征,借鉴阎波[4]、于一凡[7]、叶林[26]、陆明[27]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取文本信息中包含的安全感影响要素,将要素划分为5大类:空间要素、设施要素、氛围要素、管理要素、人群活动,包含街道空间、绿地空间、照明设施、休闲设施、自然氛围、社会氛围、治安水平、卫生水平、交通管理、人群类型、活动类型11个审计因子(表3)。

2.1.2 审计因子影响强度分析

审计因子的感知频率代表参与者对该因子安全感知的关注程度,研究表明在感知频率上,空间要素>设施要素>人群活动>管理要素>氛围要素(图5)。在空间要素中,街道空间(45.5%)和绿地空间(26.7%)的关注度都很高;在设施要素中,照明设施(47.3%)在所有因子中关注度最高,休闲设施(11.5%)的关注度中等;在人群活动中,人群类型(19.4%)和活动类型(18.8%)均有较高的关注度;在管理要素中,交通管理(12.1%)和卫生水平(11.5%)的关注度中等,治安水平最低,仅占4.9%;在氛围要素中,社会氛围(7.3%)和自然氛围(6.1%)的关注度都较低。

图5 审计因子感知频率统计Fig.5 audit factor perception frequency

中心性是指一个节点在网络中处于中心的程度,测量的是网络节点自身的连接能力,中心性高的节点,在网络团体中具有主导地位。在中心性上空间要素=设施要素>管理要素>人群活动>氛围要素(图6),说明空间要素和设施要素占主导地位,审计因子中街道空间和照明设施中心性最高;在管理要素中,治安水平中心度中等,卫生水平和交通管理中心性较低;在人群活动中,人群类型和活动类型中心性较高;在氛围要素中,社会氛围和自然氛围的中心性一般。

图6 审计因子中心性统计Fig.6 audit factor centrality statistics

根据审计因子的感知频率和中心性分析可知,在空间要素中,街道空间是主体日常出行的主要载体,和主体的关联度最高,绿地空间在主体认知中容易成为犯罪发生的场地;在设施要素中,照明设施在所有因子中对女性安全感影响最大,良好的照明条件和可见度会使得主体有掌控和监视的感觉,反之,照明条件不足会增加女性对性攻击的恐惧;在人群活动要素中,男性聚集的公共空间会使女性产生不安感,而一些传统意义上“男性气质”强较强的活动,如篮球、象棋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女性进入该类活动空间的意图;在管理要素上,小区的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公共空间环境,整洁有序的环境会给主体带来安全感;在氛围要素上,社会氛围主要是通过人文气息和主体行为来营造的,自然氛围则是通过绿化景观、自然环境来营造的,对主体安全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2.2 审计主体安全感认知特征分析

2.2.1 青春期女性安全感认知特征

青春期女性的共现网络分析的关联词汇包括上下学的环境、游戏场所、灯光、绿化、道路、校园欺凌六个集群(图7),对于小区的灯光、绿化和游戏场所有明显的负面评价,对有视线遮挡的空间更为敏感,树木和车辆会造成视野盲区,由绿化封闭起来的场所容易被联想为校园霸凌的发生地,从而引发不安全感,如“在没有灯光且隐蔽的角落里,绿化密集树木高耸,会下意识绕开”。并且小区中的游戏场所无法满足女孩们的需求,缺乏儿童聚集的物质载体,比如“小区中的游乐设施单一且老旧,一般会去隔壁小区玩”。

图7 青春期女性安全感共现网络分析图Fig.7 analysis of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adolescent women’s sense of security

2.2.2 青年女性安全感认知特征

青年女性的共现网络分析的关联词汇包括人群活动、管理维护、道路空间、灯光照明、儿童看护、商业活动六个集群(图8)。其中独居的参与者表示熟悉的邻里关系和人群活动会使自己更有安全感,而陌生人的到来使其产生下意识的排斥。并且在夜晚缺乏光线的情况下宁愿走大路而不愿节省时间走游步道,认为“被绿植围合起来的小路变得消极而危险”。育儿女性表示“有视线遮挡的空间不利于看护儿童,不能放心的进行社交或休息”,对座椅和地面铺装有更高的要求,“座椅大理石的材质和色彩过于冰冷,没有温馨的感觉”。

图8 青年女性安全感共现网络分析图Fig.8 analysis of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young women’s sense of security

2.2.3 中年女性安全感认知特征

中年女性的共现网络分析的关联词汇包括人群活动、邻里关系、安保管理、卫生管理、儿童看护、道路停车六个集群(图9)。该组参与者在提及安全感知时更注重邻里间的交往对安全感知的影响,对卫生条件也更加敏感,常常会注意到小区绿化中的猫狗粪便和垃圾杂物,同时也会注意到与儿童看护有关的设施。值得注意的是该组参与者对绿地空间和光线的评价与上两组不同,认为小区中过多的绿化能产生更健康的感觉,夜晚昏暗的环境也能使其有更加舒适的体验,如“绿化非常好,像森林氧吧一样让人神清气爽,感觉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表示在夜晚进行广场舞、健身器材、散步等活动时“周边熟悉的邻里环境会使自己更有安全感”。负责看护儿童的参与者对小区的座椅有更高的需求,认为“好的座椅设计和布局会提高其看护安全性,在看护儿童的过程中能有更积极的体验”。

图9 中年女性安全感共现网络分析图Fig.9 analysis of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middleaged women’s sense of security

2.2.4 审计主体安全感认知特征比较

对三组女性安全感认知特征进行对比,发现最明显的差异在绿地空间、照明设施和人群活动三方面。在绿地空间方面,中年女性认为茂密的绿化能为其带来健康的体验,青年女性则认为夜晚归家时茂密的绿化会遮挡大部分视线和光线,并不利于提升其安全感,青春期女性认为隐蔽的绿地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发生地,会让她们产生不安的联想;在照明设施方面,青年女性和青春期女性反映最多的是光线太暗,尤其是年轻的女租户,对夜晚光线的需求较高,中年女性则对光亮的需求较低。在人群活动方面,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对邻里关系更加敏感,青年女性虽然不常参与社区活动,但仅仅是住区中的“点头之交”也会保障其安全感,而中年女性在住区中居住时间长、邻里网络丰富,其安全感大部分依赖于社交活动和熟悉的邻里关系,而青春期女性对邻里关系和社区活动则关注较弱。除此以外,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中负责看护儿童的参与者希望在看护空间中增设更多的座椅和健身器材,方便其在看护过程中进行社交或者休憩娱乐,认为看护空间的绿植种类、绿化设计、座椅色彩和材质、地面铺装等要素会影响其安全感。

2.3 审计场景安全感知倾向分析

从安全感知倾向来看,六个审计场景的的积极感知倾向排序为大广场>商业街>小广场>主干道>组团路>入户路(图10)。在大广场上,有丰富的夜间活动和明亮的灯光照明,给了参与者良好的安全体验。在商业街上,店铺的灯光和往来的人群是塑造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在小广场上,由于灯光较暗以及活动场地老旧,导致其感知倾向偏消极。在主干道上,道路两侧的停车和高大茂密的绿植导致的视线遮挡使其安全感较低。在组团路上,较差的路面可见度以及两侧阴森的楼墙产生了消极的感知倾向。在入户路上,由于缺乏照明设施和单元门门禁,导致其感知倾向最为消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六个场景感知倾向中位数有较明显的高低之分,但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很相似,说明即便是在“看起来”很安全的场景下,也会有部分女性容易注意到那些产生不安的因素,比如明亮的广场周围的阴森绿地、上下学路上的空间死角、饭店外男性聚集饮酒的热闹场所等,说明女性的安全感的构建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的作用,并且相比较男性,女性更容易注意场景中点滴日常的细节。

图10 审计地点感知倾向箱图Fig.10 audit location perceived tendency box chart statistics

通过筛选参与者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以及对应的词云图可知(表4):在几乎所有场景中,灯光都是参与者最关注的要素,参与者在宽阔的交叉口、广场以及明亮的商业街安全体验较好,认为茂密的绿化、广场舞活动以及商业活动使其有安全和健康的体验,同时参与者对绿化设计和照明强度较为敏感,打理有序的绿植和明亮的灯光使其感到更加安全。相反,狭窄的绿化通道、昏暗的建筑使参与者感到不安全,比如广场周围缺乏打理的小路、昏暗狭窄的入户路以及造成视线遮挡的停车,此外,坑坑洼洼的地面、幽暗的宅间路和脏乱的卫生情况也使其安全感较差。

表4 相关照片及评价词云图Tab.4 related photos and evaluation word cloud images

3 女性安全感提升路径

3.1 强化环境对女性的心理支持

在空间要素、设施要素、氛围要素、管理要素、人群活动五类要素中,对女性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因子是街道空间和照明设施,因为光照的强度不足与不持续是造成安全恐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活跃的、黑暗的街道会营造出一种让人想要回避的“安全盲区”[14]。因此营造安全的空间环境首先应当保证充足和可持续的照明条件,同时注重对小区中街道空间的规划设计,塑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吸引人驻足的街道景观,保证街道的活跃和视线可达。除了功能性的要素外,女性也会关注环境氛围这种软要素,比如花香和孩童玩耍的声音使参与者感到熟悉和亲切,而夜晚街边男性聚集饮酒的氛围会使女性感到不安,这提示我们培育安全感除了注重物质要素的提升,还要强调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的打造,通过对声景、气味、色彩等要素的设计把控,改善环境意向,使空间氛围由“男性主导”变得“女性友好”,从而对女性细腻敏感的心理提供情感支持,而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激励人们自发维持环境稳定,对人群活动也能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

3.2 满足多元主体的差异化需求

女性在提出诉求时总是会把家人的需求考虑其中,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审计主体对安全感的认知上有所不同,因此塑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既应考虑与女性天然关联的老人、儿童的需求,也应考虑女性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比如青春期女性的安全感围绕着与“上学”和“游乐”相关的空间环境;青年女性对人群活动更加敏感,对光照条件的要求更高;中年女性则更注重邻里交往和卫生条件。基于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把空间分为有差异的领域,并不意味着限制其他人群的使用权,而是为了使不同的人群共同享有更大范围的领域。比如在视野开阔的场地,设置儿童友好设施,同时为照看儿童的女性提供休憩设施和健身设施;在青年女性上下班的路线中增加照明、摄像头、安全标识等设施,提升夜间归家通道的安全感;在广场上、步道两侧或单元门附近利用亭廊植物围合方式,为中老年群体提供打牌、下棋的集聚娱乐活动场所,同时也能起到街道监视作用。当公共空间中允许多元人群准入时,无疑是更加包容安全的。

3.3 促进公共空间场景的生活化转向

女性更容易注意到公共空间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空间细节,简·雅各布斯主张的“日常生活转向”中提出应该用普通家庭主妇般的细腻与关怀眼光了解城市与社区。通过分析女性角色的日常活动偏好和人际关系来识别场景中的“角色画像”,从而改善场所使用功能,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场所空间。楼前楼后、道路两侧、广场上都是日常生活的载体空间,是人们表达地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空间中,通过置入风格一致的信息标识和文化设施,增强小区公共空间的引导性和秩序感,塑造良好的交往活动氛围;对于楼间的拐角或封闭的角落这种非日常生活空间,应增强智能化照明系统,自动调节灯光强度,避免女性恐惧与不安,保证夜间场所的随时可用;对于单元楼入口和过道等用于过渡的灰空间,要注重建筑入口与户外空间的连续协调,同时对立面加以装饰,保持形象统一,增添美感情趣,营造舒适安全的环境氛围。

4 结语

本文利用女性安全审计工具对住区公共空间开展有关女性安全感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基于女性参与的规划经验,拓展了我国住区参与式规划的实践方向。本文提出强化环境对女性的心理支持、满足多元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和促进公共空间场景的生活化转向三条路径提升女性在公共空间的安全感。在实证过程中,该工具表现出以下优势:参与者通常会注意到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更容易挖掘出场景的“日常生活”价值,这种感性的参与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居民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策略;该工具可作为女性诉求进入住区规划的通道,赋予女性居民参与权,为公众和政府的合作提供机会。由于本文侧重于比较女性群体内部的安全感认知差异,对于其他类型审计主体的研究有所缺失,对于审计场景的种类采集也不够全面。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以年龄、职业、经济收入等多重背景,对女性群体内部进行多维度的划分,还将会扩大参与人群的类别,参与者除了女性群体外,还将包括如男性居民、居委会成员、物业成员、儿童等人群,有助于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弥合分歧。此外还将丰富审计场景的多样性,如日间场景、夜间场景、不同季节场景等,以深入探究公共空间中女性安全感的提升路径。

图表来源:

图1-10:作者绘制

表1:根据参考文献ETAUGH C A. 女性心理学[M]. 苏彦捷,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14-115.;段城江, 黄亚平, 张茜. 周期理论:城市女性的空间需求研究[J]. 城市规划, 2015, 39(8): 46-55. 整理绘制

表2-4:作者绘制

注释:

① 影像发声(photo voice)是一种参与式的社区规划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让参与者通过拍摄照片和描述体验的方式来记录和发现隐藏的社区核心问题,并对特定问题表达想法或提出建议。该方法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联结,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互助,进而推动社会实践。

② 语义分析法是指利用语义分析软件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可用于分析空间感知和文本数据的关联,提取感知要素及其倾向,目前语义分析法以被广泛的应用于旅游、园林、规划等领域。

③ 百度AI是国内最大人工智能平台,可用于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其优势是容易获取并且市场测试准确率高达95 %。在使用百度AI进行自然语言处理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④ 情感倾向分析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带有主观情感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挖掘和分析文本的情感和极性,并判断文本的情感倾向。

猜你喜欢
要素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创享空间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