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样本: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城镇化路径探析*

2024-01-11 06:56袁奇峰HANShuaiYUANQife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南海城镇化社区

韩 帅 袁奇峰 HAN Shuai, YUAN Qifeng

0 引言

我国传统城镇化主要追求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1]。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与重要公共产品[2],在促进人的城镇化与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3]。因利于促进知识传播、提高人力资本、吸引高素质人才,教育已成为城市吸引力集聚的关键因素[4]。

教育现代化与县域城镇化的关系渐成研究热点。学界目前对教育城镇化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基于家计模式转变与家庭迁移决策的理性考量下而携带子女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微观特征解释[5-6]。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教育设施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至关重[7]。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区域生源流动并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导致教育设施布局不均衡[8]。而且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通常是以乡村教育质量下滑为代价的[9]。

鉴于此,本文提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否存在全县(区)能够实现教育质量基本均衡且教育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样本?该地区在传统工业城镇化的路径依赖之下,如何走通教育城镇化的创新路径?该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如何测度、空间如何响应,以及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具体表现与内在机制是什么?下面以佛山市南海区为实证,通过文本分析、实地调研、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获取一手资料,以南海教育现代化助推城镇化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为分析框架,深度剖析南海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体系与不同类型教育之于不同人群发展能力的正向作用机制,揭示我国发达地区县域通过优质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可行路径,希冀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助益。

1 南海传统城镇化的成就与隐忧

1.1 传统城镇化的成就: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率快速提高

佛山南海历史悠久。从公元前214年设为南海郡,590年置为南海县,1992年“撤县设市”为南海市,2003年“撤市设区”为佛山市南海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现辖区7个镇街。广东在改革中“先行一步”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地方[10],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数十年来其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南海曾是“广东四小虎”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即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模式”,从原先以种粮为主的农业县一跃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城区[11]。新世纪以来,在广佛同城化趋势下开始从“工业南海”走向“城市南海”,南海已从广佛大都市边缘区发展为都市成长区。数十年来,南海区的城镇化率与佛山全市接近,始终在广东省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尤其是2000年之后,南海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广东省与全国的城镇化率;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为63.89%,广东省城镇化率为74.15%,而南海城镇化率高达96.05%(图1a),这充分表明南海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发达状态。然而,城镇化率高并不代表城镇化质量高。

图1 各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比及佛山各区人口数据变化(万人)Fig.1 comparison of urbanization rate & population data changes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Foshan

1.2 传统城镇化的隐忧:城镇化率高而城镇化质量欠佳

中国社会正从“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南海城镇化历程可看作中国城镇化的缩影,其基本特征为速度快、规模大,但总体质量欠佳。1990前后经历的“双轨”城市化①并未给南海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而表现为农民就地非农化、空间杂糅破碎的“半城市化”景观,面临着城镇品质不足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12]。虽然南海的城镇化率超过广州(图1a),但广州城市空间品质明显更优。这主要是因为南海区常住人口中的流动人口(图1b)的增幅及比例均在持续增大②,这意味着以常住人口为基准来供给公共服务的压力将更大,人的城镇化需求比以往更紧迫。当前,南海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在于改善人居环境与提高人的发展能力。

2 教育现代化助推城镇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2.1 教育现代化发展实践:解锁传统南海城镇化困境的一把“金钥匙”

公平包容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每个儿童、青年和成人获得优质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源泉[13]。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决策的考量开始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向“以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收益最大化”[14],教育竞争虽导致了乡—城流动过程的成本激增[15],但保障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仍为居民在城镇安居的首要因素[16-18]。面向城镇高质量发展,教育成为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

在人口流入地大规模、高质量地供给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是对人们向往美好生活需求的切实响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若能做好教育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南海实践便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从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方面发力,南海教育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中走向现代化并逐步成为在区域中的核心竞争力。数十年来,南海发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持续不断地获得国家和省市的认可与褒奖,如今已基本形成新型教育生态(表1)。

表1 南海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历程Tab.1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nhai education

2.2 教育现代化水平测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3+9+16”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包括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保障[17]。广东立足于省情,分类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一是教育强市(县、区)与教育强镇(街道)评估;二是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评估。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的指标框架(《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以下简称“广东指标体系”)与“投入—过程—产出”模式最为接近,对应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

南海在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市(区),如今全区7个镇街悉数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街)。根据南海教育局的公开数据,笔者从广东指标体系中厘定南海教育现代化“3+9+16”核心指标体系,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详尽解释南海教育现代化的实操措施与具体成效(表2)。近二十年来,经多次复评,南海不仅满足广东指标体系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信息化建设、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素养、升学率与就业率、教育对县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区域学位供给能力、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机会等16项指标方面的优势明显。

表2 南海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体系Tab.2 the core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Nanhai

其中以社会最为关注的高考升学率指标为例,南海2013—2022年的高考人数、本科上线人数、重本上线人数保持递增。在高中教育指标中,高中升学率为60%即达到广东省教育强区的A类标准,而南海区2013年的本科率就近乎60%。根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1年南海本科上线率为80.93%,既远远高于广东省(48.76%)与全国(41.63%)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广州市(71.25%)、深圳市(71.49%)、佛山市(72.84%)等珠三角教育强市的平均水平。这充分表明南海教育现代化的成就斐然。

2.3 教育现代化促进城镇化模式转型的分析框架

人的城镇化主要指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变与现代文明素质的形成[19]。教育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明确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城镇化作为结构性因素对教育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作为能动性要素对城镇化起促进作用[19]。

人的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20]。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人的现代化教育在于提升人的素质与发展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南海产业迭代与教育改革并行。传统城镇化的动力为农村社区工业化与园区工业化,如今南海城镇化的动力转变为产业创新化与教育现代化,充分反映南海作为制造业大区与教育强区的互动藕合发展特征(图2)。南海教育城镇化无疑是探索人的城镇化的典型样本。

图2 南海教育现代化助推城镇化模式转型的分析框架Fig.2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model

3 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南海路径

人的城镇化重在满足社会群体的多样需求、提升人的发展能力以及流动人口市民化[21]。教育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22]。南海长期坚持教育兴市发展战略,在公共财政中优先保障教育支出,这为南海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佛山市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持续加强民生支出③,其中教育占比最大(图3a)。“十三五”期间,南海民生事业投入接近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23],将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拳头”。2019年南海教育支出规模达54.13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20.31%,超过佛山平均水平且为佛山五区之首(图3b、图3c)。基于此,通过教育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是型塑南海教育现代化格局的关键,体现在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精准适需的职业教育、潜移默化的社区教育三方面,对应面向所有孩子的素质教育、青年学徒的职业发展、全体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

图3 佛山市及其各区一般公共财政支出情况Fig.3 general public expenditure in Foshan city and its districts

3.1 全域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面向所有孩子的素质教育而推动城乡办学质量融合

南海基础教育可划分为体制结构、核心内容、生态系统三个阶段(图4)。第一阶段南海教育做对了结构。明清时期,南海西樵山作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拥有5大书院④;鸦片战争前后,创办新式学堂⑤;民国时,在国内最早推行“六三三四”学制;改革开放后,南海便实施教育改革并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20世纪80年代,政府财政尚困难时,南海大胆改革落后的教育体制,在全国率先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发展模式,小学放到村办、初中放在区办、高中由市里统筹;20世纪90年代初,南海最早推动教育投资体制,开展集资办学行动,开启了多元教育投资发展模式;1993年,通过下放办学权进一步理顺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24]。1995年推进素质教育并申报省级“教育强县(区)”。2000年,开展“公民互助”“公民联合”及鼓励华侨出资等多种办学模式,在原有宗祠、书院的基础上形成“每村有小学,多数村有中学”的格局[11]。连续的教育体制改革为南海教育现代化铺就制度基础。

图4 南海基础教育发展“三阶段”Fig.4 three stages of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Nanhai

第二阶段南海教育做好了内容。南海在2002年成为广东首个“教育强区”,2004年中小学校长实行竞岗制;2007年开启“名师工程”;2010年起,推动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在城乡校际教学质量与教育资源的均衡性。2014年优质学位率居全广东省前列,小学、初中、高中的优质学位分别为83.46%、97.43%、100%,全区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5]。2016年开启“优质教育,学在南海”战略。“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建扩建学校82个,增加优质学位8万个。中、高考成绩领跑佛山五区,位于广东省前列,达到一线城市教育发展水平⑥。学校环境好、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优是“南海教育”远近闻名的招牌,良师、名校、英才三大核心工程的协同效应则是基础教育优质性与均衡性的关键(图5)。

图5 南海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的形成机制Fig.5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basic education in Nanhai

教育质量均衡是衡量教育公平的标尺[26]。南海鼓励名校集团化办学,在落后地区设分校,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优秀师资在全区循环流动,保障所有孩子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而且学校建设可以提升城镇品质与形象,这是“大城名校”工程的内涵。名校建设不是传统“一家独大”,而是集团化教育“群峰林立”。学校正在成为各镇社区中心,连接起学校、家庭和社会,把生活给学生请进课堂,创造丰富的生命体验,处处体现“朴素教育”思想。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格[27],南海教育把“人的成长”放在首位,注重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实现“大城良师”,培育“大城英才”。如石门中学,通过“新基础教育”⑦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学习的品质与能力。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全区形成多元特色的高中格局(表3),为衔接高等教育做铺垫。

表3 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八类高中Tab.3 eight types of high school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第三阶段,教育作为南海全区的一种治理术与多方利益平衡机制,正在形成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教育支出通常会给政府公共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如今南海教育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动力。2019—2021年,“优质教育”助力南海连续三次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区”[28],持续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全方位支持便是最好的佐证(图6)。

图6 “品质教育 学在南海”的支持机制Fig.6 support mechanism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Nanhai

教育现代化水平体现教育公平的指标为“教育资源配置”,具体表现在空间布局、配置指标两方面。在空间布局方面,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平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南海区的优质教育集团,省级5个、市级11个。如南海石门教育集团,以石门中学为核心,首创“以优带新、以优扶弱”的“孵化育成机制”,包括3所高中、2所完全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3所小学(表4);东部的大沥镇与里水镇8所、中部的狮山镇7所、西部的西樵镇1所(图7);通过“名校+新校”“名校+民校”“优质校+薄弱校”的方式来推动不同镇街之间教育质量的均衡性。

表4 石门教育集团“家谱”Tab.4 shimen education group family tree

图7 石门教育集团成员学校空间分布Fig.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imen education group member schools

在配置指标方面,由于空间资源紧张、土地供给不足是该类地区教育设施最大的制约,考虑到在地适切性与教育均衡性,南海区通过保留、新建、撤并、改扩建、异地重建等方式,制定适用于自身未来发展需求的教育设施标准,全区划分了一般地区和特殊地区。通过教育空间规划与教育发展规划,协同推进不同街镇差异化的教育设施配置。一是通过《佛山市南海区基础教育配套专项发展规划(2016—2030年)》,将教育发展用地纳入到城市用地总体规划中,以推进人口密集、城镇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学校建设(东部的桂城、大沥、里水和中部的狮山);二是通过《佛山市南海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6—2020年)》启动教育工程设施与学校配套布局,重点配置新开发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教育资源(中部的狮山和西部的西樵、丹灶及九江)。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与控规全覆盖同步开展,控规调整教育设施遵循“初中在管理单元内平衡、小学在编制单元内平衡、幼儿园在地块内平衡”原则,实行“一镇街一图一表”的控制导则。而且,针对特殊区(中心城区与人口密集的城镇化地区)与一般区、结合近期与远期,对南海区七个街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服务半径、规模指标、用地指标、建筑指标等规划指标分别予以精细化控制与引导(表5)。

表5 南海区基础教育规划指标控制体系Tab.5 basic education planning index system of Nanhai

3.2 定向精准适需的职业教育:针对青年学徒的职业发展而推动城乡产教实践融合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9]。广东教育历来注重实操性,粤式职教的目标在于实现教育与产业一体化,融通专业链和产业链,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30]。佛山曾创建了一种轮训晋级的发展模式,将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6]。相比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生源、教学、就业均处于劣势,若职业院校通过教育努力而有效促进职校学生与青年学徒获得较好的发展能力,那么基本就能说明该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值得肯定的。近年来,南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图8),从2014年开始全面免费入学;同时确保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高质量,逐步把“人力教育”转变为“人的教育”,这是南海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图8 2019年职教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对比(元)Fig.8 comparison of education expenditure per stud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2019

南海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紧密互动,形成“一校一特色”产教融合型的现代学徒制,有力促进学生发展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培养,因应需求、因材施教,学生与学徒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一种现代职教模式。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一线实践场地。对于职校学生与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徒,企业即学校、社会即教育。南海职教培养的“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既针对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也能从生活中“小切口”解决“急难愁盼”的现实民生需求。各学校的学科专业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重点关注支柱行业、新兴产业及用工矛盾突出的需求(表6),形成“双精准”⑧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培训模式,做到课程学习、社会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旨在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2021年,南海5所区直职业学校设置的29个专业中有12个为省市“双精准”示范专业[31],专业体系有效匹配南海的发展需求。

表6 南海产教融合型学校与企业情况(部分)Tab.6 Nanhai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partial)

案例一(图9a):南海第一职业学校与南海华达高木模具公司合作,学校老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培养模具制造专业中职生,一方面为汽车产业培养普通工人;另一方面,中高职贯通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输送汽车精密模具大专班的现代学徒,为处于现代制造产业链的一汽大众企业培养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既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图9 针对南海支柱产业与紧缺行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Fig.9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l for pillar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in short supply in Nanhai

案例二(图9b):佛山是全国重要的电梯制造业基地,南海电梯专业人才极其紧缺。南海第一职业学校电梯专业与电梯公司、南海区特种设备协会合作,该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南海区电梯行业活动,深入镇街开展电梯维修、困人救援及安装维修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者由区人力资源部门核发职业资格高级工证书,利于个人积分落户而成为新市民,为南海产业现代化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

职业教育在南海是开放系统,学生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学。为保持职校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而开展中高职贯通的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引,实现学生向职业人才的转变。三年中职定向为企业培养能从事一线工作的中等技术人员,两年高职为社会培养能从事多元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外,2021年南海区成立产教联盟的实体化组织,保障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的有机连接,校企联合培养的职校学生与青年学徒在工学交替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并利于本地产教实践融合。

3.3 在地潜移默化的社区教育:面向全体市民的文明素养而促进城乡社会文化融合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最有效的工具[32],全民终身学习利于个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33]。社区教育是面向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倡导社区教育服务于企业职工、农民工、社区居民等各类群体的终身学习[34]。针对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佛山提出以产业社区教育促进新市民融入的路径[35],上海杨浦区创建学习型企业为产业社区建设做出显著贡献[36]。社区教育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已从单一的教育范畴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实践[37],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密切相关,专业化和均衡性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38]。

通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来改善邻里关系、提升市民素养,促进城乡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融合,进而形成具有南海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从2008年起,通过组建机构、成立学习中心、筹措资金等多方面努力,于2016年南海区入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随后桂城、狮山、大沥、里水四个镇街相继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镇)”。全区围绕社区文化形成专业化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包括1所区级社区学院、7所镇街社区学校以及211所社区学习点。2011年南海桂城街道在全国率先创建“熟人社区”,从城镇社区延伸到农村社区,重点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聚居的社区,以社区善治为主旨,围绕“邻里文化”的主题,每年为居民提供上百场邻里活动,10年来参与该活动的城乡社区居民超过10万人次,创立新型社区学院、书香文化等服务品牌,形成“家门口,零门槛”的社区文化生活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入选2016年度“广东省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2021年南海社区教育OA平台启动,为全区288个社区创建“区、镇、社区联动数据共享机制”的大数据库,打通了南海区社区学院、各镇街社区学校、城乡社区学习点的数据,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均衡性与专业性。

佛山从2013—2021年已连续举办九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强了社区教育的均衡性。“政府搭台,民间唱戏”,通过市、区、镇街、社区四级联动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佛山模式”已形成很好的群众基础、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38]。行政部门牵头,以开放大学、社区学院为引导,居民社区为阵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各类学校积极参与,从街镇到村居串联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等教育文化资源,学习内容均贴近百姓需求。每年不仅表彰榜样、树立典范,还评选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及学习型企业,形成良好学习风尚。南海区作为2021年佛山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轮值主办地,自上而下调动各级教育资源,免费向市民提供1229项学习资源,除了为老年人、青少年、农民工等提供适需的终身学习支持之外,还将新市民融入教育纳入,鼓励新市民积极参与,为其就业安家、生活适应及文化融入创造更多机会,各群体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能力得到充分保障。

全民阅读是社区教育的基础,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社区教育设施的均衡性。南海读书驿站作为家门口的社区图书馆,目前在运营的有265间,“十五分钟文化圈”覆盖率已超全区面积60%;包括在建设的共计326间,将达到每1万常住人口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国际先进水平。读书驿站首先集中在广佛边界的桂城街道与大沥镇,为城市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大的南海东部地区;其次是东部的里水镇与中部的狮山镇人口稠密的社区;在西南部的西樵镇、九江镇及丹灶镇,主要结合景点、文化中心及交通站点分布(图10)。南海读书驿站分布密度精准匹配用地开发与人口活动强度,反映出社区教育设施的空间公平性不仅在于各村居的均质化分布,更在于满足实际需求的人性化、精细化指向。读书驿站结合基层文化并注重质量,如西樵观心小镇体现文旅融合、大沥太平村体现乡村振兴、里水宏岗村展现村史文化,不同主题的阅读点可满足本地人与新市民在商场、公园、产业园等场所的近身阅读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市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城乡社区文化的深度融合。

图10 南海读书驿站空间分布Fig.1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ading stations in Nanhai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佛山南海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今南海区已成为传统工业大区与现代教育强区耦合发展的县域单元。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新旧动力转换过程中,南海实践是观察县域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创新支持公共服务供给,再以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南海不是新区、特区,却是众多改革的先行先试区,能突破约束而成为地方治理的样本[40]。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强调产教融合、加强社区文化等方式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人的城镇化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广东指标体系,有16项核心指标表明南海教育水平处于示范性高位,型塑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南海样本,即三类优质教育面向三类人群需求并提升其发展能力的正向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面向所有孩子提供全域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促进城乡办学质量融合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面向青年学徒提供定向精准适需的职业教育,提升该群体的发展能力并促进产教融合实践;面向全体市民尤其是新市民在地塑造潜移默化的社区教育,促进城乡社会文化深度融合。

4.2 进一步讨论

南海样本适用范围为紧邻一线城市的区(县)级城市功能单元、我国东部地区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的近郊城区,如广佛大都市区的番禺、顺德及白云等;该类地区一般工业体系发达、政府财政雄厚、就业创业环境良好而能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非户籍常住人口比例较高且对公共服务需求强烈。适用条件为东部地区实现区(县)域经济的全域发展,已完成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型的区(县)级城市。人口大量流入地政府是具有企业家经营行为的发展主义政府,南海地方服务对教育聚集的具体影响主要源于五个方面的正向合力:一是地方政策长期坚持教育兴市发展战略;二是地方政府在一般性公共财政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三是编制教育专项规划给予教育发展空间引导;四是人才引进与积分制度吸引与选择优质生源;五是组建“教育基金发展促进会”践行尊师重教的奖励机制。

由于流入地的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离散”(流动人口与其子女和父母团聚的可能性)呈倒U型曲线关系[40]。那么,南海教育现代化水平与流动人口家庭“迁入—迁出”之间也可能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平衡点以下教育现代化水平越高对流动人口家庭迁入促进作用越强,越能吸引更多的生源;在平衡点以上,教育现代化水平越高将对流动人口家庭产生的挤出效应越强,筛选出发展能力更强的家庭。青年一代农民工,挤不进一线大都市、也不想回乡,县城成为其首选的进城置业安家目标。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动因在于,流动人口家庭进城求学(“书包城镇化”)背后的家庭决策与家计模式,一方面出于代际社会阶层流动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在于推动家庭主要劳动力就业务工以提高劳动收益。就近优质的公共服务能增强家庭的发展能力,促进生产(家庭生计模式)和生活(家庭生活再生产)的空间合一。优质教育的意义还在于促进人口大量流入地的家庭完整性、社区完整性以及健康完整的城镇化。很多地方将教育进城作为拉动农民进城的一个重要工具;南海则通过优质教育吸引周边优质生源来南海就读,家长顺便在南海购房安家、就业创业,为南海厘定潜在的新市民家庭。

南海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内在机制与积极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基础教育的正向促进,城乡不同地区的少年儿童在观念、方法、知识等方面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有助于健康成长与升学就业;而且能够带动年富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进城务工生活,家庭成员无须再忍受在空间上被拆分之苦,从而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完整城镇化;二是职业教育的正向促进,职校学生与青年学徒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专业技能,改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获得较高收入,随着生产方式、职业身份、思想观念的转变,该群体在城镇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与生活条件,有望实现阶层跃迁;三是社区教育的正向促进,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多样的城市文化载体、社区教育活动,从自然、人文、社会、法律等方面,将流动人口塑造为新市民,促进现代市民素养的形成;新市民与本地人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消除偏见、降低排斥、增强合作、彼此认同,双向融入助推城乡社会深度融合。

图表来源:

表1-4、6:作者绘制

表5:根据《佛山市南海区基础教育配套专项发展规划(2016—2030年)》整理而成

图1:根据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绘制

图2、4-6、9-10:作者绘制

图3a:根据《2020年佛山统计年鉴》的数据绘制;图3b、图3c:根据2007—2020年《佛山统计年鉴》与《2020年佛山各区政府决算》的数据绘制

图7:在《佛山市南海区综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基础底图上改绘而成

图8: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2019年广东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的数据绘制

注释:

① “双轨”城市化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推动的农村社区工业化和政府主导的园区工业化。

② “七普”人口数据显示,2020年南海常住人口366.72万人(2010年为258.8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5.85万人(2010年为118.94万人),流动人口为208.92万人(2010年为139.94万人);近10年来,南海平均每年流动人口增加约6.9万人,流动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54.06%增长到2020年的56.97%。

③ 在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主要包括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

④ 南海西樵山明朝四大书院:1517年,方献夫创建石泉书院;在1517年、1519年湛若水先后创建云谷书院和大科书院;1523年,霍韬创建四峰书院;1789年,清朝名士岑怀瑾创建三湖书院,林则徐为其亲书门匾;1878年,康有为来到三湖书院修学,为戊戌维新作理论准备,故西樵山有“戊戌摇篮”之称。

⑤ 1839年,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座传播西学的学校;1843年,英华书院(Ying Wa College)迁往香港长沙湾,从此成为香港的传统名校;1864年,洋务派创办广州同文馆作为广东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作为了解西方事务和自然科学的新式学堂;1899年,丘逢甲在汕头市创办岭东同文学堂。

⑥ 2020年佛山中考前100名高分屏蔽生中,有81人来自南海,分别来自南海实验中学、石门中学、文翰中学等13所公办、民办学校。南海高考成绩连续10多年创造历史新高,各项上线率在全省持续名列前茅。

⑦ 1999年叶澜提出“新基础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在各地开展实践,2017年“新基础教育”进入南海,开展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具有南海特色的基础教育品牌。

⑧ 职业教育中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猜你喜欢
南海城镇化社区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